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四章 結果與討論

第二節 第二次教學行動

結束第一次教學行動後,研究者修正部分的教學設計,進行第二階段教學行動,歷 程從民國 103 年 10 月 23 日到 11 月 20 日止,為期一個月,以下就教學過程及教學成效 兩部分討論。

壹、第二階段教學過程

第二階段教學行動對象為康樂國小(化名)六年 Y 班共 28 位學生,在協同教師(即 該班自然與生活科技教師)討論後,執行期間因適逢期中考週(第十週),因此研究者 調整於第八、十一與十二週上課,每次 2 節課的方式,總共在該班進行 6 節課的教學活 動,時間均為星期四上午第一、二節原自然與生活科技課時間,上課場地與第一次教學 的教室相同,教室內部配置如圖 4-1。在學生分組方面,也是在老師規定每組均有男女 生的條件下,讓學生自行挑選組別,研究進行過程均依照其原本課堂分組安排來進行。

89

90

三 4.學生能藉由問題解決任務,提升學生對科學學習的興

趣。 V

5.學生能發揮小組合作的團隊精神,激發創造力及解決

問題的能力。 V

根據表 4-14 協同教師對第二階段單元目標的教學成效檢核及其對教學的觀察,可 歸納出:

1.在合計 16 項的檢核項目全部獲得協同教師評為「優」或「良」以上,「優」的有 12 項,「良」的有 4 項,比第一次教學獲得更佳的肯定,表示協同教師肯定教學達到預 設的目標。

2.在「記錄左右手向尺的重心移動」(主題一第 2 項)中,協同教師的評定從第一次教 學的「可」轉為第二次教學的「優」。從協同教師的觀察記錄發現,研究者此次教學 先行示範如何兩人合作操作並記錄,學生就能具體記錄下左右手向尺重心移動的過 程,例如協同教師在記錄表中表示:

「自動平衡的尺」實驗中,教師在黑板示範如何記錄,學生很認真的在學習單上,幫同學 做上記錄。(TA2-Co-T1)

3.在主題二的「發揮小組合作的團隊精神」(第 5 項)方面,協同教師的評定從第一次 教學的「可」轉為第二次教學的「優」,顯示本次教學改進了原來情形,促使學生主 動合作,進行討論,例如研究者與協同教師的課後討論紀錄:

協:這次你讓學生兩到三個人玩一隻平衡鳥,等於一組有兩隻平衡鳥,他們一組裡有兩隻 可以互相觀摩、討論。

研:對,我看到第二組他們會互相學習對方的技巧。

協:對阿!比起之前一個人一隻平衡鳥,這次討論的狀況比較熱烈,而且有深度,感覺到 他們的學習興趣也提高了!(TB2-CD-S4)

(二)九年一貫能力指標

研究者彙整第二次教學協同教師觀察紀錄表中「九年一貫能力指標」,結果如表 4-15。協同教師在此部分檢核等第均為「優」或「良」,協同教師檢核等第為「優」的 項目從第一次教學的 18 項增為此次的 24 項,第一次教學時獲評定為「可」的項目是

「1-3-5-4 願意與同儕相互溝通,共享活動的樂趣」,第二次教學檢核等第改進為「優」。

91

92

93

1 分,例如「把名片折起來(TA2-LS-S1-07)」。

第二題題目「如何改造能讓墊片立在名片上?」,學生回答如「洞口貼膠帶」與「 2 個墊片疊在一起(TA2-LS-S1-05)」,寫出兩種不同方法,可得 2 分;如果敘述一種方 法則得 1 分,例如「填滿中間的洞(紗布和油黏土)(TA2-LS-S1-24)」,雖然學生同時寫 了「紗布」和「油黏土」,但由於都是用來填滿中間的洞,仍屬一個答案,因此給予 1 分。

表 4-16

「主題一、平衡一線間」程序性知識之表現結果(兩次教學對照)

問題 1:如何擺放硬幣在名片的邊緣?

完整回答:彎(或折)起名片,將硬幣放在彎曲處,再慢慢伸直。

評分 第一次教學 第二次教學

0 分:空白或完全錯誤 0 人 (0.0%) 0 人 (0.0%)

1 分:敘述不完整 8 人(29.6%) 4 人(14.3%)

2 分:完整交代如何操作 21 人(75.0%) 24 人(85.7%)

問題 2:中空的墊片不容易平衡,要如何改造才能讓它立在紙片上?

