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本研究的主要目的在探討音樂教學活動,對中度自閉症幼兒問題行為之成效,繼之 針對受試對象的問題行為,訂出無視線接觸、無法輪流、干擾上課秩序等三項,並研擬 音樂活動,進行單一受試實驗研究,藉以達成本研究的目的。

本章根據研究資料分析之結果,歸納出結論,並提出具體可行的建議。本章共分為 三節,第一節根據前文討論所歸納而成結論,第二節研究者針對本研究所提的研究限 制,第三節則是研究者針對研究結果所提出的具體建議。

第一節 結論

本研究之實驗步驟分為基線期、實驗處理期、保留期、類化期四階段。綜合各項研 究問題,根據研究結果的資料分析與發現,茲將研究結果分述如下:

一、無視線接觸

音樂活動能改善研究對象的無視線接觸:受試者在無視線接觸項目,實驗處理期之 得分比基線期有明顯的進步,顯示音樂活動能改善研究對象無視線接觸的問題行為。

二、無法輪流

音樂活動能改善研究對象的無法輪流:受試者在無法輪流項目,實驗處理期之得分 比基線期有明顯的進步,顯示音樂活動能改善研究對象無法輪流的問題行為。

三、干擾上課秩序

音樂活動能改善研究對象的干擾上課秩序:受試者在干擾上課秩序項目,實驗處理 期之得分比基線期有明顯的進步,顯示音樂活動能改善研究對象干擾上課秩序的問題行 為。

第二節 建議

根據以上研究結果與討論,研究者提出下列幾點建議,希望能對未來相關實務工 作者或研究者能有幫助。

一、對教育和行政上的建議

(一)建議廣為推展音樂活動

本研究之教學實驗結果證實以音樂活動為原則,能改善中度自閉症幼兒的問題行 為。透過音樂活動,學生以愉悅的心從事多方面的學習。在活動中,學生可以彼此學習 相互支持和成長,因此,音樂活動相關教學是一個值得推廣的輔導方式。研究者建議讓 社區居民一同加入。並鼓勵個案家長或主要照顧者一同參與音樂活動課程,可以更有效 且直接的處理個案問題行為,讓個案家長或主要照顧者和教師一同面對問題,一起成長。

(二)建議多安排以音樂活動為主的教學活動

建議學校依學生的特殊需求,多安排音樂活動的教學課程。無論一對一或是團體教 學的課程,都能刺激學生的學習興趣及改善問題行為。

(三)建議提供增進教師音樂活動知能的機會

一種音樂活動並非適用所有年齡層或各種不同類型的對象,老師在實施音樂活動 前,應該先深入了解受試對象的背景,考量個案的獨特需求及掌握個案不同的學習風 格,提供多元的學習方式,設計符合學生的個別音樂活動,才能有效達到教學目標。讓 校內現有的音樂教師或對音樂教學活動有興趣的老師,有進修充實相關理論與實務的管 道,對學校之教學成效必能有所助益。

(四)建議提供良好的音樂活動環境

在研究者所任學校裡只有普通教室。研究者建議,當局者或學校應提供良好的設備 與環境,教室內宜採用隱藏式攝影機,以利研究者在不打擾個案的音樂活動過程之下攝 影或錄音,以提昇研究結果客觀性。

(五)建議建立專業團隊進行輔導

研究者建議建立專業團隊進行輔導。由學校輔導室召集特教老師、音樂老師及教授 們等相互合作進行音樂活動課程,並作長期音樂教學活動課程規劃。結合音樂治療相關 領域之專業人士的專業督導,採合作或諮詢的方式,更能增進對個案問題探討的深度和 廣度,對個案的教學成效將更有助益,更能服務更多校內廣泛旳兒童。

一、對未來研究的建議

(一)建議探討不同障礙類別的兒童

本研究的對象為中度自閉症幼兒,研究者建議未來研究者可再探討其他不同障

礙類別兒童在問題行為等方面的研究,是否與本研究之結果有所差異,進一步了解音樂 活動不同樣本之影響情形。

(二)建議針對不同研究對象,設計合適的研究方法

本研究的研究工具之一「連續時間記錄表」,主要內容乃參考相關文獻,並根 據研究對象問題行為優先順序編製而成。建議後續研究可依據不同研究對象,針對不同 的研究問題與變項,設計合適的觀察記錄方式,以忠實呈現個案在音樂活動介入後的各 項改變。

(三)建議採取同質團體方式進行研究

本研究之實驗方式以全班上課為主的教學方式,其目的雖為增加個案與團體互 動的機會,但不免因為學生人數過多,性質差異過大,而影響教學成效。建議後續研究 可採同質團體方式進行研究,一來人數比較不超過教師的負荷,再者也能避免像一對一 教學之成本浪費。

(四)建議以實驗組和對照組進行音樂活動實驗教學

本研究的實驗處理是採用單一受試研究,故每次只針對一位學生進行實驗。研 究者建議未來研究者可將少數個案進行音樂活動,推廣至整班進行團體音樂活動,以實 驗組和對照組的方式進行研究。

