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影響國小教師運動行為之社會人口學與學校社會環境因素及探討國小教師與學童運動行為之相關研究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影響國小教師運動行為之社會人口學與學校社會環境因素及探討國小教師與學童運動行為之相關研究"

Copied!
106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健康促進與衛生教育學系 碩士論文 指導教授:黃淑貞. 博士. 影響國小教師運動行為之社會人口學與 學校社會環境因素及探討國小教師與學童 運動行為之相關研究. 研 究 生:楊秋娥. 撰. 中 華 民 國 九十九年 一 月.

(2)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健康促進與衛生教育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 影響國小教師運動行為之社會人口學與學校社會環境因素 及探討國小教師與學童運動行為之相關研究 學生:楊秋娥. 指導教授:黃淑貞 摘. 要. 本研究旨在瞭解國小教師社會人口學變項、學校社會環境因素與 運動行為之相關,以及探討國小教師與學童運動行為之間的關係。研 究採分層叢集抽樣,以自填問卷方式蒐集教師有效問卷 1,264 份,學童 4,006 份,所得資料以描述性統計、單因子變異數分析、卡方檢定、t 檢定、皮爾森積差相關、邏輯斯迴歸及複迴歸等統計方法分析,重要 結果如下: (1)有規律運動的國小教師僅約三成,有規律運動的學童約四成六。 (2)男性、年齡 51 歲以上、月均收入 70,001 元以上和教學年資 21 年以上的國小教師有較佳的運動行為。 (3)男性、月均收入 70,001 元以上、非級任教師、年齡愈大、教學 年資愈久,校長關懷支持的程度愈高與教師相處的和諧度愈高的 國小教師規律運動表現愈佳。 (4)性別、教學年資、教師和諧相處行為和有「指導管理型校長」是 可預測國小教師運動行為的因素。. I.

(3) (5)性別、婚姻狀況、教學年資與教師和諧相處行為是可預測國小教師 規律運動行為的因素。 (6)國小教師運動行為和學童運動行為沒有顯著相關。 關鍵詞:國小教師、運動行為、學校社會環境. II.

(4) The Influence of Social Demographic Variables and School Social Environmental Factors on the Exercise Behavior of Elementary School Teachers and an Exploratory Study on the Relationship of Exercise Behavior of the Teachers and the Students. YANG,CHIU-E Abstract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understand the influence of social demographic variables and school social environmental factors on the exercise behavior of elementary school teachers and explore the relationship of exercise behavior between the teachers and the students. The sample was selected by stratified cluster sampling. The data were collected through a self-administered questionnaire from 1,264 teachers and 4,006 students analyzed with Chi-square test, t-test, One-way ANOVA, Pearson product-moment correlation, Logistic regression and Multiple regression. The important results are as follows: (1)Only 30% of the elementary school teachers exercise regularly; meanwhile 46% of the elementary school students exercised regularly.(2) Subjects with male gender, age greater than 51 years, income more than NT$70,001,and teaching more than 21 years exercised regularly.(3) Subjects with male gender, income more than NT$70,001, non-grade teacher, older age, more years of teaching, more principal’s care and support, and better harmony among teachers had better exercise behavior. (4)Gender, years of teaching, harmony among teachers, and manager type principal were significant predictors of exercise behavior.(5)Gender, III.

(5) marital status, years of teaching, and harmony among teachers were significant predictors of exercise behavior. ( 6) No significant relationship of exercise behavior between the teachers and the students. Key words: elementary school teacher, exercise behavior, school social environment. IV.

(6) 目 第一章. 次.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重要性……………………………………………………..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 4 第三節 研究問題……………………………………………………………….. 5 第四節 研究假設………………………………………………………………. 5 第五節 名詞界定………………………………………………………………. 6 第六節 研究限制……………………………………………………………….. 8. 第二章 文獻探討…………………………………………………………......... 9 第一節 運動行為與身心狀況…………………………………………………. 9 第二節 學校社會環境與運動行為的關係……………………………………. 19 第三節 社會人口學變項與運動行為的關係……………. .…………………. 21 第四節 國小學童運動行為與教師運動行為的關係………………..………… 27. 第三章 研究方法………………………………………………………………. 31 第一節 研究架構………………………………………………………………. 31 第二節 研究對象………………………………………………………………. 32 第三節 研究工具………………………………………………………………. 34 第四節 研究步驟………………………………………………………………. 40 第五節 問卷處理與資料分析…………………………………………………. 40. 第四章 研究結果……………………………………………………………… 43 第一節 研究對象的社會人口學、運動行為以及校長的領導管理行為和 教師相處情形分析……………………………………………………. 43. 第二節 研究對象的社會人口學、學校社會環境和運動行為的關係.……… 52 第三節 研究對象運動行為相關因素之探討…………………………………. 61. 第五章 討論、結論與建議………….……………………………………… 69 第一節 討論……………………………………………………………………. 69 第二節 結論……………………………………………………………………. 77. V.

(7) 第三節 建議…………………………………………………………………….. 78. 參考文獻…………………………………………………………………………. 81 中文部份………………………………………………………………………… 81 西文部份………………………………………………………………………… 87. 附錄……………………………………………………………………………….. 95 臺灣地區國小教師運動行為調查問卷………………………………………… 95 臺灣地區國小學童運動行為調查問卷………………………………………… 98. VI.

(8) 表(圖) 目. 次. 表 3-1. 本研究國小教師各分項量表 Cronbach α 值…………. 38. 表 3-2. 本研究學童運動行為量表 Cronbach α 值……………. 39. 表 4-1-1 學校樣本適合度檢定……………………………………. 46. 表 4-1-2 研究對象社會人口學因素分析摘要表…………………. 47. 表 4-1-3 國小教師運動行為分布…………………………………. 48. 表 4-1-4 國小學童運動行為分布…………………………………. 48. 表 4-1-5 校長領導管理行為之分佈………………………………. 50. 表 4-1-6 教師相處行為之分布……………………………………. 52. 表 4-2-1 社會人口學變項與運動行為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55. 表 4-2-2 國小教師規律運動行為與社會人口學卡方檢定摘要表. 57. 表 4-2-3 國小教師背景變項、學校社會環境變項與是否從事規律 運動 t 檢定摘要表…………………………………….…. 59. 表 4-2-4 國小教師運動行為相關因素分析表 (社會人口學變項)………………………………….…. 60. 表 4-2-5 國小教師運動行為相關因素分析表 (學校社會環境變項)……………………………….…. 61. 表 4-3-1 社會人口學與學校社會環境變項對國小教師運動行為 共線性統計量……………………………………………. 62. 表 4-3-2 社會人口學與學校社會環境變項對國小教師運動行為 迴歸分析摘要表………………………………………….. 64. 表 4-3-3 國小教師有、無從事規律運動行為邏輯斯迴歸分析摘要. 圖 3-1. 表………………………………………………………….. 67. 研究架構…………………………………………………. 31. VII.

(9) 第一章 緒論. 本研究係探討影響臺灣地區國小教師運動行為之社會人口學及社 會環境因素及其與國小學童運動行為之相關性。本章共分為五節,分 述如下:第一節「研究動機與重要性」、第二節「研究目的」、第三 節「研究問題」、第四節「研究假設」、第五節「名詞界定」及第六 節「研究限制」。.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重要性. 教育乃國家百年大計,從事教育工作者為人師表,承擔傳道、授 業、解惑之重責大任,是杏壇之中流砥柱,亦是學生仰之彌高、敬重 崇拜之所在,是以教師之身教和言教對學生的學習與人格發展,均有 深遠的影響。 隨著時代快速變革,教師的評價亦受到社會風氣轉變而有所不 同,然而教師擔負的責任則未曾稍減,甚而更為加重。賈馥茗 (1992) 認 為:「教師在學校具有相當的影響力,學校教師應明瞭教育的目的, 乃是從改進中求完美。」誠哉斯言,為承受來自家長與社會之高度期. 1.

(10) 待,身為教師應具備健康身心與高度使命感,方能積極地以專業和熱 忱戮力以赴於教育工作。 自民國八十年代,民間要求改革的聲浪如排山倒海,教育改革乃 是其一,九十學年度起,國民中小學實施九年一貫新課程,教師面對 來自民主社會要求多元、創新、關懷與改革的衝擊,必須以嶄新的教 育理念,順應時代潮流與社會脈動;同時身處不斷升高要求校園文化 變革的氛圍下,必須以開放的胸襟與積極的學習力,擴展跨領域的專 長,提升教育專業能力;在人際關係方面,浸淫實踐友善校園的理想 下,必須促進親、師、生的和諧關係;為提升教學效能,必須發展活 潑多元的教學方式以激勵學子向學。 國民小學教師之教學對象屬於幼童至青少年階段(6-12歲),每日 面對校園中嘈雜的工作環境,超長的工作時數,沉重的工作負擔以及 日趨緊張的生活步調,造成教師身體機能無法獲得適當休息,甚至在 教學之餘,為維持親師之間良性互動,須於課外與學童家長保持密切 聯繫,協同家長共同致力培育身心健全發展的下一代,壓力不言可喻。 因此,為使教學工作勝任愉快、提升教學品質,教師必須具備面對壓 力的調適能力,以及養成促進身心健康的生活型態。 根據研究(簡曜輝等人,2002;李水碧,2004),透過規律運動. 2.

