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第三節 研究限制與建議

本研究以結構式問卷進行橫斷性調查,雖能在較短時間內收集到足夠的資料 執行統計分析,初步瞭解台灣筆譯工作者的工作特性與職業疲勞狀況,然而職業 疲勞為一種長期狀態,疲勞感受可能隨著時間變化,此為一次性問卷無法掌握之 資料。未來若有研究者欲從事後續相關研究,可考慮採用縱貫性調查,例如請譯 者寫工作日誌,記錄自己的疲勞狀態、心理感受等,進行較長期的質性資料分析。

研究對象方面,本研究受限於時間與物力,採用網路公開問卷,樣本主要來

自部分網路譯者社群使用者,較難接觸非網路族群譯者,可能影響樣本的代表性,

將研究結果外推至其他族群樣本時也須加以斟酌。此外,由於受測者皆為自願填 寫問卷,樣本可能產生誤差,例如對工作感到強烈疲累厭倦的譯者(或者相反)比 較容易受問卷主題吸引填答,因此回答結果可能產生一定程度之偏誤。另一方面,

案件量多、工作時間長的譯者可能感到職業疲勞,卻無暇填寫問卷,導致研究結 果無法涵蓋此類樣本。建議未來調查可採用紙本問卷與網路問卷併行,增加樣本 來源管道,降低產生誤差的可能性。

研究工具方面,本研究採用台大健康政策與管理研究所鄭雅文教授研發的工 作特性與職業疲勞量表,該量表原是針對一般職業受雇者所設計,部分題目較不 適用於自由業者,因此本研究修改了少數問卷內容以配合筆譯工作者的狀況,但 也因為題目經過修訂,導致部分研究結果無法與其他研究直接進行比較,此為限 制之一。另外,受限於筆者自身的時間與對相關領域知識的理解,問卷修訂過程 可能仍有所疏漏,也無法進行更進階的統計分析,使得研究結果與討論有所侷限。

除了上述限制,由於本研究採用的問卷量表是透過受測者主觀認知進行評估,不 同人可能產生問題理解與程度上的誤差,研究中難以完全掌握或控制。

最後,本研究僅聚焦於工作控制、工作負荷、工作缺乏保障等容易影響職業 疲勞的工作特性,然而職業疲勞的影響因素眾多,後續研究可嘗試納入其他變項,

例如社會支持、表現回饋等,或是與個人特質相關的因素。另一方面,針對職業 疲勞在筆譯工作中可能帶來的後果,例如對譯者生理與心理健康的影響,或是對 翻譯工作表現的影響,也值得後續研究探討。

參考文獻 一、中文部分

王佳雯、鄭雅文、徐儆暉(2011)。不安定僱用模式與受僱者健康之相關。台灣 公共衛生雜誌,第 30 卷第 3 期,217-227。doi:10.6288/TJPH2011-30-03-03。

王芳、許燕、蔣獎(2005)。職業枯竭的測量方法。心理科學進展,第 13 卷第 6 期,814-821。

王琡棻、張英鵬(2004)。臺北市、高雄市國小資優教育教師專業能力、工作壓 力、因應策略與職業倦怠之相關研究。資優教育研究,第 4 卷第 2 期,

105-132。

行政院新聞局(2004)。2004 翻譯產業調查研究報告。行政院。

杜雯蓉(2002)。從翻譯社聘任自由譯者探討台灣筆譯市場的臨時雇用制度。輔 仁大學翻譯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育如(2009)。醫務社會工作者職場疲勞之調查研究。國立臺灣大學衛生政策 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洪瑞斌(2013)。職業倦怠研究在台灣之回顧與前瞻。人力資源管理學報,第 13 卷第 3 期,107-140。doi: 10.6147/JHRM.2013.1303.04。

國家教育研究院、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翻譯所(2012)。2012 臺灣翻譯產業調查研 究報告。國家教育研究院。

張晏蓉、葉婉榆、陳春萬、陳秋蓉、石東生、鄭雅文(2007)。台灣受僱者疲勞 狀況的分布狀況與相關因素。台灣公共衛生雜誌,第 26 卷第 1 期,75-87。

doi: 10.6288/TJPH2007-26-01-09。

陳立書、廖柏森(2014)。全球化下的翻譯研究所。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英語文暨

