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分析

第一節 資訊融入教學

一、 資訊融入教學的定義

二十一世界是資訊化的時代,當傳統教學遇上了現代科技必然產生很 大的轉變,數位傳播媒體的出現,使得學習形式更加多元、活潑化(林湘玲,

2008)。資訊科技融入教學的重心在於學科領域的教學與學習,而非資訊科

技。其主要目的在於創造一個多元的學習環境,改善教學、教材的限制,

以增進學童的學習,以提升教學功能(何榮桂,2002;徐新逸、吳佩瑾,2002)。

「融入」課程,必須由轉化形式著手,亦即將理論化為實務呈現於教學 當中;融入課程的實施,即是將整個課程重新概念化,使所需實施的課程 內容轉化成為另一個領域的一部分,兩者合成為一個新的課程架構(莊明 貞,1999)。而教學是一項複雜的概念與活動,一個具有效能的教學應具備 下列幾項特性:(周惠民、林陳涌、任宗浩、李哲迪,2007)

(一) 經過審慎規劃教學目標及學習計畫,並符合各個層級的科學教育

目標。

(二) 以學生為學習主體,與學生建立良好的師生關係。

(三) 發展不同的教學策略,並符合學生多元學習的型態。

(四) 配合適當的教學評量,修正及改善本身的教學。

(五) 了解不同教學生涯階段的特性及需求,並主動追求專業發展與終 身學習。

教學的特性不會隨時代改變,但教學活動中所使用的工具卻會隨著時 代變遷而更新,從 18 世紀中葉的工業革命,到愛迪生發明電燈,再到現在 的資訊領域的大躍進,日新月異的科技使人類社會生活產生重大變革,也 影響教師教學與學生的學習方式。

何榮桂(2002)提出資訊融入教學的定義必須滿足下列三點要求:

(一) 在教室中使用電腦教學,並不等於資訊融入教學。

(二) 資訊融入教學可發生於教學歷程中之任一階段。

(三) 尚應考慮是否能改進教學方法,以增進學生之學習效果。

資訊融入教學涵蓋了廣泛的面向,而且定義也常因為個別需求或環境 的差異會有所不同,但是概念上可以簡單的分成三大要件: (鄒景平,2005)

(一) Participants:參與者,即包括學習者及教學者。

(二) Content:內容,即進行 e-learning 所需之教材。

(三) LMS(Learning Management System):負責提供學習環境以進行線

上教學、討論、學習活動、評量、學習紀錄及進度追蹤功能之學習管理系 統。

施文玲(2006)對資訊融入教學的程度分類與定義說明,列舉如下:

(一) 0 級,不用(none) :

不接觸電腦網路等相關數位科技工具,也不使用科技工具,對資訊科技 有不會、不安之情況,仍使用傳統方式教學。

(二) 1 級,引入(entry) :

教師雖接觸電腦、網路課程,但未使用在教學中,仍保留以教師為中心 的觀念,但開始嘗試使用資訊科技以支傳統教學。

(三) 2 級,輔助(assist) :

使用電腦或網路以輔助教學,如播放 CAI 光碟。

(四) 3 級,融入(infuse) :

使用各種科技數位工具於教學,如多媒體系統、文書處理、簡報軟體、

資料庫、試算表等。

(五) 4 級,整合(integrate) :

將課程與數位工具充分整合,應用電腦網路發展出新的教學策略,如以 網頁或虛擬實境呈現教學內容,合作學習,分享成果。

(六) 5 級,延展(expand) :

將學習延伸至教室學習之外,課程數位化,讓學生能透過網路進行自我 學習,形成學習社群。

(七) 6 級,創新與發展(invention & development ) :

教師將資訊科技靈活運用,課程數位化並具互動機制,透過學習過程、互 動機制、教學策略,增進學生創新學習及問題解決之能力,教師角色明顯改變, 新的教學型態就此產生。

學校中教師最常使用的資訊科技器材就是電腦,而資訊融入教學的意 義係指老師運用資訊科技於「課堂教學」和「課後活動」上,以培養學生「運 用科技與資訊」的能力和「主動探索與研究」的精神,讓學生能「獨立思 考與解決問題」,並完成「生涯規劃與終身學習」(王全興,2007)。

九年一貫課程中非常重視資訊教育,立意為資訊科技要融入各學習領 域中,使得資訊科技成為一個跨領域、跨學科的重要主題(蕭惠君、郭貴發,

1998)。是故,教師以資訊科技為教學輔助工具,充分運用資訊科技的特性,

使教學準備更快速,教學活動更活潑與教學評量更多樣化,以順利達成教 學目標(邱志忠,2002)

施文玲(2006)參考多位學者的研究,提出教師運用資訊科技(如電腦、

網路、數位多媒體)於課程、教材與教學活動中,讓資訊科技工具成為教

學活動的一部分,支援與延伸教學目標,使學生對知識領域有更深的了解,

從事更有意義的學習活動,以培養更高層次的學習成果及解決問題的能 力,來面對時代的競爭與適應社會的發展。

Clark 與 Mayer(2003)認為:「資訊融入教學策略就是利用電腦,包括光 碟、網路等媒介傳遞課程,其設計目的在於協助個人學習以及達成組織績 效的目標。」,而隨著科技的演變,資訊融入教學模式從傳統教學、電腦輔 助教學(CAI)進步到今日的網路學習與行動學習(陳年興、楊錦潭,2006)。

