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方法

第四節 資料的收集與分析

一、資料的收集

本研究旨在實施運用自我導向學習進行視力保健教學,以教師、學生的行 為表現為收集資料的範圍。透過與協同教學研究者討論、半結構式的晤談、課 堂觀察紀錄、錄影、錄音、拍照、活動學習單、教學省思札記的方式進行資料 收集,資料收集說明如下:

(一)協同教學研究者觀察及討論紀錄

透過協同教學研究者客觀的觀察及討論紀錄,使研究者的教學更為客觀,

作為研究者修正與反省批判的資料。

名 稱 職 稱 工作項目

研究者 學務主任 研究策劃,督導執行,並協助行政協調,活動策略 設計及效果評價,彙整報告撰寫。

協同教學研究者 班導師 心理健康狀況及需求評估,活動策略設計及效果評 價,社區及學校資源之協調聯繫

協同研究者 護理師 身體健康狀況及需求評估,社區及學校資源之協調 整合

協同研究者 教授 對於本研究提出建議與協助研究推進

43

(二)半結構式晤談

每次教學結束,研究者隨機抽取不同組別學生進行「半結構式訪談」。此 外,研究者亦會透過隨時隨地與學生交談之非正式訪談,從中獲取研究過程中 學生的思考歷程、興趣以及感受。

(三)課堂觀察紀錄與影(音)資料

行動研究是在班級情境進行的研究,本研究的研究者即是教學者,因此,

採「參與觀察」法,除觀察中作紀錄及觀察後作紀錄的直接觀察外,並輔以錄 影、錄音、拍照的方式,去發現研究者的引導、小組的互動、討論、發表是否 合乎探究精神,並做成課後的文字觀察紀錄資料。

(四)省思札記

夏林清譯(2002)指出: 札記的內容可以是所觀察到的、所感覺到的、所解釋 的、 所反思的、所創建的、所說明的。研究者於實施研究過程中撰寫教學的省 思札記,紀錄內容包括事件發生的時間、師生及同儕互動情形、學生小組學習 狀況、學生學習氣氛及研究者之教學反省、感想等,以作為研究者反省批判、

下一堂課教學策略及研究結果分析之依據。

(五)活動學習單

收集每一次上課學生的學習單,藉以檢核、分析學生在自我導向學習視力 保健教學中的探究式思考歷程。

二、資料處理與分析

「整理和分析資料」指的是根據研究目的對所獲得的原始資料進行系統 化、條理化,然後用逐步集中和濃縮的方式將資料反映出來,其最終目的是對 資料進行意義解釋(陳向明,2007)。

行動研究所收集的資料是非常多元的,不論是所聽、所聞、所想、所感,

都可以是蒐集的資料(蔡清田,2000)。

質的資料之資料分析過程就像穿過森林發現一條途徑,思考如何以有意義 的方式處理現場呈現的大量資料,從中發現有關研究主題的重要概念(黃瑞琴,

1999),提供下一次資料蒐集的方向,避免形成資料堆積。

44

陳向明(2007)建議研究者可採用下列步驟作資料分析:首先閱讀原始資料 後,進行登錄,再從中尋找本土概念,最後將資料分析的系統化。

其中資料分析的系統化,有賴於建立編碼系統,本研究資料分為訪談資料、

觀察資料及文件資料三大類,編碼方式如下範例:

(一)訪談資料【A1-20121112-訪】,依照『受訪者代號』-『訪談日期』-

『資料類別』呈現。

(二)觀察資料【陳-20121112-觀】,依照『觀察者代號』『觀察日期』-

『資料類別』呈現。

(三)會議資料【20121112-會】,依照『會議日期』-『資料類別』呈現。

(四)札記資料【20121112-札】,依照『札記撰寫日期』-『資料類別』呈 現。

(五)學習單【20121112-學】,依照『學習單完成日及』-『資料類別』呈 現。

(六)人物代號,研-代表研究者,陳-代表陳老師,鄭代表鄭惠美教授 三、資料的信度與效度

在質性研究中,由於研究對象取樣方法及資料分析法,都是以研究者為主,

常難免落入過度「主觀」批評,為了增加本研究信效度,具體措施如下:

(一)使用錄音筆輔助記錄訪談內容

於訪談歷程中,作隨筆札記,記錄訪談摘要及受訪者非語言訊息,訪談結 束後,再依錄音檔謄寫逐字稿,與隨筆札記檢核,確認資料完整性。

(二)使用三角檢證方法

透過多元資料,對已建立結論進行檢證,所謂三角交叉檢核(triangulation)

