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三節 社會人口學變項與運動行為的關係

一、性別

黃淑貞、劉翠薇、洪文綺(2002)研究指出,預測運動習慣的社 會人口學變項中最重要的是性別,男性較常運動。而且許多有關運動 行為的研究(高毓秀、黃奕清,2000;李素箱,2005;溫啟邦等人,

2007)都顯示女性的運動行為明顯比男性差。教育部(2007)調查各 級學校資料顯示,各級學校女生對於體育課的反應,與男生存在很大 的差異,且這樣的差異從國小階段即出現。Vershuur, & Kemper (1985) 對每日身體運動型態進行研究,發現男生會花較多時間從事激烈身體 活動,女生則以輕度身體活動為主。國小教師在運動行為男性則顯著 優於女性(林子淳、郭富舜,2009),但牛玉珍(1997)調查195 位 大學教師的規律運動行為,結果顯示男女教師在規律運動行為上,並 沒有顯著差異。有關性別對國小教師運動行為的影響,有待進一步探 討。

二、年齡

有關年齡與運動行為相關的文獻甚多,且大多指出年齡與規律運 動有相關(高毓秀、黃奕清,2000;李素箱,2005;溫啟邦等人,2007),

研究顯示在不同年齡群上,研究對象每週運動頻率、運動時間、運動 強度等運動行為有顯著差異。

行政院衛生署國民健康局(2002)針對臺灣地區15歲以上的國人 進行運動習慣調查發現:15至29歲沒有運動習慣的女性比率高於男性

(40%:30%);30至39歲的男性和女性大約在43%;40至49歲,不運 動的男性和女性比率降低(38%:40%); 50至64歲更低,男性約30%,

女性為32%;而65歲以上男性不運動者佔27%左右,而女性則近39%。

行政院衛生署(2009)專案調查「97年度運動城市排行榜」,統計結 果顯示,台灣地區13歲以上有80.3%民眾表示平常有運動,但規律運動 人口比例僅24.2%,雖較96年20.2%、95年18.8%、94年15.5%,93年 13.14%、92年12.8%有逐年提升之趨勢,卻仍低於2000年美國約31.9%

的規律運動人口,同時台灣整體運動人口水準低於日本、中國、新加 坡、美、加、英國、澳洲等國(彭臺臨,2006)。根據上述資料顯示,

臺灣地區沒有規律運動習慣的民眾相當多,隨著年齡上升呈現下降的 趨勢。換言之,年齡越大,規律運動習慣的人口比率升高。Sallis, &

Hovell (1990)在分析多位學者有關運動行為的報告中指出,處於後青春 期者,身體活動有明顯下降的趨勢。

上述研究顯示,年齡對於運動行為,呈現不一致的結果。但年齡 愈大的教師,從事規律運動行為則有較高的趨勢(季力康、許哲彰,

2005)因此,有關年齡對國小教師運動行為的影響,有待進一步探討。

三、職務

國小教師的職務,可分為級任教師、科任教師、及教師兼任行政 工作之組長或主任。林子淳、郭富舜(2009)以國小教師為對象,發 現兼任行政的教師在運動行為層面顯著優於無兼任行政的教師。許志 賢、黃于庭、鄭志成(2009)的研究亦發現不同職務的國小教師在參 與運動型的休閒活動上有顯著差異。然而,有關國小教師職務與運動 行為相關研究不多,故本研究欲進一步探討。

四、婚姻狀況

林子淳、郭富舜(2008)研究國小教師健康促進生活型態的結果,

於教師運動表現顯示:國小教師的運動表現於不同的婚姻狀況上,並 無顯著差異。許志賢、黃于庭、鄭志成(2009)亦發現教師在參與運

動型的休閒活動上,不同婚姻狀況無顯著差異。Trost , Owen, Sallis, Bauman, & Brown(2002)進行文獻回顧,發現婚姻狀況與運動行為之 間的影響並沒有一致的定論。因此,有關婚姻對於國小教師運動行為 的影響,有待進一步探討。