(11) 可有效降低個人壓力、憂鬱、焦慮等情形,也可以使身體產生舒暢、 鎮靜的感覺,減低肌肉的緊張,對於心理健康有正向的影響力,換言 之,運動有助於改善生理和心理健康(宋豐雄、石恆星,2004)。陳 秀蘭(2007)探討運動對國小教師抒壓之研究也指出,適當的運動是 增進個人體適能水準、心理健康及抒解壓力的最佳選擇。因此,國小 教師應積極從事運動,養成規律運動習慣,促進身心健康,以勝任教 育工作。 Cordes, & Ibrahim(2001)研究顯示,成人時期運動技巧的養成大 多源自於兒童期中期,約5~12 歲,意謂著國小階段運動習慣的養成及 運動技巧的發展將是往後一輩子運動習慣與技能的基礎(章宏智、洪 煌佳,2009)。 教育部於2005年、2006年和2007年對各級學校學生運動狀況的調 查統計結果顯示,國小學童有達到每週三次規律運動行為的比率,分 別為57.8 %、52.9 % 和50.1%。上述資料顯示,國小學童規律運動比率 低於六成(教育部,2008;教育部,2009)。教育部97年度針對所屬 各級學校,以問卷方式進行運動參與情形調查,依不同地區及學校採 分層隨機抽樣進行調查,國小組271校、國中組88校、高中職組72校、 大學校院32校,總計463所學校,以有效問卷40,769份所完成之「97年. 3.

(12) 度運動參與報告書」結果顯示:各縣市國小學生每週運動天數(不含 體育課),除苗栗縣國小學生為48.9%的人數比率每週運動達3天以上, 其餘縣市國小學生達成每週運動3天以上的人數比率約在59~76%之間 (教育部,2009)。因此,鼓勵並促進國小學童建立規律運動行為, 仍須繼續推動。 綜合上述,國小教師身負促進學童學習與成長之要務,亦是學童 學習模仿的重要對象,自當發揮教師專業與影響力,從事規律運動並 以身教示範,樹立學童學習典範,創造優質學習氛圍,以促進學童運 動行為。為達此目標,須先瞭解國小教師運動行為現況,以及影響運 動行為相關因素,並以此為鑑,促進國小教師暨學童運動行為之養成 與規律運動人數比率之提升。. 第二節 研究目的. 基於上述理念,本文欲探究國小教師運動行為現況、影響運動行 為因素以及國小教師與學童運動行為之相關。茲將本研究之目的條列 如下: 一、瞭解國小教師及學童運動行為現況。. 4.

(13) 二、探討影響國小教師運動行為之相關因素。 三、探討國小教師運動行為與學童運動行為之相關。. 第三節 研究問題. 根據前述的研究目的,本研究擬探討的研究問題有下列幾項: 一、國小教師運動現況為何? 二、國小學童運動現況為何? 三、國小教師之性別、年齡、平均收入、教學年資、婚姻狀況、教 育程度、職務以及在職進修狀況與運動行為的關係為何? 四、校長的領導管理行為、和諧的同事行為與國小教師運動行為的 關係為何? 五、影響國小教師運動行為的因素為何? 六、國小教師運動行為與學童運動行為的關係為何?. 第四節 研究假設. 依據本研究之研究問題提出以下假設,以為統計考驗的依據:. 5.

(14) 一、 國小教師運動行為會因性別、年齡、月平均收入、教學年資、婚 姻狀況、職務、教育程度以及在職進修狀況而有顯著差異。 二、國小教師運動行為與校長的領導管理行為及和諧的同事行為呈現 顯著相關。 三、國小教師之社會人口學因素以及學校社會環境因素能有效預測 其運動行為。 四、國小教師運動行為和學童運動行為之間有顯著相關。. 第五節 名詞界定. 茲將本研究中重要變項或名詞之定義說明如下: 一、國小教師(elementary school teachers) 教育部 92 學年度編制內臺灣及金、馬地區合格國小教師。 二、國小學童(elementary school students) 教育部 92 學年度就讀臺灣及金、馬地區國民小學四年級和六年 級的學童。 三、運動行為(exercise behavior) (一)教師運動行為: 1.日常從事休閒性的體能活動,如游泳、打球、健行或其他運動。 6.

(15) 2.每次運動至少持續 30 分鐘以上,且達到流汗或喘息的程度。 3.每週運動 3 次,每次運動達到流汗或喘息的程度。 4.每週做伸展運動至少 3 次 5.常爬樓梯或儘量不搭電梯 (二)學童運動行為: 1.假日會從事運動 2.在體育課儘量運動 3.下課時間會到操場活動 4.距離不遠時,會以走路代替乘車。 5.每週運動三次並且達到喘息程度 6.每次運動達三十分鐘且達到喘息程度 (四)教師(學童)規律運動: 每週運動 3 次,每次運動達到流汗或喘息的程度,至少持續 30 分鐘以上。 四、學校社會環境因素 本研究之社會環境因素係指定義健康促進學校所涵括之層面,以 研究對象感受校長的領導管理行為,包括管理指導型和關懷支持型, 以及教師彼此和諧融洽相處行為等變項。. 7.

(16) 第六節 研究限制. 本研究之研究限制詳述如下: 一、 本研究對象僅限於92學年度服務於臺灣及金、馬地區國民小學任 教健康與體育科目之合格教師,以及92學年度就讀國小四和六年 級的學童,其研究結果只能推論至此母群體。 二、研究對象的運動情形是以「教師運動行為問卷」調查教師在92 學年度第一學期的運動情形,以及「學童運動行為問卷」調查國 小學童在92學年度第一學期的運動情形,故研究結果只能代表國 小教師與學童在該學期中的運動行為。 三、本研究屬橫斷性調查研究,故在因果關係上無法提供明確之證據。 四、本研究調查屬自我填答,故研究對象填答時之誠實性無法掌握, 可能影響本研究結果。. 8.

(17)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運動行為與身心狀況. 一、運動行為的定義 現代人生活步調緊湊,壓力如影隨形,規律的運動不僅可以適度 抒解身心壓力,亦能培養面對挫折與解決問題的能力,因此,規律運 動可謂為促進身心健康的一帖良方。 Caspersen, Powell, & Christenson (1985)認為運動(exercise)是一種 有計畫、有組織、且重複性的身體活動(physical activity),並且與體 適能(physical fitness)呈高度的相關。美國醫學會(American College of Sports Medicine.(ACSM, 1990)為提昇心肺功能,將規律運動定義 為健康成人應每週有三至五次的運動,每次運動持續20~60分鐘,且運 動強度達最大心跳數之60%~90%或最大耗氧量之50%~85%的有氧性 運動,以改善或維持心肺適能。1995年美國疾病管制及預防中心(CDC) 及美國運動醫學會(ACSM)發表共同聲明,建議美國成人應儘量每日 累積三十分鐘以上中等強度(3--6METs;200kcal/day或1500kcal/week) 的身體活動,如此可減少慢性病的危險因子與降低死亡率(Pate, Pratt, & Blair, 1995)。2007年美國醫學會(ACSM)和美國心臟協會(AHA)更新. 9.

(18) 運動指南,建議65歲以下的健康成人每天適度運動30分鐘,且達到喘 息或流汗的程度,每週運動五次,或者強度較高運動每天20分鐘且達 到喘息或流汗的程度,每週運動三次,以維護健康並減少罹患慢性疾 病的風險。 我國行政院衛生署(1994)指出所謂規律的運動行為是指持續規 律地進行運動行為,每週至少三次(天),每次至少二十分鐘,續在 2001年配合世界衛生組織推動「動態生活、邁向健康」(Move for Health) 的概念,鼓勵民眾能夠在建立每週從事運動三次、每次三十分鐘且心 跳達到每分鐘一百三十次的規律運動,同時藉由快走以及爬樓梯等日 常活動而增加身體活動量。教育部則針對學生規劃提升體適能而推動 辦理「提升學生體適能中程計畫」,簡稱「三三三計畫」,也就是每 週至少運動三次;每次最少三十分鐘;每次運動後視個人身心狀況心 跳能達每分鐘心跳一百三十下(教育部體適能網站,2007)。. 二、運動與生活品質 行政院衛生署(2010)統計資料顯示,我國十大死因排行榜中, 惡性腫瘤、腦血管疾病、心臟病、糖尿病、高血壓等慢性疾病均直接 或間接與肥胖有關。醫學研究指出,現代人文明病的產生可能肇因於. 10.

