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本研究旨在探討臺東縣國中教師衝突類型、衝突管理策略之間的關係,本 章主要針對研究主題之研究背景與動機、研究目的、名詞釋義、研究範圍與限 制加以闡述。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本研究在探討臺東縣國中教師衝突類型、衝突管理策略之關係。茲將研究 背景與動機敘述如下。

壹、 研究背景

學校組織受到當今教育政策、時代變化等直接間接地影響著學校內成員之 間彼此的認知與態度。一波波地變化過程之際,學校組織隨時面臨各式各類的 社會變化,感受多元層次化的脈動。研究者從服務的國民中學工作上,因不同 職務層次,多元多面地接觸各類型的人物、團體、業務,每次的接觸都可以感 受到彼此理念、態度或制度上的差異即出現,旋可隱約感受理念的反覆澄清,

或說是意見的重複堅持;倘若過些時日,此差異情況未所調和一致,即是衝突 的發生。無論任職何位,多少在工作士氣情緒或認知上皆造成研究者在某些時 日上本身極大的心理負荷,不時地影響著效率。若妥善調適自我,面對事情並掌 握問題癥結,方可有效教育,提升教學。

有關衝突之定義非常多,不過仍有其共通性,譬如衝突過程蘊含著異議

( disagreement ) 、 對 立 ( constradiction ) 、 難 容 ( incompa-tibility ) 、 反 對

(opposition)、稀少(sacaricity)、封鎖(blockage)等概念。根據賀瑞基

(D.Hellriegel)等人之觀點,衝突多數源於個人或群體對目標認定不一致,認知 差異或情緒分歧所致(戴國良,2006)。

在多元、自由、民主、創新的社會氛圍下,許多事情並非單純做好,完成 而已。每當事情遇到瓶頸,困難發生,時常在面對與人意見不一致而產生,話 說做事容易做人難,與人相處,意見交換,多與人為善多請益,凡事溝通,遇 事暢通即此這番道理,能在平時與學校教師維持一定互動關係,交往深淺在乎 個人此舉往往對於處理人事,既能掌握事件發展脈動,也能瞭解當事人們可能 的想法與感受,與組織間多互動、細心觀察,並留心每位成員舉止實為累積能 量,推展業務執行政策時較為順遂的一大基石。

學校組織是一開放系統,與外在環境也具有互動的影響,在多元、開放、

民主的社會中,人人具有表達意見的自由,個人、團體、社會之目標、需求、

價值取向的差異性,使得學校組織衝突成為不可避免的事實(吳宗立,1997)。

張德銳(1994)指出,其實學校組織有些衝突是可以事先預防的,更有些衝 突是可以刻意引進。因此,如何有效地預防、處理和引進衝突,來做好學校衝 突管理工作,便是學校行政人員責無旁貸的任務。學校因為本身雖然架構在一 個正式組織上,但因為組織成員、運作方式、功能取向又與一般組織不一樣,

因此,衝突的狀況更容易發生在學校組織之中(王朝茂,1992)。處於獨立自主 性高的學校組織內,教師間彼此即充滿許多自主意識、對事各自認定的想法、

價值觀,甚有與組織內的成員觀念的差異性存在,例家長。因此在學校組織中 各持意見與思維,之所謂的認知不一、想法矛盾著實充滿在組織內外成員之 間。

許多人將衝突視為「敬鬼神而遠之」的「惡」,並認為衝突會帶來仇恨、暴 力、組織分裂與人際關係的破壞,故在健全的學校裡應該是無衝突(胡峻豪,

1997)。更甚教師們希望逃避此類人際負面衝擊,造成負向情緒,因此能使教師 認知衝突與破壞、進步與成長,都端看自身基本認知態度。

韋政通(1987)亦同意這樣的看法,如果我們能正視衝突的過程,接納衝突 而非壓抑,衝突可以在共認的軌道上通行,發揮社會的潛在力量,經由衝突的 洗鍊,組織才能不斷革新。

在國中學校組織內時時遇見各類人際互動情形,如教師與教師之間、教師 與行政人員、師生、親師等。每個人在自身角色扮演,在在隱含各自想法價值,

這因素背後多探究可能更多是家庭生平、教育或成長背景的種種因素交互影響,

作用再作用改變再塑形而來。到了校園,每位組織成員積極扮演各自角色,在 年紀、經驗、學校環境、家庭背景等因素影響下,更值得研究者探究每個個人,

每個交往互動情境之下,可能蘊藉逐漸產生的改變,可能是共識合議,可能是 多次協商溝通,也可能是一次展開矛盾分歧、落差而致衝突。從組織行為學角 度,能引導衝突,改進組織積習已久的慣性,激勵成員努力為之,積極奮進的 能量,都是衝突意料不到的目的。

因此無論國中教師職務,社區組成,學生背景環境等影響,在學校、在教 育工作實質面看待,其本質實於服務性質,教育下一代學子的職業使命觀。現 今教育環境與社會、社區、成員們多層面交互作用之下,在某些時機點或敏感 帶上易產生彼此意見的不一致,理性正向視之,此亦為可供改修正、進步的契 機。本研究希望能以積極向上態度看待學校組織成員衝突發生起始、對衝突類 型知覺上差異、衝突管理策略層面上正向的態度,亦企盼能否從每次每起的衝 突修復過程,讓學校組織事務,教育工作可以更臻完美,與時俱近。

