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四章 結果與討論

第一節 第一次教學行動

本研究的第一次教學歷程從民國 103 年 9 月 14 日到 10 月 14 日止,為期一個月,

以下就教學過程與教學成效進行討論。

壹、第一次教學過程

研究者第一次教學行動研究對象為康樂國小六年 X 班(化名)共 29 位學生,在與 協同教師(即該班自然與生活科技教師)討論後,研究者以隔週上課、每次 2 節課的方 式,總共在該班進行 6 節教學活動,時間均為星期二上午第三、四節原自然與生活科技 時間。上課場地為協同教師任教的自然與生活科技教室,該教室的長約為 7 公尺,寬約 6.2 公尺,教室內部配置如圖 4-1。自然與生活科技教室位於校園中新建的大樓,教室周 圍採雙走廊設計,設備齊全,教室內有投影機、投影布幕、學生實驗桌、儲藏櫃及黑板,

教學準備室則有一部電腦,洗手台則設置在雙走廊的另一側,專供上課班級使用。

在學生分組方面,協同老師向研究者說明,在老師規定每組均有男女生的條件下,

讓學生自行挑選組別,以四~五人為一組,因此本教學活動進行時也依照其原本自然與 生活科技課程的分組安排。

68

圖 4-1 自然科任教室配置圖

貳、教學成效

教學成效評估分為「學習目標」、「學生學習反應」及「教學活動設計修正」三部 分進行說明。

一、學習目標

(一)單元目標

第一次教學過程,協同教師全程參與,審視研究者的教學,並協助教學錄影及進行 教學觀察記錄。每個主題教學結束後,研究者與協同教師進行一次討論,三次討論後協 同教師接受研究者訪談,提供研究者課程設計與教學方法修改的建議。研究者彙整第一 次協同教師觀察紀錄檢核表(一)中「單元目標」檢核(見附錄五),結果如表 4-1。

69

70

迷惘,不知如何操作。

協:一開始你直接請學生把尺移動的過程紀錄在學習單上,小孩子他們不知道為什麼要這 樣做,所以就會畫出很多不一樣的。

研:所以我應該先說明清楚?

協:對,我想這樣他們會比較知道為什麼。(TA1-CD-T1)

3.在主題二的「發揮小組合作的團隊精神」目標(第 5 項)方面,評定等第為「可」,

顯示本次教學無法促使學生合作,發揮團隊精神。協同教師及教學者都發現研究者在 教具選用上,幫每位學生準備一組平衡鳥,易使他們各自操作自己的,討論與合作的 時間減少。

(1)主要內容:事前準備了每人一組的平衡鳥,但是也因此讓組員們減少了互動的機會,操 作時大家都各玩各的。

(2)省思:組員的座位安排可使他們 2~3 個人玩一組平衡鳥,活動進行時,彼此可以討論與 分工,這樣小組之間的人員較有互動性,下次可修改 2~3 個人玩一組即可。

(TB1-D-T4)

(二)九年一貫能力指標

研究者彙整第一次教學協同教師觀察紀錄表中「九年一貫能力指標」,結果如表 4-2。

71

72

研究者設計的學習單中,包含「程序性知識(procedural knowledge)」與「陳述性 知識(declarative knowledge)」問題。程序性知識是指按一定程序理解操作從而獲致結 果的知識;另一為陳述性知識是指有關事實性或資料性知識(林清山,1997)。以下分 別討論「程序性知識」與「陳述性知識」之學習情形。

73

1.程序性知識

(1)「主題一、平衡一線間」程序性知識之分析

第一次教學「主題一、平衡一線間」程序性知識的表現結果如表 4-3。針對問題 1

「如何擺放硬幣在名片的邊緣?」,學生回答如「把名片弄彎,之後把硬幣放上面,再把 名片拉直(TA1-LS-S1-09)」,完整交代操作過程,得 2 分;如果敘述不完整則得 1 分,

例如「把名片折一折(TA1-LS-S1-06)」。問題 2「如何改造能讓墊片立在名片上?」,

學生回答如「把中空的洞補滿」與「把厚度變厚(TA1-LS-S1-11),寫出兩種不同方法,

可得 2 分;如果敘述一種方法則得 1 分,例如「用油土補滿(TA1-LS-S1-21)。 表 4-3

「主題一、平衡一線間」程序性知識之分析(第一次教學)

問題 1 如何擺放硬幣在名片的邊緣?

