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二節 組織承諾之意涵與理論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其中仍有其它構面雖為多項研究所探討,惟本研究場域為公部門,故下列面向 不列入考慮,如:工作環境(相較於其他行業,政府機關硬體軟體設備兼具,至少 有一定水平,且公部門的工作性質相較業界穩定,不會有產業消長的問題)、薪俸待 遇(基於俸給法定主義,推定報考職務者,均同意這項求職必考慮的工作條件)及 生活保障、福利(我國公務人員永業制,亦有公保等多項法規保障,生活保障相對 充裕)。

第二節 組織承諾之意涵與理論

壹、組織承諾之意涵

個人與組織之間的重要連結,就是組織承諾(Organizational

Commitment),其觀念最早被認為出現於 Whyte(1956)之暢銷書《組織人》

(The Organization Man),描述組織人不單指為組織工作的一群人,更是指這群 人對組織的歸屬感 4

而組織承諾這個名詞,首度出現於 Grusky(1966;轉引自范熾文,2007:

132)在〈行政科學期刊〉(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所發表的一篇報告

「生涯動員與組織承諾」(Career Mobility and Organizational Commitment)。此 後,組織承諾之概念被廣泛研究與應用,常見於心理學、社會學及人力資源管 理等領域。因各家所持立論觀點各異,組織承諾定義分歧,Morrow(1983)分 析發現組織承諾共有超過 25 種以上的定義,有概念冗餘(concept redundancy)

的現象;基此,本研究嘗試以整理關鍵字方式,找出學者對組織承諾定義上的 共識,以建構組織承諾之核心概念。

4 原文為”…These people only work for The Organization. The ones I am talking about belong to it as well.”

Becker

(1960)

員工隨著對組織單邊投入(side bets)的增 加,為不損失多年投入所換來的待遇,而 不得不繼續留在組織的一種承諾。

B1 B2

Porter, Steers, Mowday &

Boulian

(1974) Buchanan

(1974) Steers

(1977)*

組織承諾為個人對於某一特定組織認同並 投入的相對強度。

A1 A2 Mowday, Porter

& Steers

(1982)

個人對於某一特定組織的認同及投入的相 對強度。

A1 A2 Thompson

(1989)*

Kushman

(1992)*

組織承諾是個人與組織的價值和目標內 化,並表現出對組織的忠誠。

A1 A3 Robbins

(2001)*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究面向偏重「情感性組織承諾」-成員基於對組織目標與價值的認同,願意奉 獻己力,並希望自己繼續成為組織的一份子;另有以 B. 理性層面解釋組織承 諾,承諾是一種利害權衡,成員考量其投入成本與報酬關係,才決定留在組 織,定義的關鍵字則為投入成本、留任意願及資源交換。

雖然兩個不同出發點的定義均強調留任組織的意願,我們仍可區分其中的 差異,員工若是基於感性層面的組織承諾,是處於積極想繼續留在組織的態 度,視自己為組織的一份子;反之,理性的組織承諾為員工已對組織投入太多 沉澱成本,離開組織將會產生重大損失,消極地留在組織。

貳、組織承諾之類型

由前述分析組織承諾定義可知,組織承諾類型大致可區分為感性與理性面 向,只是學者依個別旨趣,定名有所不同,如 Stevens、Beyer 和 Trice(1978)

的分類:「心理承諾」(psychological commitment)及「交換承諾」(exchange commitment)。

依時間次序來看,Becker(1960)是首位將承諾概念應用在組織的學者,

他提出「單邊投入理論」(the side-bet theory),認為員工的承諾是基於「經濟理 性」假設,員工隨著對組織「單方面投入」的增加,包含投入的時間、精力及 金錢,一旦離開組織,就會蒙受極大的損失,故員工不得不留在組織中,其研 究焦點在於「解釋員工為何留在組織」;是以,員工的留職(離職)傾向一直與 組織承諾緊密連結,雖然此種觀點起源最早,但後繼學者傾向情感與態度面向 的研究,Meyer 和 Allen(1997: 107)指出多項證據顯示情感性承諾對組織整體 的正面成效是最強烈且直接的。

