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實施隨堂測驗與重視解題溝通的回饋方式對學生的影響

本次行動研究的歷程中,成長的不只是教師,最重要的是帶給學生的影響。,

以下將先分別說明,實施隨堂測驗與重視解題溝通的回饋方式對學生的影響。最 後說明,學生在數學學習態度與學習成就的表現有那些改變。

一、隨堂測驗的實施

(一) 學生會因為分段給方的方式,提高作答動機。

從前導研究及第一循環的評量回饋單中,可以知道分段給分方式,能 提高低程度學生的作答動機。第二循環的評量回饋單中,也有學生表示分 段給分能讓自己知道仍有不足之處。

(二) 學生能根據教師當天立即性的回饋,修正自己課堂所學到的知識。

學生根據隨堂測驗的作答情形,了解自己的不足,更能從教師回饋的 內容中,找到訂正的方向,當天立即修正。減少下一堂課造成學習困難的 機會。

(三) 學生能按照回答隨堂測驗的經驗,去完成習作中的類似題。

第二行動環中,研究者將習作中難題的數字將以簡化,然後放在隨堂 測驗中施測,增加學生解題經驗,對於解題的流程有一定認識,等到學生 寫習作時,能有範本可以參考。

(四) 教師將習作的題目來做隨堂測驗,減輕學生寫數學習作的困難。

第三行動環中,研究者將習作的題目指定為隨堂測驗的題目,讓學生 每天都寫1~3 題,等到課程結束時,習作也只剩 1、2 題。將習作的題目化 整為零,每天都作一些題目,等到要教師要收習作,多數學生都能如期繳 交。另一個好處是上課作答時若有錯誤,學生也能從教師的回饋中得到指 導,隔天再繳回訂正,可以避免之後的題目再犯同樣的錯誤。從第三循環 的評量回饋單中知道,有八成左右的學生表示比較喜歡這種寫習作的方 式。

90

二、習作的批閱方式

(一) 學生能從教師的文字回饋中,了解自己的錯誤。

從三次循環的評量回饋單中可知道,學生會認真閱讀教師的文字回饋 內容。第一行動環時還有些同學看不太懂,等到第二行動環教師利用評分 表做批閱時,學生也可以根據評分表來對照,更容易了解自己的錯誤。

(二) 學生能從習作的總評,知道自己哪一方面的能力不足,還有哪幾題須訂正。

有學生在學習單表示每次收到習作時,會先看總評。了解自己有哪幾 題有問題,然後翻到總評中提到的那幾題,根據教師的文字回饋來訂正。

如果看不懂,會拿著習作去問教師。

三、數學學習態度的改變:

(一) 隨堂測驗的實施,提高學生上課的專注度。

從第一行動環開始實施隨堂測驗後,由於施測題目常以課本為命題來 源,所以學生越來越重視課本內容,許多同學拿著課本細讀,遇到看不懂 的內容,會互相討論或是拿來問教師這段文字到底在說明什麼?!到了第 二行動環,上課更是要注意聽講才能更快了解繁瑣的解題流程。學生有需 求,上課的專注度就為上升。

(二) 每天進行有效的練習並得到教師立即性的回饋,學生的數學學習信心有顯 著提升。

從評量回饋單的內容可知道,第一行動環的隨堂測驗卷幫助學生掌握 課本知識,第二行動環教師習作的批閱能幫助學生訂正自己的錯誤,第三 行動環的方式讓學生反覆檢視自己所學,並立即訂正。這個歷程,每個階 段都讓學生的努力都有所回報,讓學生在不知不覺中成長到習作題目都能 解決的程度。學生對自己的學習信心自然提高不少。

(三) 重視解題溝通的回饋方式,提高學生訂正的動機。

學生能從教師不同的文字回饋中得到不同的收穫,例如:第一行動環 中,有學生表示「看到鼓勵的話,信心會增加」,學生能繼續堅持下去。有

91

92

從表20,可知道隨堂測驗的實施,能將習作的空白率降到 2%以內。但是策 略的適切性就不一定能表現的這麼好,因為前兩個行動環的隨堂測驗命題,以課 本基礎題為主,對於統計推論單元來說,由於先備知識的內容不多,解題策略不 多,所以學生都能熟悉的很快。對於第二章三角函數單元,先備知識內容豐富,

解題策略多,所以學生容易自亂陣腳,表現就沒有第一章來的好。但是教師藉由 細緻的批改,提升對學生的了解,針對不同的錯誤類型給予回饋,幫助學生熟悉 解題的策略。從表20 中看出,在同一單元越後面的章節,策略的適切性就越高。

除了1-2 二項分布以外,這代表學生在 1-2 的學習上出現了較大的困難。研究者 發現許多學生在使用二項分布的公式前,很少判斷題目的統計模型,這使得他們 容易誤用公式導致解題失敗。