口筆譯學集刊,第 12 卷第 1 期,71-86。

陳岳辰(2006)。台灣地區自由口譯員之人格特質與工作滿意之關係。國立臺灣 師範大學翻譯研究所碩士論文。

勞動部勞動及職業安全衛生研究所(2013)。工作環境安全衛生認知狀況調查─

2013 年。勞動部。

曾慧萍、鄭雅文(2002)。「負荷控制支持」與「付出回饋失衡」工作壓力模型之 探討與其中文版量表信效度之檢驗:以電子產業員工為研究對象。台灣公 共衛生雜誌,第 21 卷第 6 期,420-432。

湯舒寧(2011)。以情感事件理論檢視高科技產業工程師於職場中所面臨的工作 壓力。國立交通大學傳播研究所碩士碩士論文。

黃寶園(2009)。工作壓力對工作滿足、職業倦怠影響之研究:統合分析取向。

教育心理學報,第 40 卷第 3 期,439-461。doi: 10.6251/BEP.20080618。

楊承淑(2001)。從口譯的職業分析探討口譯的教學方式。翻譯學研究集刊,第 6 卷,153-171。

葉婉榆、鄭雅文、陳美如、邱文祥(2008a)。職場疲勞量表的編製與信效度分析。

台灣公共衛生雜誌,第 27 卷第 5 期,349-364。

doi: 10.6288/TJPH2008-27-05-01。

葉婉榆、鄭雅文、陳美如、邱文祥(2008b)。職場疲勞狀況與工作過度投入之相 關因素:以臺北市 36 家職場受雇員工為例。台灣公共衛生雜誌,第 27 卷 第 6 期 27,463-477。doi: 10.6288/TJPH2008-27-06-02。

羅云廷(2013)。台灣地區筆譯工作者之工作壓力與工作滿意度關係初探。國立 臺灣師範大學翻譯研究所碩士論文。

二、英文部分

Bögenhold, D., Heinonen, J., & Akola, E. (2014). Entrepreneurship and independent professionals: Social and economic logics. International Advances in

Economic Research, 20(3), 295-310.

Bakker, A. B. (2016). Burnout. In A. Wilkinson & S. Johnstone (Eds.), Encyclopaedia

of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pp. 36-37). Cheltenham: Edward Elgar.

Bakker, A. B., & Demerouti, E. (2007). The job demands-resources model: State of the art. Journal of Managerial Psychology, 22(3), 309-328.

Bakker, A. B., Demerouti, E., & Euwema, M. C. (2005). Job resources buffer the impact of job demands on burnout. Journal of Occupational Health

Psychology, 10(2), 170-180.

Bakker, A. B., Demerouti, E., & Sanz-Vergel, A. I. (2014). Burnout and work engagement: The JD-R approach. Annual Review of Organizational

Psychology and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1, 389-411.

Bakker, A. B., Demerouti, E., & Verbeke, W. (2004). Using the job demands-resources model to predict burnout and performance.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43(1), 83-104.

Cheng, Y., Luh, W., & Guo, Y. (2003). Reliability and validity of the Chinese version of the Job Content Questionnaire in Taiwanese worker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ehavioral Medicine, 10(1), 15-30.

Clinton, M., Totterdell, P., & Wood, S. (2006). A grounded theory of portfolio working: Experiencing the smallest of small business. International Small

Business Journal, 24(2), 179-203.

Dawis, R. V., & Lofquist, L. H. (1984). Psychological Theory of Work Adjustment.

Minneaopolis, MN: University of Minnesota Press.

Demerouti, E., Bakker, A. B., Nachreiner, F., & Schaufeli, W. B. (2001). The job demands-resources model of burnout. 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 86(3), 499-512.

Farser, J., & Gold, M. (2001). Portfolio workers: Atonomy and control amongst freelance translators. Work, Employment & Society, 15(4), 679-697.

Fenwick, T. J. (2006). Contracdictions in portfolio careers: Work design and client relations. Career Development International, 11(1), 66-79.

