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二節 開放近用期刊的起源與發展

一、開放近用期刊的起源

開放近用的觀念自 90 年代即開始。西元 1987 年,美國雪城大學(Syracuse University)發行第一份經過同儕審閱的免費線上期刊 New Horizons in Adult Education and Human Resource Development,就是開放近用概念的學術期刊(毛 慶禎,2007)。1991 年物理學家 Paul Ginsparg 建立一個跨學門電子文件典藏中心 ArXiv 網站(http://arxiv.org),是第一個免費的科學網路資料庫,主要提供物理 學、數學、電腦科學、量化生物學的學者自動交換電子預刊本(preprints),至 2012 年已收錄超過 80 萬篇開放近用的電子文件,物理學家相當支持 ArXiv 資料 庫(劉聰德等人,2010)。

二、開放近用期刊的發展:三 B 宣言

關於開放近用期刊的發展,其中三 B 宣言(BBB definition)是十分重要的 里程碑(Suber, 2004)。第一個主要國際宣言是 2002 年布達佩斯開放近用提議

(Budapest Open Access Initiative,簡稱 BOAI),其他兩個宣言也相繼出爐,一 個是 2003 年的貝塞斯達開放近用出版宣言(Bethesda Statement on Open Access Publishing),另一個是柏林宣言(Berlin Declaration on Open Access to Knowledge in the Sciences and Humanities),以下分別說明之。

(一)布達佩斯開放近用提議

2001 年 12 月英國 The Open Society Institute(簡稱 OSI),在布達佩斯

(Budapest)召開會議,期望透過國際間的共同努力,使得學術界的研究論文都 能免費供大家使用。其中與會學者分享經驗及看法,最後形成了所謂的布達佩斯

14

開放近用提議(BOAI),並於 2002 年 2 月正式對外公布本項提議的內容。BOAI 開放近用(Open Access)的定義為:「文獻可以從網路上免費取得,允許任何使 用者閱讀、下載、複製、散布、列印、檢索或連結到這些文獻的全文,使用者可 以抓取資料製作索引,將文獻傳送到軟體或任何其他合法的使用,同時,免除任 何經濟、法律或技術的障礙;唯一的限制在於重製、散布及著作權方面,著者擁 有對作品完整性的主控權,確保其作品得以被正確引用。」主要目的是希望學術 期刊不再受限於價格、版權,能夠建立一個不受限制的學術取用管道(Budapest Open Access Initiative, 2002)。

(二)貝塞斯達開放近用出版宣言

2003 年 4 月份的貝塞斯達開放近用出版宣言(Bethesda Statement on Open Access Publishing),在美國馬里蘭州貝塞斯達附近的霍華休斯醫學中心(Howard Hughes Medical Institute),由 24 位生物醫學研究領域的學者擬出的協議。主要是 希望可以讓相關團體能夠以最有效率的方式進行學術研究的開放近用出版,其擴 大了開放近用的內涵,認為使用者權利,屬不能撤回、全球性、永久的近用權

(Bethesda Statement on Open Access Publishing, 2003)。

(三)柏林宣言

根據 BOAI、歐洲文化遺產線上憲章(European Cultural Heritage Online Charter)及貝塞斯達開放近用出版宣言的精神,柏林宣言(Berlin Declaration on Open Access to Knowledge in the Sciences and Humanities)應運而生。其在 2003 年 10 月由德國馬普學會(The Max Planck Society)發起,由德、法、義等國的 科學研究機構在柏林簽署,針對自然科學與人文科學資源,旨在推動網際網路成 為全球科學知識庫的工具,使資訊能廣泛而又便利地為公眾所使用,並提出供决 策者、研究機構、資助機構、圖書館、檔案館和博物館應考慮的各種必要措施。

15

宣言中對於開放近用的定義,主要包含兩個要件:

1. 作者及著作所有權人授權給所有的人取用其作品,免費、不能撤回、

全球性的權利,只要使用者清楚標示作者的姓名,就允許其不拘目的,

以任何數位型式,公開複製、使用、散布、傳送,展示原作品及散布 改著的作品,並允許印製少量的紙本供個人使用。

2. 包括所有附件及授權聲明在內的完整作品,必須以標準的電子檔案格 式以適當的科技標準,儲存在至少一個線上典藏所,該典藏所必須由 學術機構、學會、政府機關或其他知名組織設立及管理,以確保其作 品得以長期地開放近用,無限制地散布,並保障其互通性。期待透過 網際網路的發展,實現全球知識開放傳播的願景(Berlin Declaration, 2003)。

以上三項宣言對開放近用做了具影響力的定義,其內容彼此互補。也由於三 B 宣言以及 ARL 的支持,開放近用的發展向前邁進了一大步。各項實際推動的 活動紛紛與起,也有專門以開放近用模式營運的出版社成立,及開放近用期刊的 目錄。

三、開放近用期刊的發展:實際行動

瑞典盧德大學(Lund University)於 2003 年建立開放近用期刊目錄(Directory of Open Access Journals,簡稱 DOAJ),DOAJ 的目標是成為一個全面性的、涵蓋 所有科學與學術性開放近用期刊的系統,並且使用高品質的控制系統保證其內容,

增加開放近用期刊的能見度,提高其利用及影響,以便使用者能快速找到所需的 開放近用期刊。其收錄的開放近用期刊,除了要符合學術期刊的定義外,還採用 了嚴格的開放近用標準(DOAJ definition):1.期刊所有的內容均免費取用;2.可 以免費自由的登入;3.沒有延遲,期刊出版的當時即開放取用。至 2012 年 10 月