問題表達的適切性,同樣會受到單元與題型的影響。教學單元如果有新的代 數符號出現,學生表達上就容易有缺漏。例如上學期的1-3 抽樣與統計推論與下 學期的1-1 數列與極限都是如此。另外,題型若有選擇題或是證明題,這些提行 解題時,著重在觀念的文字說明或是代數的推導,因為學生的表達經驗太少,寫 出來的解題歷程容易有缺漏。例如上學期的2-1 三角函數的性質與圖形與下學期 的1-2 函數的概念都是如此。

在第三行動環中,教師藉由每天批閱學生習作,學生策略的適切性皆能保持 在97%以上,表達問題的正確性也漸入佳境。藉由重複批閱,讓學生反覆練習,

增加學生的表達經驗,表達問題的正確性就能提高。例如相似的單元1-1 數列與 極限和1-3 函數的極限,表達問題的正確性從 45.6%提高到 71.2%。

(二)段考成績

從表 16 來看,三次行動環的段考成績,全班平均的 Z 分數是往上增長,而 個人的Z 分數經由成對樣本 T 檢定來看,單一行動環並無顯著差異,但就整個 行動研究來看是有顯著差異的。所以學生的段考成績是緩步向上升,需要時間累 積才能看出顯著差異的。

93

第伍章 結論與建議 第一節 結論

根據研究問題和第四章的內容,本研究得到的結論如下:

一、針對研究問題1,隨堂測驗與習作的設計,要以讓學生進行有效練習為目標;

回饋要包含正向的肯定與明確的建議。

在設計隨堂測驗時,最主要的目標就是讓學生進行有效的練習。回饋的 目標則是鼓勵學生作答,讓學生了解自己的成長。設計與回饋的原則如下:

(一)設計隨堂測驗與習作的原則

1. 確認上課的教學重點,設定符合學生程度的認知行為目標。

教師可參考教師手冊中的課程綱要與課本內容,將該單元分成幾個部 分。每一部分都要設定認知行為目標,以作為挑選題目的依據之一。

2. 考量學生的起點行為,選擇難度適中的題目。

挑選題目除了考慮認知行為目標外,題目的難度要依據學生的程度、

施測時間來選擇適合的題目,讓學生有辦法在時限內完成練習。題目的來 源主要參考課本與習作的題目,讓學生在解題時不會感到陌生。

3. 教師需要提供學生完整的書寫範本,可作為學生解答過程的範本。

學生可以從教師提供的書寫範本(板書、課本內容)中,得到書寫的指 引,作答時也能更有自信。書寫的範本可對照學生的認知行為目標,可以 幫助學生了解本次測驗的教學重點。

(二)回饋的原則

1. 利用分段給分的方式,鼓勵學生作答。

針對正確的地方給分,讓學生的認真有所回報。將錯誤的地方確實 標記,並利用分段給分的方式,讓學生了解自己解答的完成度有多少。

2. 文字回饋的內容,正確的部分給予鼓勵,錯誤的部分要說明原因。

針對學生正確的地方,給予鼓勵,針對學生錯誤的地方給予說明,

讓學生知道錯誤的原因或是給予訂正的方向。

94

3. 批閱須於當天放學前完成,讓學生立即得到教師的回饋。

學生隨堂測驗的批閱須於當天完成,讓學生馬上知道自己的問題,

對自己的錯誤作訂正。

藉由上述方式,讓學生掌握好上課所學到的知識,進行有效的練習,確實習 得技能,就能確實降低習作中的空白率。

二、針對研究問題2,教師可建立評分表,加強學生對教師評語的了解。

教師先將習作的內容逐題批閱,將每一題的解題過程詳加批閱,給予回 饋,再利用總評的方式讓學生了解習作的整體表現,而逐題批閱與總評的原 則如下:

(一)、逐題批閱的實施方式:

1. 利用評分表(見表 10)根據學生的錯誤類型,給予具體的建議。

逐題批閱是仔細解讀學生每一題的解題過程,根據學生的錯誤類型給 予回饋,為了讓學生容易了解教師評語的意思,研究者將常見的錯誤類 型整理成一張評語表做對照。有些似是而非的地方,也可以在旁標註,

提醒學生可能有問題。

2. 根據學生解題的歷程表現,給予分數,讓學生了解自己的完成度。

(二)、習作總評的實施方式:

1. 利用評分表的評語(見表 11)了解學生解題溝通的能力,給予文字回饋。

總評是教師根據逐題批閱的評語,了解三個觀察面向的表現程度,按 學生習作的整體表現的程度分成優、普通、待加強,最後給予文字回饋。

2. 總評的陳述方式先讚賞,再提出建議或問題。

分別從三個方面讚賞提高學生的學習信心,並整理學生習作中的不足 之處,歸納整理後,寫在不同方面的讚賞後。讓學生更明確知道習作的問 題是屬於哪一方面。

藉由上述的回饋方式,學生拿到習作後,可以先看總評來了解自己在三個觀 察面向的程度,再根據總評中提到的問題,翻到對應的題目,看看教師對於解題

95

過程中的回饋。根據教師的評語了解自己的錯誤類型及訂正的方向。藉由評分表

過程中的回饋。根據教師的評語了解自己的錯誤類型及訂正的方向。藉由評分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