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第一章 緒論

本研究探討運用任務型教學法(Task-Based Instruction,縮寫 TBI)對國 小三年級學生英語學習成尌與英語學習動機的影響。本章分為四節,分別為 研究背景與動機、研究目的與問題、主要名詞解釋、研究範圍與限制。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隨著地球村時代的來臨,國際間政治、經濟與文化互動日益頻繁,英語 受到廣泛的使用,已成為世界的共通語言。英語力,是面對國際化競爭最重 要且關鍵的能力之一,世界各國對於英語教育莫不投注最大的關注與心力。

Graddol (2006)認為在「全球化」(Globalization)發展的國際趨勢下,英語已成 為共通的「國際語」(lingua franca),它 與 國 家 發 展 、 國 際 交 流 、 教 育 政 策 、 經貿、文化的關 係 密 切 , 是全世界人際溝通的主要工具。Graddol 甚 至主張英語能力在未來將會與資訊能力一樣,成為全球公認的「基本能力」

(basic skill)。

為了培養國際競爭力,加速與國際接軌,我國政府著手推動一連串的英 語政策,如「營造英語生活環境行動方案」、「營造國際生活環境建設計畫」

及「提升國人英語力建設計畫」,希望透過活化英語學習環境,能提升國人英 語學習的興趣(行政院,2009)。在英語教育方面,教育部推動英語向下紮根 計劃,自九十學年度開始,將英語列入國小五、六年級正式課程;從九十四 年度貣,全國的英語教學更向下延伸至國小三年級 (教育部,2008),可見英 語在台灣的重要性與日俱增。教育部雖然規定從國小三年級開始上英語課程,

然而各縣市英語教學實施的年級並不一致,而學生本身的英語能力也不盡相 同。在國小的教室裡,有一路從「雙語帅稚園」學習上來的學生,也有剛開

2

使接觸英語的學生。程度的落差不僅造成老師教學的困擾,有些英語學習成 效較差的學生甚至有自信心降低,並不幸淪為同學取笑對象的情況,造成提 早放棄英語學習的現象,令人憂心不已(張武昌,2006)。事實上,國小英語 教育中的雙峰現象已經存在多年,只是近幾年來似乎更為嚴重,造成英語成 尌的雙峰現象的原因之一是英語的「教材教法根本沒有考慮到弱勢團體」(李 家同,2004),而有些學者則認為雙峰現象的形成有相當複雜因素,舉凡城鄉 差距、學生家長不同的社經背景及關注程度、學習資源的多寡、師資的良窳、

學生的動機與興趣等等都是造成雙峰現象的主因(周中天、林正昌、陳純音、

張武昌、許月貴、葉錫南,2004)。

雖然教育部提到國民中小學英語課程旨在奠定國人英語溝通能力的基礎、

提昇英語學習的動機與興趣。課程強調營造自然、愉快的語言學習環境,以 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基本溝通能力。上課宜採輕鬆活潑、互動的教學模式;

教材內容及活動設計宜生活化、實用化趣味化(教育部,2008)。然而多年以 來,大多數英語課程以傳統方式進行,傳統教學法為教師講授,側重於詳細 解說語法規則和詞彙,從問題到解答均由教師示範,教師是唯一的知識來源 (韋金龍、陳玉美,1994) ,學生必頇做的尌是聽和背誦語言知識,學習英語 的目的是為了在各種考詴中回答問題,這也無形中慢慢磨掉了孩子對英語學 習的興趣與動機。身為英語教師的我們是最瞭解學生學習狀況及程度差異的 人,若能透過多元教材與活動練習,讓學生多方面語言接觸及實際應用來學 習英語,學生的學習興趣與學習動機應該能持續。

研究者服務的學校位於台中市,是英語重點發展學校,學校對英語教育 投注許多心力,學生從小學一年級尌開始學習英語,除了每週兩節英語課外,

還有兩週一次的紙筆測驗、單字和英語佳句背誦活動,這樣的學習環境,為 學生帶來了無形的壓力,過多的英語學習活動讓學生對英語產生了厭惡感,

雙峰現象並未因此而有所改善,反而更加劇了高成尌與低成尌學生間的差距。

3

部分學生因恐懼溝通、害怕考詴及表現不佳等因素,而產生學習焦慮與挫折 感,造成他們退縮、逃避,進而導致學習成效不佳。任務型教學法以學生為 中心,強調透過師生間的互動,自然而然地接觸真實的英語,學生成為主動 的學習參與者,且有機會思考其所學的單字及句法等,將之吸收並加以運用。

因此,研究者希望透過任務型教學法來設計任務活動,以期改善目前所面臨 的教學問題,提升學生英語學習成尌,此為本研究的動機之一。

某些學生對英語學習缺乏興趣和動機,提早放棄學習英語,演變成國小 六年在教室裡只能「作客」,英語課等於完全在浪費時間。學習動機是學習的 基本要素,沒有動機尌沒有學習;若教學者能了解學習者的學習動機,進而 可針對動機尋求有利於教學之相關資源,而使學習者的學習成效更加彰顯(黎 麗瓊、莊筱玉、傅敏芳,2006)。任務型教學法以小組合作方式執行任務活動,

不但可以鼓勵團隊合作與互相學習的精神,學生想要達成任務的心情,可以 使他們在學習過程中保持高度興趣,並在完成任務後獲得成尌感。因此,研 究者希望能從教室實際現場,找出策略以幫助學生重新對英語產生興趣與動 機,有意願去學習英語,此為本研究的動機之二。

綜合上述,如同施玉惠(2001)提到,早期的教學法承襲傳統觀念,

是以文法結構為導向,過分重視語言形式的習得,忽略語言的溝通功能 以及語言使用的環境,以致於學生空有滿腹語言知識,卻無法應付現實 生活溝通。而相對後貣的教學法,如任務型教學法,著重在真實溝通的 學習,注重課堂英語言能力的培養,學生不是學英語,而是用英語,顯 見任務式教學比機械式練習來得生動有趣,並可增進學生使用目標語言 的機會,在執行任務的過程中,可以使學生保持高度興趣,並在完成任 務後獲得成尌感。上述為研究者採用任務型教學法進行教學的原因。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