完整回答:將中空的洞填滿。

評分 第一次教學 第二次教學

0 分:空白或錯誤方法 1 人 (3.4%) 0 人 (0.0%)

1 分:寫一個改造的方法 19 人(65.5%) 14 人(50.0%)

2 分:寫兩個改造的方法 9 人 (31.0%) 14 人(50.0%)

從表 4-16 中發現第二次教學的問題 1,有 85.7%學生對於操作的敘述完整,較第一 次情形的 75.0%提高了 10.7%,而協同教師觀察教學者「課堂有引導,讓學生一步一步發 表,學生就知道怎麼一步一步寫清楚,教學者也有下去巡視看一遍(TA2-CD-T3)」,顯示在 學生操作後,教學者引導學生回想操作過程,有助於學生表達完整的程序性知識。問題 2 提出解決方案方面,各有 50%學生都能提出一種和二種解決方法,相較於第一次教學 只有 31.0%能提出二種方法、65.5%學生僅提出一種方法,顯示第二次教學多數學生能 進行發散思考,想出一個以上的方法,例如課堂師生對話記錄如下:

T:中空墊片的重心處是空的,要怎麼改造讓它可以跟剛剛一樣平衡?

S2:把空隙補滿。 (註:第一種想法)

94 T:很好,除了填滿空隙之外,還有嗎?

S1:洞裡面加重物。 (註:第二種想法)

T:大家目前有兩個方向,一個是把裡面填滿,另一個是除了填滿外,中間的洞要填重一 點的東西,等一下大家都可以試試看。(TB2-V-S1)

協同老師也發現學生「利用教師提供的材料,或是他們自己的東西,來改造假錢幣,有 些真的成功了!(TB1-Co-T2)」,學生操作的情形如圖 4-7,顯示學生三種不同的解決方 法。

圖 4-7 學生把洞填滿,使墊片能平衡的不同方法

(2)「主題二、我有一隻平衡鳥」程序性知識之分析

第二次教學主題二「我有一隻平衡鳥」,學習單中的程序性知識題目有進行調整,

參見表 4-5,第二次教學程序性知識的表現結果如表 4-17。題目「不取下墊片,如何使 手上平衡鳥再次平衡?」,學生回答如「把較重的地方彎到支點的正下方,會達到平衡

(Y16)」、「把重的那一隻腳彎到手的正下方(TB2-LS-S1-06)」等,完整交代操作過程,

得 2 分;如果敘述不完整得 1 分,例如「調整鋁線高度(TB2-LS-S1-18)」、「彎曲銅線

(TB2-LS-S1-05)」等;空白或錯誤回答得 0 分,例如「調整平衡鳥的支點(TB2-LS-S1-20)」。

表 4-17

「主題二、我有一隻平衡鳥」程序性知識之表現結果(兩次教學對照)

第一次教學問:鋁線的角度與高低會影響你的平衡嗎?你如何調整?

完整回答:會,鋁線彎到支點下方,且愈下方越好。

評分原則 與結果

0 分:空白或完全錯誤 5 人(17.2%)

1 分:敘述不完整 17 人(58.6%)

2 分:完整交代如何操作 7 人(25.9%)

1.墊片中間填黏土 2.墊片中間貼膠帶 3.墊片中間貼紙片

(續)

95

第二次教學問:如果不取下墊片,如何讓手上的平衡鳥再次平衡呢?

