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科學遊戲與教學

第 二 章 文 獻 探 討

本研究主要是以科學遊戲「重心」為主題之教學活動,結合創造性問題解決(CPS) 教學模式,設計科學遊戲創造性問題解決教學活動。本章共分為四節,分別說明科學遊 戲與教學、科學遊戲教學之相關研究、創造性問題解決,以及創造性問題解決融入自然 科教學之相關研究。

第一節 科學遊戲與教學

本節首先從兒童發展的角度探討兒童與遊戲的密切關係,再專對科學遊戲部分多 加說明。

壹、兒童與遊戲

遊戲是兒童的天性,古今中外都很重視兒童的遊戲,中國明代學者王陽明在《傳 習錄‧訓蒙大意》裡道:「大抵兒童之情,樂嬉遊而憚拘檢,如草木之始萌芽,舒暢之 則條達,摧撓之則衰痿。」,說明依孩子喜歡玩樂的特性,教育他們,使其內心感到歡 樂,學習的進步情況就不會停止。早期西方教育學者如康美紐斯(Comenius,1592-1670)、

盧梭(Rousseau,1712-1778)、裴斯塔洛齊(Pestalozzi,1782-1827)、福祿貝爾(Froebel,

1782-1852)等都強調遊戲對兒童的重要性,他們反對用嚴格的紀律來訓練兒童,或以背 誦方式來教導兒童,反而視遊戲為兒童的學習,福祿貝爾更直接把遊戲視為一種兒童的 學習工具(吳幸玲,2003)。由此可知,遊戲是兒童成長時的一種自然傾向和需求,身 為教育者,應藉由遊戲瞭解孩子的需求和喜好,便可以加強積極、主動學習的內在動機,

8

也能從遊戲中製造與他人溝通的機會 (Bergen & Fromberg, 2009)。

由於各學者對「遊戲」的定義其關注焦點不同,研究者將其主要區分為「自發的 內在動機」與「探索真實世界的媒介」兩大類:

一、自發的內在動機

趙育琳(2008)曾強調遊戲是強調內在動機、自發性、自由選擇、正向的情感、

創造刺激、主動參與及人格特質的向度。蔡宗信(2007)也認為遊戲是一種很複雜 的行為模式,它讓兒童能發自內心,自由且主動的探索生活中的經驗。除此之外,

Garvey (1991)

也認為遊戲是由兒童主動掌控的活動,因此對兒童而言,遊戲是快樂、

充滿趣味且富有意義的。進一步來說,遊戲是沒有固定模式,主要是出自內在動機、

重過程輕結果、有歡笑及快樂等正向的影響,是主動參與,並能表達及釋放內在自 我的途徑(林堂麗,2003)。以上學者均將遊戲定義為自發的內在動機驅使所形成 的活動。

二、探索真實世界的媒介

Piaget(1962)主張,遊戲的目的在讓孩子認識真實的世界,並透過遊戲練習與鞏 固最新的技巧,進而達到熟練的程度。如果配合兒童的生理與心理發展階段,遊戲是促 進兒童認知發展的要素之一,從具體到想像式的遊戲,可以促進兒童的認知發展階段

(Vygotsky, 1976)。國內研究也發現,遊戲不只打發時間、發洩精力或促進生理動作的協 調而已,它同時還具有學習社會性、發表感受及引發互動的特質(何長珠,1998)。謝 甫宜與洪振方(2009)也提到科學遊戲就像一把用好奇心與玩趣打造的鑰匙,可協助學 童打開探索世界運作原理的大門。從多位學者的觀點可知,遊戲可作為探索外在世界的

9

方式,我們可以從遊戲的歷程中看到他們如何解決問題,如何修正與發揮創意,學習未 來社會生活的能力。由此可知,研究者整理上述的遊戲的定義,認為遊戲是強調孩 子主動學習、磋商認知、循序漸進,也帶給兒童探索、練習和學習的機會。遊戲 不但給孩子帶來活潑、快樂的氣氛,且透過遊戲時的專注、思考訓練及自由的想像 空間,可提高創造力。

Moyles (1989)提出「遊戲學習螺旋式的發展」,他認為教學的第一階段是遊戲 的自由探索,第二階段由於某種程度的精熟,可以讓學童加入一些新的學習。遊戲 與學習之間呈現螺旋狀地不斷循環擴張,如果從指導式遊戲中探索自由遊戲,不斷 的擴大漣漪,然後又再回到加強與提升自由遊戲,使得學習逐漸延伸到兒童對外更 廣博的經驗,之後再升高到知識與技能的增加,參見圖 2-1。因此,這個遊戲學習 螺旋式的發展歷程,可說是融合了前面所提遊戲的兩種定義,既是自發內在動機的 表現,也能探索真實世界。

圖 2-1 遊戲學習螺旋圖。資料來源:

"Just Playing? The Role and Status of Play in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 by J. R., Moyles, 1989, Philadelphia : Open University Press,

p.16.

