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第一章 緒論

本研究旨在本研究目的旨在透過行動研究,以推動小團體學習式自我學習 導向之視力保健教學活動引導學生建立視力自主管理之行為。緒論部分共分四 節,第一節說明本研究背景與動機,第二節陳述研究目的,第三節闡明重要名 詞,第四節敘明研究限制。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21 世紀是資訊發達、科技發展一日千里的時代,電視、電腦、電視遊樂器、

手機、平板電腦、網際網路等發明,使得生活十分便利,人人都享受著科技所 帶來的樂趣,但也同時承受著它所帶來的傷害,尤其是對於視力所造成的傷害,

從幼兒到老年人都深受其害,更凸顯視力保健的重要性。

一、研究背景

(一)視力健康是健康身體的基礎

視力就是眼睛看清楚的能力,也就是可以分辨物體大小、形態及細微構造 的能力。眼睛是靈魂之窗,人類透過精準的辨識功能來觀察生活周遭的環境,

具備良好視力是人類生存不可或缺的重要條件,它也是個體接收外在環境各種 訊息的最重要感覺之一,具有將視覺情報傳達到腦的功能,衡量是否能夠清楚 分辦事物形狀的標準,更是最直接有效的學習事物與探索環境的最佳利器。

眼睛重要的功能之一是對色彩的辨識,與視網膜的錐狀細胞有關,透過不 同的錐狀細胞,能感受各種色光的刺激,由各種色光產生相混或相補的作用,

從而形成顏色感覺。而對正常顏色判斷有缺陷者,會造成色盲或色弱等色覺異 常。人的感官之中,視覺約佔生理知覺的 80%,具有分辨物體形象的型態、辨 識色彩的色感、測知明暗的光覺等,三種重要的感覺,也是我們身體構造中最 纖細的器官之一。

正常視力是健康身體的表徵,視力不良會直接影響學童整體的學習表現,

也間接影響學校教育品質。近視盛行率為國民健康重要指標,近視的造成的影

2

響十分廣泛,對於國家的社會、國防、科技、經濟等發展方面皆會帶來嚴重的 損失,若不及早預防更將成為影響國民健康重要殺手。

(二)近視是台灣學童普遍的視力問題

近視是全世界普遍存在的眼睛疾病,世界衛生組織把它列為失明及視力障 礙的主因。北美洲、歐洲、澳洲及印度地區學童近視的盛行率多維持在 30%以 下。唯有亞洲地區青少年近視盛行率超過 60%以上。日本於 1996 年調查 17 歲 學童的近視率為 65.6%,新加坡於 2001 年調查高中生近視率為 73.9%(施永豐,

2004)。

台灣地區 2000 年調查高中生近視率已經高達 84%,青少年視力不良的情 形,不僅為亞洲之冠,也是全球之冠。

根據 1983 年起至 2000 年臺灣大學醫學院眼科針對全國中小學生近視狀況 的五次調查結果,學生近視的盛行率從國小一年級為 3﹪上升至 20.4﹪,大約增 加了將近 7 倍,而六年級則由 27.5﹪增為 60.7﹪,大約增加了快 3 倍,增加的幅 度之快令人擔憂(林隆光、施永豐、陳建仁、蕭朱杏、李隆安、張景薇、蔡忠 斌、郭耀文、林桂美、黃玲瓏,2000)。

在影響台灣地區學童健康的因素中,近視已成為學童時期的主要視力問 題,最主要的危機在於近視一旦發生即不可回復,近視發生年齡越來越早,長 大以後的近視度數也就越來越深,所以年紀越小罹患近視越容易形成高度近視

(600 度以上),而高度近視會因視網膜及其神經病變而造成低視力、視覺缺損,

甚至失明,然而高度近視者,大部份在小學低、中年級就是近視患者,所以小 學階段在近視防治上是一個重要的關鍵期(林隆光,2000)。

臺灣地區近視發生之年齡有兩個尖峰時段,一個是在 7 至 8 歲,另一是在 13 至 14 歲。自生下第一天至 7 歲之間正是小孩視覺能否正常發育最具關鍵性的 黃金時期(顧進榮,2005)。

在臨床及動物實驗的觀察下,發現近視一旦產生,大多數會以一定的速度 增加。平均小學一至四年級每年約增加 100 至 125 度,小四至國三每年約增加 75 至 100 度,高中逐漸趨緩,每年約增加 50 至 75 度,大學以後每年只增加 25

3

度(魏以宣,2012)。

教育部【101 學年度學幼童視力保健執行計畫】- 專家輔導團隊共識會議手 冊(2012)中指出在國外近視發生的臨界點為 15 歲,從 1983 年行政院衛生署委託 台大醫院眼科每 5 年對全國青少年所做的視力狀況調查資料所做之縱系列追蹤 研究發現,1983 年全國平均屈光度在 12 歲時才變成近視,到了 1995 年降為 9 歲, 2010 年更降至 7-8 歲;國小一年級的近視率自 1983 年 3-4%,提高到 2010 年 21.5%,增加了 5-7 倍之多,可見國內學童近視幾乎在幼稚園及國小一年級就 已經形成了,接著國小六年期間就成了近視度數惡化最快的階段。