(19) 不健康的生活型態,某些慢性病如肥胖、高血壓、糖尿病、高血脂或 代謝症候群等等,發生的成因可追溯至兒童期的飲食習慣不良以及運 動不足所致。 有關運動的功能與好處甚多,揆諸文獻(Marcus et al., 2000;朱嘉 華、方進隆,1998;洪建智,2005;陳秀蘭,2007),記之甚詳,尤 其是規律運動有益身體健康,如促進身體活動量以改善現代人因為坐 式生活導致身體活動不足的缺失、防止老化、增進體適能、抒解壓力, 甚至就對抗壓力或提升睡眠品質均有助益,就追求生活內涵的層面, 身體健康是基本條件,運動則是促進身體健康的重要推手。 美國運動醫學會提出之規律運動的益處,包括:增加心肺功能、 增加最大攝氧量、降低非最大運動之心肌耗氧、增加乳酸閾值、增加 運動耐力、降低非最大運動之心跳率與血壓、減少冠狀動脈疾病危險 因子、降低安靜心縮壓與舒張壓、增加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降低血 中三酸甘油脂、減少體脂肪、減少胰島素需求量、改善葡萄糖耐受力、 降低罹病率與死亡率、減低焦慮與憂鬱、增進健康感和增進工作、娛 樂與運動的能力(李碧霞,2001)。美國保健服務中心( The U.S. Department of Health and Human Services,HHS,2008)出版之美國人民運 動指南描述規律運動的好處,包括降低許多有害健康的風險;少量運. 11.

(20) 動優於完全不動;採行足夠程度的運動强度、運動頻率和時間,將有 益健康;每星期至少150分鐘(2個小時和30分鐘)適度強度的運動,例 如快走,有益於促進有氧(耐力)和肌力;運動有益於各年齡層和各個族 群;運動的利益勝過有害結果的可能性。 李素箱(2005)研究指出,參與較多規律運動者,有較高的自覺 健康狀態以及使用較少的醫療健保資源。林佑真、溫啟邦、衛沛文 (2007)針對臺灣地區成年人所做的研究則發現,規律運動者在生理 健康的生活品質顯著優於沒有運動習慣的人。相關研究指出,在任一 年齡層進行適當的規律運動,均能有助於降低導致死亡原因的發生 (Blair et al.,1995; Linsted, Tonstad, & Kuzma, 1991)。 若要藉由運動改善生活品質,獲得身心健康,究竟運動的次數(頻 率)、時間、強度要達到何種程度才算有效且真正有益身心。根據行政 院衛生署(2009)健康指引說明:從事改善心肺耐力及身體組成的運 動,建議每週至少規律運動三次,每次至少二十分鐘,運動時心跳率 應達最大心跳率百分之六十以上,稍流汗並自覺有點喘又不會太喘; 從事增進肌力與肌耐力的運動,建議每週至少二次重量訓練或肌肉用 力性的運動,負荷重量或用力程度以每回反覆十至二十次,能產生輕 微疲勞負荷(指可在數小時至24小時內休息恢復之疲勞程度)為原則,每. 12.

(21) 次至少一至三回合,每回合之間休息2~3分鐘;從事增進柔軟度的運 動,建議每週規律運動三次~五次動態伸展操或靜態伸展操,伸展關 節附近之肌肉明顯繃緊但不至於痛的程度。 綜合上述:運動乃是開發身體潛能,使其得以發揮,並且改善生 活品質,獲得身心健康的最好方法。以適當且規律的方式進行運動, 將有助壓力釋放,促進身體健康,自然提升生活品質。. 三、運動行為與教學品質的關係 近年來教育單位積極推動教師教學品質提昇,期待每一個受教的 學生都能接受良好之教育。誠然,教學品質攸關學生的學習成就,教 師有能力提昇自己的教學品質,才能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之中,能夠 真正順利的學習。因此,如何促進教師確實提升教師專業素質,強化 教育研究與評鑑,改善教師教學表現,以提供學生更好的學習環境, 實為重要課題。 提升教學品質的第一步,應是教師以良好身心狀態維持和樂融洽 且有益於學習的班級氣氛,證諸文獻運動有益於提升個人身心健康, 更可減輕壓力,提昇工作效率。教師如因長期忙碌造成運動不足,不 僅降低個人工作效率與教學品質,甚至威脅健康狀況,對個人、家庭. 13.

(22) 與社會都是一大損失。 國內對於國小教師工作壓力研究(陳秀蘭,2007),顯示教師工 作壓力之相關因素,包括教師的人格特質差異,以及來自外在環境或 校內組織因素,或是家庭中的婚姻子女財務或容易緊張等等因素形成 工作壓力來源。2004年臺北市教師會結合各縣市教師會進行「全國教 師工作時間調查」,結果發現有81.7% 的國中小教師有超時工作傾向, 教師平均每日加班2.1小時,每週平均加班三天,有8成以上教師覺得自 己有一種以上文明病,有51.1% 的教師自覺有「慢性疲勞徵候群」(臺 北市教師會,2004)。在在證實,從事教學工作是項壓力極大的職業。 教師若長期處於壓力大的情形下工作,常易引發慢性疲勞或職業 倦怠,教師一旦身心俱疲,倦勤怠惰之感油然而生,提升教學品質豈 不空談?有關教師運動行為研究文獻(朱嘉華、方進隆,1998;陳秀 蘭,2007;林子淳、郭富舜,2009)大多指出:教師對健康生活的參 與越高,學生對課程滿意度愈高,生活適應越良好;國小教師的工作 壓力與身心健康,會因個人是否運動而有顯著差異;沒有規律運動的 教師比規律運動的教師感受較大的工作壓力,沒有規律運動教師的身 心健康比規律運動的教師差;甚至,國小教師有規律運動習慣者主觀 認為其睡眠品質亦較佳,也較無白天功能障礙,亦即對於從事教學工. 14.

(23) 作的壓力因素感受越低。換言之,教師從事運動不僅促進教師健康, 更攸關學童受教品質。 綜合上述:運動參與度較高、適應壓力能力較強、擁有健康身心 之教師,能夠提高教師工作效能,增進教學品質。. 四、國小教師運動現況 有關教師從事休閒或運動的調查研究(許志賢、黃于庭、鄭志成, 2009;林子淳、郭富舜,2009)結果顯示:教師參與休閒活動或運動 參與率並非最高,所參與的休閒活動類型以「知識性休閒活動」比率 最高,偏向靜態活動。此外,有規律參與休閒運動者之比率偏低,每 週參與的次數與每次參與的時間更顯不足。 季力康、許哲彰(2005)以國小教師為對象的研究調查發現,有 規律運動行為的教師約只佔三成,顯示有規律運動習慣的國小教師比 率偏低,而且,不論是男性教師或女性教師的運動人口比率均偏低, 其中男性教師規律運動人口比率佔49%,顯著高於女性教師的24%。 非僅國小教師規律運動比率偏低,大學教師規律運動行為比率亦 不高,牛玉珍(1996)對交通大學教師調查結果發現,從事規律運動 者僅佔30%,運動中以走路一小時/次、跑步、游泳為主要運動方式。 與國小教師從事運動項目相關的研究顯示,國小教師最常參與的. 15.

(24) 休閒運動為戶外運動類,其次是球類運動、健身性運動、水域運動、 舞蹈性運動、民俗性運動和親子運動類,其中以技擊運動最少(李炳 昭、張凱翔、陳秋曇,2009)。陳仲杰、黃文振、畢璐鑾(2008)指 出,教師運動項目大多為散步、步行、健走、郊遊、慢跑、爬山、桌 球、羽球、籃球、游泳、瑜珈及伸展操。 綜合上述,相關文獻大多顯示教師從事規律運動的人口比率偏 低,且運動項目多數屬於較不激烈的運動。因此,教師應積極規劃適 當運動項目,養成規律運動習慣,以保持身心最佳狀態,且相較於其 他就業人口的職場運動環境,國小校園大多設置各種運動設施與運動 場地,國小教師於職場應可多加利用以促進運動行為。. 六、運動行為的測量 運動是一個複雜的過程,例如跳箱運動就包括跑、跳、伸展、屈 膝、蹲、平衡等不同程度的運動行為,因此,評估或測量運動程度應 相當審慎。Laport ,Montoye, & Casperson (1985)研究發現,評估運動的 方法有三十多種,將之區分為七大類,包括:熱量測定法(calorimetry)、 調查法(surveys)、生理測量法(physiologic. makers)、行為觀察法. (behavioral observation)、飲食測量法(dietary measure)、電子儀器. 16.

