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劃破茫茫大海的,不是白晝的太陽,不是夜晚的星星,也不是日夜吹著的風。

劃破茫茫大海的是一隻生命的小舟…(蓉子,1982)1

人所身處的環境中,處處充滿著音樂,我們很難不去重視音樂對我們的重要 性。幼教之父 Friedrich Froebel 深信音樂教育對於幼兒的影響與價值(楊艾琳等,

1998),Howard Gardner 談論人類的多元智能時,將音樂列為智能之一,許多研 究亦證實即早接觸音樂對幼兒有良好的影響,不只是在智力或是課業上的表現,

最重要的是能藉由提升音樂素養來造就更多具有完整人格的人(鄭方靖,2002:

17)。台灣早期幼教學者-張雪門,在其《幼稚園教材教法》一書中,將音樂視為 幼兒園課程中的重要領域,1987 年所頒布的幼稚園課程標準中,明確的將「音 樂」標示為學習中的一部分,1999 年後開始實驗的新課程綱領中,亦以美感領 域將音樂涵蓋在內,由此我們能看見音樂的確在幼稚園占有重要角色。

然而回顧近幾年在幼兒園的音樂教學現況,卻發現幼兒園中教師音樂專業程 度落差大(李亞蒨,2008;林淑彬,2007;陳詩穎,2006),而導致音樂教學上 許多困境與問題,除了上課內容很難掌握之外,亦使得音樂教學成為管理秩序的 幫手(李心敬,2009;李亞蒨,2008;陳詩穎,2006;蔡瓊慧,2009;顏端儀,

2007);外聘專業幼兒音樂教師的情況更是常見(黃麗卿,2007;顏端儀,2007),

長期以來將音樂視為帶動跳的一部分,僅著重於肢體上的活動及動作的準確度,

而導致未顧及個別差異(李亞蒨,2008;黃麗卿,1997),又或者是僅重視幼兒

1 蓉子(1928-):本名王蓉芷,江蘇吳縣人;世人以「現代李清照」、「不凋的青蓮」等名稱讚 揚其在文學界之貢獻,主要著作為《青鳥集》、《蓉子自選集》等,本詩選自 1982 年出版《青鳥 集》中<小舟>一詩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2

的肢體創意,卻少了在音樂上的學習。

音樂教育之於我們的生活如此重要,在幼兒園中卻出現許多令人詬病的現 象,連接到自身的學習經驗,開啟了研究者對於幼兒音樂教育的關注與好奇……。

壹、緣起

同學 A:「你平常都只彈貝多芬、莫札特、巴哈這些喔?你不會覺得無聊?」

研究者:「還好吧!本來就是要彈這個阿」

同學 A:「你看這個很好玩(小黑人2,一邊彈)你可以回去彈彈看」

老師:「你們現在在彈什麼?這些等到你們到音樂系再彈就可以了」

這是發生在研究者高中時期的一個小插曲,那時正為考上大學音樂系做準 備,如同例子中所說的,知道自己應該要把鋼琴練好、樂理學好,但是究竟音樂 之於自身為何物?似乎無解!大學修讀音樂輔系後,老師要求自身應該要跟樂曲 之間有所共鳴,或者是體會並且表達出作曲家想要傳達的意涵,卻發現自己很難 去感受音樂,即使感受到了卻又難以表達,不禁反問:難道自己無法感受音樂、

不能體會音樂嗎?這樣的情況在聽音樂會時更是如此,別人欣賞音樂,但我卻聽 到一顆一顆的音符,總是聽弟弟說:「我好羨慕你可以把每一個音都聽出來!如 果我跟你一樣就好了!」但真是如此嗎?幸好在大學畢業後,因緣際會下遇到教 我感受音樂的鋼琴老師,老師除了要求技巧之外,更會告訴我關於曲子的背景、

甚至是作曲家作曲的心情或作曲時的狀態,這樣的機會促使自己慢慢開啟不同的 視野。

回顧自身的學習過程,從技術導向轉而融入欣賞、感性,不可否認的是:嫻 熟的技術確實能更快進入音樂的情境,但真正達到對話、互動似乎無法缺少與音

2 Claude Debussy(1862-1918):法國人,印象樂派創始人;小黑人是其創作的兒童世界鋼琴曲 集其中一首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3

樂間的「感通」;審視著自己的轉變,同時也思索著:如果自己是一名幼兒園教 師,音樂教學該要如何進行才適切?不同於自身的音樂學習經驗又是如何可能?