五、 教育程度

教育現況強調多元發展,故而,現今國小教師師資來源多元化,

包括師專、師範院校、一般大學、學士後師資班或研究所皆有,而不 同教育經歷或學歷程度的教師是否在運動行為上有所差異?根據林紫 淳、郭富舜(2008)研究國小教師健康促進生活型態,於教師運動表 現的結果顯示;花蓮縣國小教師教育程度與運動行為未達到顯著差異 水準。 許志賢、黃于庭、鄭志成(2009)以屏東縣國小教師為對象,

進行包括運動性的休閒活動參與對國小教師身心健康研究,結果顯 示:不同社會人口學變項的國小教師在休閒活動參與上,於性別、年 齡、任教職務、教學年資、教育背景、婚姻狀況等有顯著差異,若以 在運動性休閒活動類與國小教師的教育背景單一面向則未達顯著差 異。

然而,李素箱(2005)研究則指出大學(專)學歷民眾,參與運

動情形較其他學歷民眾低。林佑真、溫啟邦、衛沛文(2007)研究發 現,教育程度為預測男性與女性運動行為的有效因素。Bopp, et al.

(2006)研究非裔美國婦女教育程度與身體活動達正向顯著水準。

綜合上述,有關教育程度對於運動行為的影響,相關文獻論述不 一,有待進一步探討。

六、平均收入

有關國小教師個人平均收入與運動行為的相關研究並不多,然而 經濟因素亦可能成為運動的阻礙因素,根據林昌國、武為瓊、余幸秀

(2007)針對台北市社區大學學員調查發現,家庭收入每月在新台幣 200,000元以上的學員對休閒運動參與動機最高,林佑真、溫啟邦、 衛 沛文(2007)研究亦發現年收入較高的男性與女性較有可能會從事規 律性運動,因此本研究欲深入分析國小教師收入與運動行為的關係。

七、再教育進修

文獻指出(高毓秀、黃奕清,2000;李素箱,2005),健康知識 與實踐運動行為相關,2009年林莉茹、李蘭、黃瓊華、古乃先、張奕 涵等人,為促進民眾健走進行研究,其結果顯示,由專業老師授課以

及經由有健走習慣民眾之經驗分享,有助於研究對象從觀摩學習而改 變自我行為。陳仲杰、黃文振、畢璐鑾(2008)指出,高工教師參與 休閒性運動的動機,男性比女性以及任教專業科目比一般科目的教 師,較傾向於「社會需求」與「知性追求」。Cheung,Chow, & Gaynor 在2008年進行一項運用環境刺激介入教師體能活動之先驅研究,旨在 評估使用環境刺激介入促進教師體能活動的有效性,結果顯示,介入 組比對照組更能夠在工作中增加走路的步數,介入的提示包括:簡訊、

傳單、步行宣傳海報和計步器。證實了增加教師獲知正確運動知能與 利益,將可幫助其具備健康信念,亦同時促進了教師運動行為。

綜合上述,國小教師為充實專業知能,進修蔚為風氣,若是國小教 師選擇進修科目時,以獲知正確運動知能與利益為首要項目,在職進 修與健康知識有關的科系或專業科,當能幫助其具備健康信念,並且 促進運動行為。然而,若只是從事一般性進修而非與健康有關科目,

是否因此剝奪其運動時間,影響從事運動的意願而降低運動行為,亦 值得深入探討,因此本研究欲就教師進修一般專業科目與運動行為的 關係深入分析。

八、教學年資

許志賢、黃于庭、鄭志成(2009)研究指出不同教學年資的國小

教師,在運動性休閒活動參與上未達到顯著差異。有關教學年資與規 律運動行為的研究不多,有待進一步探討 。

綜合上述,許多研究發現社會人口學變項如性別、年齡、教育程 度、婚姻狀況、平均收入、在職進修狀況或職務與運動行為相關,因 此將其設為控制變項進行分析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