(25) 測量法(mechanical and electronic monitors)以及工作分類法(Job classification)。每一種方法均有其優點或限制,必須考慮其信、效度 和合理性。 國外有關研究中,Schechtman, Brazilai, Rost, & Fisher (1991)等人研 究1,004位受試者的運動情形,僅以一個問題「您最近曾從事規律性運 動以增加體適能?」進行調查,結果顯示以自我報告回憶法探討受試 者的運動行為,能有效反應個人從事規律運動的情形。 Gionet, & Godin(1989)以自我報告式的運動行為進行效度分析, 將運動強度分為輕度、中度及激烈等,要求受試者回憶過去七天內的 運動行為,研究結果指出,簡單的自我報告式運動量表,能有效地評 估受試者的運動行為。 若以心理感覺為依據評估運動強度,則以Borg(1982)所發展的 RPE 自覺運動強度(rating of perceived exertion;RPE)最具代表性。 「RPE 自覺運動強度量表」以受試者自覺用力或疲勞程度來代表運動 強度。7 代表非常輕鬆、9 代表很輕鬆、11 代表稍微輕鬆、13 代表 有點吃力、15 代表吃力、17 代表很吃力、19 代表非常非常吃力。此 量表雖是主觀知覺的測量,但是研究指出,自覺的運動強度與實測的 運動強度相當一致,其心理的指數與生理的指標有高度相關。. 17.

(26) 國內學者劉影梅、蔣立琦(2004)提出以運動代謝當量作為運動 強度的參考值,包括輕度活動:打掃、擦洗窗戶、畫畫、走路(4-6公 里/小時)等類似活動、慢速騎腳踏車(少於10公里/小時)、爬樓梯、 溜滑梯、種樹、種花、踢毽子等等,代謝當量3.0-5.0;中度活動:移動 桌椅、搬箱子、健身操、柔軟操等等,代謝當量6.0;強度休閒運動(非 競賽性質):快速騎腳踏車(15公里/小時)、跳舞、快速游泳、溜冰、 躲避球、打桌球、踢足球、打籃球、網球單打、跳繩、健走(6公里/ 小時以上)等等,代謝當量9.0;高強度日常工作或運動競賽:跑步(9 公里/小時以上) 、競走、登山、有氧舞蹈、足球比賽、溜直排輪等等, 代謝當量12.0。 國內關於運動行為的研究,多數以問卷調查方式進行,讓受試者 回溯從事運動的種類、時間、頻率及強度等,如李素箱(2005);季 力康、許哲彰(2005);李月萍、陳玉敏、邱美汝(2007)等。 綜合上述,國內外許多研究結果顯示,以自我報告式七天回憶法 對於運動行為的評估有適當的效度,本研究依研究目的,採問卷調查 進行此種回溯性自我報告的方式,以進行運動行為之探討。. 18.

(27) 第二節 學校社會環境與運動行為的關係. 學校是學生的學習場域,同時也是教師的工作職場,學校環境中 的人、事、物間有良好的互動,方能構築一個健康促進的場所。 教師彼此擁有融洽和諧的人際關係,互相關懷、信任與友愛,校 園之中瀰漫尊重與友善氛圍,強調社會支持與心理衛生促進的支持性 環境,建立足夠的體育與活動機會等等,使能利於學生和教職員工身 心健康之促進,亦是晚近學者暨國際組織多所倡導之健康促進學校所 涵蓋之「學校社會環境」面向。 「學校社會環境」強調社會支持與心理衛生促進,其要旨在於建 置校園社會支持網絡,並將教職員工生的身心健康,納入學校管理計 畫與資源分配之中。根據世界衛生組織於1996年西太平洋區署頒布「地 區健康促進學校發展綱領:行動架構」﹝ Regional Guidelines(for the) Development of Health-Promoting Schools—A Framework for Action ﹞ 倡導健康促進學校,應致力發展學校成為一個持續增能使成為有益於 生活、學習與工作的健康場所。期望學校透過衛生政策、健康服務、 健康教學與活動、學校物質環境、學校社會環境以及社區關係等六大 範疇(WHO, 1996),建構全面性的組織化、政策化策略,結合社區. 19.

(28) 關係,於計畫及實務面上戮力推動學生、教職員工以及社區居民身心 健康促進之目標,乃是一種學校衛生計畫的新模式(黃淑貞,1998; 黃松元、陳政友、賴香如,2004)。 換言之,學校應成為促進教師健康的場域,諸多文獻(龍炳峰, 2000;鍾志強,2000;高毓秀、黃奕清,2000;教育部,2005)指出 社會支持是影響運動行為的重要因素。學者王秀紅(2009)亦指出, 不論是在哪一個年齡層,均有其生理或心理層面的社會支持需求,來 源可以是家人、朋友、同事、社群夥伴等等。因此,學校之中除了教 師彼此的支持,來自校長的管理行為也可能影響教師運動的意願。 學校社會環境建構使益於教師身心健康促進,提升教師運動自我 效能、運動結果期待以及運動社會支持等,以促進教師運動行為。因 此,學校創造支持性的社會環境或有助於教師培養規律運動習慣。而 身為領導階層的校長,能予教師有安全感、獲得激勵、鼓舞和保護, 可使教師在生理的、心理的、社會的、精神的、文化的各層面感到滿 意、快樂與和諧安適(陳毓璟,2001)。 綜合上述,學校社會環境攸關校園場域教師進行運動之可能,學 校社會環境面向如同教師社會支持系統,包括創造教師參與體育活動 的時間與機會、校長的領導管理風格以及教師同仁相處模式等等面. 20.

(29) 向,然而,卻未見文獻有相關的研究,因此,值得吾人深入探究。. 第三節 社會人口學變項與運動行為的關係. 一、性別 黃淑貞、劉翠薇、洪文綺(2002)研究指出,預測運動習慣的社 會人口學變項中最重要的是性別,男性較常運動。而且許多有關運動 行為的研究(高毓秀、黃奕清,2000;李素箱,2005;溫啟邦等人, 2007)都顯示女性的運動行為明顯比男性差。教育部(2007)調查各 級學校資料顯示,各級學校女生對於體育課的反應,與男生存在很大 的差異,且這樣的差異從國小階段即出現。Vershuur, & Kemper (1985) 對每日身體運動型態進行研究,發現男生會花較多時間從事激烈身體 活動,女生則以輕度身體活動為主。國小教師在運動行為男性則顯著 優於女性(林子淳、郭富舜,2009),但牛玉珍(1997)調查195 位 大學教師的規律運動行為,結果顯示男女教師在規律運動行為上,並 沒有顯著差異。有關性別對國小教師運動行為的影響,有待進一步探 討。. 21.

(30) 二、年齡 有關年齡與運動行為相關的文獻甚多,且大多指出年齡與規律運 動有相關(高毓秀、黃奕清,2000;李素箱,2005;溫啟邦等人,2007), 研究顯示在不同年齡群上,研究對象每週運動頻率、運動時間、運動 強度等運動行為有顯著差異。 行政院衛生署國民健康局(2002)針對臺灣地區15歲以上的國人 進行運動習慣調查發現:15至29歲沒有運動習慣的女性比率高於男性 (40%:30%);30至39歲的男性和女性大約在43%;40至49歲,不運 動的男性和女性比率降低(38%:40%); 50至64歲更低,男性約30%, 女性為32%;而65歲以上男性不運動者佔27%左右,而女性則近39%。 行政院衛生署(2009)專案調查「97年度運動城市排行榜」,統計結 果顯示,台灣地區13歲以上有80.3%民眾表示平常有運動,但規律運動 人口比例僅24.2%,雖較96年20.2%、95年18.8%、94年15.5%,93年 13.14%、92年12.8%有逐年提升之趨勢,卻仍低於2000年美國約31.9% 的規律運動人口,同時台灣整體運動人口水準低於日本、中國、新加 坡、美、加、英國、澳洲等國(彭臺臨,2006)。根據上述資料顯示, 臺灣地區沒有規律運動習慣的民眾相當多,隨著年齡上升呈現下降的 趨勢。換言之,年齡越大,規律運動習慣的人口比率升高。Sallis, &. 22.

(31) Hovell (1990)在分析多位學者有關運動行為的報告中指出,處於後青春 期者,身體活動有明顯下降的趨勢。 上述研究顯示,年齡對於運動行為,呈現不一致的結果。但年齡 愈大的教師,從事規律運動行為則有較高的趨勢(季力康、許哲彰, 2005)。因此,有關年齡對國小教師運動行為的影響,有待進一步探討。. 三、職務 國小教師的職務,可分為級任教師、科任教師、及教師兼任行政 工作之組長或主任。林子淳、郭富舜(2009)以國小教師為對象,發 現兼任行政的教師在運動行為層面顯著優於無兼任行政的教師。許志 賢、黃于庭、鄭志成(2009)的研究亦發現不同職務的國小教師在參 與運動型的休閒活動上有顯著差異。然而,有關國小教師職務與運動 行為相關研究不多,故本研究欲進一步探討。. 四、婚姻狀況 林子淳、郭富舜(2008)研究國小教師健康促進生活型態的結果, 於教師運動表現顯示:國小教師的運動表現於不同的婚姻狀況上,並 無顯著差異。許志賢、黃于庭、鄭志成(2009)亦發現教師在參與運. 23.

