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運動行為與身心狀況

一、運動行為的定義

現代人生活步調緊湊,壓力如影隨形,規律的運動不僅可以適度 抒解身心壓力,亦能培養面對挫折與解決問題的能力,因此,規律運 動可謂為促進身心健康的一帖良方。

Caspersen, Powell, & Christenson (1985)認為運動(exercise)是一種 有計畫、有組織、且重複性的身體活動(physical activity),並且與體 適能(physical fitness)呈高度的相關。美國醫學會(American College of Sports Medicine.(ACSM, 1990)為提昇心肺功能,將規律運動定義 為健康成人應每週有三至五次的運動,每次運動持續20~60分鐘,且運 動強度達最大心跳數之60%~90%或最大耗氧量之50%~85%的有氧性 運動,以改善或維持心肺適能。1995年美國疾病管制及預防中心(CDC)

及美國運動醫學會(ACSM)發表共同聲明,建議美國成人應儘量每日 累積三十分鐘以上中等強度(3--6METs;200kcal/day或1500kcal/week)

的身體活動,如此可減少慢性病的危險因子與降低死亡率(Pate, Pratt,

& Blair, 1995)2007年美國醫學會(ACSM)和美國心臟協會(AHA)更新

運動指南,建議65歲以下的健康成人每天適度運動30分鐘,且達到喘 息或流汗的程度,每週運動五次,或者強度較高運動每天20分鐘且達 到喘息或流汗的程度,每週運動三次,以維護健康並減少罹患慢性疾 病的風險。

我國行政院衛生署(1994)指出所謂規律的運動行為是指持續規 律地進行運動行為,每週至少三次(天),每次至少二十分鐘,續在 2001年配合世界衛生組織推動「動態生活、邁向健康」(Move for Health) 的概念,鼓勵民眾能夠在建立每週從事運動三次、每次三十分鐘且心 跳達到每分鐘一百三十次的規律運動,同時藉由快走以及爬樓梯等日 常活動而增加身體活動量。教育部則針對學生規劃提升體適能而推動 辦理「提升學生體適能中程計畫」,簡稱「三三三計畫」,也就是每 週至少運動三次;每次最少三十分鐘;每次運動後視個人身心狀況心 跳能達每分鐘心跳一百三十下(教育部體適能網站,2007)。

二、運動與生活品質

行政院衛生署(2010)統計資料顯示,我國十大死因排行榜中,

惡性腫瘤、腦血管疾病、心臟病、糖尿病、高血壓等慢性疾病均直接 或間接與肥胖有關。醫學研究指出,現代人文明病的產生可能肇因於

不健康的生活型態,某些慢性病如肥胖、高血壓、糖尿病、高血脂或 代謝症候群等等,發生的成因可追溯至兒童期的飲食習慣不良以及運 動不足所致。

有關運動的功能與好處甚多,揆諸文獻(Marcus et al., 2000;朱嘉 華、方進隆,1998;洪建智,2005;陳秀蘭,2007),記之甚詳,尤 其是規律運動有益身體健康,如促進身體活動量以改善現代人因為坐 式生活導致身體活動不足的缺失、防止老化、增進體適能、抒解壓力,

甚至就對抗壓力或提升睡眠品質均有助益,就追求生活內涵的層面,

身體健康是基本條件,運動則是促進身體健康的重要推手。

美國運動醫學會提出之規律運動的益處,包括:增加心肺功能、

增加最大攝氧量、降低非最大運動之心肌耗氧、增加乳酸閾值、增加 運動耐力、降低非最大運動之心跳率與血壓、減少冠狀動脈疾病危險 因子、降低安靜心縮壓與舒張壓、增加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降低血 中三酸甘油脂、減少體脂肪、減少胰島素需求量、改善葡萄糖耐受力、

降低罹病率與死亡率、減低焦慮與憂鬱、增進健康感和增進工作、娛 樂與運動的能力(李碧霞,2001)。美國保健服務中心( The U.S.

Department of Health and Human Services,HHS,2008)出版之美國人民運 動指南描述規律運動的好處,包括降低許多有害健康的風險;少量運

動優於完全不動;採行足夠程度的運動强度、運動頻率和時間,將有 益健康;每星期至少150分鐘(2個小時和30分鐘)適度強度的運動,例 如快走,有益於促進有氧(耐力)和肌力;運動有益於各年齡層和各個族 群;運動的利益勝過有害結果的可能性。

李素箱(2005)研究指出,參與較多規律運動者,有較高的自覺 健康狀態以及使用較少的醫療健保資源。林佑真、溫啟邦、衛沛文

(2007)針對臺灣地區成年人所做的研究則發現,規律運動者在生理 健康的生活品質顯著優於沒有運動習慣的人。相關研究指出,在任一 年齡層進行適當的規律運動,均能有助於降低導致死亡原因的發生

(Blair et al.,1995; Linsted, Tonstad, & Kuzma, 1991)。

若要藉由運動改善生活品質,獲得身心健康,究竟運動的次數(頻 率)、時間、強度要達到何種程度才算有效且真正有益身心。根據行政 院衛生署(2009)健康指引說明:從事改善心肺耐力及身體組成的運 動,建議每週至少規律運動三次,每次至少二十分鐘,運動時心跳率 應達最大心跳率百分之六十以上,稍流汗並自覺有點喘又不會太喘;