完整回答:把鋁線往下,折到支點的正下方。

評分原則 與結果

0 分:空白或完全錯誤 3 人(10.7%)

1 分:敘述不完整 6 人(21.4%)

2 分:完整交代如何操作 19 人(67.9%)

從表 4-17 發現,有 67.9%學生回答完整,有 21.4%學生回答僅得 1 分,未寫出完整 的具體方法,有 3 位學生則是錯誤得 0 分。與第一次教學相較,學生在問題 2 的表現本 次教學較第一次提高 42.0%,顯示教學者修改學習單的問題後,較能讓學生完整表達程 序性知識。老師引導時分別讓每組掛不同數量的墊片,但大家不取下墊片,要如何使它 平衡?學生操作平衡鳥情形如圖 4-8,學生從沒有掛墊片的平衡鳥開始學習平衡,教學 者事先說明達到「平衡」的標準是鳥頭與地面呈垂直,接著每組使用不同的墊片數量掛 在平衡鳥兩側,學生再嘗試調整鋁線至平衡鳥鳥頭與地面垂直的平衡狀態。

圖 4-8 平衡鳥課程之學生學習情形

各組學生操作後在課堂討論與發表,歸納出「把鋁線折彎到支點正下方」,例如課 堂錄影記錄如下:

老師先介紹平衡鳥(蝴蝶)玩具 先學會平衡沒有掛墊片的平衡鳥

每組發表自己調整後的平衡鳥

96

師:想想看喔!如果我不動墊片,這歪歪的平衡鳥要怎麼平衡呢?

生:折他的腳!

師:唷!怎麼折呢?

生:…。

師:剛才做鐵鎚實驗的時候,我們發現什麼?

生:重心在支點下面。

師:對,那現在呢?也能這樣做嗎?

生:呃…掛墊片的那邊是重心…。

師:那支點呢?哪裡是支點?

生:手指。(TB2-V-S1)

(3)「主題三、雙錐體爬呀爬!」程序性知識之分析

兩次教學「雙堆體爬呀爬」學生的程序性知識表現結果如表 4-18,從表 4-18 學生 表現結果中發現,俯視圖、側視圖與重心移動軌跡三個繪圖均有八成以上學生回答完 整,僅有 1 成以下學生回答得 1 分,學生回答的範例如圖 4-9 及圖 4-10。相較於第一次 教學,在「俯視圖」部分兩次教學學生繪圖完整者相同;「側視圖」部分,第二次教學 時繪圖完整者較第一次教學提升了 25.0%;「重心移動軌跡」部分,第二次教學時繪圖 完整者較第一次教學提升了 64.3%。由此可知,在第二次教學時學習單將「側視圖」及

「重心移動軌跡」修改成事先畫好水平線及部分裝置(參見圖 4-6),能讓學生專心觀 察及畫出雙錐體重心移動的軌跡。

表 4-18

「主題三、雙錐體爬呀爬」程序性知識之表現結果(兩次教學對照)

問題 要怎麼擺放才能讓雙錐體往上爬呢?

完整回答

1.俯視圖 2.側視圖 3.起點重心與終點重心 連成一線

評分 第一次教學 第二次教學

俯視圖

0 分:空白或繪圖錯誤 1 人 (3.6%) 1 人 (3.6 %)

1 分:繪圖不清楚或不完整 4 人(14.3%) 3 人(10.7%)

2 分:繪圖完整 24 人(85.7%) 24 人(85.7%)

(續)

97

側視圖

0 分:空白或繪圖錯誤 3 人(10.7%) 0 人(0.0 %)

1 分:繪圖不清楚或不完整 7 人(25.0%) 2 人(7.1 %)

2 分:繪圖完整 19 人(67.9%) 26 人(92.9%)

重心移動軌跡

0 分:空白或繪圖錯誤 6 人(21.4%) 0 人(0.0 %)

1 分:繪圖不清楚或不完整 14 人(50.0%) 1 人(3.6 %)

2 分:繪圖完整 9 人(32.1%) 27 人(96.4%)

從圖 4-9 學生學習單的作答情形發現,側視圖與連線圖部分,此次研究者先畫好水 平線與部分裝置後,學生在繪圖時能清楚畫出側視圖的一高一低,以及連線圖中起始重 心(M1)到終點重心(M2)的下降趨勢。從圖 4-10 發現,學生繪圖錯誤或不完整的情 形,而得到 1 分或 0 分。

圖 4-9 第二次教學「主題三、雙錐體爬呀爬!」學習單完整回答範例(得 2 分)

圖 4-10 第二次教學「主題三、雙錐體爬呀爬!」不完整或錯誤範例(得 1 或 0 分)

2.陳述性知識

(1)「主題一、平衡一線間」陳述性知識之分析

(1)「主題一、平衡一線間」陳述性知識之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