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壹、研究背景

在知識經濟社會時代中,「人力資源」已逐步取代其他資源成為政府及企業 組織最重要的資源資本,人員之競爭優勢遙控組織之利基(niche)所向,其所 具備的專業知識及技能,攸關組織經營與發展,甚或存亡。因此,人力資源管 理(Human Resources Management, HRM)之議題備受管理者重視,如何激發人 員知能及潛能,以增進組織效率及效能,為現今管理之重要課題。

政府機關之運作及政策執行之優劣影響國家競爭力甚切,亦與全民福祉息 息相關,而機關營運品質又以公務員素質為關鍵要素,通過公平嚴峻考試制度 的箇中好手必然有一定程度教育水準,重點遂於乎如何有效運用人力,誘發其 才智。易言之,機關要有良好的政策與行政效能,需要透過有效的人力資源管 理來達成目標。

舉凡交通管制、勞健保服務、申辦戶籍等與日常生活相關的事務,都有一 群人在默默站崗,這些臨櫃或第一線的服務者即為基層行政人員(street-level bureaucrats),渠等位居整個政策輸送帶的末端,甚至有學者認為他(她)們是 政策執行的成敗關鍵,可見其重要性不容小覷。然而,在有限資源及時間下,

又面臨多元的政策目標與服務對象,基層行政人員往往無法掌握工作成果,縱 然胸懷理想與服務熱忱,仍會埋沒在大量案件及公文往返的困境(dilemmas)

中。

若從整個社會氛圍來看基層行政工作,多數普遍羨慕公務員能夠捧著「鐵 飯碗」,但地方政府基層行政人員卻士氣低落,面對民眾意識高漲及變化快速的 外環境,以及資源窘迫及人力限縮的內環境,陷於內外交迫之困境。組織為提 升行政效能,又要降低施政成本,提升員工工作生活品質狀況被視為節省成本 的可行之道,藉由提升「內部顧客」工作品質,使其提供良好服務品質,進而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增進組織效能,即可獲得「外部顧客」信任與肯定。

學者 Mowday、Porter 和 Steers(1982: 3)認為個人與組織連結的程度與品 質,將會對個人、組織及社會產生重要的結果 1;人群關係學派及系統論亦主 張「個人與組織是一個整體,兩者相互依存(interdependency)」,而能將個人與 組織緊密連結的關係即為「組織承諾」。員工若有較高之組織承諾,就愈能夠支 持組織目標,提升組織績效。

工作生活品質與組織承諾迄今仍歷久不衰成為研究主題,在於其具有高度 預測指標,協助管理者瞭解人員離職傾向、缺席率、工作投入度及組織績效等 層面,對組織管理實屬重要。

貳、研究動機

政府業務包羅萬象,西諺「從搖籃到墳墓」(from cradle to grave)即是最 佳寫照,而各項福利措施及為民服務工作得以推動,有賴基層人員這一顆顆小 螺絲釘,支撐著一棟棟龐雜的政務大廈。基層行政人員係第一線與民眾接觸的 人員,亦是民眾直接知覺政府,感受施政良窳的要角,更是政策執行成敗的關 鍵。

身為基層行政人員的一份子,有感所處機關之基層人員盡忠職守,但在大 環境艱困之際,媒體動輒抓著公務員的小辮子喊打,竟搏得社會掌聲,頗似 1980 年代的美國社會-「反官僚」、「反政府」之風氣,然而我們卻沒有人為官 僚辯護,民眾對政府與官僚之不信任,令人堪憂。職是之故,為找回民眾信心 與照顧員工心情,政府組織與人力資源管理必須重新檢視與調整。

本研究認為以 Maslow 的需要層級理論(hierarchy of needs)來看,公部門 員工的生理與安全等低層級需求,大部分能得到滿足,故員工會追求更高層級 的心理需求,如工作上的尊榮感或成就感。囿於「俸給法定原則」及固定的年 終與考績獎金,促發基層行政人員工作誘因有其難度,此為公部門規劃人員激 勵策略之獨特性。