(32) 動型的休閒活動上,不同婚姻狀況無顯著差異。Trost , Owen, Sallis, Bauman, & Brown(2002)進行文獻回顧,發現婚姻狀況與運動行為之 間的影響並沒有一致的定論。因此,有關婚姻對於國小教師運動行為 的影響,有待進一步探討。. 五、 教育程度 教育現況強調多元發展,故而,現今國小教師師資來源多元化, 包括師專、師範院校、一般大學、學士後師資班或研究所皆有,而不 同教育經歷或學歷程度的教師是否在運動行為上有所差異?根據林紫 淳、郭富舜(2008)研究國小教師健康促進生活型態,於教師運動表 現的結果顯示;花蓮縣國小教師教育程度與運動行為未達到顯著差異 水準。 許志賢、黃于庭、鄭志成(2009)以屏東縣國小教師為對象, 進行包括運動性的休閒活動參與對國小教師身心健康研究,結果顯 示:不同社會人口學變項的國小教師在休閒活動參與上,於性別、年 齡、任教職務、教學年資、教育背景、婚姻狀況等有顯著差異,若以 在運動性休閒活動類與國小教師的教育背景單一面向則未達顯著差 異。 然而,李素箱(2005)研究則指出大學(專)學歷民眾,參與運. 24.

(33) 動情形較其他學歷民眾低。林佑真、溫啟邦、衛沛文(2007)研究發 現,教育程度為預測男性與女性運動行為的有效因素。Bopp, et al. (2006)研究非裔美國婦女教育程度與身體活動達正向顯著水準。 綜合上述,有關教育程度對於運動行為的影響,相關文獻論述不 一,有待進一步探討。. 六、平均收入 有關國小教師個人平均收入與運動行為的相關研究並不多,然而 經濟因素亦可能成為運動的阻礙因素,根據林昌國、武為瓊、余幸秀 (2007)針對台北市社區大學學員調查發現,家庭收入每月在新台幣 200,000元以上的學員對休閒運動參與動機最高,林佑真、溫啟邦、 衛 沛文(2007)研究亦發現年收入較高的男性與女性較有可能會從事規 律性運動,因此本研究欲深入分析國小教師收入與運動行為的關係。. 七、再教育進修 文獻指出(高毓秀、黃奕清,2000;李素箱,2005),健康知識 與實踐運動行為相關,2009年林莉茹、李蘭、黃瓊華、古乃先、張奕 涵等人,為促進民眾健走進行研究,其結果顯示,由專業老師授課以. 25.

(34) 及經由有健走習慣民眾之經驗分享,有助於研究對象從觀摩學習而改 變自我行為。陳仲杰、黃文振、畢璐鑾(2008)指出,高工教師參與 休閒性運動的動機,男性比女性以及任教專業科目比一般科目的教 師,較傾向於「社會需求」與「知性追求」。Cheung,Chow, & Gaynor 在2008年進行一項運用環境刺激介入教師體能活動之先驅研究,旨在 評估使用環境刺激介入促進教師體能活動的有效性,結果顯示,介入 組比對照組更能夠在工作中增加走路的步數,介入的提示包括:簡訊、 傳單、步行宣傳海報和計步器。證實了增加教師獲知正確運動知能與 利益,將可幫助其具備健康信念,亦同時促進了教師運動行為。 綜合上述,國小教師為充實專業知能,進修蔚為風氣,若是國小教 師選擇進修科目時,以獲知正確運動知能與利益為首要項目,在職進 修與健康知識有關的科系或專業科,當能幫助其具備健康信念,並且 促進運動行為。然而,若只是從事一般性進修而非與健康有關科目, 是否因此剝奪其運動時間,影響從事運動的意願而降低運動行為,亦 值得深入探討,因此本研究欲就教師進修一般專業科目與運動行為的 關係深入分析。 八、教學年資 許志賢、黃于庭、鄭志成(2009)研究指出不同教學年資的國小. 26.

(35) 教師,在運動性休閒活動參與上未達到顯著差異。有關教學年資與規 律運動行為的研究不多,有待進一步探討 。 綜合上述,許多研究發現社會人口學變項如性別、年齡、教育程 度、婚姻狀況、平均收入、在職進修狀況或職務與運動行為相關,因 此將其設為控制變項進行分析研究。. 第四節 國小學童運動行為與教師運動行為的關係. 研究證實若從小飲食習慣不良,脂質攝取量增加,當體脂堆積時, 將導致慢性病提早發生(Guo,& Chumlea, 1999);因此,若兒童及青 少年運動不足、肥胖或飲食習慣不良,將可預測其成年期可能罹患慢 性疾病,除此而外,學童經常運動,與他人接觸的機會增加,也可享 受經由人際的良性互動而改善情緒EQ,益發突顯兒童期規律運動的重 要性。 由於兒童階段的可塑性較高,且在參與運動的過程中,受到師長、 父母或同儕的影響對人生中的其他發展階段相較之下更為深遠。因 此,國小階段是運動習慣養成的關鍵時期,而且學齡階段的兒童作息 時間,幾乎都以校園中的學習活動為主。陳民修、張少熙(2007)研. 27.

(36) 究指出,國小學童在體育學習成就與休閒運動參與動機達高度相關, 換言之,國小學童在體育課程中所獲得運動情意方面的成就,是影響 學童參與休閒運動動機的重要因素,且體育學習成就整體得分愈高, 對於休閒運動參與的整體動機也會愈高。 一般而言,國小學童身體活動型式主要包括下列四類:(一)在校 期間身體活動,如體育課、課間遊戲、早操或課間操、非體育課的課 程活動、運動性社團或團隊等;(二)休閒時間身體活動,如放學後 或假日時的打球、慢跑、游泳等運動;(三)居家身體活動,如做家 事、照顧家人等;(四)通勤身體活動,如走路或騎自行車上下學等 (林佑真,2009)。觀察國小學童在校期間能夠進行的運動行為或是 身體活動的時間,僅有在上體育課時或是在下課時間,其他時間則必 須參與教學活動。因此掌握課程與教學活動的國小教師不僅與學童密 切接觸,更有可能是是推動學童運動行為的重要來源,若是教師能夠 本著教育良知與熱誠,積極鼓勵學童運動,協助學童養成規律運動行 為,獲得運動的益處。然而,研究指出國小高年級學童的家人與同儕 的社會支持愈多,規律運動行為愈多(龍炳峰,2000),換言之,國 小階段的運動行為與家人、同儕互動關聯性較強。但是,對於學童運 動行為與國小教師運動行為的相關研究則未見,本研究欲就此項目做. 28.

(37) 進一步探討。 龍炳峰(2000)研究發現有規律運動行為的國小高年級學生約有 44.4%,陳民修、張少熙(2007)的研究發現國小學童在參與休閒運動 方面之意願頗高。教育部2005年至2007年對各級學校學生運動狀況的 調查結果顯示,國小學生有達每週三次的規律運動行為者比率分別為 57.8 %、52.9%、50.1%,數據呈現規律運動人口有逐年下降的趨勢。 劉影梅、蔣立琦(2004)調查年齡9到12歲的兒童,使用三日活動 量表測量過去一週的身體活動。結果顯示:年齡與性別對估計每日能 量消耗與中重度身體活動時間並無影響,且沒有交互作用;隨著年齡 由9歲增加到11歲,身體活動量大幅增加;但是女生在12歲時重度身體 活動參與率顯著比男生少。然而有些研究發現,無論在規律運動、運 動階段及身體活動量方面,男性的狀況都較女性好,女性學童運動人 口比率遠低於男性學童(陳美昭、賴香如,2006;王淑芳、顏效禹、 何佩玲、張碧芳、呂昌明,2008)。 教育部(2007)調查影響各級學校學生參與運動的主要原因,以 「時間」因素為最高,有四成以上的學生選擇此項目,其次是「同伴」 因素,約有20%~30%的學生選擇此項目,不論那一階段的學生,其影 響因素差異不大,而男、女之間,亦無太大的差異,可見,絕大多數. 29.

(38) 學生的學生會受「時間」因素而影響其是否參與運動。「同伴」亦是 影響其參與運動的因素,「場地」則是最小的影響因素,約佔整體的 二成。 教育部(2007)調查指出,國小學童在學期間(不含體育課), 除嘉義市外,其餘縣市國小學生主要運動地點以學校為主。國小教師對 學童身心健康富有極大的影響力,教師的一言一行都極可能都是學童 模仿學習的對象,而教師本身的生活型態也可能成為影響學童的因 素。Nixon,& Frey(2000/2004)就社會學觀點論述:在運動參與的過 程中,師長一如父母及同儕對兒童運動參與行為的影響極大(引自王 宗吉,2004)。因此,在學期間教師對促進國小學童運動行為扮演極 重要的角色。 綜合上述,教師運動行為與任教學童的運動行為相關研究,值得深 入探討,本研究擬就此項議題進行探究。. 30.