貳、 研究動機

研究者在學校服務年資仍屬新生代,平時在待人接物,看待學校同仁處事 應對皆求和平客氣。處事與相處交往,難免個人主觀情緒與意識會隱約感受其 中,唯凡事皆以對事處事辦事為第一目標,減低與人失和失焦之時。始從任導 師職務開始即便體認到教育工作以隨時空與社會期待、政策調整之下,逐漸轉 變教師本身對於此職的看法,或許教師們仍認為本身的理想與時空仍有所不一,

仍希望在學校職場一展抱負,發揮所長。

衝突的出現與消逝都是一種人際互動的現象過程,可能是呈現某種組織活 動的變化,它代表著某種認知上、態度上甚至是結構上的某種現象,表現出某 個事件逐漸發展的過程,有本身的成熟條件,客觀的組織結構問題,但仍依定 比例含有人為因素、情緒、價值觀念等等的影響,若處於一定高度、適當距離 看待衝突事件,能吸收不少想法與各類聲音。衝突的程度從不同切入思考角度 與層次,不實能有著更深刻的體悟。

人際互動產生衝突、衝突造成更多人際互動,與人相處由於許多問題背後 的情境因素,與人相處的喜惡趨避因素,使得衝突產生更充滿許多變數,特別 是意料之外的發展,甚是衝突之後的衝突。衝突衝突本身雖然帶有殺傷力,卻 也蘊藏轉機,Deutsch 認為對衝突的負面看法是因為大家對衝突功能的曲解,

並非因為衝突的存在而導致仇恨、苦惱、暴力和人際關係的破壞,而是由於無 效率的衝突管理和不了解衝突的特性,才會引起不幸(引自張鐸嚴,1985)。研 究者在目前職務上需要,活動辦理、往來協調、整合疏通,因而多所接觸各類 型的人物,雖部分衝突在制度上、職務上不均衡造成,然更感受到更多的衝突 在彼此之間不信任、累積再累積,摩擦再摩擦,最終一次引爆。特別是在學校 行政執行工作上,更能遇見較多層次、各類深淺之衝突類型。因此研究者於研 究動機上非常能感受到衝突對於學校組織的影響,特別是衝突類型在人際之間 相互作用的反應,人際彼此因情緒或累積的主觀,更是能以在處理事件上得以 有效、客觀,不時地流於氣使爭執,意氣奪理情境之內作用著。

因此綜論上述,學校組織最佳運作狀態,在維持一個適中、恰適宜的衝突 發生率下,能夠發揮更佳的效能與辦學成績。而本研究更想積極關切的是,在 學校組織內成員對於不同人際互動與職務性質上,相互作用是否產生不同的衝 突類型,即在成員與成員之間,成員與組織外成員,甚至是成員本身發生之衝 突類型,是否會與成員自身的職務、年紀、學校背景等變項有所關連,此為本 研究的第一個動機。

Robbins 認為衝突的概念包含對立性、匱乏性與阻擾性(引自黃曬莉、李茂 興,1991)。特別是在於不同背景因素、個人特質、職務表現等,都會隱藏地醞 釀可能產生的衝突。例如一個時時在職場表現積極、事事追求完美的教師,倘 若遇到比較消極、凡事僅求能過、且過為之的同仁,能保不會產生彼此間的懷 疑、意見。假若真有工作合作上開始接觸,彼此間原保有之不滿、矛盾與不一 致,即可能在許多互動之間逐漸累積,漸為擴散為濃密的衝突引爆契機,只尚 待時機。

在學校組織衝突內,各組織成員與情境交互影響之下,應發展某些合宜,

能符合個人特質或能力、配合常產生之衝突類型。在不同衝突類型之下,應就 個人特質甚至學校行政可支持之適當條件,發展出合宜衝突管理策略,進而維

持學校組織進步與活化。故本研究想探究各類型之衝突類型,能否發展與對照 著可行、洽當衝突管理策略,即為本研究的第二個動機。

在學校組織運用衝突管理策略之中,可以看見各人對於策略運用的智慧、

個人秉持的觀點,甚至有對於教育理念之理想,個人在人際條件、利害關係之 交換思考,都值得以各方角度探討分析各類衝突管理背後可能存在的採取性心 理運作。張德銳與曾燦金(1994)認為衝突並非完全對於組織有害,重要的是事 先預防,以及衝突發生的當時,可以妥善處理,同時能夠化危機為轉機,將阻

個人秉持的觀點,甚至有對於教育理念之理想,個人在人際條件、利害關係之 交換思考,都值得以各方角度探討分析各類衝突管理背後可能存在的採取性心 理運作。張德銳與曾燦金(1994)認為衝突並非完全對於組織有害,重要的是事 先預防,以及衝突發生的當時,可以妥善處理,同時能夠化危機為轉機,將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