Fisher, H. J. (1983). A psychoanalytic view on burnout. In B. A. Fisher (Ed.), Stress

and burnout in the human service professions (pp. 40-46). New York:

Pergamon Press.

Freudenberger, H. J. (1974). Staff burnout. Journal of Social Issues, 30, 159-165.

Friesen, J. (2015). Portfolio teleworkers and temporal structure: A case study on

Chinese-English Freelance Translators. (Unpublished master dissertation),

National Taiwan Normal University, Taipei, Taiwan.

Hobfoll, S. E. (1989). Conservation of resources: A new attempt at conceptualizing stress. American Psychologist, 44(3), 513-524.

Johnson, J. V., & Hall, E. M. (1988). Job strain, work place social support, and cardiovascular disease: A cross-sectional study of a random sample of the Swedish working population. American Journal of Public Health, 78(10), 1336-1342.

Karasek, R., Brisson, C., Kawakami, N., Houtman, I., Bongers, P., & Amick, B.

(1998). The Job Content Questionnaire (JCQ): An instrument for internationally comparative assessments of psychosocial job characteristics.

Journal of Occupational Health Psychology, 3(4), 322-355.

Karasek, R. A. (1979). Job demands, job decision latitude, and mental strain:

Implications for job redesign. 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 24(2),

285-308.

Kristensen, T. S., Borritz, M., Villadsen, E., & Christensen, K. B. (2005). The Copenhagen Burnout Inventory: a new tool for the assessment of burnout.

Work & Stress, 19(3), 192-207.

Maslach, C. (1976). Burned-out. Human Behavior, 9(5), 16-22.

Maslach, C., & Jackson, S. E. (1981). The measurment of experienced burnout.

Journal of Occupational Behavior, 2(2), 99-113.

Maslach, C., & Leiter, M. P. (1997). The truth about burnout. San Francisco:

Jossey-Bass.

Maslach, C., Schaufeli, W. B., & Leiter, M. P. (2001). Job burnout. Annual Review of

Psychology, 52, 397-422.

Pines, A. (1993). Burnout: An existential perspective. In W. B. Schaufeli, C. Maslach

& T. Marek (Eds.), Professional burnout: Recent developments in theory and

research (pp. 33-51). Philadelphia: Taylor & Francis.

Pines, A., & Aronson, E. (1988). Career Burnout: Causes and cures. New York: The Free Press.

Schaufeli, W. B., & Buunk, B. P. (2003). Burnout: An overview of 25 years of research and theorizing. In M. J. Schabracq & C. L. Cooper (Eds.), The

Handbook of Work and Health Psychology (2nd ed., pp. 383-425). New York:

John Wiley & Sons.

Schaufeli, W. B., & Greenglass, E. R. (2001). Introduction to special issues on burnout and health. Psychology and Health, 16, 501-510.

Schaufeli, W. B., & Taris, T. W. (2005). The conceptualization and measurement of burnout: common ground and worlds apart. Work & Stress, 19(3), 256-262.

Shirom, A. (1989). Burnout in work organizations. In C. L. Cooper & I. T. Robertson (Eds.), International Review of Industrial and Organizational Psychology (pp.

25-48). New York: Wiley.

Shirom, A. (2003). Job-related burnout: A review. In J. C. Quick & L. E. Tetrick (Eds.), Handbook of Occupational Health Psychology (pp. 3-18). Washinton, DC: 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

Shirom, A. (2005). Reflections on the study of burnout. Work & Stress, 19(3), 263-270.

Siegrist, J. (1996). Adverse health effects of high-effort/low-reward conditions.

Journal of Occupational Health Psychology, 1(1), 27-41.

Storey, J., Salaman, G., & Platman, K. (2005). Living with enterprise in an enterprise economy: Freelance and contract workers in the media. Human Relations,

58(8), 1033-1054.

Totterdell, P., Wood, S., & Wall, T. (2006). An intra-individual test of the demands-control model: A weekly diary study of psychological strain in portfolio workers. Journal of Occupational and Organizational Psychology,

79, 63-84.

