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科學課程中的美感經驗

第四章 研究結果

第二節 科學課程中的美感經驗

表4-2-1 科學教師所認知的美感經驗之內涵及其重要性

主題類別 概念意義 人數 百分比

美感經驗的內涵 美好愉悅的感受與經驗 6 50%

成就感與滿足感 1 8%

美感經驗的重要性 提升學習科學的興趣 4 33%

引發想像力與創意 1 8%

潛移默化,美化生活 1 8%

一、美感經驗的內涵

訪談中,多位受訪者表示有聽過「美感」及「美感經驗」這兩個名詞,但是對其內涵其 實不甚瞭解,因此受訪者大多依自己個人的經驗和觀點來定義「美感經驗」。

4-1-1美好愉悅的感受與經驗

受訪者們認為美感經驗首要條件是“有感”,有感受才能覺知到美,才會被感動。因此,

多位受訪者直觀地表示美感經驗就是「與美感有關的經驗」,或是「感受到美的經驗」,並 認為具美之特質的人事物,是令人感到身心愉悅的。受訪者們的看法符合李澤厚(2001)的 觀點,美感經驗來自於個體對具美的特質之事物的覺知,引發了內心的感動,主體本身因而 產生的喜悅和美好的感受,就是美感經驗的內涵。

「美感經驗是由人接觸外界所得到舒服的、愉快的、滿足的、懷念的、安全的經驗。它 是人生存的依歸寄託、希望的所在,所以很重要。」(A-1011024)

「當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有了一些經驗,如果這些經驗是愉悅的、美好的,那就是美 感經驗。」(J-1021021)

美感經驗中,感知到美、感覺愉悅之外,有受訪者提到,美感經驗也應包含認知的成份,

64

因為瞭解客體對象,而對他更加地喜愛、欣賞;從另一方面來說,主體因為喜愛、欣賞客體 對象,不自覺地會想要對客體對象有更進一步的瞭解。

「美感經驗除了是讓人感到愉快之外,更要讓學生認知、瞭解課程內容,無論是先認識、

瞭解之後再去體驗、操作;或是先體驗、操作,再進一步瞭解,美感經驗不只有情意,

還要包含認知的層面,學習才會更深入。不然的話,只有認知,沒有情意,學生學到的 可能是死的知識;反過來說,只有情意,沒有認知,學生只是覺得好玩,老師問他問題,

他也答不出個所以然來。」(J-1021021)

「我想美感經驗就是“因為發現、遇見某些美好而有所感動、感知的經驗”吧!那樣的

“美好”不一定指漂亮的東西,像是蟾蜍本來外表不討喜,甚至有小朋友覺得牠們噁心,

但是相處久了,小朋友因為暸解而開始喜歡牠們。」(K-1021023)

「美感經驗有一個"感",所以應該是個體感知察覺到客觀存在的美,美的特質經由認知 的系統,進入到個體的腦海裡。美感經驗包含感受與認知,美的經驗是憑直覺吧!但是 也包含個體主觀的判斷。」(K-1021023)

「美感經驗就是科學裡的理智、情感與實踐,光是自然課本內容是不夠的,必須與生活 經驗產生連結,才能生根發芽。」(E-1020113)

上述受訪者的看法,符合Dewey (1934:55) 的觀點,Dewey 認為美感經驗是實用的 (practical)、情感的(emotional)與知性的(intellectaul)。實用、情感與知性等不同的要素構成一 個整合的經驗,這個經驗就具有美感特質。由受訪者們的觀點看來,美感經驗之中,不僅需 要主體的情感融入與感覺、感動,主體的理智、行動也與情感互相聯繫,持續交互作用。

4-1-2成就感與滿足感

「美感經驗是一種成就感和滿足感,能幫助學生得到知識上、情意上的滿足,具有感知 的能力。例如,瞭解自然現象形成的原因,雨水怎麼來的、水的循環、水的三態等,除 了『知道』,也有『感覺』和『感動』,以及『想像』和『驚奇』。」(I-1020327)

Dewey(1934) 提出美感經驗是完整經驗的極致表現,完整經驗是成功完滿的經驗,具有 連續性、統整性與情感性等特質。受訪者I的訪談內容中所指的「成就感與滿足感」符合Dewey 所提出完整經驗的第一個特質「突出、完滿(consummation) 自足(self-sufficiency)的感受」,美 感經驗,是美好愉快的感受,也是兼具理性求知與情意態度的成就感與滿足感,是一種突出、

65

特別的經驗,不容易被忽略或遺忘。

二、美感經驗的重要性 4-2-1提升學習科學的興趣

「我認為美感經驗的重要性在於培養人對科學的興趣,一旦師生能從科學學習的過程中 體驗到美感的經驗,師生就會變得更投入這種科學的學習過程。相反的,從科學的學習 過程如果缺少了這種美感經驗,對科學的學習很容易半途而廢。」(C-1011130)

「美感經驗非常重要的原因是,學生要感知到科學之美,才能對它感到興趣、被吸引,

引發的學習動機、專注力會持續比較久。如果學生對科學、自然無感,考滿分又如何;

學生對科學、自然有感,才能活用所學的知識技能,實踐在生活中。」(I-1020327) 多位受訪者(C、I、H、K)提到美感經驗最重要的功能即在提升學生學習科學的興趣。從 被動聽講到主動參與,關鍵在於美感經驗中的情感投入與認知理解,科學學習裡的認知、情 感、行動統整為一個完整的美感經驗。