近視是台灣地區學生一項嚴重的健康問題,不只罹患人數眾多,也由於近 視發生的年齡有年幼化的現象,所以高度近視的比率亦呈現逐年升高的趨勢。

根據最近的調查顯示:國小一年級學生每 5 個人就有一個近視;國小畢業 前五分之三以上的學生都已經近視;到了大學幾乎是「十生九茫」的地步;更 嚴重的是高三以上的學生,每 5 個人就有一個是高度近視(600 度以上)。

高度近視易導致視網膜剝離、黃斑部出血等病變,嚴重時會造成失明,所 以國內這種近視年幼化的現象不趕緊加以遏阻,將來國人「十人九盲」可能不 是危言聳聽。可見攸關國民健康的視力狀況,已不僅是青少年學童的健康問題,

更顯然成為國病,到了不容忽視的地步。

(三)小團體學習式自我導向學習運用於視力保健教學

研究者任教的學校 96 年起擔任台東縣健康促進視力保健議題中心學校,100 年度教育部開始推動二代健康促進學校,擔任中心議題學校必需著手進行行動 研究。

現今教師的角色已由知識提供者轉為促進者,而學習者的角色則從被動轉為 主動,這些學習動機與表現的理論解釋,已十分強調學生是訊息尋找者、創始 者與處理者的主動角色,增進了學生自動自發勤奮進取的人格,最後願意終身 學習,如今在提倡終身學習的風潮下,培養學生自我導向學習已成為學校主要 教育目標之一(胡小萍,2006)。

教育部進行視力保健計畫之擬定及執行建議(教育部,1999),其中強調

4

視力保健行為的實踐,雖然影響視力保健的因素非常複雜,但主要因素皆與不 良視覺環境下之不當用眼行為有關,故視力保健需強調知行合一的重要性。

1.「知」的部份,是指對眼睛的生理結構、病理機轉、光學理論、影響 視覺發育的有利及不利因素、視力不良矯治等系統性知識有充分了解。

2.「行」的部份,則要在生活中任何用眼的機會中加以力行。

研究者嘗試以小團體學習式自我導向學習理論運用於視力保健教學進行行 動研究,期能提升學生的在視力保健的知識、情意、技能外,能夠提升自我管 理維護視力的能力。

二、研究動機

(一)個人近視經驗

研究者回憶起是在小學三年級時開始近視,當時電視頻道只有三台播出,

節目播放的時間大約是從早上 5 點 30 分到晚上 12 點,有一次爺爺從日本旅遊 回來,特地送我一台當時在日本最流行的遊樂器 Family Computer,維基百科寫 到它是日本任天堂開發的一種第三代家用遊戲主機,屬於體積較小的日本版,

由於機身以紅色和白色為主,在華人圈中又有「紅白機」的俗稱。

從此一放學後就開始玩電視遊樂器,沒想到短短不到三個月的時間內我就 罹患假性近視,成了眼鏡一族,雖然經過醫師的治療,但因為無法養成保健視 力的習慣,從此眼鏡就成為我生活中的必需品。

(二)工作職務經驗

研究者在校擔任學務主任負責推動健康促進學校的工作,從工作職務經驗 的角度來看,本校位於台東縣成功鎮上,鎮上的國小共有七所,由於地理位置 位在成功鎮的中心,除了本校班級數為 15 班和鄰近三民國小為 10 班外皆為 6 班的小校,本校多為漢人家長,對於學生課業要求較高,學生的課業壓力較大,

許多的學生在放學後必須到補習班加強課業。

長久以來,國人仍一昧追求「智育」、「文憑」及「不要輸在起跑點」的 觀念已深植於國小,甚至幼稚園、托兒所幼童的家長們已有要求學校,偏重資 訊教育及靜態學習,讓幼童仍被要求提早習字、學電腦、學才藝等需要近距離

5

用眼的作業。

除了學校作業外,學生在課後、假日、寒暑假期間,安排密集的補習學習 課程,還有安親班作業及各項功課須完成,加上才藝班的學習,所以習寫作業 的時間相對延長。

加上全球資訊化的時代來臨,家中電腦網路普及,形成學生以上網作為休 閒娛樂選項日益提高,使用電腦時間逐漸增加,另外由於資訊融入教學已成為 現今教學的常態,現在班班都配備有單槍、電腦、電子白板等資訊設備,在長 時間使用單槍進行教學的情況下,教室燈光經常處於昏暗的狀況下,對於學童 的視力有很大的影響。

依據本校自 98 學年度至 100 學年度視力檢查結果,98 學年為 25.3%,99 學 年為 25.1%,100 學年為 22.6%,視力不良率居高不下,顯示兒童視力保健教育,

已經是刻不容緩。

近視好發階段正值學齡期階段,學童在校學習的時間很長,時常需要用眼 閱讀觀察,而學童年紀小,沒有自主管理的能力,須完全仰賴父母師長的督促 和照護。

教育部【101 學年度學幼童視力保健執行計畫】- 專家輔導團隊共識會議手 冊(2012)中指出最近澳洲及新加坡研究發現,少做近距離用眼活動、且維持戶外

教育部【101 學年度學幼童視力保健執行計畫】- 專家輔導團隊共識會議手 冊(2012)中指出最近澳洲及新加坡研究發現,少做近距離用眼活動、且維持戶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