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研究限制與未來研究建議…

第五章 研究發現與建議

第三節 研究限制與未來研究建議…

第三節 第三節

第三節第三節 研究限制與未來研究建議研究限制與未來研究建議研究限制與未來研究建議研究限制與未來研究建議

壹壹

壹壹、、、、研究限制研究限制研究限制研究限制

由於研究者本身即於研究場域內工作,對於庇護所服務操作方式有近距離的 觀察與體認,也因此在研究上未能擴及其他人口販運被害人專門庇護所,無法進 行不同受委託單位經營模式間的比較,使得研究發現的詮釋有其限制性。再者,

受訪對象由於包含被害人、家園工作者及網絡工作者,受限於訪談與資料處理的 時間與能量,每種類型受訪者僅為三至四名,未必能達到資料飽和度。此外由於 受訪的被害人包含外國籍,在語言溝通上需要仰賴通譯人員協助,在語意傳遞過 程中亦可能造成資訊不完整的部分。本研究僅針對移民署所屬之人口販運被害人 庇護所進行探究,無法推論至其他部門所設立之人口販運被害人庇護所,具有其 詮釋的限制性。

148

貳 貳 貳

貳、、、、未來研究建議未來研究建議未來研究建議未來研究建議

一、研究移民署所屬三所專門庇護所間的差異

本研究中僅能呈現單一受委託單位的經營風格與模式,對於同樣接受移民署 委託之不同庇護所間進行後續研究,應能更清楚整理出人口販運被害人安置保護 服務模式之架構。

二、研究移民署與勞委會所屬人口販運被害人庇護所間的差異

本研究中網絡工作者對於勞委會委託安置保護服務有諸多建議,由於公部門 委託的方案形式、給予的資源與要求並不相同,兩者間的落差是否造成被害人權 益的差異性,值得後續研究探討。

149

參考文獻 參考文獻 參考文獻 參考文獻

刁建生(2007)。《全球治理下人口販運犯罪與防治策略之研究》。臺灣大學政治學 研究所碩士論文。

今日新聞 (2003)。〈偷渡悲歌/外海遭丟包 6 死 4 失蹤 大陸妹指認出兩蛇頭〉。

上網日期:2003 年 8 月 26 日,取自今日新聞網頁 http://www.nownews.com/2003/08/26/328-1503776.htm

內政部入出國及移民署(2007)。〈行政院防制人口販運協調會報第 3 次會議新聞稿〉。 上網日期:2007 年 7 月,取自內政部入出國及移民署防制人口販運網

http://aht.immigration.gov.tw/ch/News_NewsContent.aspx?NewsID=74 王清峰(2007)。〈人口販運法律及政策初探〉,《婦研縱橫》, 84:3-22。

王鴻英、白智芳(2008)。〈異鄉血淚、溫暖何處尋?—談人口販運被害人保護〉,

《律師雜誌》, 349:43-54。

余國成(2007)。《人口販運被害人保護之研究》。中央警察大學外事警察研究所碩 士論文。

宋麗玉、曾華源、施教裕、鄭麗珍(2002) 《社會工作理論:處遇模式與案例分析》。

台北:洪葉

巫立淳(2005)。《人口販運被害人處理流程之建構:以外國籍性剝削女性受害者為 例》。中央警察大學外事警察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開敏、陳淑芬(2006)。〈受暴婦女的增權:社工復原力訓練及督導之整合模式〉,

《應用心理研究》,32:183-206。

周憶如(2007)。 《誰是劊子手?-遭性剝削東南亞籍人口販運被害人在台灣之處境 與困境分析》。世新大學社會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明俊(2008)。 《警察人員防制人口販運法制之研究》。國立中山大學政治學研 究所碩士論文。

林盈君(2006)。〈人口販運議題在臺灣〉,《婦研縱橫》,77: 20-30。

施博琦(2004)。 《國際人口販運問題之法律研究》。世新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 論文。

150

胡幼慧、姚美華(1996)。〈一些質性方法上的思考〉,(胡幼慧編),《質性研究:

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頁 141-158。台北:巨流。

徐福基(2008)。 《我國防制人口販運相關問題之研究-以性剝削為探討中心》。國 立臺灣海洋大學海洋法律研究所碩士論文。

袁力強(2007)。 《台灣新移民非政府組織及反人口販運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 臺灣研究英語碩士學程碩士論文。

高迪理譯(2009)。《服務方案之設計與管理》。台北:揚智。

婦女救援基金會(2005)。《大陸女子偷渡來台與人口販運關連調查初探報告》。財 團法人台北市婦女救援社會福利事業基金會。

張紉(2000)。〈青少年安置服務福利屬性之探討〉,《臺大社會工作學刊》,2:

191-215。

陳文德(2007)。《我國防制人口販運作為之研究─全球治理的觀點》。中央警察大 學外事警察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向明(2002)。《社會科學質的研究》。台北:五南。

陳玲玲(2008)。《我國與國際合作防制跨國人口販運之研究》。國立台北大學犯罪 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淑娟(2005)。《建構收容非自願少年安置機構之行動研究-以權力觀點的解釋.》

東吳大學社會工作學系碩士論文。

陳嫈瑜(2008)。《人口販運犯罪態樣與被害人需求評估》。財團法人台北市婦女救 援社會福利事業基金會。

黃英慈(2007)。《東歐人口販運之研究-以性販運為例》。中央警察大學外事警察 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富源、蔡庭榕、楊永年、鄧學仁(2007)。 《跨國人口販運之態樣、原因及防治 策略之研究》。. 內政部入出國及移民署委託研究計畫。

黃雅羚(2004)。《販運人口行為之研究》。國立臺灣海洋大學海洋法律研究所碩士 論文。

葉毓蘭(2007)。〈兩岸共同合作打擊人口販運〉,《婦研縱橫》,84: 23-31。

廖正宏(1985)。《人口遷移》。台北:三民。

151

歐姿妤、黃貞觀、盧淑敏、李書芬(2009)。〈以馬斯洛人類需求階層探究專科學生 之需求〉,《中等教育》,60(2): 64-80。

鄭亘良(2008)。《批判 2003 年至 2009 年台灣的反人口販運運動》。國立中央大學 英美語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蕭明欽(2008)。《我國防制人口販運法制之研究》。中央警察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 士論文。

戴鼎翰(2008)。《全球化與勞動販運防制之研究》。中央警察大學外事警察研究所 碩士論文。

謝立功(2005)。〈臺灣人口販運問題分析〉,《中華警政研究學會會訊》,3: 43-48。

簡春安、鄒平儀(1998)。《社會工作研究法》。台北:巨流。

羅光智(2007)。《從美、日立法例論我國防制人口販運法制》。中央警察大學法律 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Adams, R.(2010)。《培力、參與、社會工作》(陳秋山譯)。台北:心理。

Chuang, J. (2006). Beyond a snapshot: Preventing human trafficking in the global economy. Indiana Journal of Global Legal Studies , 13(1), 137-163.

Clawson , H. J., Salomon, A. & Grace, G. L. (2008). Treating the hidden wounds:

Trauma treatment and mental health recovery for victims of human trafficking.

Washington, DC: U.S. Department of Health and Human Services, Office of Assistant Secretary for Planning and Evaluation.

Clawson, H. J. & Dutch, N. (2008). Addressing the needs of victims of human

trafficking: Challenges, barriers, and promising practices. Washington, DC: U.S.

Department of Health and Human Services, Office of Assistant Secretary for Planning and Evaluation.

Clawson, H. J., Small, K. M., Go, E. S. & Myles, B. W. (2003). Needs assessment for

service providers and trafficking victims. Washington, DC: U.S. Department of

Justice.

Cohen, L. E. & Felson, M. (1979). Social change and crime rate trends: A routine activity approach. 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 44, 588-608.

Lee, E. S. (1966). A theory of migration. Demography. 3(1): 47-57.

152

Sparks, R.F. (1981). Multiple victimization, evidence, theory and future research.

Journal of Criminal Law and Criminology. 72(2): 772-776.

