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二十一世紀是資訊化的時代,當傳統教學遇上了現代科技必然產生很 大的轉變,數位傳播媒體的出現,使得學習形式更加多元、活潑化(林湘玲,

2008) 。資訊科技融入教學的重心並非資訊科技本身,而是在於學科領域的

教學與學習;其目的在於創造一個多元的學習環境,改善教學和教材的限 制,以增進學童的學習,以提升教學功能(何榮桂,2002;徐新逸、吳佩瑾,

2002)。

現代資訊科技進步,人類閱讀的方式已經從紙本演進到數位化閱讀方 式,電子化閱讀模式已成為未來的發展趨勢(藍源德,2008)。隨著網路、

ipad、iphone、電子書等行動數位科技商品日漸普及,科技化創新學習模式 相繼出現,例如:2009 教育部推動「電子書包」計畫(教育部,2009),學 生透過網路連線方式,與老師在校園內隨時移動式學習。未來的教學環境 將發展成為虛擬數位化教育環境,是故運用科技知識於教育乃是未來的趨 勢。

閱讀,是最實際的能力,它是所有學習的基礎,有閱讀能力的人,才 有自己學習的能力。閱讀能力是所有學習的基礎,閱讀動機又是影響閱讀

能力的最關鍵因素。在閱讀的過程中,閱讀動機的高低往往會影響學生學 習的成效(連國樑,2007;王秀英,2009)。資訊快速成長的今日,可以很 快掌握新訊息,轉化成知識的人,就掌握成功的契機。因此,國際間只要 是有前瞻遠見的政府與領袖,莫不大力推動閱讀,更強調由「兒童」做起

(柯華葳,2006)。

閱讀不但是各種學習的基礎,也是國家提升競爭力的途徑,而透過閱 讀也讓人們有機會達成終身學習的願景。在知識經濟的時代,擁有知識便 擁有競爭力,一切知識的基本便是來自於閱讀(齊若蘭、游常山、李雪莉,

2003)。閱讀能力越強的人,愈有能力蒐集、理解及判斷資訊,以達成個人

目標、增進知識、開發潛能,並運用知識,有效參與現代社會的複雜運作

(齊若蘭,2002)。洪蘭(2006)認為閱讀可以「站在巨人肩膀上看世界」,

文字的傳承是人類進步的最大力量,透過閱讀,可以看到歷史上發生的事 情,也能瞭解現今文明與科學的進展。曾志朗(2000)指出知識可透過閱讀大

量地吸收與獲得,是故閱讀可視為一個社會進步的指標,甚至是國家進步 發展的指標。2009 年開始,我國政府推動「閱讀起步走」閱讀推廣計劃,

以國民小學一年級新生、教師及家長為對象,期盼能為學生營造豐富的閱 讀環境,進而啟發學生的閱讀興趣,培養閱讀習慣(教育部,2009;2010)。

世界各國為了使國家得以永續發展與提升國家競爭力,莫不對學生閱讀大

力倡導與推動(范熾文、黃榮隆,2008)。

而在 PISA 的報告分析和各研究結果顯示閱讀動機是最能影響學生閱 讀能力的關鍵因素,持續鼓勵學生多元、通識性的閱讀習慣與興趣,是培 養孩子閱讀素養的方法(賓靜蓀,2010)。Gambrell(1996)認為閱讀動機會

驅使個體進行長期閱讀並且樂在其中,所以閱讀教學最重要且中心的目標 就是要去激發學生的閱讀動機。Lerner(2000)也認為閱讀需要動機,有適當 的動機,閱讀者才能與閱讀材料之間有主動的互動。

在過去,因為沒有其他東西可以取代,紙張是學生閱讀大一統的閱讀 載具,但是到了數位閱讀時代,因為有各式各樣的裝置,閱讀者會選擇適 合自己閱讀習慣的載具、裝置,有人習慣使用電腦大螢幕閱讀,也會有部 分使用者透過手機或平板電腦等各式裝置來閱讀(韓啟賢,2010)。以紙張 為媒體載具的年代,不同的出版品雖然同樣使用紙本形式發行,但是仍有 型態上的差異。例如書冊典籍會採用書本的方式發行,字畫報章則採用紙 張的型態發行,因應不同的閱讀及出版特性而有不同的型態,但仍擺脫不 了紙本載具的形式(Weaver, 2010)。在數位閱讀時代,數位內容涵蓋各類 領域,例如:數位學習、多媒體、數位出版、數位典藏、2D/3D 動畫或電 腦遊戲,而呈現這些數位內容的載具不斷創新發明,使用者的閱讀體驗也 會有不同的感受(Li & Masters, 2009)。

研究者擔任小學的資訊老師,同時也是五年級的自然老師,七年來的 教學生涯中觀察學生的學習,小朋友對於自然科的學習每況愈下,但是對 於電腦科的學習熱情,多年來始終不變。研究者在電腦科的教學中,都會 指定自然科課程相關的題目作為電腦作業,希望原本對自然課作業興趣缺 缺的學生,能在結合資訊科技工具之下,提升其學習的興趣。

基於上述研究背景,研究者在思考資訊融入教學時,興起將自然科課 程教材以網路多媒體形式建置於雲端,再將此網路多媒體融入自然科教 學,以期增進學童之閱讀動機和學習的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