是一種研究資料的檢核方式,指對同一事件使用一個以上的資料來源來進行檢 驗,透過多種不同的方法分別使用後,可以從不同面向了解事件的整個情境,

提升研究的信度與效度。

其特別常用在質性研究,以降低研究者的個人偏見。一般而言,資料來源 最好有三種以上,一方面可以具備從多元面向來的檢核,另一方面,更可以在

45

當有兩個觀點對立存在時,有第三個觀點來協調折衝其間的對立差異。

本研究利用訪談資料、文件分析及觀察資料,相互佐證其資訊真實性,使 其研究結果能提出符合研究對象具體建議。

(三)邀請專家學者

檢視訪談大綱內容,以提高本研究之效度。研究者初步擬定訪談大綱後,

邀請具備相關經驗、知能專家學者,協助修正訪談大綱,協助本研究專家內容 效度之專家學者名單如下表。

表 3 -2 協助本研究專家內容效度之專家學者名單

諮詢對象 服務單位與職務 主要學歷

鄭惠美教授 天主教台東聖母醫院 臺灣師範大學健康促進與衛生教育學系博士 王懋雯教授 台北市立大學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衛生教育研究所博士 資料來源:本表由研究者自行整理

四、研究倫理

研究倫理是為了要保護受訪對象,使其不至於因為本研究而受到傷害,教 育研究經常牽涉到觀察或測量人的行為或特質,藉以瞭解教育的現象,因此教 育研究學者特別注重以人作為研究對象時應遵守的規範。

行動研究是建立在「實踐中有效改變」的信念中,當教師進行行動研究時,很 重要的是研究過程要符合倫理品質的標準,促使研究者和被研究者之間彼此支 持的開放信任(夏林清等譯,1990)。

林天佑(2005)指出教育研究學者在從事教育研究應遵守的規範方面,主 要包括尊重個人的意願、確保個人隱私、不危害研究對象的身心、遵守誠信原 則、以及客觀分析及報告等項。對此,我在進行本研究時會遵守下列研究倫理 規範:

(一)徵詢受訪者及受研究者同意

在訪談之前,必須向受訪者及受研究者清楚表明研究動機、意義與目的,

以及研究的過程裡所採取研究的方法、進行的流程及相關訊息,並決定參與研 究時即簽署書面同意書。雖已簽署同意書,研究參與者仍可隨時要求終止研究 關係,例如:錄音、錄影等,均需獲得對方同意。

46

(二)注意使用資料倫理

隱私屬於私人領域中不可以被公開的資訊,對研究所收集的資訊保密,是 保障研究參與者隱私最根本的方法。研究者為研究場域成員之一,蒐集現場許 多文件資料,絕非難事,但資料是否為公開性,有無牽涉個人隱私,研究者在 使用資料前,需作進一步釐清。潘淑滿(2003)研究者應主動在資料收集前,就可 辨識研究參與者身分的資訊處理方式,做事先的說明與討論,如做到刪除任何 有關的可辨識訊息之匿名原則的要求。

(三)研究資料保密性

本研究資料中,大部分資料為訪談資料,詢問對視力保健實施評估之內容,

以作為日後推展視力保健的建議,中間涉及個人想法、感受,避免受訪者困擾,

為保留資料原貌,達研究目的,未經整理分析研究資料不隨意公開為確保研究 參與者的隱私權,在所有研究階段均會遵守保密(confidentiality)原則,研究參 與者名稱均採化名。

(四)研究者保持客觀

研究者已身處研究現場多年,對於現場人、事、物熟悉,容易對訊息減少 敏感度,另外,研究者有時也協助視力保健推展,難免有許多固有推論,應時 時提醒自己,呈現資料原貌。

47

第四章 研究歷程與發現

本研究旨在探討研究者實施小團體學習式自我學習導向視力保健教學的行 動歷程,包括研究者對課程方案的規劃、實施與教學歷程中所遭遇的困難以及 採取的解決途徑。內容包括學童視力保健之現況;自我導向學習視力保健課程 設計;實施自我導向學習視力保健課程後學童之改變;研究者於教學中的省思 成長。在本章分四節呈現。

第一節 學童視力保健之現況

一、學童視力保健知識之現況

視力保健知識之分布情形,總分為 0-10 分,平均數為 9.72,而總分裡的最 大值是 10,最小值為 9。

視力保健知識的題目一共有十題,從表 4-1 中的分布情形來看,發現答對 比例超過九成,一共有九題,第一題「視力不好沒關係,戴眼鏡就可以了」、

第二題「家庭作業若半小時內寫不完,中途不可以休息,要寫完才能休息」、

第三題「視力模糊、看不清楚時,我只要去眼鏡行配眼鏡戴起來就好」、第四 題「多到戶外活動,讓眼睛在寬廣的視野下得到放鬆休息,就可以預防近視發 生」、第五題「若能堅持做到規律用眼 3010,可以減緩近視度數加深」、第六 題「看電視或打電腦時螢幕都會發光,不必另外照明沒關係」、第七題「近距 離用眼時間 30 分鐘,眼睛的屈光力就像用一隻手提著 3 公斤的水桶被罰站半小 時一樣痠麻僵硬」、第八題「視力不好沒關係,戴眼鏡就可以了」以及第十題

「使用電腦和智慧型手機,一定要遵守規律用眼,否則很傷眼睛」22 人全數答 對;其次是答對第九題「睡前點阿托平眼肌麻痺劑可以鬆弛眼睫狀肌,減緩近 視度數增加」者有 16 人,約佔七成。

由以上的結果顯示,該班在視力保健的知識上表現優異,而在「睡前點阿

由以上的結果顯示,該班在視力保健的知識上表現優異,而在「睡前點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