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本章共分為五節,依序針對研究背景與動機、研究目的與問題、名詞解釋、

研究限制與研究流程五個部分做說明。在這五個部分中,將概要解釋本研究發展 脈絡,以期讓人了解本研究的重要性。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壹、研究背景

17 世紀工業革命後,科技蓬勃發展,人類生活水準提高,除了科技進步外,

農業改良、糧食生產、醫療水準等也跟著提升,許多從前無法醫治的疾病,現在 都能接受妥善的照顧,大大降低了死亡率,也讓現代人的餘命年齡逐漸增加,自 1950 至 2009 年,人類生命期的增長已超過 20 年,達到平均 68 歲的壽命,至 2009 年止,60 歲男性平均生命期預估為 18 年,婦女則達 21 年(黃富順,2011)。根 據內政部估計 2013 年(民國 102 年),臺灣人口的兩性零歲平均餘命年齡為 79.86 歲,較 10 年前的兩性零歲餘命年齡 77.35 多了 2.51 歲(內政部統計處,2014)。

餘命年齡的增加,為多數國家的人口結構帶來莫大的改變,出現高齡化的 現象。人口結構的高齡化是全世界一致的情勢,無論是已開發或未開發國家皆然

(黃富順,2011)。黃富順(2011)也提到,這樣人口全球灰色化(graying world)

的浪潮下,臺灣自然也出現人口結構高齡化的趨勢。也就是說,臺灣自 1993 年 老人人口達到 7%,進入高齡化社會(aging society)後,預估在 2017 年老人人 口將達 14%,邁入高齡社會(aged society),2050 年老人人口比率則將超過 20

%,達到超高齡社會(super-aged society)指標(黃富順,2011)。台灣已步入少 子化及高齡化的社會,一般人的高齡人口增加,為促進大眾對老化教育的重視,

教育部於 2006 年發表老人教育政策白皮書,並從民國 99 年起,參考國外經驗,

訂每年 8 月第四個星期日為「祖父母節」,希望藉此喚醒大眾對年長者的重視,

並提升大眾的正向老化態度,由此可知,老化相關態度與知能,已逐漸受到重視。

在大環境人口結構轉變下,身心障礙者也一樣出現類似的轉變,林昭吟

(2005)提到,除了幼年時期的身心障礙孩童存活率提高之外,成年的身心障礙

者能夠存活的時間也比以前拉長(林昭吟,2005)。在這樣的轉變之下,身心障 礙者開始老化後、高齡時期的生活也逐漸受到重視。身心障礙者是否了解自己老 化之後的生理、心理及社會各方面的變化,如何為自己的高齡生活作生涯規劃、

保健,這些相關的老化知能就變得相當重要;尤其是心智障礙類的身心障礙者,

有多數成年之後仍然由父母或家庭其他成員提供主要的照顧(劉佳琪,2009),

當父母邁入高齡後,這些身心障礙成人如何調整自己的生活形態,了解老年的生 理、心理變化,以及如何適應老年生活、在高齡期有需要時主動尋求協助,這些 都是現今進入高齡的身心障礙者所需要了解的議題。

依據內政部統計處 2012 年的統計資料顯示,身心障礙者的人口比率正在逐 年增加中,2011 年的身心障礙總人口,較 2010 年增長了 2.24%,到 2012 年,

臺灣的身心障礙總人口數約為 110 萬人,2013 年,臺灣身心障礙總人口數增長 為約 112 萬人,佔總人口的 4.81%。臺灣在朝著高齡社會邁進的同時,除了重視 大眾的老化認知,身心障礙者的老化知能也不容忽視,在身心障礙人口數增長快 速的現今社會,身心障礙人口已成為不能小覷的群體數,因此有必要提升其老化 知能。

根據內政部統計處 2013 年的統計資料顯示,智能障礙者總人口數為 99,488 人,約佔身心障礙總人口數的 8.8%,從這樣的數字顯示智能障礙者在身心障礙 總人口中所佔比例為數不少,是一個不小的人口群體。在這些智能障礙者當中,

其中 18 歲以下共 20,970 人,佔所有智能障礙總人口數的 21.1%,其餘均為成年 智能障礙人口;再依年齡區段細分來看,18~65 歲得智能障礙人口為 78,518 人,

佔智能障礙總人口數的 78.92%;而 65 歲以上的智能障礙老年人口數為 2,967 人,

佔智能障礙總人口數的 2.98%。從這樣的數字來看,顯見 18~65 歲的成年智能 障礙人口,為智能障礙人口的主要年齡分佈階段。但若針對身心障礙者提早老化 的研究顯示,普遍認為對身心障礙者來說,55 歲是開始老化的年齡,與一般人 依照法律規定的 60 或 65 歲提早許多(萬育維譯,2004;林昭吟,2008)。

智能障礙者的身心功能比一般人提早老化,無論自我照顧及工作表現方面 均容易出現快速退化現象,而其仰賴之父母親亦多在此時邁入 65 歲以上,逐漸 衰弱之體力已無力照顧加速老化的子女,讓這些「雙老化家庭」面臨前所未見的 危機(第一社會福利基金會,2011)。在社會這樣的轉變趨勢下,也開始有越來