在組織承諾的情感層面,係強調組織承諾是員工對組織的一種情感依賴,

其中以 Porter 等人(1974)提出組織承諾之分類被認為最具解釋力,亦為許多 早期的研究引用,其區分為三項構面:

1. 價值承諾(value commitment):深信並願意接受組織之目標及價值;

2. 努力承諾(effort commitment):願意為組織的利益投注更多的心力;

3. 留職承諾(retention commitment):有強烈慾望維持組織成員的身份。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上述研究僅從個人自身的理性與情感觀點發展組織承諾,而忽略外在社會 規範可能產生的影響;緣此,Wiener(1982)提出「規範性承諾」(normative commitment),認為組織承諾實質上是一種「內化的行為規範」,員工因受到這 種規範的壓力,使其行為符合並滿足組織的目標與利益。析論之,在東方文化 的背景下,規範承諾可能具較高影響力(寶貢敏、錢源源,2009:44-45)。

1990 年,Meyer 和 Allen 進行綜合性研究,整合前人研究,提出組織承諾 三因素理論,他們認為組織承諾至少存在三種形式,渠等分類觀點亦廣為後續 研究者引用:

1. 情感承諾(affective commitment):組織成員認同組織,並願意留任組 織(want to do so)-出於渴望;

2. 持續承諾(continuance commitment):個人認知到離開組織將付出的成 本,因而繼續停留在組織中(need to do so)-出於需要;

3. 規範承諾(normative commitment):對組織忠誠的態度,使成員有一種 責任感該留在組織(ought to do so)-出於義務。

凌文輇等人(2000)多次針對中國職工進行實證研究,提出組織承諾的五 維面向:感情承諾、規範承諾、理想承諾、經濟承諾及機會承諾,係 Meyer 和 Allen 三維結構的延伸。此後,組織承諾構面與不同專業領域結合,發展出多元 面向。值得注意者,在於組織承諾理論上雖可被分成不同類別,但基本上不是 互斥的,而是共存的型態(寶貢敏、錢源源,2009)。

有關組織承諾的概念發展迄今已 50 多年歷史,新興變項仍持續擴充中5, 惟理論基礎還是源於 Becker 的單邊投入理論,吾人可發現不論是情感面抑或交 換面的組織承諾,本質上都是一種交易關係6,儘管學界各唱各調,卻始終來 自同一首曲子,但本研究認為交易的背後動機各異(感性與理性),不宜概括 而論,故引用范熾文(2007)對於組織承諾的分類觀:「態度性組織承諾」及

「交換性組織承諾」二維觀點,較符合本研究觀點,整理相關內涵如表 2-3。

捨棄三維模型原因在於,考量情感承諾與規範承諾在操作概念上區分不易,且

5 如管理承諾(managerial commitment)(Stevens et al., 1978)、工會承諾(union commitment)

(Morrow, 1983; Fields & Thacker, 1992)、專業承諾(professional commitment)(解旻容等人,

2013)等。

6 Mowday 等人(1982: 3)亦於書中闡明:當人員一進入組織,就有某種交換關係存在,不管是經濟 的或非經濟的因素。

Mowday, Steers & Porter, 1979;

O'Reilly & Chatman,1986; Allen

& Meyer, 1990; Choudhury, 2015;

陳淑玲,2002;蔡俊傑、張順 發,2004;程正裕,2006;周 志昌,2009;蔡明達,2012

努力意願 志昌,2009;蔡明達,2012 類 別 態度性組織承諾 交換性組織承諾

建橋,2005)。Mowday 等人(1982: 45-67)認為對組織承諾較好的理解是:它 是一個發展過程,而承諾發展之初,源自員工進入組織之前的時點(這個部分