(39) 第三章 研究方法. 本章共分為五節,包括:一、研究架構;二、研究對象;三、研 究工具;四、研究步驟;五、資料處理與分析. 第一節 研究架構. 依據研究目的及文獻探討,本研究架構如圖3-1,旨在暸解影響國 小教師運動行為因素及其與學童運動行為之相關性。研究架構以社會 人口學因素及學校社會環境因素為自變項,依變項為教師運動行為, 同時進一步探討教師運動行為與學童運動行為的相關性。 。社會人口學變項: 性別 年齡 平均收入 教育程度 婚姻狀況 職務 在職進修. 國小教師運動行為. 國小學童運動行為 學校社會環境: 校長的領導管理行為 教師和諧相處行為 圖3-1 研究架構 31.

(40) 第二節 研究對象 本研究經過文獻蒐集與分析後發現,民國92年由臺灣師範大學教 授黃淑貞博士主持之國民健康局研究計畫「臺灣地區國小對增進學童 健康行為及推展健康促進學校準備度研究計畫」中,以「教師健康行 為調查問卷」調查全國國小教師運動行為,建立完整之調查資料庫。 黃教授所蒐集之資料甚為寶貴且值得深入分析探討,研究者承蒙計劃 主持人同意,運用其建立之資料庫,以國小教師運動行為進行相關研 究。故本研究之研究步驟係應用該研究計畫之步驟。. 一、 母群體 本研究以臺北市、高雄市、臺灣省以及金門、馬祖地區全體國民 小學教授健康教育科教師及四和六年級學童為研究母群體。根據現 況,於國小教授健康教育的教師大部分為導師,因此,依照92學年度 教育部統計資料顯示,臺灣省、臺北市以及高雄市共計有2,600所小學, 班級總數63,116班,學生1,912,791人,換言之,導師應有63,116人。金、 馬地區有27所小學,班級總數234班,導師234人,學生4,773人。. 二、研究樣本 本研究的對象如下:國小教師及四、六年級班級學童。國小教師. 32.

(41) 為國小一至六年級導師與教授健康與體育領域的老師。依照都市化程 度(李朝賢,1993)將北、高兩市以及臺灣省分為八層,並立意加入 金馬地區另為一層,共九層。採分層叢集(stratified cluster sampling design )抽樣。以95%的信賴區間加減3%的誤差值,基於常態分配的 前提,在設定α=0.05、Z=1.96最大抽樣誤差為0.3,計算樣本數,n= 【 Z/4*(最大抽樣誤差)】/(1-未回應率)。預估80%的回覆率, 則需抽樣1,742人,以每所平均25名教師計算,共計抽出70所學校。 將總抽取學校數乘以學校大小百分比,大型學校須抽取11所,中 型學校26所,小型學校34所,金、馬地區未經鄉鎮分類,故立意抽取 一所小學。依照各層學校類型比率,進行抽樣,並以無條件進位法估 算,實際共抽取臺灣地區大型學校14所、中型學校30所、小型學校38 所、金、馬地區1所,共83所。預計抽樣2,030位教師,並對其中50名做 重測信度。學生抽樣部份,四、六年級各需抽樣1,742人,約需50班, 將所有抽取學校的四、六年級班級數分開加總,再依比率得出抽樣的 班級數,總計臺灣地區四年級抽103班,六年級抽98班;金、馬地區四、 六年級各一班。. 33.

(42) 第三節 研究工具 一、問卷設計 根據研究文獻,並參酌國內外相關文獻擬定研究問卷。問卷調查 在教師部分,主要探討其運動行為現況及影響運動行為因素。教師的 運動行為量表係參考「臺灣地區國小學童健康行為調查暨教師健康促 進能力增長計畫」研究之「教師、學童健康行為問卷」 ,並參考 Yen, Chen, Lee, Hsiao, & Pan(2002)之研究問卷設計。. 二、正式問卷內容 「教師健康行為問卷」內容包括以下部分: (一)自變項 1.教師社會人口學變項: 包括性別、年齡、婚姻狀況、教育程度、教學年資、職務、在 職進修狀況及畢業學歷。 2.學校社會環境變項: 包括校長的領導管理行為、和諧的同事行為,係參考Hoy,Tarter, &Kottkamp(1991)研究問卷自擬而成。 (二)依變項. 34.

(43) 1.運動行為包括:假日期間從事休閒性的體能活動、每週做伸展 運動、常爬樓梯或儘量不搭電梯、每週運動三次並且達到喘息程 度以及每次運動達三十分鐘且達到喘息程度 2.規律運動行為:每週運動三次並且達到喘息程度以及每次運動 達三十分鐘且達到喘息程度。 (三)問卷內容:依據研究目的編製問卷,計四個項目。 1.社會人口學變項部分共計8題,包括性別、年齡、婚姻狀況、 平均收入、教學年資、職務、在職進修狀況及畢業學歷等項目。 2.校長的領導管理行為部份共計15題,包括校長以指導或關懷方 式進行教師行為管理等項目,每題計分範圍為1-5分,分別代表「非 常不同意」到「非常同意」。第1-6題得分愈高,表示其自覺 校長指導管理愈多,第7-15題得分愈高,表示其自覺校長給予社 會支持愈多。 3.和諧的同事行為部分共計8題,包括同事彼此之間良好互動、和 諧融洽的行為等項目,每題計分範圍為1-5 分,分別代表「非常 不同意」到「非常同意」。得分愈高,表示其自覺同事給予社會 持愈多。 4.教師運動行為部分共計5題,包括假日期間從事休閒性的體能活. 35.

(44) 動、每週做伸展運動、常爬樓梯或儘量不搭電梯、每週運動三次 並且達到喘息程度以及每次運動達三十分鐘且達到喘息程度等 項目,每題計分範圍為1-4 分,分別代表「從不」到「總是」。 5.學童運動行為部分共計6題,包括假日期間從事休閒性的體能活 動、每週運動三次並且達到喘息程度以及每次運動達三十分鐘且 達到喘息程度、下課時間會到操場活動、假日會從事運動、在體 育課儘量運動、距離不遠時會以走路代替乘車等項目,每題計分 範圍為1-4 分,分別代表「從不」到「總是」。 6.教師或學童部份在「每週運動三次並且達到喘息程度」以及「每 次運動達三十分鐘且達到喘息程度等」填答「經常」或「總是」 者,屬於具有規律運動行為。. 三、效度處理 為提高研究工具之內容效度,初稿擬定後邀請對本主題研究學養豐 富之學者專家,就問卷內容評估及適切性進行效度考驗,參酌其審查 意見及建議修正問卷後,再進行預試作業,並請受試老師在預試施測 完畢之後提出建議,作為修改問卷之參考。. 36.

(45) 四、預試問卷 預試選定臺北市兩所及其他縣市三所,共五所學校進行,並且以 該校全體級任老師為預試樣本。教師運動行為問卷一百八十三份,施 測時間為92年6月17日至6月25日,由預試瞭解問卷對研究對象的適用 情形、填答反應及估計施測所需時間,作為實際施測之參考。依據預 試結果顯示題目太多與字體太小,於正式施測問卷刪減題目並放大字 體。. 五、信度 本研究針對國小教師運動行為、學童運動行為及國小教師學校社 會環境做調查,信度分析是根據正式施測所收集之資料進行內部一致 性分析,各分量表採四級計分方式作為評估標準,各題項從「從不」、 「有時」、「經常」、「總是」,分別由1到4給分,分數愈高代表愈 經常從事此項行為。分析結果各分量表Cronbach α 信度值由.80至.93 間,各項研究指標信度如表3-1所示。. 37.

(46) 表3-1 本研究國小教師各分項量表 Cronbach 指標名稱 題項內容. 題數. α 值 Cronbach α 值. 教師運動行為(n=1,197) 假日期間從事休閒性的體能活動 每星期至少運動 3 次 每次運動至少持續 30 分鐘 每週做伸展運動至少三次 常爬樓梯或儘量不搭電梯 指導管理型校長(n=1,229) 每天早上校長會檢查簽到 校長經常檢視教學活動 校長密切地督導老師 校長監視老師所作的事情 校長會訂定老師工作的進度 校長會糾正老師的錯誤 關懷支持管理型校長(n=1,240) 校長會幫助老師 校長會對老師作具體的建議 校長會跟老師解釋他批評的理由 校長會傾聽老師提出的建議 校長會接受老師提出的建議 校長會關心老師的福祉 校長平等地對待每位老師 校長會讚美老師 校長會表達對老師的感謝. 共5題. .84. 共6題. .80. 共9題. .93. 38.

