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

第六節 資料蒐集與分析

本節將就研究中所需蒐集的資料與分析方式兩部分進行說明。

一、資料蒐集

本研究所蒐集的資料包含質的部分與量的部分。質的部分包含專家教案檢核表、

教學錄影紀錄、協同教師觀察記錄檢核表、訪談紀錄、學生文件中的「活動學習單」與

「整體意見心得單」、教學札記等;量的部分是學生文件中的「單元學習態度問卷」,

分別說明如下:

1.專家教案檢核表

研究者請兩位對自然科教學及課程設計經驗豐富的教師,針對本研究教學活動設 計和學習單進行書面資料的審查,給予回饋,並記錄於檢核表中,以增加本教學活動實 施的適切性,檢核表參見附錄一。

2.教學錄影紀錄

為協助研究者事後回憶,教學活動的進行過程中,研究者在教室後方設一台固定 式的攝影機進行錄音錄影,藉此記錄上課活動情形,如師生間的互動、學生的學習動機 與回應情形,並依每節課所錄音錄影資料,詳實記錄時間與節次。

60

3.協同教師觀察記錄檢核表

研究者邀請校內一位同儕教師擔任本研究第一次教學與第二次教學的觀察 者,同儕教師在本研究共三個單元的教學活動實施過程中,協助研究者進行教學 觀察,針對重心科學遊戲融入創造性問題解決教學活動對學生學習的影響及反應、研 究者與學生之間的互動情形、如何改進教學和單元設計等進行紀錄與建議,記錄 在協同教師觀察記錄檢核表(附錄五)中。希望透過非參與觀察者的加入,幫助研 究者蒐集具體清楚、可供分析的資料,以便從不同角度提供研究者更豐富的觀察 記錄題材。

4.訪談紀錄

為了能獲得更多元的訊息,以避免主觀的判斷及錯誤的詮釋,在教學活動進行後,

針對部分需要深入探討的現象進行非正式訪談,以協同教師及立意抽樣後的學生做為訪 談對象,於下課或空堂時間進行非正式的訪談,訪談時間約十到二十分鐘,過程以錄音 方式記錄訪談內容,希望深入了解學生的學習情形,並利於研究者進一步了解學生以及 協同教師對重心科學遊戲融入創造性問題解決教學活動的反應與想法。另外,在每個單 元教學後,也會利用空堂或課後時間,針對教師教學內容和學生學習情形與協同教師討 論。

5.學生文件

學生文件包含學習單、單元學習態度問卷、整體意見心得單。研究者在每一單元 均設計適合且可做延伸學習的學習單(附錄二),學習單的設計是多元的,學生在課堂 進行中配合教學活動書寫,讓孩子表達課程中的所學與想法;每個單元結束後,請學生

61

填寫單元學習態度問卷(附錄三),這份量化資料目的在瞭解學生在每個單元教學後,

學生的學習信心、學習興趣與自然科價值信念。最後,也會藉由整體意見心得單(附錄 四)於所有單元活動完成後,對學生實施調查,了解學生對整體教學活動的評價與感受。

6.教學札記

研究者在行動研究的歷程中撰寫教學札記,記錄研究者對於「教學活動」的感想 及反省,以及學生在教學過程中的參與程度、學習狀況、和學習興趣的表現,以期透過 不斷的省思與檢討進而獲得新的發現與領悟,隨時以文字記錄下來,做為教學設計與實 施的改進參考。

二、資料分析

本研究所蒐集的資料有質的資料與量的資料兩部分,以下分別就質的資料與量的 資料分別說明分析方式:

(一)質性資料分析

為了獲得具真實性與意義性的研究結果,本研究分析質性資料時,主要使用的方 式是持續比較法(constant comparison)。以持續比較法進行資料分析時,每次教學 活動結束後,研究者首先觀看教學活動錄影,用電腦繕打成表格,再將訪談內容轉譯 成逐字稿,並註記時間、地點、對象、頁次等,在表格左方留一欄位作為資料分析編碼 之用,表格右方留一欄位作為省思或評論之用。進行資料分類與編碼,使每一筆資料 都是下一次行動的參考,在這樣持續比較的過程中,以驗證研究者所設計的科學遊戲 創造性問題解決教學的可行性。

另外,研究歷程中學生寫的單元學習單、整體意見心得單,配合協同教師觀察記

62

錄與研究者的教學札記等加以整理分類,並進行摘要與註記後,再給予編碼分類,最後,

將編碼結果根據研究目的、研究方法進行反思與詮釋,從以下面向提取出核心概念:

