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社會比較理論(Social comparison theory)

第二章 文獻回顧與理論架構建立

第三節 社會比較理論(Social comparison theory)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二)代理的特徵:

1.代理人以被代理人的名義實施法律行為。

2.代理人直接向第三人進行意思表示。

3.代理人在代理許可權內獨立地為意思表示。

4.代理行為的法律效果直接歸屬於被代理人。

(三)代理的種類

1.委托代理:這是基於被代理人的委託而發生的代理;

2.法定代理:這是基於法律的直接規定而發生的代理;

3.指定代理:這是基於人民法院或者有關單位的指定行為而發生的代理。

六、小結

尌代理理論而言,都市更新中地主等權利人尌是土地資源的提供者;而建商尌 是資源的使用者。兩者簽訂契約,由地主提供土地資源委託建商處理都市更新的相 關程序。地主一方面假設建商能為他們創造最大的價值;另方面又擔心建商為自己 財產最大化。較易獲得地主信任之建商,所以契約關係中付出的代理成本可能比較 少;反之,較難取得地主信任之建商,必頇付出較高的代理成本方能取得地主的合 作契約。代理成本高的建商相較於代理成本低的的建商是沒有競爭優勢的,因此較 難在都市更新的市場生存。

第三節 社會比較理論(Social comparison theory)

一、何謂社會理論

社會比較理論是美國社會心理學家利昂·費斯廷格(Leon Festinger)在 1954 年提出來的構思,是每個個體在缺乏客觀的情況下,利用他人作為比較的尺度,來 進行自我評價。費斯廷格指出,在向上的社會比較中,跟那些更社會化的人比較;

在向下的社會比較中,作逆向比較。社會比較理論解釋人們為什麼會模仿傳媒中的 典範。社會比較可以為個體提高自信心,並且成為合理自我完善的基礎。可是,當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比較建立了不實際的標準,這些功能都會失效。社會比較理論的研究-在費斯廷格 創立的社會比較過程理論之後不斷有新理論出現,使社會比較的領域擴大了。

二、不明確性導致社會比較

當不明確性的存在會導致相關的社會比較。但是當事物的不明確性與自己沒有 關係,則不會引貣相應的社會比較。有些事物雖與自己有關,但一涉及會引貣痛苦、

恐懼等負面情緒,因而主體採取迴避,不願進行相關的社會比較。因此不明確性與 社會比較的關係是有條件的。

三、自我評價與社會比較的功能

人們往往藉助於社會比較而進行自我評價,以確認自己的屬性。這叫做自我評 價的社會比較。社會比較具有雙重性:它不僅在於確認自己的屬性,而且還包含著 主體的積極願望,即希望得到肯定性情感的滿足。能力比較中的“向上性動機”,尌 是這種傾向的積極表現。費斯廷格認為“自我評價的物理手段不能利用時,尌出現 社會比較”,這一看法未必得當。有關的社會比較的事實證明,即使人們通過物理 手段確認了事物的屬性,但他們還要利用社會比較再予以確認,以達到某種積極性 期望的滿足。可見社會比較的領域擴大了,使其具有普遍性。

四、與不同的他人比較

費斯廷格認為“社會比較主要是和自己類似的人比較”,這是不全面的。在人際 互動中進行的社會比較,一方面和類似的人做為比較對象,以確認自己與他人類似 的屬性,這是主要的社會比較;另一方面還可與不同的人比較,由反面確認自己的 屬性提高自我評價的可信度,同時有利於自己社會行為的發展。這是輔助性的社會 比較,明智者結合兩方面的社會比較做完善自我評價。

五、暫時比較和團體間比較

(一)現在的自己與過去的自己之社會比較

艾伯特(S〃Albert)認為個人間橫斷面的比較可能轉變為個人內縱斷面的比較,

據此他提出暫時比較的概念。我們把自己看成認識對象,這是通過和他人的相互作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用而形成的;通過社會比較來評價自我意見、能力等屬性,顯然是自我概念的一部 分。除此之外,為了自我概念的明確化,有必要超越時間而形成自我同一性,使現 在自我、過去自我。將來自我統一於社會生活之中。艾伯特認為,在自我同一性所 形成的基礎中,含有現在自我的屬性同過去自我、將來自我屬性的比較,可見個人 間比較能夠轉變為個人內比較。因此,個人間比較是暫時比較。當自我不能獲得實 際的客觀證明時,尌想通過過去自我和現在自我的比較來瞭解自我同一性,於是在 自我相類似的過去自我尌容易造作為比較對象,進行個人內比較。

(二)團體的比較

泰費爾(H.Tajfel)提出了團體間比較。我們在社會生活中至少必頇屬於一個團體,

所以我們的自我概念有一側面受自己所屬團體的屬性所規定。泰費爾把自我概念的 這種側面稱為社會的同一性,並認為自己所屬團體的屬性是和別的團體相比較才能 明瞭的。這尌把費斯廷格的團體內個人間比較擴大到團體間比較。社會比較的觀點 大量採用來探討各式各樣的社會行為,認為社會行為的發展和改變都與社會比較相 聯繫。社會比較提高了主體對團體的妥當性的確認,增進團體成員的態度和意見一 致化,形成強有力的團體規範,產生一致性壓力,這是改變態度和行為的一種群眾 性動力。團體成員也是通過社會比較,發現自己跟他人的態度和意見不一致,因而 可能引貣如下諸種社會行為:

1.對這種他人進行有關偽傳播,詴圖改變其態度。

2.改變自己的態度,願這種他人保持一致。

3.如這種他人一直跟自己相異不和,則對其疏遠,甚至加以排斥。

六、小結

尌社會比較理論而言,在都市更新中,個體地主在缺乏完整充分資訊情況下,

利用其他地主作為比較的尺度,來進行選擇建商與自我需求的評估。在向上的社會 比較中,跟那些已獲取最大價值的個案或個人比較;在向下的社會比較中,借鏡獲 利較少的個案或個人作逆向比較。社會比較可以為地主提高自信心,因房地更新攸 關地主重大利益,地主往往藉助於與他人或個案作比較時,進行自我評價,希望得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到肯定和情感的滿足。建商與地主協議中,地主一旦涉及風險意識時,則會引貣痛 苦、恐懼等負面情緒,因而採取迴避,不願繼續進行契約的協議。建商如何在地主 進行社會比較時從眾多競爭者勝出?又如何避免地主為與他人比較,建立了不實際 的標準,如索求過度,而讓個案整合失敗,是建商能否成功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