(47) 續表3-1本研究國小教師各分項量表 Cronbach 指標名稱. 題數. α 值(n=1,240) Cronbach α 值. 題項內容 教師和諧相處行為 學校的老師彼此間是親密的朋友 老師會互相為同事舉辦聚會 同事間有強而有力的相互支持力量 老師會邀請其他老師到家裡坐坐. .88. 共8題. 老師會關心其他老師的家庭狀況 老師享受在校時間彼此相處的興趣 老師充滿幹勁地完成他們的工作 老師會相互扶持與幫忙. 表3-2 本研究學童運動行為量表 Cronbach α 值(n=4,006) 指標名稱. 題數. Cronbach α 值. 題項內容 學童運動行為 下課時間會到操場活動 假日會從事運動 每星期至少運動三次. 共6題. 每次運動至少持續 30 分鐘以上 在體育課儘量運動 距離不遠時會以走路代替乘車. 39. .81.

(48) 第四節 研究步驟. 一、行政聯繫 發函至施測學校並逐一致電商定施測時間為民國92年9月30日至 民國92年10月25日之間。. 二、問卷回收 教師健康行為問卷1,787份,回收之問卷1,264份,回收率達抽樣 數之71%,學童健康行為問卷發出4,980份,回收4,006份,回收率達抽 樣數之80%,未能回收問卷之原因為拒絕回答。. 第五節 問卷處理與資料分析. 一、問卷處理 施測後回收之問卷經過檢核整理,編製「譯碼簿」並且進行資料 輸入電腦作業,並以SPSS Window 12.0軟體處理資料,再進行分析 。. 40.

(49) 二、 資料處理 (一)描述性統計 1. 研究對象社會人口學因素以次數分配及百分比來統計性別、年 齡、職務、婚姻、收入、進修活動及學歷程度的分布情形。 2. 研究對象運動行為以平均數、標準差、次數分配及百分比來統 計運動情形。 3. 研究對象學校社會環境變項的分佈以平均數、標準差、次數 分配及百分比進行統計。 (二)、推論性統計 1. 以單因子變異數分析(one-way ANOVA)檢定研究對象之運動 行為是否因性別、年齡、職務、婚姻狀況、收入、參加進修狀況、 教學年資以及學歷等因素而有顯著差異。如有顯著差異則進行薛 費氏(Scheffe’s)事後檢定。 2. 以卡方檢定(chi-square test)分析研究對象規律運動行為是否因 性別、職務、婚姻狀況、收入、參加進修和學歷而有顯著差異; t-test 分析是否因年齡、教學年資、校長管理行為以及教師相處 和諧程度等因素而有顯著差異。 3. 以Pearson 積差相關探討變項(等距)和運動行為之間的關係。. 41.

(50) 4. 以社會人口學變項、學校社會環境因素之等距變項為自變項, 教師運動行為為依變項進行複迴歸分析。 5. 以社會人口學變項和學校社會環境變項為自變項,教師規律運 動行為(兩項之類別變項)為依變項進行邏輯斯迴歸(Logisstic Regression )分析。 6.以教師運動行為總分與學童運動行為總分進行相關分析。. 42.

(51) 第四章 研究結果. 本章依據研究目的、研究假設,將所得資料經統計分析後之結果 分為三節說明。第一節「研究對象的社會人口學、運動行為以及校長 的領導管理行為和教師相處情形分析」 ;第二節「研究對象的社會人口 學、學校社會環境和運動行為的關係」 ;第三節「研究對象運動行為相 關因素之探討」。. 第一節 研究對象社會人口學、運動行為以及校長的領導 管理行為和教師相處情形分析. 一、 社會人口學變項 (一)學校現況描述 從表 4-1-1 各抽樣學校研究樣本與母群體的分布作比較分析結果 發現:教師部分,本研究樣本男、女教師分佔 32.7%及 67.3%,與母群 2. 體分布的比率做適合度檢定考驗(Goodness of fit Test ) ,其 χ 值小於 3.84,呈不顯著情形。在學校規模方面:大中小型學校分布的比率,以 小型學校佔 47.0% 最多,中型學校 36.1%次之,大型學校最少,僅佔. 43.

(52) 16.9%,與母群體分布的比率做適合度檢定考驗( Goodness of fit Test ) ,亦呈不顯著情形。就這些資料來看抽樣學校相當能代表母群體。 (二)研究對象社會人口學變項分佈描述 研究對象社會人口學變項分佈從表 4-1-2 可見:女教師 942 人 (76%) 、男教師 297 人(24%) ,女性多於男性。在教師年齡分布上,平 均年齡 35.29 歲,31-40 歲之青壯年 517 人(44.7%)最多,51 歲以上 有 50 人(4.3%)最少,最大 64 歲,最小 22 歲,顯示教師多屬於青壯 年期。教師職務則是以級任教師最多,佔 1,075 人(86.6%) ,非級任教 師包括校長、主任、組長及科任教師等共 166 人(13.4%)較少。其中已 婚者 824 人(67.0%),未婚者有 379 人(30.8%)。月平均收入最多在 30,001-50,000 元,共有 567 人(46.6%) ,70,001 元以上 95 人(7.8%)最少。 過去三年內未曾參加進修 791 人(64.9%) ,曾經參加進修活動為 427 人 (35.1%) ,未參加進修比率較高。教師學歷程度以大學畢業 944 人(79.1%) 為最多, 師專畢業最少,僅 88 人(7.4%) 。顯見國小教師師資學歷不僅已 提升至大學畢業,研究所畢業也達到一成四。教學年資 1-10 年有 675 人(56.4%)為最多, 21 年以上 162 人(13.5%)最少,顯示國小教師 教學年資在 10 年以下居多。. 44.

(53) 二、研究對象的運動行為描述 (一)國小教師運動行為 由表 4-1-3 可見:經常或總是「常爬樓梯或儘量不搭電梯」佔 58.4% 最高, 「每星期至少運動 3 次」佔 33.7%最低, 「假日期間從事休閒性的 體能活動(如:游泳、打球、健行或其它運動) 」 、 「每週做伸展運動至少 三次」 、 「每次運動至少持續 30 鐘以上」分別佔 40.8%、36.7%,和 35.7%, 依據本研究名詞界定:研究對象經常或總是「每週運動三次且每 次三十分鐘以上」視為具有「規律運動行為」 ,統計結果顯示,具有規 律運動行為者佔 29.9%,約為國小教師人數的三成。 (二)國小學童運動行為 由表 4-1-4 可見,國小學童經常或總是「在體育課儘量運動」佔 74.4%最高, 「下課時間會到操場活動」佔 41.6%最低,「距離不遠時, 會以走路代替乘車」、「每星期至少運動三次」 、「每次運動至少持續 30 分鐘以上」 、 「假日會從事運動」分別佔 63.2%、59.6%、55.4%和 54.5%。 顯示國小學童下課時間會到操場活動比率低於五成,推測和下課時間 僅有短短十分鐘,學童可能要上廁所、更換上課教室或到合作社買東 西,以及教室離操場太遠等原因而無意願到操場活動有關。 由表 4-1-4 可知,國小四、六年級學童依本研究名詞界定為「有規. 45.

(54) 律運動」行為者佔 46.2%,約佔國小學童的四成六。 表 4-1-1 學校樣本適合度檢定 社會人口學特徵 1.教師性別 男 女 2.學校規模 大學校 中學校 小學校. 母群體 比率. 期望值. χ2. df. 958(32.7) 1974(67.3). 32.0 68.0. 938 1994. .62. 1. 14(16.9) 30(36.1) 39(47.0). 14.7 36.9 48.3. 12 31 39. .36. 2. 樣本 (%). 46.

(55) 表4-1-2 研究對象社會人口學因素分析摘要表 變項 性別. 平均數 1.女性 2.男性. 人數 942 297. 有效百分比%. 76.0 24.0. 年齡 1.20-30 歲 2.31-40 歲 3.41-50 歲 4.51 歲以上. 35.29. 365 517 225 50. 31.5 44.7 19.5 4.3. 166 1075. 13.4 86.6. 1.未婚 2.已婚 3.分居 4.離婚 5.鰥寡. 379 824 8 11 5. 30.8 67.2 0.7 0.9 0.4. 1.30,000 元以下 2.30,001-50,000 元 3.50,001-70,000 元 4.70,000 元以上. 99 567 455 95. 8.1 46.7 37.4 7.8. 1.未參加 2.曾經參加. 791 427. 64.9 35.1. 1.師專畢業 2.大學畢業 3.研究所畢業. 88 944 161. 7.4 79.1 13.5. 675 361 162. 56.4 30.1 13.5. 職務 1.非級任 2.級任 婚姻狀況. 月均收入. 進修情形 (過去三年). 學歷程度. 教學年資 1.1-10 年 2.11-20年 3.21年以上. 10.77. 47.

