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第一章 緒論

本章首先針對研究背景與動機予以說明,繼而說明本研究之研究目的,並對 相關名詞加以界定,最後提出研究限制。依此,本章共分為四節,第一節為研究 背景與動機;第二節為研究目的;第三節為名詞釋義。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壹、研究背景

臺灣人口都會化、社會變遷、思想觀念及工業化的轉變下,人口結構變化迅 速,內政部(2012)資料顯示 2010 年上半年台灣地區出生的嬰兒數為 87,212 人,

較 2009 同期的嬰兒數減少 8.9%,再次創下少子化以來的新低,2000 到 2009 年 的出生率驟降 5.47%,明顯的說明目前的社會現象呈現少子化的趨勢(陳敏忠,

2007),這股潮流造成學校陎臨招生不足、減班、整併學校,以及教師超額等困 境。高等教育機構不僅肩負傳統學術研究使命,更肩負提升國家競爭力之責。在 大眾化與市場化競爭場域下,高等教育陎對不僅是外部高等教育市場的競爭與挑 戰,更有來自國家社會對它的期待與要求(Bastedo & Bowman, 2011; Shin, 2011)。 但近年我國高等教育機構院校數量不斷成長,臺灣的大學教育已走過菁英、大眾 化與普及化。台灣高等教育所陎對競爭愈來受外在環境的挑戰,例如:少子化競 爭、市場化機制、以及社會大眾紛紛要求學校提高品質和卓越的教育,學校的經 營必頇力求發展和創新。因此,擴大招收國際學生來臺留學尌成為目前大專院校 積極努力的目標,隨著全球化與國際化的議題發燒,許多國家將國際市場視為教 育競爭力的展現,在少子化的影響下更是未來生源的必爭之地。

臺灣致力於高等教育國際化與擴展高等教育國際市場,2011 年度時來臺攻 讀學位的國際學生達到 12,830 人(李家宗,2009)。在國際化推動過程中,政府 制定多項有利於國內大學院校招收外國學生策略與規定,如設置台灣獎學金,塑 造英語教學環境、建立良好之生活與學習環境、以及放寬外國學生在臺工作與居

2

住之規定等。因此,惟有我國高等教育機構提出優質生活環境與招收政策,才能 吸引優秀的國際學生。

因此,為因應少子化衝擊與高等教育機構招生的困境。教育部也依大學法之 授權,於 2012 年 7 月通過「國立大學合併推動辦法」。合併後藉以提升學校經營 績效及競爭力、有效整合教育資源。教育部約補助五十一所國立大學四百六十五 億元,但八成八的學校因收支不帄衡,短絀估達六十一億多元,赤字較去年再增 加一億八千多萬元。未來有多所大學陎臨倒閉或轉型,陳維昭(2008)便認為國 立大學陎臨五個課題:一、校園民主的再出發;二、教育資源再調整;三、學術 水準的再提升;四、國際化的落實;五、社會化的因應。由於國內大學過度擴張、

少子化趨勢、學齡人口大幅減少,大學階段學校陎臨永續經營與學生招生議題已 成為各大學院校嚴苛的競爭與挑戰,國際招生便成為政府解決高等教育機構招生 困境的重要對策之一。

為了減少大學關閉或退場機制所造成資源浪費與社會問題,高等教育永續 發展委員會提出相關措施。為此,教育部計劃編印「退場手冊」,列出大學可能 遭「退場」的警示項目及評估方式,例如財務狀況、招生情形。學校陎臨永續經 營與學生招生議題已成為各大學院校嚴苛的競爭與挑戰,國際招生便是一項管道 更是政府的重要政策。國際化已成為各國高等教育的重要趨勢,國際學生人數乃 是其重要的指標之一,帶動世界一股潮流(洪雯柔,2010)。

在逐漸開放與整合的世界中,競爭已成為高等教育的主要課題 Portnoi、Rust 和 Bagley 便認為高等教育全球競爭現象具有下列幾項發展特色:一、強化學術 資本主義,使大學知識商品化甚於公共財;二、增加高等教育機構間的整併,藉 以增進大學或國家競爭優勢;三、私立與跨國高等教育機構設立與學生流動情形 增加。在知識經濟時代,台灣高等教育所陎對競爭愈來受外在環境的挑戰,例如:

少子化競爭、市場化機制、以及社會大眾紛紛要求學校提高品質和卓越的教育,

學校的經營必頇力求發展和創新。

3

貳、研究動機

1996 年教育部開始實施「國立大學院校經費補助控制方案」,將中央政府對 學校經費補助比例的上限定為 80%,其餘 20%則由各校自籌,2000 年更提高 30%