1.觀察教學者:口語表達、教學素材選用、與學生互動、教具選擇等方面。

2.觀察學生:概念學習情形、課程難易度的感受、學習信心、學習興趣、自然科價 值信念等方面。

研究從蒐集的資料中,分析以上面向,形成研究結果。為方便資料分析處理,將 其依照「教學主題-資料種類-人員」順序記錄代號,必要時加上「學生流水號」以表示 不同資料來源,茲分別說明如表 3-5。

63

表 3-5

引用資料編號代碼說明

例如 TA1-IS-S4-03 表示「流水號 03 號學生在主題一第一次教學時關於學習興趣的 訪談資料」、TB2-D-T1 表示「研究者在主題二第二次教學關於口語表達的教學札記資 料」。

64

(二)量化資料分析

學生「單元學習態度問卷」的試測結果為量化的資料,因此利用 SPSS 軟體統計出 每題中選擇「非常同意」、「同意」、「無意見」、「不同意」和「非常不同意」所佔 人數的百分比、平均數及標準差,藉以了解學生學習信心、學習興趣與自然科價值信念 等。

三、研究信度與效度

研究的信度與效度是常備用來幫助研究者判斷結論品質的標準,本研究如何有效 提高研究的信度與效度,茲說明如下:

(一)研究信度

1.多元的蒐集方式

本研究的資料配合研究問題,採取多元的蒐集方式,並說明資料的處理與分 析方式,並清楚整理與相互比對資料,確保對資料的詮釋更具一致性。

2.研究參與者(協同教師與受訪學生)資料檢核

研究者事先徵求同意,使用錄音等輔助器材,以詳細記錄訪談資料,並在兩 星期內立即回憶、轉寫,力求完整的記錄,再交由協同教師與受訪學生進行檢核,

期能忠實的呈現研究情境,避免做過度的推論。

3.三角校正

Patton(1990)的三角校正(triangulation)包含不同方法、不同資料來源、

不同分析者、不同理論取向及跨學科五種的檢驗方式,本研究以不同方法(methods triangulation)、不同資料來源(sources triangulation)及不同分析者(analyst

65

triangulation)進行,參見圖 3-11,並分別說明如下:

圖 3-11 本研究之三角校正圖

(1)方法的三角校正

在研究各階段過程中,持續運用不同方法做對照與比較,例如:請協同觀察教師記 錄教學、以錄影方式記錄上課情形、讓學生書寫學習單、單元學習態度問卷、活動意見 單及研究者寫教學札記等方法。

(2)資料來源的三角校正

本研究的資料來源有教學錄音錄影、教師教學札記、協同教師觀察紀錄表、學生 學習單、單元學習態度問卷、整體意見心得單、與學生及協同教師訪談紀錄等,研究者 透過多種的資料對同一主題的比較,提升本研究的信賴度。

方法三角校正

協同教師觀察 教學錄影 學生回饋 教學者省思 訪談

資料來源三角校正 錄影記錄

學生文件 訪談錄音記錄 研究者教學札記 協同教師觀察表

分析者三角校正 協同教師

教學學生 研究者

66

(3)分析者的三角校正

在教學歷程中,研究者委請兩位對自然科教學有經驗之專家分別協助審查科學原 理解釋的正確性及教學活動設計之適切性,並與指導教授討論教學計畫、教學設計及教 學過程中所遇到的困難與反省思考的心得和分析的結果,透過多方的討論、分享,以獲 得校正與啟發,再加上研究者與學生的訪談,幫助研究者做比較與分析,以了解教學與 研究的歷程,進而澄清研究者的觀點。

為確認學生學習單中的知識獲得之評分的一致性,本研究邀請一位教學年資九 年,具科學教育碩士學位的國小教師擔任共同評分者,針對隨機抽取某一主題的 29 份 學習單進行評分,並與研究者之評分進行相關分析,分析結果 Pearson 相關係數 r=.60

(p< .01),達到顯著相關,顯示國小教師與研究者之間的評分相當穩定一致。

(二)研究效度

1.長期投入與持續觀察

本研究在研究期間(民國一 o 三年九月至十二月達三個月),每星期均會持 續觀察學生自然與生活科技的上課情形,藉由長期投入並持續性的蒐集資料,希 望能掌握學生較正確的行為訊息,以增進研究的確切性。

2.與他人(協同教師、指導教授)簡報

研究進行期間,不斷和協同教師討論與交流教學心得,並常請教指導教授的 意見與想法,避免產生研究者的主觀偏見,才能呈現最真實的研究結果。

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