在中小學進行課程設計時,資訊融入教學可帶來教學情境的轉變,張 登智(2010)歸納如下:

(一) 教學主體的轉變:教師是學生學習過程中的引導者,學生才是學 習過程中的主體。

(二) 教育內容的轉變:學習內容不再侷限於呆板的教科書,學生可透 過電腦與網際網路獲得最新的資訊,亦可培養學生批判性思考的能力。

(三) 學習方式的轉變:教育現場由單向式的教師授課教學,轉變成雙

向或多向式的教學情境,學生也可以達到同步、非同步與自我學習等目標,

培養自我多元且適性發展的能力。

資訊融入教學提供了另一種學習管道,克服天氣、時節、校園場地不 足的限制,機動性與時效性都提升,政府或學校單位應鼓勵教師多作 E 化

教材的研發。(林湘玲,2008)

教師應用資訊科技輔助教學,會使學習更具多元化、個別化,在不造 成教師教學及學生學習的負擔之下,經由教師教導與學生學習的過程中,

學生同時習得資訊科技的運用與處理能力,並養成利用資訊解決問題並輔 助學習的習慣,使學習效果更為提升。(陳昌祚,2006)

綜合上述學者的看法,研究者發現資訊融入教學模式讓學生成為學習 歷程中的主體,教學者透過資訊科技設備的良善運用,使教學活動更順暢,

充分達成提升教學效率的目標。亦即教學者與學習者不再受限於傳統平面 或靜態文本的授課內容,而能積極尋找出最能兼具學習成效及學習興趣的 教學與學習方式。

二、 網路多媒體

Khan(1997)認為網路教學是一種以超媒體(hypermedia)為主的教學 方案,利用全球資訊網(World Wide Web; WWW)的特性及資源,創造一 個可以促進和支援學習的有意義的學習環境。Relan 與 Gillani(1997)也有

同樣的看法,他們指出:網路教學是應用全球資訊網的特性及資源,結合 建構和協作的學習環境,以認知為導向的教學策略。Parson(1999)則認為 網路教學是一個結合網路特性所建立的互動式多媒體學習環境。柳棟

(2002)認為,網路教學是指將網路技術作為構成新型學習生態環境的有 機因素,充分體現學習者的主體地位,以探究學習作為主要學習方式的教 學活動。就學習的場域而言,教室一直以來都是主要的教與學活動場所;

教室裡,教師扮演傳道、授業、解惑的角色,而學生則被動的接受知識的 灌輸;然而,隨著資訊與通訊科技的發展,學生已習慣馳聘於網際網路的 世界,並嘗試利用網路的性質快速獲取所需的資訊。

雖然學習場域延伸到了網路,但是促進學生的發展的教育核心價值並 沒有改變。綜觀網路教學的發展,它常以三種形態呈現,即網路教學、混 合式網路教學和網路輔助教學。茲詳述如下:

(一)網路教學(e-Learning)

網路教學即指所有的課程教材、課業輔導、作業繳交及學習進程管理 等教學活動,都置於網路上進行(楊家興,2006),至少 80%以上的師生互 動是在網路上發生(Allen & Seaman, 2006)。此模式一般適用於設有遠距課

程的大專院校,這些將所有教學活動都放在網路教學平臺上進行的方式也 稱為全程網路教學。

(二)混合式網路教學(blended e-Learning 或 hybrid e-Learning)

混合式網路教學是傳統課堂教學搭配網路教學(占 30%~79%)(Allen

& Seaman, 2006)來進行教學的方式。因有些課程的性質需要面對面的教學

來彌補網路教學的不足,故仍保留部分的面授教學;另外,為減少固定的 上課時間與解決教室空間問題的混合式網路教學,也是大專院校在評估其 成本效益與招收對象後認為可行的方式(Wikipedia, 2013)。

(三)網路輔助教學

網路輔助教學是指使用網路教學比例在 30%以下的教學方式(Allen &

Seaman, 2006)。林平勺(2003)指出「網路輔助教學」是將網路融入教學 情境,藉由網路提供學習情境與資源主動學習、建構知識;它以「輔助」

的角色突破傳統教學的限制,並且利用網路之特性,讓學生能在更開放的 時間與空間進行學習(林惠玲,2007)。

網路輔助教學在實施上,保留了大部分在課堂直接的教學活動,其餘 以全球資訊網為基礎,以網際網路龐大的資料庫與各式搜尋引擎作為知識 探索之媒介與輔助教學之工具(蕭慧雯,2004)。

本節小結

綜上所述,本研究中所指的網路多媒體是運用資訊融入教學,將課程 內容於網路雲端建構,使用網路多媒體教材,搭配教案與網路影片,聲音,

文字等多媒體,以達到教學目標的教學方式。

資訊融入教學模式讓學生成為學習歷程中的主體,教學者透過資訊科

技設備的良善運用,使教學活動更順暢,充分達成教學目標。隨著網路、

ipad、iphone、電子書等行動數位科技商品日漸普及,科技化創新學習模式 相繼出現,2009 年教育部推出「電子書包」計劃教室讓學生透過網路連線 方式,與老師在校園內隨時移動式學習。未來的教學環境將發展成為虛擬

ipad、iphone、電子書等行動數位科技商品日漸普及,科技化創新學習模式 相繼出現,2009 年教育部推出「電子書包」計劃教室讓學生透過網路連線 方式,與老師在校園內隨時移動式學習。未來的教學環境將發展成為虛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