16

底 DOAJ 已收錄 8,314 種開放近用期刊,並且持續增加中。(Directory of Open Access Journals, 2012)。

而以開放近用模式營運的出版社方面,則以英國的 BioMed Central 及美國的 PLOS(Public Library of Science),是最成功的開放近用出版社之一(毛慶禎,

2007)。BioMed Central 是 STM(即 Science、Technology 及 Medicine)領域的出 版社,成立於 2000 年,至 2012 年 10 月底止已出版超過 200 種具同儕審閱的期 刊,所有出版的期刊均為開放近用期刊,具有永久免費且立即的開放線上取用特 性,採用創用 CC 授權方式,允許以任何格式或媒體使用、重製或散布,只要正 確的標示作者及引文(BioMed Central, 2012)。PLOS 成立於 2000 年,是一個由 科學家和醫生組成的非營利機構。主要的目的有:1.提供即時可獲得的研究資料,

避免不必要的障礙。2.出版優質的開放近用期刊透過讓世界任何一個地方的科學 家、醫生、病患或者學生無限制地獲取最新的科學研究訊息,打開世界科學知識 圖書館之門。3.透過實現自由搜索已發表的文章全文,查找特定觀點、方法、試 驗結果和觀察資料,以促進研究、資料齊全的醫學實踐和教育。4.讓科學家、圖 書館管理員、出版商和企業家可以發展新的模式以探索和利用世界科學理念和發 現的寶庫。授權方式也是採用創用 CC,主要致力於把世界上科學與醫學的文獻 作為免費資源向公眾開放(PLOS, 2012)。

2008 年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簡稱 NIH)也提 出實行開放近用政策(NIH Public Access Policy),其主要目的是要促進科學及人 類健康的發展,聲明凡由 NIH 經費所贊助的研究成果之原稿及附加資料都要儲 存於 NIH 自己的線上典藏庫 PubMed Central,最遲在論文發表後 12 個月內必須 公開在 PubMed Central 中,以便社會大眾得以免費取用(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2008)。

17

四、綜述開放近用期刊的發展歷史

綜合上述開放近用期刊的概念及發展,Laakso 等人(2011)的研究,將開 放近用期刊的發展分成三個時期:開創期(1993-1999 年)、革新期(2000-2004 年)、穩固期(2005-2009 年)。雖然開創期開始的年代是 1993 年,但其實更早之 前就有開放近用模式的期刊,例如:New Horizon in Adult Education and Human Resource Development(1987-現在)及 The Public-Access Computer Systems Review

(1989-2000)。以下分別說明三個時期的發展概況:

開創期(1993-1999 年)的期刊數量及論文篇數每年都很積極的成長,但是,

這些年的總數量在結果的呈現上都十分溫和。此時期的開放近用期刊大都由學術 單位發行在簡單的技術平台上,通常使用大學編者的免費網路伺服器。這模式與 傳統開放原始碼的模式相似。

革新期(2000-2004 年)期刊數量及論文篇數都快速成長,開放近用期刊出 版的方式出現了新的商業模式,開放近用期刊出版社 BioMed Central 成立並開創 了作者付費的新模式,值得注意的是,BioMed Central 出版社 2008 年被商業出 版社 Springer 購買。另一家開放近用出版社 PLOS 則使用大量的補助金建立了少 量高品質的開放近用期刊。在這期間,紙本期刊電子化很快,有一些社群期刊也 開始使用 HighWire Press 免費電子期刊的服務,其他國家也開始出現開放近用資 源的網站,希望他們的論文可以有更廣泛的全球曝光。2004 年主流商業出版社 開始出現複合模式(hybrid model)的出版,例如:Springer Open Choice,允許 作者在傳統期刊中付費使其論文採用開放近用模式。開放近用期刊的擁護者也逐 漸增加,並出現奠定開放近用中心原則的宣言,例如:BOAI,以及專門探討開 放近用議題的會議。

穩固期(2005-2009 年)期刊論文篇數每年增加的百分比開始下降,但每年

18

仍維持在 20%,且亦興起更多支持開放近用期刊的相關措施,DOAJ 成為開放近 用期刊最主要的名錄,且經由荷蘭國家圖書館的協議提供長期的典藏。開放近用 期刊的版權使用也開始出現並被較廣泛的接受。在出版方面,開放近用學術出版 學會(The Open Access Scholarly Publisher Association)成立,幫助開放近用期刊 出版社設定品質標準;政府或相關機構對於研究基金的贊助,也開始允許作者可 以將研究贊助基金使用在開放近用期刊的出版上,部份大學也開始撥出專款用於 在開放近用。

綜觀過去開放近用期刊的發展過程,可以說開放近用期刊在學術傳播中已經 是一種持續性的存在,部份先驅的開放近用期刊仍然活躍在出版界,同儕審閱的 研究論文也以更快的速度增長,研究人員可以從一般性的搜尋引擎(例如:Google Scholar)找到研究所需的開放近用文獻(Laakso et al., 2011)。Björk 等人(2010)

的研究也顯示,開放近用已經在科學期刊文獻中有顯著正面的影響。然而迄今,

圖書館依然深受期刊價格高漲之困擾,Poynder(2009)也認為開放近用期刊的 發展可能會導致期刊價格危機逐漸轉變成作者危機。故而,除了瞭解作者對開放 近用期刊的態度及看法外,本研究擬從觀察作者實際發表論文於開放近用期刊情

圖書館依然深受期刊價格高漲之困擾,Poynder(2009)也認為開放近用期刊的 發展可能會導致期刊價格危機逐漸轉變成作者危機。故而,除了瞭解作者對開放 近用期刊的態度及看法外,本研究擬從觀察作者實際發表論文於開放近用期刊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