附錄一 調查問卷 60325016l@ntnu.edu.tw

【第一部分:工作特性】

16 我的筆譯工作發展前景很好。

17 我擔心自己接不到新的筆譯工作。

18 我擔心新的技術引進,會使自己在市場中被淘汰。

19 如果不從事筆譯,我擔心很難再找到合適的工作。

【第二部分:職業疲勞】

《個人疲勞》

以下問題想了解您過去一年(2016.01.01-12.31)的疲勞狀況,請根據題目敘述 勾選最符合的項目。

號 題目 總

是 常 常 有

時 不 常 從

未 20 您常覺得疲勞嗎?

21 您常覺得身體上體力透支(累到完全沒有力氣)嗎?

22 您常覺得情緒上心力交瘁(心情上非常累)嗎?

23 您常會覺得,「我快要撐不下去了」嗎?

24 您常覺得虛弱,好像快要生病了嗎?

《工作相關疲勞》

以下問題想了解過去一年(2016.01.01-12.31)筆譯工作對您的影響,請根據題 目敘述勾選最符合的項目。

號 題目 總

是 常 常 有

時 不 常 從

未 25 您的工作會令您情緒上心力交瘁(心情上非常累)嗎?

26 您的工作讓您覺得挫折嗎?

27 每次工作告一段落,您都覺得精疲力竭(累到完全沒 有力氣)嗎?

28 每次只要想到又要開始工作(翻譯),您就覺得沒力了 嗎?

29 從事筆譯工作時,您會覺得每一分鐘都很難熬(時時 刻刻都覺得累)嗎?

《服務對象相關疲勞》

以下問題想了解過去一年(2016.01.01-12.31)您對筆譯客戶的感受,請根據題 目敘述勾選最符合的項目。

號 題目 總

是 常 常 有

時 不 常 從

未 30 您的筆譯工作主要的服務對象(客戶)為:

□直接客戶/翻譯仲介/出版社等

□主管或同事

□以上皆有

31 您會覺得和客戶互動有困難嗎?

32 客戶會讓您感到很累嗎?

33 您會希望減少和客戶象接觸的時間嗎?

34 您會覺得您為客戶付出比較多,而得到回饋比較少 嗎?

35 您對客戶到厭煩嗎?

36 您會想要趕快把客戶打發掉嗎?

《工作投入》

以下問題想了解過去一年(2016.01.01-12.31)您對筆譯工作的投入程度,請根 據題目敘述勾選最符合的項目。

號 題目 總

是 常 常 有

時 不 常 從

未 37 早上一起床,您就會開始想著筆譯工作的事嗎?

38 交出譯稿後(完成工作後),您還會想著筆譯工作的事 嗎?

39 上床睡覺時,您還想著筆譯工作的事嗎?

40 您會為了筆譯工作,犧牲其他的活動嗎?

41 您希望投入更多的時間精力在筆譯工作上嗎?

【第三部分:開放式問題 】

本部分包含兩題開放式問題,並無標準答案,請依照您的自身經驗填答。

42. 從事筆譯工作,最容易讓您感到疲累或厭倦的因素是什麼?

43. 您認為如何才能幫助譯者保持對工作的熱情與投入?

【第四部分:基本資料】

44. 性別 □男 □女

45. 年齡 □25 歲(含)以下 □26-30 歲 □31-35 歲

□36-40 歲 □41-45 歲 □46 歲(含)以上 46. 婚姻 □已婚 □未婚 □其他:______

47. 最高學歷 □大學(含專科) □碩士 □博士 □其他:______

48. 提供筆譯服務的年資 □ 1 年以下

□ 1-5 年 □ 6-10 年 □ 11-15 年 □ 16-20 年 □ 超過 20 年 49. 工作投入型態

□ 全職自由譯者 (Freelance)

□ 從事與翻譯無關的工作,但有兼差從事翻譯

□ 受雇企業(含翻譯社)擔任全職翻譯,也有在外兼差翻譯 □ 受雇企業(含翻譯社)擔任全職翻譯,但從不在外兼差翻譯 □ 已有翻譯相關兼職工作,又另外兼差從事翻譯

□ 已有翻譯相關兼職工作,但從不在外兼差從事翻譯

□ 已有翻譯相關兼職工作,但從不在外兼差從事翻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