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移民的祖籍別

在文檔中 清代梧棲地區的開發 (頁 44-50)

第三章 漢人的入墾與街庄的發展

第一節 移民的祖籍別

「他鄉遇故知」是人生最快樂的事,這些同鄉的人常會遷到同鄉所在的地 方,並與同鄉的人共同組成村落是很自然的事情,因此,根據日治時代(1928)

的祖籍調查略可觀察本區域的祖籍分布91(表 3-1)和姓氏比率(表 3-2),發現 梧棲鎮這地方的人口組成發現,這地區的人口組成大多從福建省來的,剛好符合 移民的居住位置會與大陸原鄉的居住習慣相符合的原理呈現泉州人在沿海,漳州 人在中,而客家移民為最靠山的地區(圖 3-1),可見台灣對中國大陸這地方是 具有吸引力的。至於台灣為何有這麼大的吸引力,就針對推力和吸力來探討。

表 3-1:移民的祖籍別

街庄 移民祖籍別與百分比

第一位 第二位 第三位 其他 梧棲庒(今

梧棲鎮) 三邑 44.9%

同安 29.7%

安溪 24.8%

廣東籍 0.85%

資料來源:台灣總督府官房調查課,《台灣在籍漢民族鄉貫別調查》,台北:該課,

昭和三年,一九二八年,頁 18,三邑人是指晉江、惠安、南安。

91 台灣總督府官房調查課,《台灣在籍漢民族鄉貫別調查》,台北:該課,昭和三年,1928 年,

頁18。

表 3-2:梧棲地區十大姓比例

姓別 百分比(%)

王姓 17.2%

陳姓 16.8%

蔡姓 11.1%

林姓 8.0%

楊姓 7.7%

李姓 5.8%

紀姓 5.3%

卓姓 4.7%

黃姓 2.6%

童姓 2.0%

總計 81.2%

資料來源:陳紹馨、傅瑞德,《台灣人口之姓氏分布:社會變遷的基本指標》1,臺灣大 學社會學系印行;潘英,《台灣拓殖史及其族姓分布研究》,台北市:南天,頁321。

圖 3-1:台中彰化地區泉州、彰州人之分布圖

資料來源:台灣總督府官房調查課,《台灣在籍漢民族鄉貫別調查》

說明:黃色區域是泉州籍比例最高者,圖中的數字則是泉州籍所佔之比率,粉紅 色區域是漳州籍比例最高者,白色區域是廣東籍比例最高者,符合泉在外、漳在 中,客在內的分布取向。

(一)福建的推力

北宋謝履「泉南歌」云:「泉州地狹山谷瘠,雖欲就耕無地闢;州南有海浩 無窮,每歲造舟通異域」,此歌正是閩南地區經濟面貌的寫照。由於閩粵山多田 少,可耕地小,因此人口壓力特大。根據 1812 年之估計,以人均耕地面積論,

最少的省分依次為福建為 0.93 畝,安徽為 1.21 畝,廣東為 1.67 畝。(表 3-3)此 外,閩粵本有航海與向外發展傳統,宋元時代,泉州甚至躍居中國或世界第一大 港,而閩商至明朝一直活躍於東亞港口。因此,閩人常移民海外,另謀生路。92其 他,如戰亂、官府壓迫與貪污等因素,亦有推波助瀾之效。之後,康熙二十三年 (1684) ,台灣正式納入清朝版圖,這時不少漢人因福建、廣東的地理環境較不 易謀生,除了地理因素外,其歷史因素是因明朝國勢漸衰,福建為鄭氏的抗清基 地,成為戰場,該省可耕地少又經常缺糧,更遇烽火連綿,人民苦不堪言,因此 也是容易往台灣移民的主要因素。但清朝康熙皇帝害怕台灣成為海盜聚集的場 所,而再度成為反清復明的基地,因此,頒布渡台禁令,規定凡渡台者不准攜帶 家眷,並在原籍取得照單,送交分巡台廈兵備道查核,才可合法渡台。筆者根據 梧棲的王家祖譜記載開台祖王亦達有妻室,93小他五歲名為周氏儀,可見他應不 是單身渡台的,推測它應該是偷渡來台開墾的,時間恰巧為渡台令第一次弛禁時 期(1732-1740),94這是渡台禁令頒布後的第一次解除攜眷令,就是趁著這個時 間來台灣拓墾的。另外,像是從蓮塘蔡祖譜中了解,蓮塘蔡是福建省晉江縣廿一 都蓮塘鄉移民而來的,中國大陸蓮塘鄉幾乎整個村落都姓蔡,所以這些蔡姓移民 被稱為蓮塘蔡,他們來的年代是陸陸續續地來,不是一次移民,還有人死在往梧 棲途中的記錄,他們陸續來到梧棲,而且從事貨物搬運的勞役工作,所以他們集 中住在車埕一帶,那是貨物集散地,頂車埕在長興宮附近,下車埕在真武宮前面,

