•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自 1990 年代起,隨著全球化的變遷趨勢以及亞洲經濟的崛起壯大,全球興 起學習華語的熱潮,華語正朝向僅次於英語的第二大的國際語言邁進。美國大學 委員會更於 2006 年起,在高中啟動「進階先修課程中文語言與文化專案」(AP 專案),並且設立「SAT II 中文測驗 ( SAT-II Chinese Language Test with

Listening )」標準測試,全球各知名大學也紛紛開設以華語為外語(Chinese as a foreign language)的學習課程。而這股學習熱潮已由大學階段向下延伸,目前國外 許多的中小學也開始開設中文學習課程。這都進一步顯示華語學習在美國的重要 性,也突顯華語學習市場的龐大需求(Chen, 2006;籃玉如,2009a,2009b)。因 此,在全球華語學習風潮之下,如何運用多媒體輔助教學工具來提昇華語學習者 的學習動機,並促進華語學習者之漢語能力,是 e 世代華語教學的首要課題之一。

在華語學習過程中,最為學習者感到困難的部份便是漢字字彙的獲得 (陳懷 萱,陳立芬,2005),然而字彙的累積是一切知識獲得的基礎,學者 Lerner(2000) 指出閱讀的歷程包含識字(word recognition) 及閱讀理解(comprehension)兩 大部份。識字是指對於字義的認知與體悟,也就是能明白字的含意;而閱讀理解 即是能瞭解文章內容進而獲取文章知識。Lerner(2000)更進一步強調,識字是啟 發閱讀理解的一把鑰匙,若在識字的過程當中遇到障礙,必定會影響日後的閱讀 理解及知識的獲得。而在漢字的學習過程中,第二語言學習者多採用機械式的單 字記憶法,反覆背誦來加以記憶(陳懷萱, 陳立芬, 2005)。學習者在學習單字 時,常常會把他們翻譯成自己的母語意思,即使限制他們不去翻譯,他們仍然會 自然的在閱讀文章時,將他們翻譯出來再進行理解的動作(Cohen, 1987)。

McGinnis(1999) 針對漢語學習者的學習策略做了一項實驗,McGinnis 發現漢語

態來輔助記憶)。由此可知,漢字的習得對於第二語言的初學者來說有困難度存 在,且大多數的漢字學習者均無法掌握學習要點,常以機械式的記憶方式,或自 我發明的記憶策略來背誦漢字。學者 Cohen 等人認為漢字學習者不懂得對漢字 進行分析,只是抽象的記字形和筆劃,是事倍功半的(Cohen, 1987;Wang, 1998)。 有鑑於此,發展一套具規律性的、系統性的、具策略性的漢字學習策略的漢字學 習系統來幫助學習更顯重要。

在漢字學習策略的研究中,近年來美國的漢字學習研究者,開始著重於漢字 部首知識與漢字學習的關係(Shen, 2000a, 2000b)。根據 Shen(2000a)的研究指出,

部首知識對於學生的漢字學習具有顯著影響,當漢字學習者所掌握的部首知識越 1999;Everson & Ke, 2003;王建勤,2005);並且,漢字部首概念的形成與漢字 學習時間、漢字識字量,也具有極大的關聯性。根據 Ke(1996)的研究報告指出,

外國學生的部首概念在「過渡階段期」萌芽,而王建勤(2005)的研究發現,第二 知與思維的過程,並運用於新的學習。」(引自 Eysenck & Keane, 2005)。Bruner 等人認為:概念就是分類,人類具有將物體區分為類的能力;只要根據物體之共

同的特徵或特有的性質歸為一類,並與其他物體相區隔,這就是概念 (Bruner, Goodnow & Austin, 1956;Bourne, 1986)。Thagard(1992)認為概念使人類具有歸 納、歸類、學習、記憶、解釋、演繹推論、類推、問題解決、語言領悟能力及語 言生產能力的功能。認知心理學中涉及詞語概念的理論包含:以Bruner (1956)為 代表的經典理論(classical theory)及以Rosch (1975)為代表的類別原則(principles of categorization),大多數心理學家將這兩種理論歸類為「基於相似性理論」

(similarity-based theory) ( 引自 Eysenck & Keane, 2005)。

在語言學習領域中,概念的形成被視為是認知的過程;而概念中所含的「類 別化」(或稱範疇化),也被現代語言學家視為重要的理論之一。類別化的觀念被 使用於漢語學習中,且認知語言學家在人類語言學習的觀點上,採取支持Rosch 類別原則的態度(Lakoff, 1986;Langacker, 2002;Tai, 1997)。認知語言學家Lakoff (1986)指出,語言具有類別性與階層性,語言的類別性是指:類別的範疇以最能

楚、業」同歸於部首「木」底下為「木」的從屬字呢?由Lakoff (1986)的說法看 首的重要性,並促進部首概念的形成(Tai, 1997;吳世雄,1998)。由上述我們可 以得知,漢字的類別中,具有階層性的差別,而教學者應該優先選擇和部首意義 最相關的漢字進行教學。這和語言學家所支持的「類別原則」(principles of categorization)有極大的相似性。因此,發展出一套促進學習者部首概念形成的教 學模型,成為我們的動機之一。在本文中,作者以出現頻率高的部首、具意義提 示的部首,並參考Rosch(1975, 1978)所提出的「類別原則」,建立一「義符部首 概念分層模型」,為第二語言漢字初學者進行系統化、類別化的學習架構,並促 進漢字初學者部首概念的萌發,使其儘早瞭解漢字與部首間的關聯性。

從漢字的教學環境來看,張國恩(1999)指出,資訊融入教學已是現今教學發 展趨勢,透過電腦多媒體輔助教學,將抽象化的概念以視覺化呈現出來、提供情 境化、互動式的學習環境,都有助於學生的學習。另一方面,漢字本身即是相當

具有圖像性的文字,例如六書之一的象形文字(Logographic)即提供圖像及語義的 含的視覺、口語特徵,結果導致了學習低效能 (Kuo & Hooper,2004)。所以,與 其機械性的抄寫學習漢字,Wang(1998) 認為漢字學習者,在漢字學習過程中應 輔以記憶術的方式,運用「圖像記憶」與「聯想記憶」,強化漢字形象與意義的 連結;換句話說,漢字學習者應結合視覺及語義的訊息產生意義,以利於進行記 憶的編碼提昇漢字學習成效。另外,陳懷萱,陳立芬(2005) 認為運用情境來增 進華語文的活用性是重要的。情境學派學者 Brown, Collins & Duguid (1989)強調 真實情境的營造,以真實情境引導學習,讓學習者知道在什麼情形之下,可以將 所學運用於情境及日常對話中,Brown 等(1989)認為,學習活動應該與情境、生 活經驗相結合,才能促進學習者對知識的遷移與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