從事增進肌力與肌耐力的運動,建議每週至少二次重量訓練或肌肉用 力性的運動,負荷重量或用力程度以每回反覆十至二十次,能產生輕 微疲勞負荷(指可在數小時至24小時內休息恢復之疲勞程度)為原則,每

次至少一至三回合,每回合之間休息2~3分鐘;從事增進柔軟度的運 動,建議每週規律運動三次~五次動態伸展操或靜態伸展操,伸展關 節附近之肌肉明顯繃緊但不至於痛的程度。

綜合上述:運動乃是開發身體潛能,使其得以發揮,並且改善生 活品質,獲得身心健康的最好方法。以適當且規律的方式進行運動,

將有助壓力釋放,促進身體健康,自然提升生活品質。

三、運動行為與教學品質的關係

近年來教育單位積極推動教師教學品質提昇,期待每一個受教的 學生都能接受良好之教育。誠然,教學品質攸關學生的學習成就,教 師有能力提昇自己的教學品質,才能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之中,能夠 真正順利的學習。因此,如何促進教師確實提升教師專業素質,強化 教育研究與評鑑,改善教師教學表現,以提供學生更好的學習環境,

實為重要課題。

提升教學品質的第一步,應是教師以良好身心狀態維持和樂融洽 且有益於學習的班級氣氛,證諸文獻運動有益於提升個人身心健康,

更可減輕壓力,提昇工作效率。教師如因長期忙碌造成運動不足,不 僅降低個人工作效率與教學品質,甚至威脅健康狀況,對個人、家庭

與社會都是一大損失。

國內對於國小教師工作壓力研究(陳秀蘭,2007),顯示教師工 作壓力之相關因素,包括教師的人格特質差異,以及來自外在環境或 校內組織因素,或是家庭中的婚姻子女財務或容易緊張等等因素形成 工作壓力來源。2004年臺北市教師會結合各縣市教師會進行「全國教 師工作時間調查」,結果發現有81.7% 的國中小教師有超時工作傾向,

教師平均每日加班2.1小時,每週平均加班三天,有8成以上教師覺得自 己有一種以上文明病,有51.1% 的教師自覺有「慢性疲勞徵候群」(臺 北市教師會,2004)。在在證實,從事教學工作是項壓力極大的職業。

教師若長期處於壓力大的情形下工作,常易引發慢性疲勞或職業 倦怠,教師一旦身心俱疲,倦勤怠惰之感油然而生,提升教學品質豈 不空談?有關教師運動行為研究文獻(朱嘉華、方進隆,1998;陳秀 蘭,2007;林子淳、郭富舜,2009)大多指出:教師對健康生活的參 與越高,學生對課程滿意度愈高,生活適應越良好;國小教師的工作 壓力與身心健康,會因個人是否運動而有顯著差異;沒有規律運動的 教師比規律運動的教師感受較大的工作壓力,沒有規律運動教師的身 心健康比規律運動的教師差;甚至,國小教師有規律運動習慣者主觀 認為其睡眠品質亦較佳,也較無白天功能障礙,亦即對於從事教學工

作的壓力因素感受越低。換言之,教師從事運動不僅促進教師健康,

更攸關學童受教品質。

綜合上述:運動參與度較高、適應壓力能力較強、擁有健康身心 之教師,能夠提高教師工作效能,增進教學品質。

四、國小教師運動現況

有關教師從事休閒或運動的調查研究(許志賢、黃于庭、鄭志成,

2009;林子淳、郭富舜,2009)結果顯示:教師參與休閒活動或運動 參與率並非最高,所參與的休閒活動類型以「知識性休閒活動」比率 最高,偏向靜態活動。此外,有規律參與休閒運動者之比率偏低,每 週參與的次數與每次參與的時間更顯不足。

季力康、許哲彰(2005)以國小教師為對象的研究調查發現,有 規律運動行為的教師約只佔三成,顯示有規律運動習慣的國小教師比 率偏低,而且,不論是男性教師或女性教師的運動人口比率均偏低,

其中男性教師規律運動人口比率佔49%,顯著高於女性教師的24%。

非僅國小教師規律運動比率偏低,大學教師規律運動行為比率亦 不高,牛玉珍(1996)對交通大學教師調查結果發現,從事規律運動 者僅佔30%,運動中以走路一小時/次、跑步、游泳為主要運動方式。

休閒運動為戶外運動類,其次是球類運動、健身性運動、水域運動、

舞蹈性運動、民俗性運動和親子運動類,其中以技擊運動最少(李炳 昭、張凱翔、陳秋曇,2009)。陳仲杰、黃文振、畢璐鑾(2008)指 出,教師運動項目大多為散步、步行、健走、郊遊、慢跑、爬山、桌 球、羽球、籃球、游泳、瑜珈及伸展操。

綜合上述,相關文獻大多顯示教師從事規律運動的人口比率偏 低,且運動項目多數屬於較不激烈的運動。因此,教師應積極規劃適 當運動項目,養成規律運動習慣,以保持身心最佳狀態,且相較於其 他就業人口的職場運動環境,國小校園大多設置各種運動設施與運動

綜合上述,相關文獻大多顯示教師從事規律運動的人口比率偏 低,且運動項目多數屬於較不激烈的運動。因此,教師應積極規劃適 當運動項目,養成規律運動習慣,以保持身心最佳狀態,且相較於其 他就業人口的職場運動環境,國小校園大多設置各種運動設施與運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