貳、疑惑

音樂活動在幼稚園中可說是相當常見,然而在諸多論文中,卻也可看見音樂 教學仍可繼續改進的部分,自己幾次參觀幼兒園的經驗中,碰巧遇到老師帶孩子 唱歌,老師們常常以「唱的有精神喔」、「一起唱」等詞彙來面對唱歌教學。廖美 瑩等(2009)在〈幼教師歌唱教學活動之探討〉研究中提到,幼教老師總是以「大 聲唱」及「再唱一次」做為歌唱教學時的教學方式;這樣一來一往的聯結中,讓 研究者開始思考:唱歌既然是接觸音樂常見的方式,但老師如果只是要求大聲 唱、再唱一次,這樣的情況之下,幼兒學習到的是什麼?一邊唱一邊聽的又是什 麼?研究者不禁疑惑:在這樣不和諧的「聽覺」中,是否可能無形中扼殺了「感 受」、「學習」的機會?

近年來幼稚園常見的方案、主題、角落學習或其他各式的教學法,總提到考 量學生的個別差異,且隨著幼兒不同的需求,提供不同的發展空間。然而幼稚園 中的音樂教學卻鮮少提及這樣的考量,每個幼兒的表現確實會因為個別差異而造 成歌唱時的落差,但老師面對這樣的落差時,有沒有另一種更積極的態度與方 式?幼兒園中常見的律動、敲擊樂器、拍打節奏…等音樂活動,有沒有可能在大 家唱相同歌曲的情況下,教師能給予不同的協助?甚至照顧到每個學生的需要?

参、轉機?出路?

音樂與語言的學習方式相類似,但成人們提供很多語言上的聽說讀寫,卻很 少提供音樂上的聽及說(Gordon, 2011)。

當研究者思索著幼稚園中應該使用什麼樣的教學方式時,除了四大音樂教學

法:Emile Dalcroze3、Zoltán Kodály4、Carl Orff5、Shinichi Suzuki6之外,回想起 大學時期,課堂上所學到與前述四種教學法齊名的 Edwin Gordon 音樂學習理論

(Pinzino, 1998)。Gordon 音樂學習理論上述所提到的四大音樂教學法外,更強 調成人在進行音樂教學前,應重視幼兒究竟是如何學習的,才進一步提供相關的 教學方式。

根據 Gordon 長期的研究與觀察,其認為幼兒學習音樂及語言的方式是很相 近的(Gordon, 2011),因此成人應在幼年早期盡可能提供多元、豐富的環境,並 藉由與幼兒進行「音樂對話」的過程,讓他們建構自己的音樂字彙。Gordon 亦 提出幼兒學習過程中,另有兩個與學習交互影響的重要元素音樂性向7及音樂聽 想8,每一個幼兒音樂性向、音樂聽想的能力彼此不相同,若是教師能熟悉幼兒 們的狀況,給予不同的協助,除了有助於幼兒未來音樂學習上更大的可能性外,

同時亦從中培養他們感受、領悟音樂的能力,進而將音樂與人生更有意義的連結

(陳曉雰,2002)。

Gordon 主張應該提供豐富、多元的音樂環境,促進幼兒在音樂上自我建構 的可能;連結到自己的學習歷程:為了考試而偏重技巧性的曲子、音樂表現與自

6 Shinichi Suzuki:1898 年生於日本,卒於 1998 年,主張音樂教育應與母語教學融合,教學法內 容以小提琴教學為主

7 音樂性向(music aptitude):每個人自出生即具備的音樂潛能,雖然彼此間互有差異,但因環 境的影響亦將有所不同(莊惠君,2000)

8 音樂聽想(music audiation):當音樂已經沒有或是並沒有發出真正的聲音時,我們依舊能聽到 並且能理解音樂(莊惠君,2000)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5

當研究者試圖了解 Gordon 音樂學習理論的實際運用情形時,搜尋相關文獻 發現台灣幼稚園中目前較常見的為 Orff 及 Kodály 教學法,Gordon 音樂學習理論 相關論文則有 7 篇9,其中將音樂學習理論應用於教學中的共 2 篇,但此 2 篇皆 是在國小階段進行,其餘以幼兒為研究對象的論文僅使用 Gordon 所設計的評量 工具。然而,Gordon 亦曾經提到:音樂的薰陶應該越早開始越好,因此本研究 試圖依據 Music Play10中的曲調與節奏加以編排後,進到幼兒園中進行活動,以 了解在幼稚園教學的可能性及幼兒的樣貌。

9 相關論文於本研究第二章第三節呈現詳細資料

10 Music Play 其內容是根據 Gordon 音樂學習理論設計唸謠與歌曲,在本研究第二章詳述其內容 53434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