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

第六節 研究資料蒐集與資料處理

壹、研究資料蒐集的方法 一、觀察

教室是一個教學的自然場地 ,採用觀察的目的在於從教師教學的自然情境中 蒐集相關的資料,以獲得第一手的現場動態資料 。本研究採參與觀察,在教 室中進行觀察,研究者為避免遺漏教室中的訊息 ,在教室觀察時,除了觀察 記錄外,並在上課時錄音,記錄下現場所發生的事件 、所進行的活動,待觀 察結束後,立即對所得的錄音資料加以處理 ,將對話記錄成逐字稿,希望獲 得真實且自然的資料,每次觀察後研究者會在觀察紀錄表 (附錄三)記錄下 來。

二、訪談

訪談可了解個體所具有的內在知識與信息 、態度與信念、價值與偏好、以及 過去的行為與經驗(吳明清,1991),訪談對象是任教班級學生及同儕教師 , 在每一次訪談後,研究者將記錄在訪談紀錄表 (附錄四)上,以供未來分析 資料時使用。

(一)非正式訪談學生:利用下課時間與學生進行開放式閒談 ,以了解學生對本 研究的反應,並隨時記錄結果。

(二)同儕教師訪談:研究者與研究者同事約定時間進行訪談 ,分享教學經過,

以便能深入研究者在進行教學時產生的種種現象 ;另外,也時常在學校碰 面時針對寫作教學的狀況進行討論 ,並記錄下來。

三、評量作品

在研究進行開始時先進行一次寫作練習,題目是「常常讓我想起的事」,作為前測;

並於全部課程結束後,再進行一次寫作練習,題目是「影響我最深的人」,做

為後測。

在寫作評量方面,由研究者與另一位教師以教育部所頒定的 國民中學學生寫 作測驗評分規準(附錄五)作為寫作評量的工具,以來說明寫作的成效。另 外,在學生的寫作興趣方面,將利用寫作興趣問卷調查表 (附錄六、七),在 全部課程進行前以及結束後 ,實施問卷調查,並在教學期間進行學生訪談,

以便進一步了解學生的寫作興趣 。

此部份包括每次定期平常成績 ,以及學生練習的作品。蒐集的目的在對於研 究情境更深入的了解,協助研究者檢視學生的寫作狀況 。

四、省思札記

藉由研究者本身在研究的歷程中撰寫省思札記 ,以時時反省個人在進行研究 與教學中,所產生的種種現象與所感觸的心得等 ,協助研究者本身更能深入 了解實際影響的各種因素 ,實際記錄研究情境。

貳、研究資料的處理方法

研究資料處理,係強調透過解釋來理解生活經驗中的真實狀況 ,因此本節把本研究 從現場獲取的資料,做詳盡的描述,經由多方來源的資料進行整理以及發現其呈現的意 義。

一、資料分析

轉錄資料,經整理編碼後,依照研究問題與時程將原始證據做比較與對照 , 並且不斷地比較各編碼間的屬性 ,以便統整與歸納。

(一)訪談資料:將訪談的資料轉譯為逐字稿 ,記錄在訪談紀錄表中,分類編碼,

以供資料分析撰寫報告之用 。

(二)書面資料:將所蒐集的書面資料分別分類編碼 ,以供資料分析撰寫報告之 用。

為方便整理與分析,將文字原始資料編碼,其代表意義如表 3-6-1。

表 3-6-1 原始資料編碼與符號意義說明表格 編碼與符號 編碼與符號意義說明 S1 代表 1號學生

SS 表示全班學生或大部分學生

T林 表示同儕教師

971120,訪 表示 97年 11月 20日訪談紀錄 971120,觀 表示 97年 11月 20日觀察紀錄 971120,札 表示 97年 11月 20日省思札記

()括弧 代表研究者個人想法或是觀察到的動作表現

……刪節號 表示語句未完,省略

二、資料詮釋

研究者對於原始資料進行意義的分析後 ,盡量詳細描述對本身的影響、個人的省思 與後續的建議。

第七節 效度

本研究目的是為了真實反映意義 ,因此在效度方面採用下列方式來提升研究效度 。

壹、使用限制式寫作命題方式

使用限制式寫作命題可以針對某些特別重要 ,或是同學特別欠缺的能力加 以評量,而非籠統地測驗,評量的效度就可以提升許多 (仇小平,2005),因此,

本研究在每一個單元的寫作練習題目說明都採用限制式命題命題方式 ,以更精確

的看出學生是否有達到寫作能力 。

貳、資料三角檢證

在不同方法、來源、分析者三角檢證,持續比較、對照。將文件、訪談(學 生、同儕教師)、省思札記、研究者紀錄交叉比較、對照。

參、加入同儕教師的觀察與訪談

為避免研究者的個人偏見影響研究真實性,因此將研究歷程中學生前、後測的作品 交由同儕教師進行評量並且訪談 ,以更客觀的了解學生改變的情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