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一、 研究方法

希望透過給出明確的評量標準及合適的回饋方式以提升學生參與度及成就 感。因此在行動研究過程中,研究者從數學作業的選擇,批閱學生的習作內容及 檢視學生回饋單的反省,藉此修正習作及隨堂試卷批閱方式,期望能找到有效的 批閱方式,幫助教師運用習作與學生建構出更有效的溝通方式。

二、 研究流程

本研究流程分為研究準備階段、發展階段、實施階段、資料分析階段。

第一階段: 研究準備階段(105 年 10

~ 106 年 6 月)

研究者有鑑於學生的段考成績不佳,教師花費大量的時間在批閱學生習作,

但成效卻每況愈下,影響學生的學習信心與寫習作的態度。為了提升學生的學習 信心及改善學習成效,於是研究者開始探討與作業評量相關的文獻並研究可行的 批改方式。另一方面對學生進行問卷施測,確實了解學生對於習作的看法。根據 文獻探討及問卷回饋的分析,決定修訂作業的評量標準並找尋合適的回饋方式來 提升學生的參與度及成就表現。

第二階段: 發展階段(106 年 7 月~106 年 8 月)

研究者認為原來課本配套的習作題目難度對本班學生來說難度過高。在暑假 的重補修課程中,根據課綱的教學目標並參照課本例題後,設計3 到 4 題的隨堂 測驗卷。在每次重補修課堂結束前5~10 分鐘,完成隨堂測驗卷。在下課鐘響後 立即收回,並在立即批閱隔天發還,並在發還試卷時針對常見的錯誤類型統一講 解。採取分段給分的方式,這種方式能夠鼓勵學生將上課所學的知識努力的表達 出來。針對當天授課內容採取立即性的施測有助於提高學生的專注力,而隔天就 得到回饋也能幫助學生了解自己不足的地方,及早修正。在上最後一次重補修課 程時,將前六次施測的題目重新整理再施測一次,發現大多數的學生都願意嘗試 寫出一些數學式子,將近八成的同學都能考到及格。

這次的重補修課程結束後,研究者為了瞭解學生對於此一過程的感受,於是

24

請同學們做了一個簡單的問卷(見附錄一)。根據問卷回答的內容可知:

1. 同學們對於下課前的練習對於確認自己的學習成效有幫助: 所有人都同 意有正向幫助。對於教師批閱習題,學生認為「對你確認自己的學習成 效有幫助」有51%的人是非常同意。

2. 鼓勵式的給分方式有助於學生勇於表達,可能可以降低空白率。

3. 文字回饋的部分,多數同學(79%)表達對你完成習題的動機有幫助。地方。

但並非每位同學都會寫到文字回饋的部分。甚至有一位同學表達看不懂 老師的回饋,這些都是研究者要克服的地方。

第三階段: 實行階段(106 年 9 月~106 年 12 月、107 年 2 月~107 年 5 月) 根據重補修課程的經驗,教師將此一經驗融入平時的教學課程中。批閱前的 準備,教師根據課程目標並參考課本例題與習題,設計具相關性並較容易的課後 練習題,並在課程最後5~10 分鐘進行練習。在下課鐘響後立即收回,並於放學 前將批閱完成,當天發還給學生訂正,請學生於隔天後交回。批閱中,正確的部 分盡量給予正面的評價(例如:Good、表達完整、思路清晰、…)與適當的分數;

錯誤的部分,盡量給予明確的指引(例如:圈起計算錯誤的地方或未利用到的條 件…等等。) 批閱後的反省,研究者將觀察學生課後練習卷的內容與訂正情形。

另外,根據學生課後練習題的表現,調整自己上課的教學內容,並根據該堂授課 內容,如有必要,修正下一次的課後練習題。

此行動歷程在本研究中會進行3 次循環,第一次循環的目標是學生作業的空 白率下降。根據平時課後練習題的幫助,學生習作的空白率有所下降,但學生習 作的內容仍有許多問題,在批閱下一章節時,仍有許多同學未訂正之前錯誤的部 分。因此第二次循環的目標是提高學生根據教師回饋去完成正確訂正的比率。教 師會在批閱完學生習作後,對每一個學生的習作本,在章節的標題處用文字說明 本次作業優點與待改進之處。第三行動環是為了未來的可行性,研究者思考如何 在有限的時間下,仍然能提高良好的批閱效果,所以第三循環的目標是提升教師 批閱的效率。

25

1

4

5

2

3

1 : 教師教學演示後指定作業,學生進行習題演練

2: 學生完成習題演練後,交由教師批閱,教師給予適當的回饋 3: 學生根據教師的回饋,進行訂正

4: 學生習題內容無誤或訂正無誤後,進入下一階段教學演示 5: 學生訂正仍有問題,等同再次進行習題演練

第四階段: 資料分析階段(107 年 1 月~1 年 7 月)

在第三行動環結束後,研究者開始整理相關資料,例如:掃描學生的隨堂測 驗卷與習作的內容、高中學生數學學習態度量表作前後側分析、分析學生這一年 來段考成績的變化…等。再與指導教授討論,撰寫論文。

本研究的流程圖,見圖3-1。

訂正 回饋

習題演練 教學演示

26

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