U.S. Department of State. (2005). Trafficking in persons report. Retrieved from http://www.state.gov/g/tip/rls/tiprpt/2005/index.htm

U.S. Department of State. (2006). Trafficking in persons report. Retrieved from http://www.state.gov/g/tip/rls/tiprpt/2006/index.htm

U.S. Department of State. (2008). Trafficking in persons report. Retrieved from http://www.state.gov/g/tip/rls/tiprpt/2008/

153

附錄一 訪談大綱

訪談大綱-庇護所工作人員

一、請問您從何時開始在庇護所內工作?從事的工作性質與內容為何?過去的工 作經驗為何?

二、就您的瞭解現階段庇護所內所提供的服務有哪些?在您的服務經驗中,哪些 服務對於被害人很重要?

三、您認為庇護所內提供的服務是否符合被害人的需求與期待?被害人曾提出需 要的協助但庇護所內無法提供的嗎?或是因為被害人提出後而增加的服務內 容?

四、您覺得在防制人口販運工作中,庇護所所扮演的角色與功能為何?

五、在庇護所工作中,您覺得與被害人工作最有成就感與困難之處為何?

六、在庇護所工作中,您覺得在與被害人工作之外,工作最有成就感與困難之處 為何?

七、您認為什麼是增權?你的工作中有為個案增權的需要嗎?為什麼?

八、您覺得庇護所的服務理念中包含增權嗎?實際展現在哪些服務內容上?

九、您覺得現階段臺灣的人口販運被害人保護服務是否完善?若不夠完善,需要 改善之處為何?

154

訪談大綱-網絡工作者

一、您從事目前的工作資歷有多久?從事的工作性質與內容為何?何時開始接觸 防制人口販運工作?

二、就您的瞭解現階段對於人口販運被害人所提供的保護服務有哪些?與國際間 對於被害人保護服務的要求相較有哪些差異?

三、就您的瞭解現階段庇護所內所提供的服務有哪些?在您的經驗中,哪些服務 對於被害人很重要?

四、就您的瞭解在現階段防制工作政策制度下,被害人所獲得的照顧能否涵蓋其 個人需求?若有需要增減的部分為何?

五、在防制人口販運工作中,您期待庇護所扮演的角色與功能為何?依照現階段 的狀況,您期待朝什麼方向發展?

六、請您說明您個人對於防制人口販運工作的期待與遠景。

七、您認為什麼是增權?您認為為案主增權是需要的嗎?為什麼?

八、您在服務人口販運被害人的服務理念中包含為案主增權嗎?實際展現在哪些 服務內容上?

九、您覺得現階段臺灣的人口販運被害人保護服務是否完善?需要改善之處為 何?

155

訪談大綱-人口販運被害人

一、您從哪個國家來到臺灣?來臺灣到現在有多久?在庇護所內居住多久?

二、您知道自己居住在庇護所的原因嗎?

三、您在庇護所內所能享有的服務有哪些?您對於這些服務感受如何?哪些服務 是您很需要但目前無法獲得協助的?

四、您覺得居住在庇護所並且接受服務的過程中,最讓您覺得滿意的哪些部分?

最讓您覺得不滿意的是哪些部分?

五、您知道目前有哪些人在協助您嗎?這些人所給予的協助對您而言感受如何?

六、您認為跟上述這些人合作的過程中,彼此的地位是平等的嗎?

七、在接受安置的這段時間中,若有需求或意見時表達自我意見的管道為何?您 曾嘗試過表達嗎?

八、在接受安置的這段時間中,您曾經嘗試過為自己爭取改變現況嗎?

九、您認為現階段臺灣所提供給您的服務,能夠增加或改變哪些部分會更好?

156

附錄二 訪談同意書

訪談同意書

您好!

我是台大社會工作研究所的學生白智芳,目前正在進行碩士論文「臺灣人口 販運被害人安置保護服務研究:增權觀點的探討」的研究,內容主要是希望瞭解 有關於人口販運被害人庇護安置服務的現況。因此期盼透過您的工作經驗分享,

能瞭解被害人接受服務的狀況及需求,以及您與被害人工作過程中的觀察及想法,

能瞭解被害人接受服務的狀況及需求,以及您與被害人工作過程中的觀察及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