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祭祀圈的發展

在文檔中 清代梧棲地區的開發 (頁 129-136)

第五章 漢人社會的發展

第二節 祭祀圈的發展

林美容替「信仰圈」這個概念下了定義:「所謂信仰圈,是以某一神明和其 分身之信仰為中心的區域性信徒之自願組織」。263其內容包括了一神信仰、信仰 範圍、信徒組織和集體性的宗教活動。所謂一神信仰,是指信仰圈是以一神為中 心,信徒所信仰的對象只包括該神及其分身。而信仰範圍通常要超過鄉鎮的界 線,才可能有信仰圈。至於信徒組織,以神明會最常見,信徒之入會完全是自願,

而非強迫的。宗教性的集體活動則是指信仰圈內的信徒常有在其神明誕辰時,至 其香火發源地進香,而分香子廟的信徒每隔一段時間會前往刈火的活動。或是信 仰圈主神每年的過爐儀式,輪流到各角頭,供民眾祭拜,會員舉辦「吃會」等等 集體性的活動。再則,在〈彰化媽祖的信仰圈〉中,她更提出了三個界定信仰圈 範圍的指標:2641、神明會,指的是獨立於廟宇管理組織與祭祀組織之外的大型 神明會的信徒組織;2、分香子廟,為具有公廟性質的分香子廟。因此私廟或私 壇的分香子廟不能作為信仰圈的指標;3、請神、迎神,是指有很多來自外地的 群體性請神。此三指標只要其中之一存在,即可表示是否有信仰圈的存在及信仰 圈的範圍。而其中又以第一項為確切的指標。

因此,信仰圈含蓋一定的地域範圍,且其範圍通常超越最大的地方社區的範 圍,即超越鄉鎮的界線。信仰圈有一形式的信徒組織,以神明會最為常見,信徒 之入會完全是志願性的,而非強迫性。神明會創立時,有些是「招會份」,即招 收個人為會員,有些是「招庄頭」,即以村庄為單位,加入為會員,因此全體村 民都是會員,即使在這種情況下,因為村庄之加入亦是「村民全體」之共同意志,

故基本上信仰圈是一個志願性的宗教組織。雖然神明會的會員資格是可以繼承 的,即父死由一子繼承為會員。現今的會員很多是繼承而來,但以「會份」而言,

開始時是志願取得,因此,無疑的,信仰圈的成員資格是志願性的。但根據台中 州大甲郡《宗教團體台帳》裡頭卻沒有關於梧棲鎮的神明會存在,令人質疑。

至於進香活動是否為信仰圈的指標,大型的進香活動通常也很有組織,進 香團往往集結大區域範圍內的信徒,但進香可能表示以下不同的宗教活動,(1)

刈香或刈火,即往香火的來源地之母廟進香;(2)遊境,即本地的神明出外遊山 玩水,拜訪其他神明,本地的信徒也跟著出去,參訪的廟宇可能很多,而且根本 地的廟宇沒有關聯,有相當濃厚的傳統觀光性質,神明入廟參訪道友,稱作參香;

(3)會香,即往同一香火來源地的姐妹廟或兄弟廟,與其妹妹神或兄弟神相會,

兩廟有較密切的情誼關係,但非子廟和母廟之關係。舉辦這三種活動時,常常由 地方公廟主辦,但是常常容許外地人一起參加進香團,以壯聲勢。林美容因此認 為進香組織通常只是一個臨時性的、任務性的組織,進香組織並非信仰圈的組 織,265尤不可視為進香朝拜之主神的信仰圈之指標,因為進香的目的只是要對朝

263 林美容,1988,〈由祭祀圈到信仰圈-台灣民間社會的地域構成與發展〉張炎憲主編《中國 海洋發展史論文集第三輯》,南港:中研院三民所,頁 101-103。

264 林美容,1989,〈彰化媽祖的信仰圈〉《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68,南港,頁 43-45。

265 林美容,〈關渡媽祖的信仰圈〉,《民族學研究所集刊》第 68 期,民國 78 年頁 41-104,

拜主神的尊崇,而不是對他的信仰,何況進香組織是以要去進香之神衹的名義集 結信徒,進香的儀式性作用也是要增加去進香神衹的靈力。所以,根據林美容對 信仰圈的定義來看,雖然台中州大甲郡《宗教團體台帳》裡並沒有關於神明會的 記載,但仍可推測出梧棲鎮有超村落的祭祀圈,這是媽祖信仰所建構出來的,梧 棲鎮的媽祖信仰則主要可分為兩個系統,一個是以梧棲朝元宮為信仰中心的「湄 洲媽」系統,另一個則是以浩天宮為主的「大庄媽」系統,雖然這兩大體系剛好 涵蓋了整個梧棲鎮,但是,根據信仰圈的定義在梧棲鎮卻是看不到的。

但是,超村落的祭祀圈還是值得探討,它還是有可能形成所謂的信仰圈,底 下就分別探討朝元宮為信仰中心的「湄洲媽」系統和以浩天宮為主的「大庄媽」

系統。

(一)朝元宮的媽祖信仰情形,據《寺廟台帳》所記,主神十尊,方別為湄 洲媽、開基媽、水郊媽、船頭媽、眾街媽、食祿居媽、平安媽、港媽、鎮殿媽、

英烈侯。從祀千里眼、順風耳木雕神像各五尊,宮女木雕神像四尊。配祀福德正 神塑像二尊、城隍爺塑像一尊、註生娘娘塑像一尊、觀世音塑像一尊。各尊媽祖 神像有不同的造型,廟中開基媽、鎮殿媽、湄洲媽為信徒所共同供奉。另外亦有 依行業別供奉不同之媽祖神像,如水郊媽是由米商同業(含廈郊及泉郊)共同祭 祀。食祿居媽又名市場媽,由餐飲販賣業者所祭祀。船頭媽則由梧棲街上經營船 頭行的業者所祭祀。港媽由竹筏業者所祭祀。眾街媽由街上一般人所祭祀,以前 是由爐主輪流供奉在家中祭祀。平安媽曾經由一名佃農供奉在家,遇到祭典時,