還與大陸往來頻繁。

綜上述可知福建省每人的平均畝數是沿海五省份中所得到耕地最少的省份

(表 3-3),因此福建的移民潮是因原鄉的高度的人口壓力,所以台灣的移民潮 有大部分來自福建省。還有《晉江縣志》所記載與天災有關的紀錄也是民眾遷移 的原因(表 3-4),像是王亦達家族95應該是與此原因而遷台的。

92 黃富三,〈台灣土地開發史〉,《台灣史蹟源流研習會》,1994,頁 11-12;《霧峰林家的興起》,

自立晚報,1987,頁 21-24。

93 《王家祖譜》,私藏。

94 許雪姬,《龍井林家的歷史》,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民國 79 年 6 月,頁 27。

95 《王家祖譜》,私藏。

表 3-3 中國五省人口密度表 (1812 年)

省 份 江 蘇 浙 江 安 徽 福 建 廣 東 面 積

(平方英里) 38600 36670 54810 46320 99970 人口數 37843501 27256784 34168059 14777410 19174030 耕地面積(畝) 72089486 46600369 41438875 13863383 32034835

對面積

(二) 台灣的吸力

清初郁永河「竹枝詞」:「台灣西向俯汪洋,東望層巒千里長;一片平沙皆沃 土,誰為長慮教耕桑」,此顯現台灣乃農業天堂,只欠人為之開發。台灣的吸力 可歸納如下數點:第一、臺灣農業潛力大:臺灣自然地理環境,土壤肥沃,許多 土地適於農業耕作,且加以在清初時期又多屬處女地。故在康熙末葉後,大陸人 口壓力日重的情況下,當時台灣的地曠人稀,農業資源豐富,成為移民者之最愛。

如康熙中葉,郁永河言:「台土宜稼,收穫倍蓰」。96雍正5 年,台灣知府沈起元:

「漳、泉內地無籍之民,無田可耕、無工可僱、無食可覓,一到台地,上之可以 致富,下之可以溫飽」。97對當時常年必須面對糧食困苦之大陸沿海居民而言,

臺灣自然是移民者之一大樂園。第二,臺灣荒地多且地價低。由於居住的土著人 口少,且經濟生活多半處於農獵並存狀態,故實際已開發土地尚屬有限,荒野廣 闊。對新移民者而言,臺灣可利用之土地極大。再者,地價低廉也是對移民者一 大誘惑力。番社給墾時,荒地地價約為福建的十分之一。而土地墾成後,得以賣 小租權,其利潤極具優沃。第三,開荒常可逃稅。清朝請墾手續是由墾首向官府 申請墾照,以開墾大片土地,但墾戶往往墾多報少。雍正4 年(1726)巡臺御史尹 秦稱「欺隱之田竟倍於報墾之數」。98清光緒年間,清賦政策實施後,清賦前後 田園甲數竟差距有六倍之多。99由於私墾可隱稅、隱租,取得純粹的生產利益,