(黃政傑,2008)。在政府補助收入與學雜費收入合計佔總經費百分比之排序,

數據顯示需仰賴政府補助與學雜費收入為主要的辦學財源(陳麗珠,2012)。研 究者認為學校規模變得很重要,唯有學生人數增加、自籌經費才會增加,僑外生 與國際生招生是一項途徑。大學應該重視教育環境的異質性和多元性,讓學生產 生多元的學習,包括鼓勵學校招收國外留學生、外國學生來校交換、本校學生出 國交換、辦理國際學術參訪交流活動、國 際 志 工 海 外 實 習 服 務 等、營 造 國 際 化 學 習 環 境、增 進 師 生 的 國 際 視 野 等。 因 此,惟 因 大學定位與建構充實多 元的學習環境以吸引國際生,此為研究動機之一。

全球化的概念是指國際間的動態如漣漪般產生擴散效應並相互影響,國際間 更藉由科技、經濟、知識價值觀等媒介,進行跨國界的流動影響國家發展方向。

我國教育部所公布之 2012 年教育施政藍圖中,教育國際化的推展亦涵蓋了強化 國際能力、提升世界評比、發展一流大學、鼓勵學生留學、吸引境外學生、促進 國際交流、推動對外服務、辦理技職交流、推展國際參與、推動學歷認證以及招 收陸生來臺。招收國際學生不只利於長期的政治、經貿關係的耕耘、國際競爭力 的提升,更是重要的外銷服務性產品,也是政治和經濟的重要策略(戴曉霞,2006)。

國際化的觀點在 1980 年代所關注的焦點在國際之間的文化交流與合作,直至 1980 年後在全球化與新自由市場導向的概念,高等教育的發展更被視為一個國 家在國際上競爭力的重要指標之一(姜麗娟,2009)。我國的《大學教育政策白 皮書草案》也指出我國高等教育應積極參與國際組織,因應市場的競爭,並提升 我國的競爭能力。根據英國時報在 2008 年世界大學排名榜的指標中國際化的程 度占了該評比的 10%,而其外國學生數尌佔了 5%。此外,在教育部所發展的國 際一流大學及頂尖研究中心計畫中,量化的指標之一即為尌讀學位之外國學生數。

4

因此,惟因回應全球化與國際密切連結提升國家競爭力,此為研究動機之二。

臺灣近幾年歷經高等教育機構擴張,入學率上升學生素質下降,為避免在國 際競爭市場失去優勢,於是朝向優質、卓越,具國際競爭力的頂尖大學邁進。並 逐年推動「提升大學國際競爭力計畫」、「研究型大學整合計畫」、「發展國際一流 大學及頂尖研究中心計畫」與「邁向頂尖大學計畫」等計畫,以提升臺灣在國際 學術競爭之優勢。從教育部國內高等教育招收外國學生總體評估的報告中,我國 為了招募外國學生,並達成高等教育國際化的目標,目前已努力達成以下任務(吳 亞君,2008)。(一)提供外國學生獎助學金之外,並建立外國學生獎勵補助機制

(如臺灣獎學金計畫、華語文獎學金等獎助學金項目的提供);(二)大學校院的 校園環境與學制規劃國際化:包括國際學程、雙聯學制、境外專班、海外教育展、

華語研習等;(三)提供外國學生留學期間參與實習、入境簽證與停居留、以及 畢業留臺工作的相關法規鬆綁。因此,只有瞭解國家政策推動與現階段高等教育 國際化目標,才能增進國際學生留學來臺,此為研究動機之三。

教育部於民國 94 學年度審查 6 所師範院校改名教育大學,以轉型發展與整 合發展並重為原則,目前以教育大學為名,且以培育國小師資為主的高等教育機 構,計有臺匇市立教育大學、國立新竹教育大學、國立臺匇教育大學、國立臺中 教育大學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1994 年立法院通過《師資培育法》,改以多元開 放方式進行師資培育工作,教育大學所擁有招生利器不再(陳玉娟,2013)。民 國 97 年國立東華大學和國立花蓮教育大學合併成功,近幾年小學師資嚴重供過 於求,教育大學陎臨轉型發展的壓力,因應下學校重新審視自身定位與發展策 略。

102 年臺中教育大學以培養「師資為本之文理型大學」為辦學目標,以「精 緻、創新、新視野」之理念,致力成為「地區第一、國內一流、國際知名」之新 教育大學,首例推動「精緻師資培育計畫」、「六年師資培育計畫,學好外語能力、

出國參訪、成為交換生或爭取雙聯學位學習等,能增進國際化活動、開創新視野,

5

符合大學知識三角包含教學、研究與創新等(楊思偉,2013)。因此,本研究選 擇臺中教育大學進行個案分析之動機四。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