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社會領域教學的內涵

本節主要探討社會領域教學的內涵,內容分為社會領域的意涵、主題教學的 意涵及社會領域中以主題教學有關之研究三個部分。

一、 社會領域的意涵

以下就社會領域的本質、社會領域的範圍及社會領域教學方法三個部分探究 社會領域的意涵。

(一)社會領域的本質

我國社會課程發展過程深受美國教育發展之影響,美國社會科教學評議會

(National Council for the Social Studies, NCSS)是影響美國社會科教育發展的重 要團體,1992 年 NCSS 的執行委員會將社會科定義為:「社會科是社會科學和人 文科學的統整性研究,旨在增進公民能力。社會科的基本目的,是要幫助年輕人 在相互依賴、文化多元和民主的社會中,發展做周全而合理決定的能力,以增進 公共福祉(陳麗華、王鳳敏,1996;程健教,2001)。」呂愛珍(1993)及歐用生

(1995)則認為社會科是重視培養思考能力及參與社會能力的公民。歐用生

(1996)進一步指出社會科是教導兒童熟悉社會科學的知識結構(內容)與探究 方法(過程),澄清價值以作出理性的決定,並依據這種決定採取行動,兒童在 此獲得的經驗總和就是社會科。程健教(2001)歸納社會科的意義與目的有:1.

培養兒童適應社會環境的科目。2.培養兒童建立人際關係的科目。3.培養兒童繼 承文化遺產的科目。4.培養兒童思考能力的科目。5.探討人與環境及其相互關係 的科目。范世強(2004)指出社會科主要目的在於培養健全的公民,讓其能適應 目前時代潮流與具備適應複雜萬變的社會生活。儘管學者們對社會科本質的看法 有所不同,但均認同社會科是一門探討人的學科,沒有其它領域的課程會比社會 科和人類的關係更密切(陳國彥,1998)。

(二)社會領域的範圍

歐用生(1995、1998)以時間軸區分我國社會科的三個發展階段,即1960 年 代以前的傳統社會科、1960年代的新社會科以及之後的新新社會科。就新新社會 科課程發展再細分為舊課程、課程綱要及九年一貫課程三個階段說明如下:1975 年版舊課程社會科,課程以公民教育為骨幹、生活教育為核心、民族精神為依歸;

1993年新課程公告之社會課程綱要,採用社會科學的中心概念,訂定課程內容及 課程標準,增加兒童自我概念發展;我國教育部在2001年九年一貫課程綱要中,

以社會學習領域取代社會科,以具體能力指標取代課程標準。並指出社會學習領 域是「統整自我、人與人、以及人與環境之間的互動關係的知識領域」,內容涵 蓋地理、歷史、社會科學、心理學、經濟學、政治學與人類文化學等多方面的知 識,是國家培養下一代公民,俾利他們能具備參與民主社會和適應未來生活知能 的最佳內容。Evans(2004)認為社會領域融合了社會科學與人文精神,主要目 的是促進孩子成為社會公民並具有社會公民的能力,課程包含人類學、考古學、

經濟、地理、歷史、法律、哲學、政治學、心理學、宗教、社會學,也就是同時

教導學童能了解社會,具備適應社會生活的能力,了解人類關係與環境的經驗及 知識,並利用舊經驗來結合生活經驗,塑造出適合時代潮流的公民。

Hartoonian等美國社會科教育學者提出,二十一世紀的社會科內容應包括十 項主題,除了歷史、地理、法律及科技方面的知能外,還包括文化遺產、世界觀、

政治的或經濟的思想、傳統的和變遷的概念、世界互賴的關係及公民教育(引自 陳國彥,2001)。

各國學者對社會科含括範圍的觀點大同小異,都著重在探討如何使人類在其 所居住環境的時空裡成為良善的社會人。綜合來說,社會學習領域既然作為整合 人類各個生活層面間互動關係的一種統整性領域,自然與許多學科有關(吳美 靜,2003)。換句話說,從個人的食衣住行育樂各層面乃至社會群體的權利與義 務,均包含在社會領域授課內容。

(三)社會領域教學方法

程健教(2001)指出作為一個課程的領域,社會科可能比歷史或地理單一學 科更難教學,因社會科是多學科且科技整合的科目。歸納程健教(2001)及李聰 超(2001)的看法,社會學習領域課程具有下列六個特性:1.內容豐富:社會領 域內涵及學科涵蓋內容豐富,其他領域難以相比。2.具鄉土性:著重鄉土的認識。

3.具時事性:因時空的更動而改變教材內容,主要目的在增進公民能力。4.具變 動性:重視社會問題的探討、價值的澄清、人類行為意義的分析,然而這些主題 都複雜不易探討,也沒有固定的解決方式或放諸四海皆準的答案。5.具價值性:

社會領域著眼於「全人」的培養,課程中重視知識、技能和態度的統整。6.富挑 戰性:是協助建構知識和態度的基礎,是看待社會實體的特殊方法。故從教學者 的角度來看,不論是基本素養的充實或教學技巧的精練,都是一種必須時時面對 的挑戰。社會科主要教學方法經歸納大致有以下九種(陳國彥,2001;盧富美,

1994),簡述如下:

1.講述教學法

屬注入式的教學法,主要透過教師講解和說明的方式來傳遞教學內容,

教師是知識的傳遞者,教學活動中較缺乏學生的活動。

2.練習教學法

以反覆不斷的練習,使技能、經濟或特定內容的學習,達到正確或純熟 的反應或結果的教學方法。

3.讀圖教學法

讀圖教學法是一種培養兒童使用和閱讀地圖、地球儀和圖表能力的教學 法,使兒童透過讀圖的過程學習到認識生活環境及本國地理、世界大事等技 能。

4.角色扮演法

對選定的問題情境,進行描述的一種傳達方式,它是在一個設計的情境 中,透過模擬角色的技巧,幫助兒童了解情境的重點,藉以探討情境人物的 感覺、想法及處理問題的方式和後果的一種教學法。

5.解決問題教學法

解決問題教學法在教學過程中強調「問題」的處理方式。係教師提供有 意義的問題情境來協助兒童,透過呈現問題、了解問題、提出方法、決定方 法等過程,去解決他們所要探究與想要解決的問題。

6.年表教學法

年表是呈現歷史事實的一種方法,透過年表學習歷史成為社會科的重要 教學方法。

7.問思教學法

問思教學法是歸納統念的重要活動,藉由引起動機及概念分析、歸納統

念、證明應用、價值判斷的過程,引起兒童學習興趣並培養思考及判斷能力。

8.討論教學法

經由討論之進行,讓兒童得以彼此溝通意見、集思廣益,以達到教學目 標的教學方法。完整討論法應包含:引起動機、提示問題、報告與討論、總 結等步驟。

9.分組學習法

讓學生在異質分組的方式下進行學習活動,透過小組同儕團體的分工、

討論、參與等共同的學習,可促進兒童學習動機、責任感、及群性的培養。

不論何種教學方法,教師的教學觀念與技巧,是直接影響教學效果的重要因 素(陳國彥,2001)。教師若再以一昧地填鴨式教學來灌輸學生知識,學生所學 到的只是片斷地記憶,如此更容易扼殺了學生學習動機,所以陳麗紅(2004)指 出教師教學時,應注重教學方法的運用,以期讓學生從中建構有意義的學習。且 社會領域教學若欲達到九年一貫的能力指標,是需要綜合應用上述多種的教學方 法來進行教學,而主題教學應用合作學習教學法、問題解決教學法與探究教學 法,是一融合多元的教學方法,能提供學童正向的學習情境,建構統整的主題概 念並精熟學習內容。

二、 主題教學的意涵

以下就主題教學的定義與理論、主題教學的流程與功能兩個部分探討主題教 學的意涵。

(一)主題教學的定義與理論

陳浙雲(2001)指出主題式教學是課程統整的一種方式,陳新轉(2002)則 指出,課程統整設計應從主題出發,不考慮學科立場,直接思考主題所關涉的重

要概念、通則或必須討論的問題,使相關的學科知識整合在主題所形成的脈絡與 情境下,然後再安排必須的學習活動,使習得之知識及能力,皆成為學童精熟主 題的工具與資源。陳文典(2003)指出主題式教學,強調每次的教學活動,都是 以解決或釐清某一主題的規模或方式來設計教學模組。高翠霞(1998)則指出主 題式教學含括建構教學與契約學習兩個次概念。主題式教學的建構是一種多層 次、全方位的學習設計,包含跨學科知識內容的建構、學習方法與策略的建構;

而契約學習強調自導學習的概念,主題式教學為便於教學管理可引用契約學習與 案卷評量的學習方式,以達到個別評量的目的。

主題式教學藉由合作學習教學法、問題解決教學法與探究教學法來進行教 學。「合作學習教學法」是教師營造一個讓學習者相互依賴、分工合作與彼此協 助的情境,以小組的方式來進行教學,由成員共同合作完成學習的目標。「問題 解決教學法」即是教師設計以問題為中心的情境,引導兒童在解決問題的過程 中,養成獨立思考與解決問題的能力並建立正確的價值觀。「探究教學法」是一 種以學生為中心,引導學生發現問題、建立概念、歸納統念進而解決問題的教學 方法。教師有計畫的選擇某一主題作為教學的核心,以學生為中心發展主題 課程內容,使學生透過分組討論、探究概念與解決問題,獲得完整的知識體 系、精熟主題學習內容並提出問題解決之方案,卽為本研究所指的主題式教

主題式教學藉由合作學習教學法、問題解決教學法與探究教學法來進行教 學。「合作學習教學法」是教師營造一個讓學習者相互依賴、分工合作與彼此協 助的情境,以小組的方式來進行教學,由成員共同合作完成學習的目標。「問題 解決教學法」即是教師設計以問題為中心的情境,引導兒童在解決問題的過程 中,養成獨立思考與解決問題的能力並建立正確的價值觀。「探究教學法」是一 種以學生為中心,引導學生發現問題、建立概念、歸納統念進而解決問題的教學 方法。教師有計畫的選擇某一主題作為教學的核心,以學生為中心發展主題 課程內容,使學生透過分組討論、探究概念與解決問題,獲得完整的知識體 系、精熟主題學習內容並提出問題解決之方案,卽為本研究所指的主題式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