才請出來共同祭祀。光復後朝元宮媽祖神像接受信徒供奉,依行業別不同,供奉 不同神像的情況已不存在。

明治四十一年(1908)朝元宮託獺江金合茂船東在泉州雕塑軟身媽祖神像一 尊(今稱湄洲二媽)往湄洲天后宮祖廟開光並供信眾朝拜。返臺後,各地膽仰神 儀迎請遶境三天,遍及大肚上中下堡五十三庄(上至大甲溪下至大肚溪)。明治 四十四年(1911)及大正四年(1915)朝元宮媽祖回湄洲祖廟謁祖進香。大正六 年(1917)至大肚東西堡遶境四天。光復後,每年於媽祖誕辰日前,於中央路以 西各里繞境。

黃海泉先生在其手稿《梧棲沿革志》中,對以往朝元宮媽祖信仰及祭典情形 曾加以描述,

三月媽祖誕辰,放煙火,演誼子戲,遶境裝藝閣迎鳳輦,走大轎,列行七 十二隊,如皇家排駕,士紳隨香,各付迎聖母,參與其祭典…「六月十六 日頂下寮為池王爺誕辰之日,賽會更加繁鬧,裝藝比賽,各盡其妙,陳列 入街,如勝者,可優先恭請大尊湄州聖像,入其廟祭典…每年謝平安時,

在天色未明之時,區長及地方紳士於朝元宮集合,典禮開始,行三跪九叩 的大禮,以答謝上蒼賜予鎮民平安...梧棲鎮桓紐各區廟宇矗立,以媽祖 為鎮民所崇奉者,香煙鼎盛,冠諸眾廟,遠近信女善男虔誠頂禮膜拜者絡 繹不絕。

以往農業社會,公共設施較少,民眾缺乏娛樂場所,居民生活與寺廟有密切的關 係。近年來進入工商社會,居民生活繁忙,加上受多元化各項娛樂活動增加的影 響,廟會活動及祭典漸趨簡化,如遶境原由當年頭家抬著鳳輦遊街,漸漸改成將 神轎置於車上繞街遊行。以往中央路以西,各公廟神轎在媽祖廟前廣場分組競 跑,衝入媽祖廟比賽的盛況亦不復見。廟會活動中的酬神戲,以往是居民主要的 娛樂之一,看戲人潮絡繹不絕,近年來看戲的民眾稀稀落落,有時廟曾的戲碼改 成電影或康樂隊,觀賞的人潮已比以前遜色許多。廟中祭典現主要由爐主、頭家 及管理委員會負責,以前區長(相當於現在的鎮長)及地方士紳集體祭拜的情況 亦相當少見,這是整個社會型態演變的結果。雖然祭典及廟會活動的方式,隨著 社會環境的不同,有所改變,但朝元宮鼎盛的香火不受影響,每逢初一、十五及 祭典日,廟中充滿膜拜的信徒,平時信徒亦不少。由廟中設全職管理人員兩名,

並有專人販售金紙及供品,可看出平時至廟中膜拜的信徒有一定的數量。

朝元宮的遶境活動原始意義除向媽祖恭祝壽誕之外,亦希望藉由遞境的舉行 祈求風調雨順、合境平安,原本朝元宮遶境活動皆由萬興宮護駕(另有一說為各 角頭廟為搶護駕而常發生爭執),後來經過協調,改由各廟宇輪流值年護駕,其 輪流順序為:斗美宮、富美宮、隨興宮、長興宮、真武宮、萬興宮、順安宮、龍 安宮。遶境之範團為其信仰區內,在日治時代為梧棲街一至八保,國民政府來臺 後,改行政區域為頂寮、下寮、頂橫、中正、中和、文化、安仁、草湳等八里,

後來頂橫里與中正里合併為中正里,故遞境範圍為信仰區內七個里。這七個里都 位於沿海區域,每個里大都建有公廟,七個里形成一個信仰區域,以朝元宮為中 心,本區域內之神明如有進香活動,每座廟都會出動神明及神轎迎接進香回來的 神明。朝元宮一般均由英烈侯代理媽祖參與轄區內之迎神活動及各里寺廟祭典活 動。

5-17:朝元宮的信仰圈

資料來源:本人根據田調所繪製。

(二)「大庄媽」的信仰區域遍及現今的梧棲鎮、沙鹿鎮、龍井鄉及大肚鄉 等地,其信徒主要的生活型態為農業生產。早期大庄媽隨著拓墾者來到大庄一 地,由庇祐渡海平安的海神信仰形象轉化而為開疆闢地的拓墾者之保護神,在大 肚中保一帶形成最為重要的信仰中心。

浩天宮的信仰區域範圍雖為大肚中保五十三庄,但其主要的祭祀範圍則為大 庄及陳厝庄一帶,陳厝庄約為現今梧棲鎮福德里,而大庄地區現今析分為大庄里

、大村里及興農里等三個行政里,此地區為因應浩天宮之祭祀活動,早期分為六

、大村里及興農里等三個行政里,此地區為因應浩天宮之祭祀活動,早期分為六

在文檔中 清代梧棲地區的開發 (頁 129-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