完整回答 彎(或折)起名片,將硬幣放在彎曲處,再慢慢伸直。

評分原則 與結果

0 分:空白或完全錯誤 0 人 (0.0%)

1 分:敘述不完整 8 人(29.6%)

2 分:完整交代如何操作 21 人(75.0%)

問題 2 中空的墊片不容易平衡,要如何改造才能讓它立在紙片上?

完整回答 將墊片中空的洞填滿。

評分原則 與結果

0 分:空白或錯誤方法 1 人 (3.4%)

1 分:寫一個正確方法 19 人(65.5%)

2 分:寫二個正確方法 9 人(31.0%)

從表 4-3 中發現,問題 1 有 75.0%學生可完整交代如何操作,有 29.6%學生對於操 作的敘述不完整,教學者在教學札記中提到「發現學生寫學習單時間較趕,導致他們無法完 整表達意思(TA1-D-T3)」,顯示教學者除了應預留時間讓學生書寫,也應進行行間巡視,

提醒學生書寫清楚。問題 2 提出解決方案方面,約 65.5%學生只能提出一種解決方法,

有 31.0%學生能提出兩種方法,顯示在第一次教學中,超過半數學生只能提出一種作法。

74

(2)「主題二、我有一隻平衡鳥」程序性知識之分析

「主題二、我有一隻平衡鳥」單元程序性知識之表現結果如表 4-4,從表 4-4 中發 現問題 1 有 86.2%學生回答完整,例如「在另一方多加一個墊片(TB1-LS-S1-02)」、「 邊都掛一樣多的墊片(TB1-LS-S1-23)」等,另外有 13.8%學生回答不完整,未寫出調整 的具體方法,例如「調整墊片的數量(TB1-LS-S1-18)」、「找重心(TB1-LS-S1-30)」等。

問題 2 有 25.9%學生回答完整,例如「把重的那一方彎到手的下方(TB1-LS-S1-27)」等,

有 58.6%學生只得到 1 分,例如「調整高低(TB1-LS-S1-03)」、「下面一點(TB1-LS-S1-19)」, 有 5 位學生填寫錯誤或空白,例如「物體的重心在支點(TB1-LS-S1-29)」。

表 4-4

「主題二、我有一隻平衡鳥」程序性知識之分析(第一次教學)

問題 1 墊片的數量會影響你的平衡嗎?你如何調整?

完整回答 會,調整鋁線或加掛一個墊片。

評分原則 與結果

0 分:空白或完全錯誤 0 人(0.0 %)

1 分:敘述不完整 4 人(13.8%)

2 分:完整交代如何操作 25 人(86.2%)

問題 2 鋁線的角度與高低會影響你的平衡嗎?你如何調整?

完整回答 會,鋁線彎到支點下方,且越下方越好。

評分原則 與結果

0 分:空白或完全錯誤 5 人(17.2%)

1 分:敘述不完整 17 人(58.6%)

2 分:完整交代如何操作 7 人(25.9%)

教學者在檢視學生答案時發現,原本學習單的問題無法有效檢測學生是否瞭解「重 心高低與平衡」的關係,研究者在教學札記中談到「第 1 題和第 2 題問題不夠明確,不容 易讓學生想到要把重的那一方移到支點下面(TB1-D-T2)」,與協同老師討論後,將問題修 改如表 4-5,修正後的三個問題較有承接性,並兼顧程序性知識與陳述性知識的習得。

75

76

重心移動軌跡

0 分:空白或繪圖錯誤 6 人(21.4%)

1 分:繪圖不清楚或不完整 14 人(50.0%)

2 分:繪圖完整 9 人(32.1%)

從圖 4-2 與圖 4-3 學生學習單的作答情形發現,俯視圖的紀錄較簡單,學生繪出一 寬一窄的擺設即可得分,如圖 4-2 a.及圖 4-3 a.。側視圖的紀錄則因一開始未正確畫出水 平線,使得最後畫出一高一低的擺設有偏誤,如圖 4-3 b.及 c.,僅得 1 分或 0 分。重心 移動軌跡方面,也因一開始未正確畫出水平線,使得起始重心(M1)與終點重心(M2)

