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四節 研究的重要性

目前國內的環境解說幾乎都是以志工的方式來完成。以台灣的國家公園為 例,2000 年參訪國家公園的遊客共 11,237,998 人次,其中向各國家公園管理處申 請簡報及解說服務有 2,022,074 人次,若以實際服勤的解說員人數,每位解說員 平均約為 1,482 人次遊客提供解說服務(林玲,2000)。而國內除了國家公園之外,

仍有數百個單位的志願解說員。如成立於民國 84 年的中華民國荒野保護協會(The Society of Wilderness),至民國 94 年的十年內,已在全台超過十個縣市分會培訓了 約 1000 名的志願解說員,並於培訓後將人員編組在 40 個定點自然觀察小組 (Environmental observation Group)(林慧年,2004),且其設立目標不僅只是提供遊客 環境解說的服務,更包含了對當地的守護和管理之責(李偉文,2001)。因此,我 們可以瞭解到藉由環境解說來達到生態保護的非正規教育方式,是目前國內近年 來積極投入人力與資源的項目,加上當地有心人士投入該地區的生態保護,尤其 藉由志願服務參與環境解說的方式,不但節省人事成本支出,也能經志工的身體 力行而影響更多人。更由於所參與環境解說活動的遊客,對於解說員是否具備豐 富的知識會有高度的期待(Sylvia , Sallee & Berry , 1995),因此更加深了筆者所應負 起的責任,自我督促並完成此一規劃與研究,預計於教案設計之前,先確實將所 選之步道內所有當地訊息做充分瞭解,期能有效的應用於教案中。解說之父 Tilden(1967)指出,訊息並非解說活動的全部,但卻是解說的重要基礎。這也將是 本論文的另一項挑戰。

再者對於遊客的選擇上,所謂的遊客,Serrell(1996)指出,是指隨意的、自由 活動的人,這類成員包括單獨一人、與其他成人結伴、或許小孩子在一起者,而 非旅遊團體。因此 筆者將欲帶領遊客的類型定義為:由筆者所任教之學校內童軍 團成員,於第一學期開學之後,選於上學期中,帶領童軍團成員至陽明山國家公 園內,進行本論文中教案設計之環境解說教育課程之實施,並在課程進行前後以 本論文所發展之「環境保護態度量表」、「環境保護行為量表」與「環境保護知識

8

量表」進行前後測;並將所收集之資料進行分析以了解本論文所發展之環境解說 教育課程是否能有效提升參與者在環境保護態度、環境保護行為與環境保護知識 的表現。

在 Burgess, Harrison, and Filius(1998)所提出的親環境行為線性模式中,可以發 現親環境行為的改變可由環境態度的改變來影響,而環境態度的改變可由環境知 識的獲得來影響;因此早期的環境解說多重在以知識的獲得來改變對環境的保護 行為,較少以自然體驗的方式做為環境解說課程教案的架構,而自然體驗的課程 設計正是柯內爾所提出「流水學習法」的精髓所在;因此在本論文中,期望以流 水學習法的自然體驗設計為架構,設計環境解說教案,並以問卷方式瞭解學生的 學習成效,做為日後相關環境解說課程設計研究的參考,這以自然體驗為主的教 案設計方向更顯本論文的重要。

9

第五節 名詞釋義

一、 環境解說

解說是「一種訊息傳遞的服務,目的在告知及取悅遊客並闡釋現象背後 所代表的含意,藉由提供相關的資訊來滿足每一個人的需求與好奇心,同時 又不偏離中心主題,期待能激勵遊客對所描述的事物產生新的見解與熱誠(吳 忠宏,2001)」。因此在本研究中所指環境解說,是一種將環境保護的相關訊 息傳遞予遊客,並期待能透過所設計之環境解說活動讓遊客產生對環境保護 行為的熱誠。

二、 自然體驗

自然體驗一詞,常和環境教育相關的文獻與探討一同出現,而針對自然 體驗的定義,也有許多的不同看法。余建志(1997)指出「欣賞自然美景、享 受天然的環境事物、舒服地進行活動、獲得環境事物的第一手經驗、學習者 能玩得開心、激發學習者的想像力和縮短與大自然的距離」;其中就明白的 道出自然體驗即是在自然的環境中去學習,儘管這學習是透過各種的方式進 行。而陳俊甫(2001)將自然體驗區分成狹義和廣義的兩種;所謂狹義的自然 體驗就是開放體驗者本身態度去直接觀察與感受物質自然界的歷程。而廣義 的自然體驗則是除了從個人出發的體驗之外,更超越了物體與人為在自然的 區別,重返個體內在思維;廣義的自然體驗已深入哲學的層次,並和教學較 沒有相關,在此並不延伸探討。其後林洋如(2005)更針對狹義的自然體驗將 其分成理性與感性兩層面;所謂的理性是帶有探索、觀察與辨識的科學基礎 能力,而感性是指自然中進行較感受性,如美的、欣賞與體驗等。在林洋如 之前,陳春敏(2004)也將自然體驗定義為是種可以直接體驗大自然的經驗,

且能激發對自然環境的敏感度,更能從自然體驗的活動中學會欣賞自然、愛 護自然與尊重生命。

綜觀以上幾個論點,本研究自然體驗的定義為「在陽明山國家公園的步

10

道,運用流水學習法所設計之教案活動,以達到拉近與激發學習者懂得欣賞 且愛護自然,更進一步能保護自然」的過程。

三、 流水學習法( Flow Learning )

流水學習法,也有人稱之為順流學習法,是由自然教育家約瑟夫‧柯內 爾(1989)所提出的一種觀察自然與體驗的方式,運用流水學習法融入教學的 內容,就是自然體驗的課程;整個課程分為四個階段,分別敘述如下:

第一階段:喚醒熱忱

此階段的精神在於激發玩的興致和靈敏度;本於好玩的天性,帶領者必 須製造熱烈的學習氣氛,並在活動中培養參與者高度靈敏度,克服消極被 動;且必須創造團體的良性互動以做為之後更加敏感的活動之暖身。

第二階段:集中注意力

此階段的精神在於引發求知慾;在此階段帶領者必須能讓參與者增加注 意力,並且更專心一致以求得更深刻的體認,利用第一階段所引導出的高昂 興致到有益的方向;並在這一階段中鍛鍊參與者的觀察力,使參與者心靈平 靜,並培養對自然體驗的接受能力。

第三階段:直接體驗

此階段的精神在於吸收再吸收;在此階段中,學習的重心回復到參與者 身上,由自己探索得來的學習成效最高,由帶領者提供直接、身體力行、直 覺的認知,並培養好奇、投入和愛,使參與者對生態保護的理念萌生使命感。

第四階段:分享啟示

此階段的精神在於堅持理想;由帶領者協助釐清並且加深個人自活動中 得來的體驗,以建立參與者積極的信念,激發團隊的友誼與凝聚力,並分享 回饋給帶領者,彼此交流心得、分享理念。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