要如何真正激勵基層行政人員,又能增進組織績效,在個人與組織間達到

1 原文為”…the extent and quality of employee-organization linkages provide important consequences for the individual, for the organization, and for society.”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雙贏」局面?本研究嘗試開出「工作生活品質」及「組織承諾」兩帖藥方。

組織在規劃人力資源管理策略時,首當瞭解員工知覺其「工作生活品質」狀況 如何,對症改善品質不良的面向,創造讓員工滿意的工作環境,應是人資管理 最基礎的工作。另一個可行途徑為「組織承諾」,當組織不能再給員工更多犒賞 時,就像窮漢要娶妻,只得以真心換取承諾。因此,提升員工組織承諾,可發 揮槓桿效用,只要使用小小的資源,便可獲得組織與個體間大大的效益。

經檢視工作生活品質及組織承諾相關文獻,研究者旨趣常放在主管級人員 或公司企業,較少以公部門的基層行政人員為主角,然而在實務上,這些基層 工作者知覺工作生活品質及組織承諾方面,普遍比管理者低,卻未擠身研究對 象之林,此乃本研究動機之一。

過去研究顯示,兩者常與其他概念並列,且多被視為「依變項」;惟亦有研 究將兩者相提並論,工作生活品質轉變成「自變項」,組織承諾仍居「依變 項」,發現當員工對其工作生活品質愈滿足,其組織承諾程度愈高(Sager, Futrell & Varadarajan, 1989; Efraty & Sirgy, 1990; Normala, 2010; Choudhury, 2015;

陳淑玲,2002;蔡俊傑、張順發,2004;林晴儀,2006;林蕙雅,2007;余世 銘,2008;黃國倫,2008;周志昌,2009;鄭禎禧,2009;王聖文,2011;蔡 明達,2012;李婉如,2014)。

鮮有研究將組織承諾視為自變項,工作生活品質視為依變項,如 Smith 和 Reinow(1984)針對圖書館館員工作生活品質之研究,以館員的「工作滿意」、

「工作壓力」、「組織承諾」及「組織氣氛」四項層面之認知,來量測其工作生 活品質。儘管組織承諾僅為自變項之一,且研究無法確定館員組織承諾高是否 源於良好工作環境,抑或其他原因,然值得探究者在於其提供另一個思考面 向。工作生活品質及組織承諾可能互為因果,研究證實提升員工工作生活品質 可強化其組織承諾,但何嘗不是因為員工組織承諾程度高,導致其認知工作生 活品質良好?此乃本研究動機之二。

在這個研究領域裡,國內外多以單一時間點的量化研究為主,惟工作生活 品質及組織承諾均不是靜態概念,更涉及人員的主觀認知,直線的因果思維在 解釋其間的複雜面向上,有所侷限。依 Mowday 等人(1982: 46)觀點,組織承 諾是一個發展過程,分成三個階段:1. 預期或進入前(anticipation or

pre-‧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entry)階段;2. 初期或早期雇用期(initiation or early employment)階段;3.

鞏固期(entrenchment) 階段。有鑒於此,本研究採取「深度訪談」研究方法 以呈現縱向面(longitudinal)歷程之變化,以質化研究為方法之理由有三:其 一,考量人員複雜的心理狀態難以限縮在制式的量化問卷裡;其二,現有量化 研究結果具有高度一致性,已屆飽和狀態,多位學者均於文末建議未來研究發 展可朝向質化研究進行;其三,有關基層行政人員的研究中,多數文獻採用質 性的調查方法,如參與觀察法、深度訪談等。本研究推測可能的原因是基層行 政人員所處的環境系絡冗雜,其心境狀態也較為隱晦,需要細緻的調查方法。

此乃本研究動機之三。

綜前所述,本研究以「基層行政人員」為研究對象,探究其知覺「工作生 活品質」及「組織承諾」之狀況,深入瞭解兩者之間的複雜關係,透過真實表 現問題,才能真正改善工作生活品質,促進組織承諾,進而達成個人與組織整 體效能極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