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三章 研究方法

第二節 研究設計

本研究根據研究目的與相關文獻,採用單一受試實驗設計之跨行為的多基準線設計,來 探討音樂活動課程對發展遲緩幼兒問題行為之成效。

一、 實驗設計

本研究採用單一受試實驗設計之跨行為的多基準線設計。單一受試研究設計是行為-分 析傳統中整體的一部份,係針對受試者的個別需求,所擬定改變其行為的研究。透過正確的 選擇與運用實驗設計,才能確定介入與行為改變之間的功能性關係。功能性關係指在實際驗 證下,教師、實驗者深信行為改變,係由於介入的結果,而非其他任何可能的原因(杜正治 譯,1994)。單一受試研究設計可依受試者個別需求設計行為改變訓練,且能確定介入處理 與行為改變之間的直接功能性關係(Kazdin, 1999),更能進一步了解學生個別接受教學之成 效,具有高內在效度。

本研究採用單一受試跨行為的多基準線設計,係由實驗者在同樣的情境之下,針對一位 受試者的幾項不同行為,測得其基準線,作成記錄以進行實驗。等受試者所有行為呈現平穩 的基準線後,先處理其中一項行為,然後隔固定的時間間距,再將該項處理方式應用於第二 項行為,依此類推,直到所有的行為均接受該項處理為止,如此來觀測自變項對依變項的影 響(王文科,2002;陳榮華,1995)。研究設計模式如圖 3-1:

圖 3-1 中,A 表示基準線階段,B 表示實驗處理階段,A’表示保留階段,C 表示類化 階段。音樂活動採團體合班上課,由研究者擔任教學者,兩位特教幼教教師擔任觀察員,

每週三次,每次三十分鐘的實驗教學,在基線期實施四次,實驗處理期實施十六次,保留 期實施六次,類化期實施四次,共為期十一週。

圖 3-1 研究設計模式

行為 1 A---- B◎◎◎◎ B◎◎◎◎ B◎◎◎◎B◎◎◎◎ A’◎◎◎◎ C◎◎◎◎

行為 2 A---- A---- B◎◎◎◎ B◎◎◎◎B◎◎◎◎ A’◎◎◎◎ C◎◎◎◎

行為 3 A---- A---- A---- B◎◎◎◎B◎◎◎◎ A’◎◎◎◎ C◎◎◎◎

實驗處理期

基準線階段 保留期 類化期

階段一 階段二 階段三 階段四 階段五 階段六

表 3-1 基準線階段及實驗處理階段工作說明 階段 工作項目

基準線段 只做觀察記錄,暫不介入特別的處理策略,以瞭解個案

(階段一) 參與音樂活動時的表現。

實驗處理階段 此階段介入行為導向音樂活動課程,並以錄影機拍攝個案 之行為表現,之後再觀看影帶並加以觀察記錄。

(階段二) 對行為 1 進行音樂教學活動並觀察記錄,而行為 2 及行為 3,不介入處理階段。

(階段三) 開始對行為 2 介入音樂教學活動的觀察,與行為 1 同時接受教學處理,行為 3 不介入教學處理。

(階段四) 開始對行為 3 介入音樂教學活動的觀察,與行為 1 、行為 2 同時介入教學處理,繼續觀察記錄。

保留期

(階段五) 此階段觀察個案呈現狀態,不提供任何增強。

類化期 此階段為入班繼續觀察記錄個案在課堂上吟唱兒歌童謠

(階段六) 等之情形。

二、自變項

本研究之自變項是採行為改變技術為主,音樂教學活動為輔的課程。音樂教學的活動內 容和過程為本研究最重要之部分。

(一)音樂探索遊戲(暖身活動):引導個案接觸音樂,進而喜愛音樂。

(二)選定音樂活動設計:本研究音樂課程活動設計改編自:黃榮真(2008)與張乃文(2004)

的活動主題。

(三)行為改變技術 1. 示範:

(1)由教師或同儕做出音樂相關的音樂活動。

(2) 示範音樂活動主題:依序示範,並讓個案體會音樂中的旋律模式、音高、速度、節奏、

力度及音色。

2. 模仿:讓個案仿照示範,參與音樂活動。

3. 增強:

(1) 連續增強:個案依指示進行活動時,立即給予個案喜歡的食物,巧克力球作為增強 物,並且可以在下課時候,讓個案從事喜愛的活動,如:畫圓圏、寫注音符號等。

(2) 社會性增強:配合增強物提供時,說出個案表現合宜的具體行為,並加以口頭稱讚 及鼓勵。

4. 提示:若個案無法依照順序模仿參與音樂活動時,適時給予提示(口語提示、協助的 道具或肢體提示),引導幫助個案達成目標。

5. 間歇增強:音樂活動有成果出現後,則由連續增強改為間歇增強,即個案在同一單元 中,多次數的達到小目標時再予以增強。

6. 忽視:當個案參與音樂教學活動時,有不適當的行為,如:哭鬧行為,依當時狀況判 斷後,給予適當的忽視,以減少或降低該行為發生的頻率。

7. 消退:漸次減少示範、提示、增強,讓個案仍能配合地進行音樂活動,並表現合宜的 行為。

8. 逐步養成:當個案出現偏差行為時,能將其挫折情緒轉移到非語言性的樂器表達,如:

敲擊小、中、大型鼓,替代其情緒的發洩的方式,進而修正不合宜的行為。

9. 類化:當個案主動參與全程的音樂活動時,引導其類化至吟唱兒歌童謠的課程中。

(四)欣賞或發表等分享回饋活動

研究者可以藉由個案表達自己所製作的音樂律動或肢體動作時,進一步引領個案在音樂 活動過程中找出替代問題行為的合宜行為,重新打造自我及發展出自己的情感模式和學習模 式,而表現出良好行為。

二、 依變項

本研究的依變項,在問題行為方面,以受試者視線接觸、輪流、不干擾上課秩序為目標 行為。

上述依變項的評量記錄方式,在未出現視線接觸、無法輪流等待、干擾上課秩序上採用 行為連續時間記錄表(詳見附錄五)作次數分析。再運用單一受試實驗設計的視覺分析(visual

analysis),來比較個案在個時期內及相鄰階段間的表現差異狀況。以及使用簡化之時間序列 分析 (Tryon’s statistic),簡稱 C 統計,來分析個案的問題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