「學生從事科學探究時,原本是站在客觀的觀察者立場,但是,慢慢地,他們和觀察對 象拉近了距離,也對觀察對象投入了情感,愈來愈瞭解,認識愈來愈多,願意為它付出 時間和精力,自發性地去探索、試著尋找答案,在這過程中,我甚至看到孩子們合作無 間、熱絡討論,也常常看到孩子們因為有新的發現而發出讚嘆聲。在那樣的時刻,看到 孩子們樂在其中,我相信在那個時刻孩子獲得了美感經驗。」(H-1020320)

新奇有趣或具有挑戰性的課程內容,能引起好奇心、觸發想像力,連結新舊認知架構,

建構新的意義,使學習者獲得美感體驗。美感經驗發生在主客體交融,能提升並維持學習興 趣,讓學生主動投入科學探究行動。

「孩子們大多有與生俱來的好奇心,喜歡探索、嘗試,美感經驗能保持孩子們的好奇心,

幫助孩子們努力去探索未知的世界,樂此不疲,主動求知。」(H-1020320)

「像『蟾蜍之美』觀察活動,小朋友從照顧蝌蚪的過程中,得到了美感經驗,學會了主 動觀察、蒐集資料的方法、表演肢體動作,瞭解了相關故事…等,那是比較多角度、多 面向的學習,不僅是在學習科學而已。」(K-1021023)

4-2-2引發想像力與創意

「有了基礎的美感經驗之後,學生還可以做類化。譬如說:觀察或養育蟾蜍一段時間後,

66

對蟾蜍有所瞭解,不會覺得蟾蜍噁心,能夠欣賞蟾蜍之美。之後,看到毛毛蟲,學生就 可以用類似的方式,也試試看養醜態的毛毛蟲,也發現到毛毛蟲並不可怕,不會傷害人,

是可以飼養的,有一天並發現這種醜態的毛毛蟲,也會變成漂亮的蝴蝶。」(B-1011110) 一般而言,美的東西比較能吸引人的注意力、讓人喜歡,但美感經驗裡的感受和理解,

能觸發學生啟動想像力,並進一步激發創意。原本學生討厭或害怕的蟾蜍,藉由想像力的轉 化,卻能夠接受甚至喜愛。研究者認為這符合朱光潛(1961)所提出美感經驗可能伴隨「移 情」作用,學生把自己的情感轉移到科學對象,根據自己的經驗來瞭解它,想像科學對象也 和自己有同樣的情感,在心裡引起共鳴,所以能體會科學更深層的意義與意境。

這樣基礎的科學美感經驗,有助學生擴展思維、提升認知的層次,如受訪者 B 所說,學 生能夠以此類推,超越平凡的感官,看見的不僅止於表面,當學生以後接觸到一樣是外貌醜 陋、不討喜的動物如毛毛蟲,不會排斥接近牠,而是願意去探究牠、瞭解牠,思考更深層的 問題,如:為什麼毛毛蟲要長得毛毛的?外表為什麼要很鮮豔?毛毛蟲和蠶寶寶、蝴蝶和蛾 有什麼不同嗎?

想像力的轉化也能橫跨不同單元或領域,從動物到植物,從生物到非生物,從日常生活 環境到全球環保議題。

「動物的美感經驗有了之後,就可以轉到植物的部份。喜歡周遭的動植物後,慢慢再將 範圍擴大,類化到其它非生物,如:礦物、土地。甚至,再讓學生思考人類與大自然的 關係,生態美感、環境保護等議題。」(B-1011110)

4-2-3潛移默化,美化生活

「人都有善良的一面,我們如果能在科學課程中,用科學觀察、科學實驗,引導學生領 略科學之美,慢慢的學生的脾氣會變好,會被感動,真情流露。」(B-1011110)

受訪者 B 從自己的教學經驗裡體認出美感經驗可以陶冶性情,當學生沐浴在美感的環境 中,久而久之,感覺敏銳、心思澄淨、性情平和,擁有美善的心靈,行為舉止能符合美感。

「學生從生活中、課堂中感覺到美、體驗到美,潛移默化,一點一滴慢慢累積美感經驗 之後,將來當他到自然環境中,就不會做出像亂丟垃圾這樣破壞環境的行為,他會希望 自然界是協調、美好的。即使是處理人際關係或應對進退,也會具有美感,不會動不動

67

就粗暴衝動,罵髒話、動手打人。」(B-1011110)

經由美感經驗的薰陶,學生能體會到科學中和諧、統一的美感,使得生活充實、心情愉 快,更培養積極進取的學習態度。美感經驗的移情作用能激發學生想像力與創意,學生不只 轉移情感至科學對象,也不自覺地模仿它的動作姿態與神情氣韻,這符合朱光潛(1961)所 提出美感經驗可能伴隨的「內模仿」作用。

「例如,養竹節蟲必須要動作很細緻、有耐心,在養殖、照顧的過程中,必須修心養性,

把注意力投入在對蟲的關照,好像把蟲當作自己的好朋友一樣,相處的時間久了,還會 模仿牠的動作,慢慢地學生就學習怎樣愛護這個小動物。久了以後,學生的心會變得柔 軟,對周遭環境與人事物,會懂得關愛、保護,甚至也可能會為了心愛的蟲而高興、難 過。」(B-1011110)

貳、科學教師在教學歷程中獲得的美感經驗

表4-2-2科學教師在教學歷程中獲得的美感經驗

主題類別 概念意義 人數 百分比

科學教師的美感經驗 看見學生的成長與進步 6 50%

科學教師的美感經驗 看見學生的成長與進步 6 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