10

貳、科學遊戲

科學能啟發兒童的智慧,遊戲則帶來心靈的歡樂(陳忠照,2000)。學生可以從 遊戲中體會科學原理。以下分別針對科學遊戲的定義、科學遊戲的設計原則與教學原則 進行討論。

一、定義

李秉彝(1972)認為科學遊戲是一種利用科學原理,卻有教育意義而具有好玩、

神奇的趣味,又能訓練科學思想與態度,啟發創造發明的活動。牟中原(1999)在「動 手玩科學」一書的推薦序中指出科學遊戲是科學活動與遊戲的結合,寓教於樂,將趣味 找回來,學生可以從遊戲中體會科學原理。吳幸玲(2003)引述 Hawkins 的觀點認為,

科學學習中有一個階段就是「任意玩弄科學器材」,讓孩子以遊戲的態度接觸科學,

兒童會從中獲得很多。許良榮(2004)則是認為科學遊戲蘊含科學原理或科學概念的活 動,且活動的必要條件是參與的兒童會認為「好玩」,才有高度意願想參與。林堂麗

(2003)根據各學者對科學遊戲的看法,與 Piaget 對遊戲分類的理論基礎,加上 考量九年一貫課程之需求,定義科學遊戲如下:(一)科學遊戲是結合科學原理進行 的「規則性」遊戲;(二)科學遊戲是在有目標與解決問題情境下,彈性規則中進行的 活動;(三)科學遊戲的活動過程中,必須包含一項以上的「科學過程技能」;(四)

科學遊戲的設計需包含學習者動手操作的程序;(五)具明確的判斷標準以判斷科學遊 戲的完成,而在標準內,接納不同的遊戲結果;(六)科學遊戲教學之流程,需蘊含(imply)

三項以上「自然與生活科技」學習領域之分段能力指標。

綜合學者專家對科學遊戲的觀點,研究者將本研究所指的科學遊戲定義如下:

11

(一)科學遊戲需包含科學概念,本研究以「物體的重心」為科學遊戲教學設計的核 心概念。

(二)科學遊戲的設計需包含讓學生動手操作的程序。

(三)科學遊戲必須引發兒童對科學學習的興趣。

二、科學遊戲設計與教學原則

設計科學遊戲時,遊戲的素材與資源的選擇上也是一大考量,許良榮、黃佳媛、

楊婷婷(2010)也認為有其應考慮的原則:

(一)器材的取得是否方便、經濟,使每位學生都能實際操作、參與。

(二)遊戲效果是否有明顯的效果,能引起學童的興趣。

(三)分析遊戲內容與教學目標之關係,以確認遊戲的教學價值。

(四)教師應先自行試驗操作,確認遊戲操作上的可行性、安全性與效果。

我們可以發現,遊戲導向的教學設計應以學生作為出發點,讓學生能有更多的參 與機會,能實際的操作、探究,同時也要考量學生的能力,設計出讓學生感興趣及符合 能力的活動,不宜設計出太難或太簡單的教學活動,學生才不會因此失去學習態度(蘇 秀玲、謝秀月,2006)。郭騰元(2000)針對如何設計科學遊戲,他提出了以下幾個要 點:

(一)能讓學習者感到驚喜;

(二)能用簡單的科學原理解釋;

(三)製作方法簡單;

(四)所用的材料是很容易從家裡、文具店或五金行取得的;

12

(五)容易改變或改進。

國外學者 David (2001)也談到科學遊戲的設計必須符合簡單化(simplicity)、參與性

(participation)、有目標(goals)、懸疑不確定性(suspense)等四個簡單的原則。許良榮(2001)

則是強調將遊戲轉化為教學,教師必須有事前的計畫,應避免直覺的、試錯性的或是過 度開放性的玩耍遊戲,畢竟我們的課程設計或教學有目標導向的特性,屬於 Moyles 遊 戲學習螺旋圖(圖 2-1)中的「指導式遊戲」,因此在設計科學遊戲教學活動時應把握 以下原則:

(一)趣味性:

選擇的教學主題或探究主題,需讓學生感到有趣、好奇,才能提高學生對於課 程的參與度與學習意願。

(二)生活化:

科學教學應與生活結合,以生活化、社會化為目標進行教學活動,幫助人與自 然間緊密的結合。

(三)配合學生學習階層:

設計時應考慮教學對象的先備知識、學習經驗與能力等,設計適合各認知發展 階段學生學習的教學活動。

(四)釐清學習目標:

建議參考「十大基本能力」與「分段能力指標」,釐清教學設計所能達成的目 標。

(五)安全性:

13

學生進行操作前,教師必須先留意操作過程是否有安全上的風險或應該做哪些 防患措施。

(六)問題解決:

設計時可增加主動探究的機會,「問題解決」是相當值得運用的教學策略之一。

(七)小組合作:

透過小組合作的學習方式,讓學生分享彼此的經驗或意見,並從中學習相互協 助與尊重他人意見的科學態度。

(八)多元評量:

可根據九年一貫課程綱要,採多元化方式實施,以觀察、測驗、口頭發問、實 作、檔案評量等多元方式評量學生的學習情形。

綜合以上各家學者對科學遊戲設計原則的意見,本研究在釐清學習目標與考量學 生能力後,以生活化的取材設計趣味的科學遊戲,過程中首重安全,並設計讓學生有機 會進行問題解決與小組合作的機會。

在科學遊戲教學原則方面,李秉彝(1972)提出進行科學遊戲教學時,需注意若 干指導方法:

(一)遊戲進行前:

教師應在遊戲前先準備所需的用具,且在指導科學遊戲時,需先說明遊戲的名 稱、方法,不必說明原理,等兒童做完遊戲後,讓他們自己發現,自己發表,然 後教師再行補充整理。

(二)遊戲進行時:

14

應先採「靜」或「思考」的遊戲,再進行「動」的遊戲為宜;老師的示範及解答 問題時,要簡單明瞭;遊戲時應訓練兒童有條不紊、動而不亂的習慣;注意兒童 安全教育的實施。

(三)遊戲結束後:

應指導兒童收拾用具,養成物歸原處整齊清潔的習慣。

許良榮(2008)也談到科學遊戲融入教學需要經過教學者的過濾與組織,避免只 是單純的引起學生興趣,而缺乏學習的內涵,必須把握的重要原則之一是讓學生有「動

許良榮(2008)也談到科學遊戲融入教學需要經過教學者的過濾與組織,避免只 是單純的引起學生興趣,而缺乏學習的內涵,必須把握的重要原則之一是讓學生有「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