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本研究之主要目的是針對桃園縣國民中學資源班教師對於工作壓力 與因應策略進行探討。工作壓力已成為現代人生活的一部分,適度的壓 力可以增進工作效能,但不足或過度的壓力則會妨礙工作效能的提升,

也對個人的身心健康有所危害,因此如何善用策略面對工作壓力是現代 人一項重要的課題。本章共分為三節:第一節為研究背景與研究動機;

第二節為研究目的與待答問題;第三節為名詞釋義。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特殊教育被視為是國家進步的指標,亦是普通教育精緻化的實踐,

近年來隨著教育的變革與發展,特殊教育領域更隨之受到重視,回顧我 國特殊教育歷史發展上,從民國七十三年特殊教育立法,民國八十四年 中華民國身心障礙教育報告書,民國八十六年與民國九十年特殊教育修 法,民國九十八年特殊教育大幅修法與增訂實行細則,使得特殊教育的 實施更有依據可循(桃園縣政府教育局,2008)。而其中身心障礙學生的 安置型態由早期的隔離式特殊學校、普通學校的特教班,擴展到資源教 室方案、普通班實施融合教育。希望藉由普通教育與特殊教育的連結,

營造有利於特殊兒童的學習發展環境,讓每個身心障礙學生能完全融入 普通班中學習(何東墀,2001;鈕文英,2002;傅秀媚,2002)。因此 資源班教師更是成為推動校內特教學生融合及資源班經營績效的關鍵人 物。

傳統上,資源班教師不僅頇具備身心障礙學生心理發展的基本認 知,舉凡教學、診斷、評量、生活適應輔導⋯等,都是應有的專業素 養,此外,資源班教師還需肩負扮演普通班教師、家長諮詢與合作的

角色。然而現階段資源教室方案在特殊教育法「零拒絕」的規定和「不 分類」的趨勢下,舉凡十二類型身心障礙學生,要融入普通班中學習 者,進入資源班則為其最佳考量,而學生類型多元化的趨勢,也對資 源班教師增加一些新的挑戰(李榮妹,2004)。再者,資源班教師所扮 演的角色更為多元且複雜,同時需要面對來自學生、家長、一般教師與 學校行政人員的期許與壓力,比一般教師有較高的壓力及職業倦怠感

(Beck & Gargiulo, 1983; Murphy, 1986)。與同事關係不和諧、學生 行為表現不如預期、缺乏自主權、行政干預且效能不彰、不受重視、缺 乏自我實現的感受等都是特殊教育教師感受工作壓力的原因(Kyriacou, 1987)。張英鵬(2002)指出,特殊教育教師比一般教師需要付出更多的 心力,但未必有良好的工作環境及支持系統,亦頇負擔更多面向的聯繫 協調與工作責任,工作負荷更形沉重。

當壓力產生時,人們會用各種方式去解除壓力及壓力帶來的身心困 擾,Lazarus 和 Folkman (1984) 認為因應是指外在事件或內在需求對 個體造成負荷或超過他的資源所能應付時,持續改變情緒、認知和行為 去努力超越個人資源或需求,以應付這個衝突,所以因應本身是動態的,

包含了認知、行動、評價與再行動等步驟。Burke(1994)指出因應行為是 非常重要的,因為它可改善或增加心理的倦怠;若是壓力因應策略使用 不當,很可能導致情緒或行為問題。因此當教師教師面臨壓力時,若處 置得宜,對工作將是一種助力,若處理不當,則是一種阻力,令人挫 折。慢性長期的壓力對精神、心臟、內分泌系統、免疫系統等,會有 不良的影響,更是身心健康的殺手(何東墀,1989;潘正德譯,2000)。

近來國內九年一貫課程到多元入學方案等教育改革新措施如風起雲 湧般推出,教師倍感壓力,同樣的,資源班教師在特殊教育浪潮中亦正 感受新一波的工作壓力(吳惠櫻,2001) ,而國民教育階段特殊教育課程 網要實施的措施對於資源班教師而言,為因應課程改變和教材多樣化,

以落實適性教育和補救教學,也造成了新的挑戰。無可避免的在學校有 關資源班的行政推動和教學方面上,勢必會有一番新的調整與適應,無

形中更增添了資源班教師的壓力與負擔。Gmelch(1982)亦指出,適當的 壓力可增進創造力,積極改變與進步,但過多的壓力則會讓人覺得精疲 力盡。

資源班教師面臨世紀的教育改革除了課程的轉變之外還包括了權力 的轉換、環境變遷、政治的打壓、評量與教學方式的改變等重大議題,

再加上平日繁忙的教學工作、校內學生的行為問題,甚至是自己家中的 婚姻關係、親子相處,再在加重教師的生活壓力,因此教師所承受的壓 力較其他職業,恐怕是有過之而無不及(林曉萍,2001)。在整體教育 環境的改變之下,資源班教師需面臨更多壓力與挑戰,研究者在資源班 任教八年後,其中曾新成立資源班二班,從一開始的新設班、編列創班 經費、教材教具的使用與編製、學生鑑定安置、推展校內特殊教育理念,

與普通班教師合作諮詢、接受特教評鑑等,深感資源班教師面對了教學、

行政、學生和家長等層面的工作壓力,希望藉由此研究了解資源班教師 所面對的工作壓力及採取的因應策略之現況,分析其中差異,提供特殊 教育行政單位、各國民中學、資源班教師以及未來研究者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