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分析

第二節 數位閱讀

對閱讀行為而言,在過去,紙張是大一統的閱讀載具,因為沒有其他 東西可以取代,但是到了數位閱讀時代,因為有各式各樣的裝置,閱讀者 會選擇適合自己閱讀習慣的載具、裝置,有人習慣使用電腦大螢幕閱讀,

也會有部分使用者透過手機或平板電腦等各式裝置來閱讀(韓啟賢,

2010)。以紙張為媒體載具的年代,不同的出版品雖然同樣使用紙本形式發 行,但是仍有型態上的差異。例如書冊典籍會採用書本的方式發行,字畫 報章則採用紙張的型態發行,因應不同的閱讀及出版特性而有不同的型

態,但仍擺脫不了紙本載具的形式(Weaver, 2010)。

一、 數位閱讀的意義

廣義來說,只要人們閱讀以數位化型態呈現的內容,都可以被稱為數 位閱讀,例如瀏覽網頁就是一種數位閱讀的行為;而我們平常閱讀電腦檔 案型式的文件、上網查資料、閱讀電子新聞媒體或瀏覽部落格,也都屬於 數位閱讀的型態。由此角度觀之,數位閱讀已經涉入大多數人的平常閱讀 行為(蔡秀娟、何慧儀,2009)。

周暐達(2008)亦認為,不論是透過數位閱讀載具逐頁翻看自實體紙 張掃描成圖檔的文件或是閱讀在電腦中直接編輯撰寫的文件,當我們閱讀 的介面為數位型態,無論其內容原始來源或呈現型式上的新型態,我們皆 可認知為數位閱讀。

閱讀即是一種將符號轉換成意義的過程,傳統閱讀者透過紙張媒介進 行閱讀,並希望從中獲得資訊、知識或娛樂,而此閱讀過程背後需要一連 串價值活動支持,從作者的內容創作、出版社的編輯、書店的交易流通,

到閱讀者的閱讀經驗。相同的,「數位閱讀」亦不單指特定電子書閱讀器之 代名詞,而是一套結合軟體、硬體與服務,以提供閱讀者「閱讀經驗」之 應用,即將各式內容數位化並形成電子書內容,透過電子產品載具,以閱

讀軟體呈現內容,提供消費者新閱讀體驗(邱婉真,2010)。

二、 數位閱讀的特性

數位出版與網路資源越來越豐富,學童利用數位閱讀資源的環境已臻 成熟,台灣國中小學童幾乎具備使用電腦的條件,數位閱讀或是網路閱讀 與傳統紙本閱讀特性不同,也有藉助數位媒體特長而可發揮的優點。鄭茂 禎(2003)認為網路閱讀是藉助網路的零距離、互動性、開放性與資源的 豐富性,使閱讀的廣度無限擴大,並運用網路多媒體的特性,使文字符號 不再侷限於視覺感受,進而變成視覺、聽覺、知覺、想像等多感官刺激與 讀者大眾產生互動,有別於傳統紙本閱讀的單向閱讀感受,所以,透過瀏 覽網頁以吸取新知的行為,稱之為「網路閱讀」。

林珊如(2003)將電腦上的閱讀區分為電子化閱讀與網路閱讀,前者 是指在連線或離線狀態下閱讀數位內容;後者網路閱讀則指在網路連線狀 態下的數位閱讀。所以,網路閱讀就是在網路上從事閱讀活動,閱讀內容 包括多媒體、電子書、網頁內容、電子郵件、新聞討論群等不同形式的任 何數位化文本。其閱讀方式是藉由個人電腦、個人數位助理(PDA)、電子 紙(Electronic Reusable Paper)等各種資訊閱讀介面,經由不同的閱讀軟體,

在網路上進行即時或非線性的閱讀活動,數位閱讀內容可以是多元的、多 感官的設計。

多位學者的論點均支持電腦運用於閱讀教學具有下列優點(張國恩、

林清山,2004;張國恩、蘇宜芬、宋耀廷,2002;崔夢萍,2003):

(一) 可以針對學生個別的學習狀況,提供立即的回饋。

(二) 可以提供學習者彈性選擇符合自身需求的內容與學習速度。

(三) 利用電腦適當安排課程,由電腦獨立運作,可減輕教師個別輔 導的負擔,也可提供學童自己獨立學習的機會。

(四) 透過不同媒體的呈現,設計活潑生動的使用介面,可以提升學 生的學習動機。

(五) 透過數位學習內容的轉換與重組,可以協助學習障礙者不同程 度的學習。

閱讀是各項學習的基礎,過去多是藉由平面紙張的閱讀以獲取知識,

但隨著網際網路的發展,人類對於閱讀的行為產生很大的變化。改變的不 只是閱讀習慣,閱讀媒介的改變會造成對資訊傳播及知識接受模式的全面 性改變。

未來的閱讀可以包含文字、圖表、影像、聲音、動畫等多媒體功能,

並藉著超連結功能在多重文本間跳躍,使用者可以隨意跳到有興趣的地 方,並不一定要依順序閱讀,閱讀不再是線性的紙本翻頁。因此,網際網 路改變現代人的閱讀習性,舉凡網站的瀏覽、電子書、電子報、電子郵件

的閱讀與網路文學的創作,無一不靠網際網路的傳輸來呈現。

數位閱讀不僅可閱讀大量資訊,也改變人們閱讀的習慣,數位閱讀的 特點包括(林淑惠,2006):