的連線不易看出有下降的趨勢,如圖 4-3 d.。

a.俯視圖 2 分 b.側視圖 2 分 c.連線圖 2 分

圖 4-2 第一次教學「主題三、雙錐體爬呀爬!」學習單完整回答範例

a.俯視圖 1 分 b.側視圖 1 分

c.側視圖 0 分 d.連線圖 0 分

圖 4-3 第一次教學「主題三、雙錐體爬呀爬!」不完整或錯誤範例(得 1 或 0 分)

77

與協同老師討論後,下次教學時研究者將學習單修改「2.側視圖」先將水平線畫妥,

且「3.重心連線」也先將裝置畫妥,學生只要畫出雙錐體起點與終點的重心位置即可,

幫助學生專心在重心移動軌跡的觀察上,例如研究者與協同教師的課後討論紀錄:

研:學生畫裝置的部分都不太好。

協:對,這個首先水平要先畫好,但可以想想,畫這個的目的是什麼?

研:讓他把看到的重心移動軌跡記錄下來。

協:嗯,那我們就著重在這部分,擺設的樣子可以先幫他畫好。(TB1-CD-T2)

2.陳述性知識

(1)「主題一、平衡一線間」陳述性知識之分析

學生在「主題一、平衡一線間」陳述性知識之表現結果如表 4-7,有 62.1%學生有 完整的陳述性知識(18 位),能完整表達「手撐住尺或硬幣的重心,因此達成平衡」,

但也有 37.9%學生無法完整描述概念。學生回答中,屬於完整回答得 2 分,例如「尺的 重心撐起來,所以不會掉下來(TA1-LS-S1-01)」、「手碰到了重心,所以尺不會掉下來

(TA1-LS-S1-29)」。學生回答屬於不完整的回答得 1 分,例如「找到尺的重心

(TA1-LS-S1-03)」、「因為有重心(TA1-LS-S1-08)」。而學生回答中屬錯誤得 0 分,

例如「因為它有平衡感(TA1-LS-S1-20)」。

表 4-7

「主題一、平衡一線間」陳述性知識之分析(第一次教學)

陳述性知識 知道手撐住尺或硬幣的重心,就能達成平衡 評分原則

與結果

0 分:空白或錯誤 3 人(10.3%)

1 分:不完整 8 人(27.6%)

2 分:完整 18 人(62.1%)

學生對於撐住物體的重心來保持物體平衡有清楚的概念,例如從訪談學生中發現,

學生知道「想要把東西平衡都要找重心,而且頂住,不然就沒辦法平衡(TA1-IS-S1-30)」,

協同老師從旁觀察也發現「學生透過操作『自動平衡的尺』時,能掌握重心,實際操作達到 平衡(TA1-Co-S1)」。

(2)「主題二、我有一隻平衡鳥」陳述性知識之分析

學生在「主題二、我有一隻平衡鳥」的陳述性知識如表現結果如表 4-8,有 72.4%

78

學生能完整表達「知道重心在支點正下方,就容易平衡」,但也有 27.6%學生得到 1 分 或 0 分。學生回答中,屬於完整回答得 2 分,例如「掛墊片的地方移到支點正下方

(TB1-LS-S1-10)」、「物體的重心要在支點正下方(TB1-LS-S1-20)」。學生回答屬於不 完整的回答得 1 分,例如「把鳥的腳往下壓(TB1-LS-S1-06)」、「低一點(TB1-LS-S1-16)」。

而學生回答中屬錯誤得 0 分,例如「墊片數量和鋁線高低(TB1-LS-S1-18)」。

表 4-8

「主題二、我有一隻平衡鳥」陳述性知識之分析(第一次教學)

陳述性知識 知道重心要在支點正下方,就容易平衡 評分原則

與結果

0 分:空白或錯誤 2 人 (6.9%)

1 分:不完整 6 人(20.7%)

2 分:完整 21 人(72.4%)

雖然回答錯誤的學生偏少數,但從訪談學生中發現,學生在操作平衡鳥時,學生提 到器材的問題,操作形成困難,訪談學生回饋如下:

雖然回答錯誤的學生偏少數,但從訪談學生中發現,學生在操作平衡鳥時,學生提 到器材的問題,操作形成困難,訪談學生回饋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