(56) 表 4-1-3 國小教師運動行為分布. 運動行為 1 假日從事休閒體能活動 2 每週至少運動 3 次 3 每次運動至少 30 分鐘以上 4 每週做伸展運動至少三次 5 常爬樓梯或儘量不搭電梯. 樣. 平. 標. 本 數 1247 1247 1246 1248 1207. 均 數 2.48 2.30 2.33 2.38 2.72. 準 差 .77 .85 .86 .83 .78. 從 不 5.2 14.8 14.4 10.9 3.6. 選項頻 率% 有 經 時 常 54.0 51.5 49.9 52.3 38.0. 28.8 22.5 23.7 24.9 41.4. 總 是 12.0 11.2 12.0 11.9 17.0. 表 4-1-4 國小學童運動行為分布 運動行為. 1 下課到操場活動 2 學生假日從事運動 3 每週至少運動三次 4 每次運動至少 30 分鐘以上 5 體育課儘量運動 6 短距離以走路代替乘車. 樣 本 數 3900 3899 3904 3908 3894 3871. 平 均 數 2.50 2.75 2.87 2.78 3.16 2.91. 標 準 差 .96 .95 .99 .99 .87 1.05. 從 不 12.6 7.6 8.2 9.3 3.1 11.6. 選項頻 率% 有 經 總 時 常 是 45.8 37.9 32.2 35.3 22.5 25.2. 20.5 26.0 23.4 23.7 29.5 23.3. 21.1 28.5 36.2 31.7 44.9 39.9. 三、學校社會環境變項 研究對象學校社會環境變項的分佈情形,分為教師之間和諧相處 行為以及校長的領導管理行為兩個面向,校長的領導管理行為又分為 指導管理和關懷支持管理兩方面。 (一)校長的領導管理行為 1.指導管理行為分佈 由表 4-1-5 可見,研究對象同意和非常同意「校長會糾正老師的錯. 48.

(57) 誤」佔 46.1%最高、 「每天早上校長會檢查簽到情形」僅佔 11.4%最低, 「校 長經常檢視教學活動」 、 「校長會訂定老師工作的進度」 、 「校長密切地督 導老師」 、 「校長監視老師所做的每件事情」各佔 37.0%、26.4%、26.3%、 12.2%。結果顯示將近五成校長會指出教師錯誤,只有一成的校長檢查 教師晨間簽到情形。 2.關懷支持行為分佈 由表 4-1-5 可見,研究對象同意或非常同意「校長會表達對老師的 感謝」最高、佔 78.6%; 「校長會平等地對待每位老師」最低、佔 51.3%; 「校長會讚美老師」、「校長會傾聽老師提出的建議」、「校長會幫助老 師」、「校長會關心老師的福祉」、「校長會對老師作具體的建議」、「校 長會跟老師解釋他批評的理由」、「校長會接受老師提出的建議」分別 佔 73.5%、62.7%、62.5%、62.0%、60.8%、59.2%、52.7%,顯示研究對 象的校長屬於關懷支持管理型的比率相當高。. 49.

(58) 表 4-1-5 校長領導管理行為之分佈 題項內容 樣 本 數. 1.指導管理型校長 (1)每天早上校長會檢 查簽到情形 (2)校長經常檢視教學 活動 (3)校長密切地督導老 師 (4)校長監視老師所 作的每件事情 (5)校長會訂定老師工 作的進度 (6)校長會糾正老師的 錯誤 2.關懷支持管理型校長 (1)校長會幫助老師 (2)校長會對老師作 具體的建議 (3)校長會跟老師解 釋他批評的理由 (4)校長會傾聽老師 提出的建議 (5)校長會接受老師 提出的建議 (6)校長會關心老師 的福祉 (7)校長平等地對待 每位老師 (8)校長會讚美老師 (9)校長會表達對老 師表達感謝. 標 準 差. 非 常 不 同 意. 1247. 2.54. .87. 11.9. 35.2. 41.5. 10.4. 1.0. 1252. 3.18. .85. 2.4. 17.7. 42.9. 33.5. 3.5. 1250. 2.98. .85. 4.3. 21.4. 47.3. 23.5. 2.5. 1247. 2.55. .86. 9.9. 38.3. 39.6. 11.0. 1.2. 1251. 2.91. .87. 5.1. 26.2. 42.3. 25.1. 1.3. 1250. 3.35. .77. 1.8. 10.3. 41.8. 43.8. 2.3. 1250 1250. 3.64 3.59. .78 .73. 1.4 .7. 5.2 6.3. 30.9 32.2. 53.1 54.6. 9.4 6.2. 1254. 3.56. .76. 1.5. 6.0. 33.3. 53.6. 5.6. 1248. 3.59. .73. 1.7. 5.9. 29.7. 54.0. 8.7. 1252. 3.48. .81. 1.8. 8.1. 37.4. 45.8. 6.9. 1251. 3.65. .80. 1.7. 5.0. 31.3. 51.2. 10.8. 1253. 3.43. .90. 3.9. 8.1. 36.7. 43.6. 7.7. 1252 1254. 3.80 3.89. .72 .71. .7 1.0. 3.9 2.2. 21.9 18.2. 61.7 63.6. 11.8 15.0. 50. 不 同 意. 選項頻率% 中 同 立 意 意 見. 平 均 值. 非 常 同 意.

(59) (二)教師和諧相處行為 由表 4-1-6 可知,研究對象同意或非常同意「老師會相互扶持與幫 忙」佔 83.1%最高, 「老師會互相為同事舉辦聚會」佔 54.8%最低, 「老 師會關心其他老師的家庭狀況」、「老師充滿幹勁地完成他們的工作」 和「老師享受在校時間彼此相處的興趣」、「學校的老師彼此間是親密 的朋友」 、 「同事間有強而有力的相互支持力量」 、 「老師會邀請其他老師 到家裡坐坐」分別佔 78.5%、71.3%、71.2%、67.9%、61.6%和 58.9%,顯 示研究對象彼此之間具有高度和諧的相處行為。 綜合上述,研究對象之學校的社會環境變項,具有較高比率的「關 懷支持管理型」校長,較低比率的「指導管理型」校長,且同事之間 相處非常融洽、和諧。. 51.

(60) 表 4-1-6 教師相處行為之分布 選項頻率% 題項內容. 樣. 平. 標. 非. 不. 中. 同. 非. 本. 均. 準. 常. 同. 立. 意. 常. 數. 值. 差. 不. 意. 意. 同. 見. 意. 同 意 1.學校的老師彼此間是親密的朋友 1255. 3.6. .7. .6. 4.1. 29.4. 57.9. 8.0. 1253 2.老師會互相為同事舉辦聚會 3.同事間有強而有力的相互支持力 1253 量. 3.5. .7. .4. 9.4. 35.4. 48.7. 6.1. 3.6. .7. .3. 5.8. 32.3. 54.0. 7.6. 4.老師會邀請其他老師到家裡坐坐 1253. 3.5. .7. .6. 6.4. 34.1. 53.2. 5.7. 5.老師會關心其他老師的家庭狀況 1254 6.老師享受在校時間彼此相處的興 1253 趣. 3.7. .6. .2. 3. 28.3. 61.6. 6.9. 3.7. .6. .2. 3.4. 25.2. 63.5. 7.7. 7.老師充滿幹勁地完成他們的工作 1253. 3.7. .6. .4. 3.4. 24.9. 62.7. 8.6. 1255. 3.9. .5. .1. 1.6. 15.2. 71.6. 11.5. 8.老師會相互扶持與幫忙. 第二節 研究對象的背景、學校社會環境和運動行為的關係. 一、 國小教師社會人口學變項與運動行為的關係 為瞭解研究對象性別、年齡、平均收入、教學年資、婚姻狀況、 職務、教育程度和在職進修狀況等社會人口學變項與國小教師運動行 為的關係,以變異數考驗(one- way ANOVA)進行分析。根據本研究 界定國小教師運動行為包括:假日從事休閒性體能活動、每星期至少 運動3次、每次運動至少持續30分鐘、每週做伸展運動至少三次和常爬 52.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substance) is matter that has distinct properties and a composition that does not vary from sample

資源和支援 學與教資源 社區資源 學校設施 和支援 研究與 發展計劃 學校領導與

配合小學數學科課程的推行,與參與的學校 協作研究及發展 推動 STEM

-學校要有共同理念 -成為學校關注事項 -成立資優統籌小組 -提供教師的專業培訓 -推動教師參與計劃 -小步子嘗試.

天華,1984) ,頁 297。另外,關於般若經典的概述,可參考〔日本〕水野弘元著、劉欣如譯, 《佛典 成立》 (台北:東大,民國 85

• elearning pilot scheme (Four True Light Schools): WIFI construction, iPad procurement, elearning school visit and teacher training, English starts the elearning lesson.. 2012 •

配合小學數學科課程的推行,與參與的學校 協作研究及發展 推動 STEM

運用 Zuvio IRS 與台日比較文化觀點於日本文化相關課程之教學研究 Applying Zuvio IRS and Perspective on Cultural comparison between Taiwan and Japan to Teach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