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二節 類別化與漢字學習

根據Bruner等人(1956)指出,概念就是分類,概念是對類別的心理構想或表 徵,人們透過類別化的過程將不同事物區分為類;Rosch (1981)指出,概念是人 類將個人的經驗加以歸納整理,透過歸納整理建立起來的範疇或類目。Rosch等 學者更認為,類別的劃分是重要的,它是人類的本質屬性之一,也是人類認知發 展開始(Rosch 1975, 1978, 1981;Markman & Ross, 2003)。因此,我們可以得出一 個結論:概念是事物類別的總體,而類別化是人類的基本能力,人們透過類別化 的過程將不同的事物歸類到同一個類別中。在語言學習的領域中,類別化的理論 被現代認知語言學家視為是重要的理論之一 (Lakoff , 1986;Langacker, 2002);

類別化的理論也同樣被使用於漢語學習中(Tai, 1997;Tai, Chang & Su, 2005;戴 浩一,2007),而在漢字的習得過程中,漢字的部首正好為漢字提供了認知上分 類,使漢字初學者在漢字學習過程中有了類別化的依據。本節將探討語言的類別 化、以漢字部首為觀點的分類概念,並由類別原則(Rosch, 1975)與漢字的部首導 出一「義符部首概念分層模型」,作為本研究的主軸及漢字學習系統的研究工具。

一、語言的類別化

類別化是人類將經驗組織成各種一般概念及相關語言符號的整體過程。類別 是靜態的存在,而類別化則是動態的過程(Crystal, 2008)。以「桌子」為例,人們 把各種與桌子相關的思維中組織起來,形成了「桌子」的概念(或稱類別),接著 使用相關的語言符號表達出來,這樣的過程就是語言的類別化過程。這裡,我們 將以認知語言學家的觀點探討語言的類別原則與語言的類別階層性。

(一) 語言的類別原則

Lakoff(1986)認為,類別化是人類思維、認知、活動和語言的基礎,人若 沒有化分類別的能力,就無法在自然界從事任何智力活動。認知語言學認為,人 類的類別結構是根據原型進行概念化的,類別的範疇圍繞著原型這個認知參照點 來進行建構,並根據類別屬性的典型性程度向外擴展,進而形成一個更大更完整 的類別架構(Lakoff , 1986;Langacker, 2002;Tai, 1997;Tai et al., 2005)。因此,

類別化的過程包含了典型屬性的選擇、類別屬性與類別擴展,而類別擴展的促動 因素,也就造就了類別架構的形成。由上述可知,認知語言學家支持的觀點,與 Rosch在1970年代提出的類別原則一致;換句話說,認知語言學家在人類語言學 習的觀點上採支持Rosch(1975, 1978)類別原則的態度。

(二) 語言的類別階層性

Lakoff (1986)指出,原型成員是類別中的典型代表,原型具有抽象性,但在 人類語言形式的具體操作上,我們可以採用一個樣例作為處理的起點,而這個樣 例即是類別中的原型樣本,因為原型樣本最容易為大腦所區辨,處理的時間也最 短,當提及某一項類別概念時,人們首先想到的就是類別中的原型樣本;例如,

「鳥」的原型樣本是麻雀和知更鳥、「果」的原型樣本是蘋果和柳丁等。

Langacker (1987)認為,類別化就是以原型為起點向外擴展,類別擴展呈現 出階層性的差別。具體來說,類別擴展之後,有些樣例離原型成員較近,而有些 樣例距離原型成員較遠。在原型中的最佳樣例擁有類別屬性中最多的共同屬性,

其他的樣例根據其本身擁有的屬性而產生與與原型樣例的距離遠近。距離最佳樣 例越近,其所具有的類別成員屬性越多;距離最佳樣例越遠,其所具有的類別成 員屬性越少。舉例而言,在「鳥」的類別中,以「麻雀」為最佳樣例,「燕子」

和「鸚鵡」距離最佳樣例較近,而「火雞」和「鴨子」距離最佳樣例較遠,這就 是語言中類別階層性的代表例子(Lakoff, 1986;Ungerer & Schmid, 1996)。

二、以漢字部首為觀點的分類概念

在「語言的類別化」中我們提到,類別化是人類認知系統中最基礎的一部分,

類別化的結果造就了類別架構的形成並形成類別的階層性,我們將表徵中的類別 架構以自己熟悉的語言表現於外產生學習與進步(Lakoff , 1986;Langacker, 1987, 2002;Tai, 1997;Tai et al.,2005;Ungerer & Schmid, 1996)。而單就漢字的分類 上,早在許慎的《說文解字》中,已藉由字形與字義的類比歸納,尋找出漢字內 部的規律性並發展出540個部首,將九千多個漢字歸類其下,而這540個部首也就 構成漢字的主要類別架構(吳佳樺,2008)。由此可知,藉由部首的意義歸納相同 意義族群的漢字,是許慎分類漢字的主要依據之一。 但有些部首在結構與意義 上不利於學習者掌握其字義來進行漢字的瞭解與學習;有些部首則因出現的頻率 較低而缺少學習價值(黃沛榮,1996,2001),例如:舛、廾、襾…等,因此本研 究將採用符合漢字意義的義符部首與出現頻率較高的高頻部首來作為研究內 容,並探討漢字學習者部首概念的形成過程。

(一) 義符部首

所謂「義符部首」是指漢字的部首具有構形及示意的功能。這些部首具有提 示漢字意義、標示類屬的功能,藉由義符部首的歸納,可表現出漢字間的聯繫關 係(黃沛榮,1996;吳佳樺,2008)。因此,義符部首應該具備下列的特質或條件:

1.具類化的功能:漢字的義符部首所能表示的概念都屬於類別的範圍,義符部首 是類別中的原型,也是類別中的典型屬性。也就是說,義符部首是類別中具有 最多共同屬性及含有典型屬性的成員,因此義符部首是儲存在人類認知領域裡 的一類事物概括表徵的符號表現,反映出人們的認知類屬。舉例來說,假設部 首「女」為義符部首,由女部所構成的漢字則多半具有「女性」、「女性性格」、

「女性行為」或「人們堆女性的普遍認知特質」等意義表徵,人們常根據一般

認知,自然而然的將意義相近的漢字歸於「女」部。

2.義符部首表示構成字的某一語義特徵,具有提示、區辨字義的功能:義符作為 構成字的意義標示符號,期間的關係是多樣性的,藉由轉喻、引申、聯想、隱 喻等,可達到提示字義、區辨字義及語法的分類(Tai,1997;鄧守信,2006)。

假設以「手」為義符部首,以「全體」引申至「部份」,而產生「指、掌」等 部位概念;以手的「外在形象」借代至手的「功能」,而產生「拍、打、推、

擊」等手部的概念(吳佳樺,2008)。

基於以上的敘述,我們可以瞭解義符部首是漢字結構中表示漢字意義的部份 元件(部件),其意義與漢字的字義有關,並且是構成漢字的要素,具有提示漢 字類別、區別漢字意義的功能。我們更可以大膽的定義:人類界定義符部首的過 程,就是對漢字「類別化」的過程。

(二)高頻部首

黃沛榮(1996,2001)認為對漢字初學者而言,出現頻率越高的漢字,越有學 習的價值,而高頻部首意指在3000個常用漢字中使用頻率最高的部首,判斷的依 據是從這些經常使用的漢字中找出頻率出現最高的部首。有關高頻部首的特色如 下:

1.高頻部首為常用字中經常出現的部首。常見字中所含的部首出現頻率愈高,顯 示此部首越具有優先學習的必要性。

2.部首本身的從屬字很多,且從屬字中佔有高比例的常見字。從屬字越多代表其 組成字的意義越廣泛,類別概念涵蓋越大,意義群組自然越多。

(三) 部首的概念形成

近年來,有關第二語言之漢語學習者其部首概念意識發展逐漸引起學習者的 關注,第二語言的漢語學習者其部首概念的發展過程分為三個階段(Ke,1996;Ke

& Everson,1999;Jackson , Everson & Ke ,2003),如下:

1.積累階段:將漢字視為一個整體,這個階段的學習者還不能將漢字分解為 組字部份,並僅能採取機械記憶的方式學習漢字。

2.過渡階段:逐漸習慣運用形旁、聲旁的部首知識來推測生字的讀音和意義。

3.自覺運用部件解析漢字階段:能成功地對生字按照有效的部件進行分解,

並利用他們所掌握的形旁、聲旁等部件認字與寫字。

Ke等人的研究有系統的描述了外國學生漢字的部首意識發展的不同階段,

為考察外國學生漢字概念意識發展,提供了一個清楚的理論框架。而漢字部首概 念的形成與漢字學習時間及識字量也具有極大的關聯性(Ke, 1996;Ke &

Everson,1999;Jackson, Everson & Ke, 2003)。下列分別以學習時間及識字量來探 討部首概念的形成。

1.外國學生部首概念之意識發展與學習時間的關係:

鹿義士(2002)以拼音語系之歐美學習者為實驗對象,考察了初、中、高,3個 等級的學習者漢字結構及真、假、非字的認知效應(引自 王建勤,2005),發 現:

(1) 初級階段(漢語學習時間0.5 - 1年):

漢語學習者的漢字構形意識尚未形成,將漢字視為整字,無法自由拆 解文字。

(2) 中級階段(漢語學習時間1 – 1.5年):

受試者之漢字識別水準幾乎與初級階段的受試者相同。

(3) 高級階段(漢語學習時間1.5 – 2.5年):

漢語學習者之漢字構形意識已經萌發,逐漸能使用部首來推測漢字的 意義,而且漢字構形意識的萌發再三種結構類型上是同步的,這裡的 結構類型是指漢字構型中的上下結構、左右結構及非字結構。

根據鹿義士(2002)的研究表明,拼音語系之外國學生其漢字部首概念的萌發 期在1.5年至2.5年間,約在學習漢字第2年左右逐漸具備漢字部首概念 (引自 王 建勤,2005)。換言之,學習時間為2年之拼音語系漢語學習者,逐漸能使用部首 知識來推測漢字意義,對應至Ke(1996)等人提出的部首概念的發展過程為第二階 段(過渡階段)期。

2.外國學生部首概念之意識發展與識字量的關係:

部首概念的形成不僅與學習時間有關,最重要的,更與學習者的漢語識字量 有關。根據王建勤(2005)的研究指出,部首概念的形成,是一連串知識與經驗累 積的獲得,而這項獲得則與學習者的識字量有密切的關聯性。換句話說,部首概 念的形成是需要以足夠的識字量為基礎的。而當外國學生接觸漢字時間為1.5至

部首概念的形成不僅與學習時間有關,最重要的,更與學習者的漢語識字量 有關。根據王建勤(2005)的研究指出,部首概念的形成,是一連串知識與經驗累 積的獲得,而這項獲得則與學習者的識字量有密切的關聯性。換句話說,部首概 念的形成是需要以足夠的識字量為基礎的。而當外國學生接觸漢字時間為1.5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