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分析

第三節 閱讀動機

閱讀是吸收知識的最重要途徑,個體是否有意願與能力去閱讀,不僅 涉及自身的認知能力與認知策略,閱讀動機更是關鍵,而影響個體在讀與 不讀之間作選擇的主要因素,就是閱讀動機(宋曜廷等,2003)。Waples 將 閱讀動機歸納為個人內在的動機以及人際之間的動機(引自林蓉敏,2004)。

所謂個人內在的動機來源,指的是讀者因為受到自發性需要,或出版品直 接對本身的刺激而進行閱讀,這往往受到讀者本身自我想法影響,是純粹

屬於心理性的需求;而人際之間的動機則來自於讀者受到他人影響所引 發,在這種情況下,他人的意見將成為是否進行閱讀的決定性主因,因此 進行這種閱讀有時其社會化意義將大於個體心理性需求。黃馨儀(2002)認為

閱讀動機是指個體對閱讀活動的選擇及參與加以取捨,個體對閱讀活動與 閱讀行為的堅持程度,以及對閱讀活動所願花費的心力多寡。

以下就閱讀動機的意義與內涵進行說明:

一、 閱讀動機的意義

Matsala(1996)將閱讀動機定義為個體對其從事閱讀活動所抱持的態 度、理由與目的。Gambrell(1996)則認為閱讀動機應被定義為個體的自我 概念及閱讀價值的重視。Guthrie 與 Wigfield(1997)則將動機解釋為感情、

涉入和興趣,認為與閱讀有的感情和愉悅的感覺是閱讀動機的重要面向之 一,其所涉及的構念,有關閱讀價值、閱讀的內在動機與閱讀興趣。林建 平(1995)根據張春興對動機所下的定義,將閱讀動機定義為引起個體閱 讀活動,維持已引起的閱讀活動,及促進該閱讀活動朝向閱讀理解的目標 進行的內在歷程。閱讀動機是推動個人行動的內在力量,是引起和維持閱 讀行為,並將閱讀導向某一目標的願望或意念(林秀娟,2001)。黃馨儀

(2002)提出閱讀動機是指個體如何對閱讀活動的選擇或進行與否加以取 捨,個體對閱讀活動與閱讀行為的堅持程度,以及個體對閱讀活動所願耗

費的心力多寡為何。

Gambrell(1996)認為一位積極的讀者是指有動機的、博學的、有技巧 性的並且是與社會互動的,而閱讀教學最重要的目標就是要去激發學生的 閱讀動機。閱讀動機會驅使個體進行長期閱讀並樂在其中。由上可知,學 生對於閱讀活動所抱持的自我概念、對閱讀價值的重視程度、期望達成的 閱讀目標、對閱讀活動的投入程度等,與閱讀動機有密切的關係。

二、 閱讀動機的內涵

Wigfield 等人(1996)建構以閱讀為特定領域的動機-閱讀動機,根據 閱讀動機相關理論、實徵研究資料、晤談及長期教室觀察資料,發展一套

「閱讀動機量表」(The Motivation for Reading Questionnaire,簡稱 MRQ),

他們認為學童的閱讀動機是多面向的,將閱讀動機的內涵分11 個面向,分 別為「效能」、「挑戰」、「逃避」、「好奇」、「投入」、「認可」、「競爭」、「重 要」、「成績」、「社會」及「順從」,並將這十一個面向區分成三類:為「能 力 與 效 能 信 念 」(competence and efficacy belief)、「成就價值與目標」

(achievement values and goals)及「社會因素」(social aspects of reading)

(Baker & Wigfield, 1999; Wigfield & Guthrie, 1995,1997; Wigfield, Guthrie,

& McGough, 1996)。

(一) 能力與效能信念

閱讀動機的「能力與效能信念」包括「效能」、「挑戰」與「逃避」。「效 能」是指對自己能成功閱讀的信念,能控制閱讀的勝任感(Wigfield, 1997;

Wigfield & Guthrie, 1997)。

自我效能信念是指個體根據自己以往經驗,對某一特定工作或事務,

經過多次成敗的經驗後,對自己從事該活動能力的一種確認(張春興,

1994)。

自我效能是屬於特定情境或領域的構念,而個體通常經由個人的成就 表現、替代經驗、口語說服和生理徵兆來獲得有關自我效能的訊息,其中 以過去的成就表現最能提供個體可信的自我效能訊息(王淑玲,2010)。