高齡智障者安養計畫」,除了希望提供更多居住服務、照護服務外,也辦理相關 研習課程,提升相關從業人員對中高齡智障者照顧服務的專業知能與交流空間。

但是,除了這樣針對現況問題所採取的措施外,是否可以用「預防」、教育 的態度或方式,來協助這些智能障礙者建構一個適合他們的中高齡後生活態度、

模式,這或許也是另一個可行的思考方向。因此,教導還沒進入中高齡的智能障 礙者認識、面對老化就成為必要之舉。學習如何面對老化,要從小紮根,讓這些 心智障礙學生提早了解老化的相關知識。且許多心智障礙學生大多在高職綜合職 能科畢業之後就立即進入職場就業,成年期當中通常也不會回到學校接受教育,

再加上現今對身心障礙者成人的終身教育制度尚未發展完善(吳文琴,2003),

因此如何讓他們在最後的正規學習階段,學習到與老化相關的正確知識,讓他們 能為自己的生涯即早做規劃、適應老化生活,是本研究的主要緣起。

貳、研究動機

一、身心障礙者提早老化現象

隨著一般人口的平均餘命延長,身心障礙者的平均餘命也有延長的趨勢,其 亦如一般人同樣經歷出生、成長、老化與死亡的歷程(林昭吟,2006)。因為醫 療、科技的發達,有越來越多的身心障礙者在幼年期可以存活下來,並逐漸成長,

但是因為他們的障礙,讓他們在生活中與一般人相較之下,是有較多困難的,而 這些無論是生理或心理、社會上的困難,可能會使身心障礙者比一般人提早面對 老化現象的出現,也就是所謂的身心障礙者提早老化現象。

因此,對於身心障礙者老化的看法,由於身心障礙者的生理構造與功能與一 般人不同,所以其老化現象的參考團體不是以一般人為對象,而是與他自己這個 群體作比較,凡是隨著年齡增加而逐漸導致器官功能衰退的事實,就是老化的開 始年齡(林昭吟,2008)。從這樣的敘述可知,在提及身心障礙者的老化狀況時,

不能以生理年齡做為老化現象的區隔,其老化的開始時間,會因個體的差異有所 不同,老化的過程、程度也會有所差異。

Zarb(1993)指出,身心障礙者提前老化的現象,主要和他經歷障礙時間的 長短有關,大約在發生障礙後 20~30 年,健康狀況便會開始走下坡。Olover &

Sapey(1999)指出,在生理上,身心障礙者會因為本身的障礙狀況,可能需要長期 服用藥物、復健或其他生理因素,長時間下來,會逐漸累積產生二度障礙,影響

身心障礙者生理老化的狀況;而身心障礙者在進入老年期時,也會緬懷自己的過 去,而且更容易因為許多無法實現的人生任務,例如:結婚生子、升學、就業等,

而產生失落感,影響身心障礙者在心理、社會老化的發展。

林昭吟(2008)曾使用日常活動功能量表(Activity of Daily Living ,ADL)、

工具性日常活動功能量表(Instrumental Activity of Daily Living,IADL)及老人 憂鬱量表(Geriatric Depression Scale,GDS)來評估各障礙類別身心障礙者的生 活自理能力,該研究發現,以智能障礙者來說,他們在生理、心裡及社會三方面 的老化現象如下:

1.生理:在生理老化方面,智能障礙者在 19.9 歲時需要日常生活功能協助,

與其他障礙類別相較,智能障礙是所有障礙類別中最早的一類,這 也顯示智能障礙者的生理老化狀況出現的時間相當早,提早老化的 現象顯著。

2.心理:在心裡老化方面,智能障礙者在 37.4 歲開始會感受到心態老化,也 就是說智能障礙者在 37.4 歲開始就覺得自己老了,這也代表心智 障礙者可能感受到自己的生理狀況開始明顯衰退或社會參與逐漸 減少。而 37.4 歲這樣的數據,與其他各類身心障礙者相較,也是 最早出現的。

3.社會:在社會老化方面,可分兩方面討論,以社會活動參與而言,各類身 心障礙者與常人相較,沒有出現特別明顯的提早老化現象,但若以 退出職場作為評估身心障礙者社會老化狀況的標準,可以發現,智 能障礙者所屬的早期致障者在 37.9 歲開始就會退出職場,比中期 致障者的 43.51 歲早,而兩者的數據也都早於一般人的法定退休年 齡。

從上述的研究結果可之,智能障礙者無論在生理、心理及社會三方面的老化,

的確都有提早老化的現象。雖然有研究者建議,對身心障礙者進行提早老化的預 防,要從 30~44 歲開始,但如果能在更早的高中職階段,在這些智能障礙者還 是學生、尚未進入成年期時,就提供老化教育給予他們正確的老化知能、建立延 緩老化、成功老化及活躍老化等的概念,相信對智能障礙者提早老化的預防也可 以有一定的成效。

二、現實環境中老化認知缺乏的問題

研究者本身為高職綜合職能科教師,教學對象主要均為輕、中度智能障礙學 生,平日與學生相處之下,發現學生對於老化認知相當缺乏,很多學生在引導之

研究者本身為高職綜合職能科教師,教學對象主要均為輕、中度智能障礙學 生,平日與學生相處之下,發現學生對於老化認知相當缺乏,很多學生在引導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