(五)引進或研發適合國內幼兒使用的音樂活動診斷與評量工具。

目前國內音樂活動診斷與評量工具非常少,故研究者建議未來研究者可引進或研發

適合國內幼兒使用的樂活動診斷與評量工具。

第三節 研究限制

本研究以研究者於民國一百零一年實驗教學於南投縣○○學前特幼班,以一位中 度自閉症幼兒為研究對象。本研究因研究設計、人力、物力、時間、場地…等困難,使 本研究有以下幾點限制:

一、就研究設計而言

由於本研究採單一受試研究:採用單一受試實驗設計之跨行為的多基準線設計,採 取立意取樣,選取一位中度自閉症幼兒作為研究對象,屬於特殊案例,故推論至其他型 態之自閉症幼兒時,尚需進一步的研究探討。

二、就研究時間、人力而言

因本研究受限於時間,故無法對個案做更長時間的追蹤與輔導。又因人力不足,故 本研究只有二位觀察者。

參考文獻 一、中文部份

王文科(2002)。教育研究法。台北:五南。

村井靖兒(2002)。音樂療法的基礎(吳鏘煌譯)。台北:稻田(原著於 1995 出版)

杜正治譯(1994)。單一受試法。台北:心理。

吳幸如、黃創華 (2006)。音樂治療十四講。台北:心理。

吳武典(2005)。融合教育的迴響與檢討。教育研究月刊,136,28-42。

吳芊霈、楊淑蘭(2010)。小團體音樂活動對學前智能障礙兒童社會行為效果之研究。載於研 究與實務的對話:2010 特殊教育暨早期療育國際學術論文研討會論文集,51-88。台北:台 北市立教育大學特殊教育中心。

李玲玉(2004)。音樂治療對自閉症幼兒之社會及行為的正向改變。海報發表於第五屆全國早 療相關服務論文發表大會暨國際研討會。台南:中華民國發展遲緩兒童早期療育協會。

李淑靜(2007)。國小智能障礙學生情緒行為問題輔導案例紀實。特教通訊,38,15-19。

汪彥青(2004)。音樂與治療。台北:星定石。

宋維村(1996)。自閉症學生輔手冊。教育部特殊教育工作小組發行。

何華國(2006)。特殊幼兒早期療育。台北:五南。

易曼(2004)。如何協助自閉症的幼兒。載於手拉手,我們都好朋友:學前融合教育實務 工作手冊,41-60。台北:財團法人第一社會福利基金會。

林 素 秋 (2003)。音樂治療活動對國小四至六年級學童之攻擊與人際關係問題輔導研究。

國立屏東教育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

林淑芳(2008)。奧福音樂教學理念在特殊兒童早期療育之實踐。育達學院學報,17,

145-160。

林惠芬(2010)。智能障礙學生問題行為之調查研究。特殊教育與復健學報,23,1-23。

胡仁惠(2005)。智能障礙學童在融合音樂教育課程中之學習觀察與分析。國立台北教育 大學音樂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侯禎塘(2003)。特殊兒童行為問題處理之個案研究-以自閉症兒童的攻擊行為為例。屏東 師院學報,18,155-192。

徐享良(2007)。修訂中華適應行為量表(幼兒園版)。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 中心。

徐庭蘭、康恩昕 (2006)。團體音樂活動應用於注意力缺陷過動症幼兒注意力行為影響之 研究。藝術學報-綜合類,79,253-274。

陳惠齡(2003)。幼兒音樂律動教學。台北:華騰。

陳榮華(1995)。行為改變技術。台北:五南。

夏翠萍(2006)。音樂遊戲。台北:華立。

張乃文(2004)。兒童音樂治療。台北:心理。

張正芬(2001)。自閉症學生鑑定原則鑑定基準說明。載於自閉症、注意力缺陷過動症學

生鑑定工作人員研習會,33-44。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

張正芬(2003)。自閉症學生之特質與輔導。載於自閉症教戰手冊-學校如何協助自閉症學 生,3-12。台北:台北市政府教育局。

張世彗(2011)。特殊幼兒評量。台北:五南。

張希如 (2008)。國小普通班綜合性音樂活動對輕度智能障礙學童社交技巧之影響。國立台北 教育大學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張媛媛(2008)。表達性藝術治療融入課程教學改善自閉症兒童問題行為及情感特質之研究。

載於國立台中教育大學特殊教育學系主辦之「特殊育與藝術治療」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頁 1-18),台中:台中教育大學。

張媛媛(2010)。注意力缺陷過動症兒童情緒相關調節與努力控制及社會技能之研究。國 立彰化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彰化。

教育部(2006)。身心障礙及資賦優異學生鑑定原則鑑基準。台北:教育部。

教育部(2006)。身心障礙及資賦優異學生鑑定原則鑑基準。台北:教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