(一) 數位閱讀可以多媒體呈現:透過影音多媒體結合呈現閱讀新風 貌,改變以文字為主、圖片為輔的閱讀方式。

(二) 數位閱讀可以提供檢索與連結功能:數位內容透過資訊檢索設 計,可以提供快速檢索功能,也能連結相關資訊擴大閱讀範圍。

(三) 數位資訊便於讀者建立個人圖書館:讀者可以透過軟體工具進行

數位內容的檢索、瀏覽、選取、複製與下載,建立個人使用資訊庫,便於 日後組織與索引本身瀏覽過的資訊。

(四) 數位內容可以跳躍式閱讀:傳統紙本閱讀習慣依創作者編排之順 序循序閱讀,但數位閱讀可以透過超連結功能,可以隨意點選閱讀內容,

不必然從頭讀到尾,閱讀可以更有彈性;透過軟體的統計與推薦,也可以 迅速掌握文本重要的段落,加速閱讀的效率。

(五) 數位閱讀可以透過網路互動與分享:網路閱讀可以不只是閱讀,

還可以書寫,增加讀者與創作者或是讀者與讀者之間的互動。

(六) 數位閱讀不受限於時空限制:只要在有電腦或閱讀介面的條件 下,隨時均可進行數位閱讀,不受限於圖書館開放時間限制。

(七) 數位閱讀減少紙張符合環保趨勢:直接使用電腦介面閱讀可以取 代紙張,符合環保意識。

因應無紙化社會的預期發展,數位閱讀勢必有朝一日成為主流,透過 國內外對於數位閱讀行為之研究分析,有助於對數位閱讀行為之瞭解,藉 由這些研究結果可歸納瞭解學童數位閱讀的需求與使用行為。

三、學童數位閱讀研究分析

國內學者對於數位閱讀研究分述如下:

崔夢萍(2003)以國小四年級學童為對象,分為控制組與實驗組,控 制組教學為一般電腦融入教學方式,實驗組以全方位學習策略設計電腦融 入教學,研究結論認為:數位化教材設計是符合學習者學習型態的有效途 徑,以全方位數位學習策略取向之電腦融入教學模式能顯著提升學生國語 學習成效,對於低成就兒童之幫助更為顯著;全方位數位學習融入教學模 式可大幅提升受試學生的工作持續時間增加 50%以上,有助於學童增加學 習時間。

祝佩貞(2003)以國小二年級與五年級學童為研究對象,比較電子童 書與紙本童書在閱讀理解程度與閱讀態度方面的差異,實驗結果發現:二 年級學童閱讀電子童書對其閱讀理解能力的提升優於紙本童書,五年級學 童閱讀電子或紙本童書對其閱讀理解能力並無顯著差異;但電子童書不論

對二年級或五年級學童的閱讀態度都有促進的效果。

劉信卿(2004)以國小一年級為研究對象,分為電子繪本合作學習、

紙本繪本合作學習以及傳統學習三組,進行故事繪本教學,結果顯示電子 繪本合作學習組學童的認字表現有顯著差異,其認字能力比紙本繪本合作 學習組表現佳,且顯著優於傳統學習組。

但陳慧卿(2003)以國小二年級的研究,結果卻發現紙本童書組學童

在閱讀理解測驗得分上高於電子童書組,認為電子童書中使用的動畫並不 能幫助學童閱讀理解,反而容易導致學童忽略故事內容的描述。

Doty、Popplewell、Byers(2001)以二年級學童為受測對象,比較閱讀 電子童書與印刷童書之閱讀理解差異,結果顯示閱讀理解測驗方面,電子 童書組優於印刷童書組;但在故事回憶測驗方面,兩組並無顯著差異。有 關數位閱讀與紙本閱讀對於學童閱讀理解方面,有的研究結果持正面看 法,也有的認為並無顯著差異。

王峻祤(1998)等人採問卷調查法,分析傳統書與電子書使用者的閱

讀行為,發現使用者對於電子書與傳統書的閱讀種類、閱讀時間與閱讀地 點並無太大差異;但在閱讀頻率上,一般讀者仍慣用傳統書。

游仕偉(2001)採網路問卷方式,調查分析網路電子書讀者的人口特 徵與使用行為,研究發現網路電子書讀者的特徵為男性,年齡介於 20 至

29 歲居多,教育程度具備大專學歷,職業以學生為主,每月平均收入 20,000 元以下者居多。網路電子書使用行為通常閱讀頻率為三個月使用兩次以 下,每次使用時間為一小時以內,閱讀地點以家中為主,最喜歡的電子書 種類為文學類,可以接受電子書的價格是紙本定價的三至六成,使用的動 機是因為親友談論的話題、因為這些著作無法在傳統書店取得者最多。但 是如果使用的動機是休閒娛樂,使用頻率會越高;如果使用動機是資訊需 求,使用的總時數也就會越長。

陳冠華(2002)以大學使用電子布告欄之師生為對象,發現經常使用 網路的讀者特質為學生、年齡集中 21 至 25 歲、擁有個人電腦、為重度網

陳冠華(2002)以大學使用電子布告欄之師生為對象,發現經常使用 網路的讀者特質為學生、年齡集中 21 至 25 歲、擁有個人電腦、為重度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