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科技接受模式

在文檔中 中 華 大 學 (頁 33-43)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二節 科技接受模式

Model, TAM)

科技接受模式(Technology Acceptance Model, TAM)為 Davis 於 1989 年所 提出。其目的在於普遍性的解釋使用者對於資訊科技接受程度的決定性因素,

24

以理論驗證並說明大多數的科技使用行為。其理論基礎為了解外部因素對使用 者內部的信念(Beliefs)、態度(Attitude)與意圖(Intention)的影響,以及這 些內部因素進一步影響科技使用的情形(Davis, 1986々Davis, Bagozzi,& Warsaw, 1989)。

一、理性行為理論 (Theory of Reasoned Action,TRA)

TRA 源自社會心理學,由 Ajzen & Fishbein 於 1970 年代提出 (Davis, Bagozzi,& Warshaw, 1989),科技接受模式是由 Fishbein 和 Ajzen(1975)提出 的理性行為理論(Theory of Reasoned Action, TRA)修訂而來的。此理論綜觀個 人的行為、意願與態度之相互關係,最主要的目的是用來預測與了解人類的行 為。TRA 的前提是假設個人在接受資訊後,基於理性、有系統的思考後而行動,

根據 TRA,個人表現出特定行為是受個人的行為意向影響,而行為意向則是共 同取決於個人對此行為的態度與主觀規範。TRA 理論模型如下圖 5 示〆

圖 5 理性行為模式(TRA)

資料來源〆Davis et al.(1989)

(一)信念與評估〆指的是個人主觀認定特定行為會導致某結果的機率,並衡 量這項結果的價值。

(二)規範性信念與遵循動機〆指個人感受特定參考個人或群體(referent 信念與評估

Belief and Evaluations 規範性信念 與遵循動機 Normative beliefs and motivation to comply

行為態度 Attitude toward Behavior(A)

主觀規範 Subjective Norm(SN)

行為意向 Behavior Intention

(BI)

實際行為 Actual Behavior

25

Individuals or group)的期望認知以及此人順從這些期望的行為動機。

(三)行為態度〆個人對於特定行為的札面或負面感受(情感衡量),行為態度受 個 人信念與評估影響。

(四)主觀規範〆個人認知到對其重要的人對於是否該執行特定行為的期望,

受到規範性信念與各人遵循動機之影響。

(五)行為意向〆個人對於表現特定行為的意願強度,用於了解或預測個人實 際行為表現。

TRA 也指出其他影響行為的因素是藉由影響態度、主觀規範等進而間接影 響行為表現,稱為「外部因素」。Davis(Davis et al., 1989)認為 TRA 是一種 概略性(general)的模型,因為沒有指定特定信念與行為,故在新的情境脈絡 應用 TRA 時,研究者必頇重新暸解該特定情境並指出特定的信念,過程較為複 雜々後續 Davis 所提出的 TAM 則存在一組穩定、可外推至不同資訊科技系統 與使用者的信念,即知覺有用性與知覺易用性。兩者比較之下,TAM 較 TRA 更 為精簡。

二、科技接受模式(Technology Acceptance Model, TAM)

Davis( Davis et al., 1989)在 1986 年以理性行為理論為基礎,並結合先前關 於個人接受科技的認知(cognitive)與情感因素(affective)的研究,提出科技 接受模式,目的在提出一個一般化的模型,用於解釋資訊科技被接受的決定性 因素。亦即科技接受模式提供一個了解外部因素如何影響內在信念、態度以及 意圖的理論基礎。

科技接受模式承續 TRA,認為個人的態度與主觀規範將影響其使用意向,

最後藉由行為意向決定個人實際行為。但 Davis et al.(1989)認為在科技接受 行為上,個人主觀規範對行為意向的影響力不及態度,因此排除主觀規範,只 將態度構面納入科技接受模式中。Davis et al. (1989) 提出兩項關於科技接受行 為的特定信念〆知覺有用性(perceived usefulness)與知覺易用性(perceived ease

26

of use)。理論模型如下圖 6 示〆

圖 6 科技接受模式(TAM)

資料來源〆Davis et al.(1989)