具有高閱讀自我效能信念的學生,較有可能投注於閱讀活動之中,並 具有較高的閱讀挑戰慾望與企圖(黃馨儀,2002)。

Driscoll(2000)提出當讀者成功達成具有挑戰性的目標時,對自我效

能的期待能得到滿足,並有更高的動機從事閱讀活動。由此可知,學生對 於閱讀的自我效能與閱讀動機有密切的關係。

(二) 成就價值與目標

閱讀動機的「成就價值與目標」和內外在動機、成就目標及工作價值 有密切關係(Wigfield,1997; Wigfield & Guthrie, 1997)。在內外在動機方面,

內在動機包括「好奇」、「投入」和「重要」,指個體選擇從事某項活動的目

的是為了活動本身,為了自我內在的驅力去做,當個體內在動機很高時,

將能投入更多的專注與努力於學習活動上,即使遭遇困難,也會堅持到底

(王淑玲,2010;Pintrich & Schunk,2002)。此外,當學習者擁有內在動機 時,會運用較深層的的認知策略,並有較好的學習表現(王淑玲,2010)。

外在動機包括「競爭」、「認可」和「成績」,指個體為了外在理由或暫時性 的目的而從事某項活動。受外在誘因影響而學習的學生,無法產生自發性 學習,一旦誘因消失或降低,學習動機也跟著減弱或消失(黃馨儀,2002)。

Dweck 與 Leggett 針對孩童學習提出兩種主要的目標取向:表現目標取向 和學習目標取向(引自 Guthrie & Wigfield, 1997)。

持學習目標的學生是為了自己的成長而學習,會全心於精熟工作、提 升自己的知識或增加不同的工作能力,重視閱讀的內在價值;持表現目標 者在心理上是追求搏取別人的好評,尋求以最小能力作最有效益的發揮,

避免負面評價,他們關心自己在別人面前的表現是否夠好,是否得到好成 績,是為了閱讀的外在價值而讀(林慧娟,2008;Guthrie & Wigfield, 1997)。

具備內在動機的閱讀者,多傾向於學習目標取向的閱讀,以尋求透過閱讀 增進知識與概念的理解,能維持正向的學習動機,選擇具挑戰性、和自己 成長或進步有關的目標;外在動機的閱讀者則是傾向表現目標取向的閱 讀,關注自己在別人面前是否表現良好,而無法長期投入閱讀(宋曜廷等,

2003;Wigfield, 1997; Wigfield & Guthrie, 1997)。

綜上所述,學習者擁有內在動機時,會運用較深層的的認知策略,並 有較好的學習表現。而受外在誘因影響而學習的學生,無法產生自發性學 習,一旦誘因消失或降低,學習動機也跟著減弱或消失。由此可知,內在 動機在學童的閱讀活動中扮演重要的角色,教師在進行閱讀教學時,應重 視學童的內在動機,激發學生對於閱讀的熱情與堅持。

(三) 社會因素

閱讀動機的「社會因素」包括「社交」和「順從」。閱讀的社會因素是 指閱讀時與同儕、朋友或家人分享,或透過追求閱讀意義而能成為某社群 一員的過程,會因社會文化因素而順從外在或他人期望而閱讀(蔡慧鈴,

2007;Wigfield & Guthrie, 1997)。Gambrell(1996)指出與他人分享討論書 籍,是學生發展成為有動機讀者的重要因素。在早期閱讀的研究中發現,

孩子早期閱讀經驗中所出現的感情支持與人際交流是影響孩童發展閱讀動 機的重要關鍵(林慧娟,2008)。Gambrell(1996)的研究指出,常與同儕 或家人進行閱讀討論的學生,比不常和同儕或家人討論的學生,有較高的 閱讀動機和閱讀分數。因此,閱讀的社會因素也是影響學童閱讀動機的關 鍵之一。

由上可知,閱讀動機的內涵十分複雜多樣,學生對於閱讀活動所抱持

的自我概念、對閱讀價值的重視程度、期望達成的閱讀目標及閱讀的社會

Turner &

Paris(1995)

探 討 全 語 言 教

表 2-1(續)

研究者 研究主題及對象 研究方法 研究發現

Wigfield 、 Guthrie 、 Tonks 與

表 2-1(續)

表 2-1(續)

網路資訊融入教學之後,學生閱讀的教材從紙本改成網路多媒體數位內 容,教學前後,學生在閱讀動機、學習成效等方面的表現是否有差異,是 本研究所關注的重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