Becker, 1960; Allen &

Meyer, 1990; Choudhury, 2015; 凌文輇等人,2000

O'Reilly & Chatman,1986;

潘士銘,1998;凌文輇等 人,2000;程正裕,

2006;蔡明達,2012

留職傾向

Choudhury, 2015; 陳美 志,2001;陳淑玲,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進入前階段

(pre-entry stage)

早期雇用期

(early employment stage)

中、晚期雇用期

(middle and late career stages)

預期(anticipation) 初期(initiation) 鞏固期(entrenchment)

圖 2-1 組織承諾發展階段

資料來源:Mowday, Porter & Steers, 1982: 46

這個發展架構的重要假設是:承諾態度(attitudinal commitment)與承諾行 為(committing behaviors)會交互影響,亦即承諾的態度會影響承諾的行為,

承諾的行為又將強化承諾的態度,而承諾的行為也會影響承諾的態度,隨即做 出承諾的行為,兩者不分孰先孰後,成為一個自我強化的承諾循環。

圖 2-2 承諾態度與承諾行為交互影響 資料來源:Mowday, Porter & Steers, 1982: 47-48

Mowday 等人經由分析相關文獻,認為組織承諾隨著時間發展,提出一個 概念性發展架構,以供後續研究參考,分成下列三個階段:

一、預期或進入前階段(anticipation or pre-entry)

新進員工早在選擇工作時,即對該組織有某種程度的想像,即使接 下來的工作經驗可能會影響承諾的品質,但初始承諾的基礎會深切影響 員工看待組織的態度,抱著高承諾感的員工較缺乏承諾感的員工,更容 易覺察到正向的工作特質與環境。Porter、Crampon 和 Smith(1976)針 對零售業的儲備幹部的研究中,經過 15 個月訓練期間的縱斷面調查,證 實離職者的承諾較留任者低,且留任者的承諾強度相對穩定,但離職者 表現的承諾強度會隨即將離開組織而逐漸衰落,渠等操作預期承諾的時

對組織的 承諾態度

承諾的 行為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點即為「員工第一天進入組織」(on their first day in the organization)。

二、初期或早期雇用期(initiation or early employment)

員工在組織前幾個月(first several months)的工作經驗裡,形成此階 段的承諾,有較高承諾感者,對未來持有正向的態度,並願意付出額外 的努力,超乎組織的期望;有研究指出承諾感低落者無法長留組織,在 6 至 12 個月內終究會離開。

三、鞏固期階段(entrenchment)

多項研究顯示年資高者的組織承諾較年資低者來得高(Stevens et al., 1978; Bano, Chaddha & Hussain, 2015; 范熾文、陳純慧,2010;解旻容等 人,2013),故服務年資愈久者,組織承諾愈高,可能的原因有:員工因 年紀增長,轉換職場跑道不易、在戲棚下站久可以獲得較高的升遷機 會、人際關係已深厚建立及在組織投入太多成本與犧牲。然而,Wiener

(1982: 421)認為不能單靠年資來預測人員的組織承諾7,本研究認為這 項指證不完全正確,因 Wiener 所指的組織承諾係屬態度面向的規範性承 諾(normative commitment),而若以交換性承諾的投入成本觀點來討論年 資與承諾強度,必然是正向關係的。

綜上所言,態度性與行為性的承諾會交互影響,所以吾人可推測一旦員工 跨過某個年資門檻,隨著服務時間增加,承諾愈形強化,這點從 Porter 等人

(1976)的研究結論可加以驗證:對留職者(stayers)來說,承諾感會隨時間 增加;反之,對離職者(leavers)來說,承諾感是隨時間遞減。繼之,范熾文

(2005)分析組織承諾特性:1. 是一種發展過程:組織承諾必須經過一段時 間,成員才會發展出對組織的承諾;2. 是一種程度問題:組織承諾時強時弱,

可能因個體理性情感或組織領導等因素,影響其對組織之承諾。

可能因個體理性情感或組織領導等因素,影響其對組織之承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