(一)知覺易用(Perceived ease of Use)〆意指使用者知覺到科技容易使用的 程度。當科技愈容易使用,使用者對於自我效能與自我控制會更具信心,其對 系統所持態度會更積極。而知覺易用性受外部變數(External Variables)之影響。

(二)知覺有用(Perceived Usefulness)〆意指使用者主觀地認為使用此科技對 於工作表現及未來的助益。TAM 假設當使用者知覺系統容易被使用時,會促進 使用者以相同的努力完成更多的工作,改善工作績效,因此知覺有用性

(Usefulness)同時受到知覺易用性(EOU)與外部變數的影響。

(三)態度(Attitude Toward Using)〆意指使用者使用資訊科技的態度(Attitude)

同時受知覺有用與知覺易用性影響,其迴歸關係式可表示為〆A=U+EOU。當使 用者知覺到系統有用性愈高,則對系統所持的態度會更趨向札面。

(四)行為意向(Behavioral Intention to Use)〆TAM 假設資訊系統的使用決定 於行為意向,此與 TRA 及 TPB 類似,但不同的是,TAM 認為行為意向(簡稱 BI)同時受個人對使用系統的態度與知覺有用所影響,其迴歸關係式可表示為〆 BI =A + U。

Davis(1989)認為知覺易用性與知覺有用性不僅僅是帄行的兩個變因,知 覺易用性對知覺有用性存在有顯著且札向的影響。研究中發現在兩個相同的資

知覺有用性 Perceived Usefulness(U) 外部變數

External Variables

行為意向 Behavioral

Intention to Use (BI) 態度

Attitude Toward Using (A)

實際使用

Actual System Use 知覺易用性

Perceived Ease of Use (E)

27

訊系統中,使用者認為較易使用的系統,通常也會被認為較有用。這是由於使 用者的工作與該系統有關,而容易使用與否會對工作效能產生影響,進而影響 使用者感覺系統是否有用。相反的,知覺有用對知覺易用並無產生因果關係,

也就是使用者感覺系統是否有用,並不會影響他們感覺系統是否容易使用。

(五)外部變數(External Variables)〆在理性行為理論與科技接受模式理論中,

皆曾提到外在變數對於知覺易用性與知覺有用性的影響。Davis(1986, 1989)

主張未來科技接受的相關研究必頇定位哪些外在變數會影響有用性、易用性和 使用者接受構念。在後續的研究中,學者也發現知覺易用性與知覺有用性兩個 信念並不足以完全解釋態度,因此有些學者推論除了知覺易用與知覺有用外,

仍存在其他的認知信念會對使用者對科技的態度產生影響(AgarwaI et al., 1998)。

Kang(1998)提到外部變數的重要性,如使用者特性、資訊科技特性(功 能、複雜度)、環境特性(組織結構、溝通管道、競爭)都會影響使用資訊科技 的意願。科技接受模式主張外部變數對使用者行為的影響,是透過使用者信念 及態度,所以是間接的影響。Hubona(1997)設計一個科技接受的修札模型來 探討外部變數對資訊科技使用行為的影響,結果發現資訊系統的使用經驗對使 用頻率及使用量皆有札向影響,而年齡對「容易使用」有負向影響,工作範疇 及教育程度對使用態度及使用頻率有直接影響,外部變數會影響使用行為,但 不完全是透過中間的信念。

Igbaria、Iivari and Maragahh(1995)以問卷詢問在職 MBA 學生對電腦使 用的看法,結果歸納出三種類型的外在變數〆(1)使用者特性。(2)系統特性。

(3)組織的支持。結果顯示除了使用者電腦經驗與 EUC 支持對察覺有用性不 顯著之外,其他的外在變數對察覺有用性與察覺易用性皆有顯著影響。

金承慧(2003)認為在某些時候,態度即可決定行為意向﹔有些時候,主 觀規範會主導行為意向。例如〆員工和他人分享知識的原因,可能因為受到主

28

管的壓力,而非出自個人的態度。

三、科技接受模式相關研究彙整

網際網路的普及,使得相關的應用與服務不斷出現。大多數的研究

(Adams,Nelson&Todd,1992々Davis,1993々Chin&Todd,1995々Szajna,1996)是以 電子郵件或全球資訊網為研究對象。隨著網際網路使用人數與電子商務的不斷 成長,利用科技接受模式來了解網路服務使用行為的相關研究也相當多,茲介 紹如下〆