自佃人以至小租戶、大租戶,均可分享好處。100墾荒之收益對當時苦於納租、納 稅的大陸農民具有莫大吸引力。結果,移民如潮水般一波一波湧入,台灣社會產 生結構性的變化。

在康熙、雍正年間(1683--1735)五十餘年,乃以鄭氏時代開發之台灣(台南)、

鳳山、諸羅三縣為始,逐漸向南部山區與中、北部平原拓展。首先開發的是台灣、

鳳山二縣之地,但中、北部則後來居上。乾隆年間(1736--1795),中、北部平原迅 速開發。台中盆地大致開發完成。部分漢人入山區,中部濁水溪以北之沿山地區 尤其吸引漢人,加以水利的開發會對田園的開拓有相當的助益。

此外,農業拓墾帶動商業的發展,耕地日闢,農產增加,人口成長,生產力、

消費力提昇,台灣的農林產品運銷大陸,而移墾社會所需的手工業產品仰給於大 陸,這種區域分工的關係帶動貿易的發展,貿易興盛導引港口市鎮的發展。加以 台灣地形的河川由於旱季如荒溪,雨季則氾濫成災,故少有航行之利,反而形成 陸路交通的障礙,開拓早期原住民的敵意和移民次群團體的分類對立或盜賊等因 素均使陸路交通困難而且多危險,交通困難使每一分隔地域的貨物均向海岸的港 口市鎮集中,以港口市鎮為據點形成交易圈,各自與對岸的廈門、泉州等從事貿

96 《裨海紀遊》(文叢 44),頁 31。

97 《清經世文編選錄》(文叢 229),頁 2。

98 J. M. Meskill, A Chinese Pioneer Family, the Lins of Wu-feng, Taiwan(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65) pp. 48-49.

99 黃富三,《霧峰林家的興起》,頁 36。

100 黃富三,〈清代台灣之移民的耕地取得問題及其對土著的影響〉(上)、《食貨》,11〈1〉,1981,

頁20-28。

易,甚至南北交通亦仰賴水運,梧棲港就是在這種交通條件下興起的。

梧棲的開墾最早起源於清康熙末年,當時僅有少數來自泉州府安溪、晉江、

南安等地的大陸移民前來開墾,到乾隆年間開始與福建有帆船往來,開啟海上貿 易新頁,而商賈也紛紛前來設立行棧從事經濟貿易,到了乾隆末年,梧棲已初具 街鎮雛形。101清道光年間,由於中部地區各港口相繼淤淺,五叉港則因港務日漸 鼎盛,遂扮演中部帆船貿易樞紐的角色,當時街上行棧林立,頂、下車程貨物堆 積如山,運貨的牛車日以千計,繁華達到顛峰。所以,在鹿港漸漸衰落時,中部 的五叉港卻日益繁盛的。102

表3-5 荷治時期以來台灣人口數和人口密度

年 代 人口數(千) 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

1650 荷治時期 100 2.8

1680 明鄭時代 200 5.6

1810 清代 2000 55.7

1890 清代 2500

1895 日治 2550 72.0

1945 戰後 6000 169.0

1958 10000 279.2

資料來源,陳紹馨《台灣的人口變遷與社會變遷》,台北:聯經,1979 年,頁 18。

101 洪敏麟,《五叉港聚落圖說》,台中縣梧棲鎮農會,1994 年,頁 6。

102 田調所得,陳炎正認為霧峰林家也曾經在梧棲設有樟腦倉庫,為何設倉庫在梧棲!有一說法:

霧峰林家為漳州人,可是,像是鹿港和梧棲這些港口都是泉州人的移民地,而泉漳不合,因此,

漳州人唯有佔據大肚溪,才能將貨品出口,而梧棲港和塗葛堀都位近於大肚溪口,為此原因而在 梧棲設有倉庫。

在文檔中 清代梧棲地區的開發 (頁 44-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