Davis,Bagozzi and Warshaw(1989)針對 IBM 加拿大實驗室 120 位員工,

進行電子郵件及文書軟體的使用調查。經相關分析後,發現「知覺有用」、「知 覺易用」與「系統使用」間皆存在相當顯著之札相關。而經迴歸分析後,「知覺 有用」可直接解釋「系統使用」相當比例的變異量(R2 =0.38)。此外,Davis

(1989)以 Michigan 大學 107 位 MBA 全職學生為對象,進行使用者對文書處 理軟體-WriteOne 的使用調查。以科技接受模式與理性行為理論進行比較,經迴 歸分析發現〆不論在使用意願或使用態度,TAM 之解釋變異量皆優於 TRA。

Taylor and Todd(1995a,1995b)針對 582 位大學部、204 為碩士班商學院 的學生以商學院電腦中心之使用為研究主題,針對 TAM、TPB 及分解式 TPB 進行比較。TPB 對行為意願有較佳的解釋能力,修改後的 TAM 對於有經驗或無 經驗之使用者皆可有效預測使用行為。

Igbaria、Guimaraes and Davis(1995)以科技接受模式及計劃行為理論模式 為基礎發展微電腦使用的概念模式(Conceptual Model of Microcomputer Usage), 並且予以驗證。該研究以在職 MBA 學生為對象,所得到的有效問卷共 214 份。

根據最後完成的模式,結果與科技接受模式相仿,認知上的易用性和有用性與 電腦使用有顯著關係存在。而影響易用性、有用性的外在變數則包括〆使用者 特性(訓練與經驗)、系統特性(品賥)以及組織支援(管理階層)等。

Adams,Nelson and Todd(1992)針對語音信箱與電子郵件的使用者接受度

29

之研究中,利用 TAM 分析十個不同公司中,語音信箱與電子郵件的使用者接受 情形,及探討「知覺有用」、「知覺易用」與「使用量」三者之間的關係發現〆 TAM 的問卷測驗,應用在不同使用群體中,分析類似的兩種系統亦可得到高度 一致性,並且兼具收斂效度與區別效度。

Szajna(1996)修札科技接受模式的原始模型,以 61 位商學研究所學生為 對象,並選擇電子郵件系統的使用作為科技接受度的指標。大部分的研究對象 都不曾使用過電子郵件系統,因此在研究開始時便給予一小時的教學課程,並 在課後要求學生完成有用性及易用性問卷(Davis,1989)。接著便給予學生十五 週的時間自由使用電子郵件系統。十五週後,再次要求學生填寫有用性及易用 性問卷以及這十五週來電子郵件系統使用的頻率。Szajna 研究分析顯示,使用 系統前,除了認知易用性對使用意願沒有顯著影響外,其他的影響關係都與過 去的模式相同々而使用後的分析結果與使用前大致相同,但是認知上的有用性 的使用頻率有直接顯著關係存在。

Venkatesh and Davis(1996)為了瞭解知覺易用性的決定因素,進行了三次 實驗。第一次實驗是用來驗證過去的研究發現,第二及第三次實驗則是在檢驗 模式。三次詴驗總共包含了 108 位大學生和 EMBA 學生。模式驗證的結果顯示,

電腦自我效能以及客觀可用性(Objective Usability)對於知覺易用性有顯著影 響,亦即皆是易用性的決定因素之一。但是,客觀可用性則因為實際操作經驗 而對易用性產生不同程度的影響。

Hu et al.(1999 )針對 407 位醫生,對於科技接受模式 TAM 提供一個合理 的敘述,認知有用性對態度與行為意願有顯著影響,而認知易用性則不顯著。

Elena and Detmar(1999)針對電子郵件的使用者接受情形的研究中,利用 科技接受模式分析 100 名的使用者對電子郵遞的接受度。研究中的變項包括有

「對實用性的感受」、「對使用容易度的感受」,以及四個外在變項〆「社會態度」、

「社會影響」、「對使用者有益的訓練與支持」及「實體的可接近性」。研究結果

在文檔中 中 華 大 學 (頁 33-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