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科技教育

第二章 文獻探討

本研究藉由問卷調查與訪談的方式探討偏遠地區生活科技教師教 學專業能力現況,因此本章將分為三部分進行文獻探討,分別是第一節 科技教育、第二節生活科技教師教學專業能力、第三節偏遠地區相關研 究。

第一節 科技教育

本節透過探討科技教育相關文獻,瞭解中學生活科技教師之教學內 涵與課程發展脈絡。

一、科技教育的意義與內涵

美國國際科技教育學會(International Technology and Engineering Educators Association, ITEEA )於 2000 年出版的科技素養基準

(Standards for Technological Literacy)中提到科技廣義的定義是人類透 過改變自然環境來符合自身的目的,而科技素養是人類透過動手實作的 過 程 累 計 經 驗 與 知 識 , 拓 展 人 類 的 能 力 以 滿 足 我 們 的 需 要 與 想 要

(International Technology Education Association, 2000)。十二年國民基本 教育科技領域課程綱要(教育部,2018)中將科技定義為:科技是人類 運用知識、工具和技能,透過系統性的思考及行動改變自然世界,以滿 足人類的需求。由以上兩個國家對於科技的詮釋,可以發現科技的定義 雖然大家解釋的方法不同,但是都是以人類為主體,人類因應自身的需 求,而衍伸出的思考與創新即是科技的本質。

在初步的了解了科技的定義後,我們再來了解何謂科技教育以及為 何要有科技教育?朱耀明(2004)認為由字面的意義來看,「科技教育」

是有關「科技」的「教育」。主要在瞭解與善用「科技」,透過教育的歷 程,建立科技的素養。江文鉅(2010)認為科技教育的目標係培養學生

8

瞭解科技、使用科技與評價科技的基本素養,讓學生在成長的過程中,

充實科技社會的生活知能,成年後能共同促進科技社會的發展。朱益賢

(2006)認為,科技教育的目的在於培養學生的科技素養,也就是人類 善用其知識、技術能力、價值判斷能力及相關資源,以便適應社會生活 變遷、改善現在生活、解決相關問題及規劃其生涯的基本能力。統合以 上專家對於科技教育的定義,其共通點皆認為科技教育的目的在培養學 生的科技素養,以適應社會的發展。Dugger(1994)認為科技是整合科 學、工程與數學中最適合的學科,透過科技能夠整合不同學科的知識。

由此可見,科技教育的重要性在於幫助學生在不斷進展的科技社會當中,

適應瞬息萬變的科技潮流,並利用知識、技術能力與相關資源改善人類 的生活。目前世界各國也開始逐漸重視科技教育,紛紛制定相關課程,

將科技教育視為培育國家未來競爭力重要的一環。而科技教育的課程目 標與課程內容也非一成不變的,而是需要依據國家的發展趨勢以及不同 時代科技的演進而隨之調整。

二、科技教育的發展沿革

我國科技教育的發展由來已相當的久遠,最早可追溯至清代時「癸 卯學制」的「手工」課程,而後隨著時代不斷演進與時代需要「手工」

課程名稱與內容也不斷的調整,於民國29 年時改為「勞作」,民國五十 年代起,更名為「工藝」,並訂定工藝教育的課程目標,含括:綜合工、

木工、電工等工藝實作課程,民國 85 年後因應教育改革,工藝課程更名 為「生活科技」,教學內容也調整為科技與生活、資訊與傳播、營建與製 造、能源與運輸等範疇(黃世庭,1995)。而余鑑(2003)認為工藝教育 的發展可以分為五個時期:手工訓練期、手工藝教育期、工藝教育期、

工業科技素養教育期、科技素養教育期,而其中各期在不同的國家可能 會有不同的教育內涵與稱呼,例如美國稱此課程為「科技教育」,大英國

9

協稱為「設計與科技」或「科技與設計」(Australian Curriculum, Assessment and Reporting Authority, 2018; Barlex, 2002),而台灣則是稱為「生活科 技」。為了因應時代的演進與科技的快速發展,國家教育研究院(2019)

於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科技領域課程綱要中將生活科技由「自然與生活 科技領域」獨立出來與「資訊科技」合併成為「科技領域」,同時強調培 養學生的科技素養,由此之後,生活科技課程更倍受重視。

三、十二年國教的生活科技規劃

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科技領域課程綱要委員會在 2018 所提出之課 綱中提到,生活科技課程的基本理念是以「做、用、想」為主(教育部,

2018),亦即,培養學生動手「做」的能力、使「用」科技產品的能力、

及設計與批判科技之思考「想」的能力。其中「做」的能力就對應到我 的科技教育理念中的「動手操作」,「用」科技產品的能力,則是對應到

「生活觀察」在生活中觀察科技並運用,批判科技之思考「想」的能力,

大略可以對應到「知識整合」的部分,擁有跨領域知識整合的能力才能 有系統性的思考。科技教育有別於一般的課程,特別注重學生知識與技 能的整合應用,並以實作過程作為課程的進行方式。為了培養學生的科 技素養,十二年國教生活科技課程綱要的課程架構(如圖 2-1),透過認 知、情意、技能、能力等四大面向核心主題的訂定,教導科技相關的基 本知識、技能,進而培養學生解決生活上問題的能力,使其更有能力適 應多元且瞬息萬變的社會,改善現有生活相關問題。

10

圖2-1 十二年國教生活科技課程理念架構圖 資料來源:國家教育研究院(2019)。

在十二年國教之生活科技課程規劃,將學生的學習內容依照年齡分 為三個階段施行,其架構如圖2-2 所示。國小階段著重於「生活應用」,

希望學生能從認識科技開始,夠過動手實作來學習如何使用工具,並從 其學習經驗中理解與思考科技的原理。而在國中階段則是重視學生的

「創意設計」能力,讓學生從解決問題開始進行設計與製作,並選用正 確的工具與材料,從而了解科技的發展和科技與生活的關係。高中階段 則是著重於「工程設計」的能力,希望學生能從嘗試錯誤的思考方式,

轉換為工程設計的思考方式,藉由專題製作,提供學生跨學科、STEM 知 識整合的學習,並藉此發展其在科技與工程領域的設計、創新、批判思 考等高層次思考能力。

圖2-2 十二年國教各學級之重點理念 資料來源:國家教育研究院(2019)。

11

在上述學習理念之下,十二年國教的生活科技學習內容分為四個主 題:科技的本質、設計與製作、科技的應用、科技與社會,其類別與定 義整理如表2-1 所示:

表2-1

12 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生活科技課程之學習內容 核心主題 臺灣科技教育具體內容之定義

科技的本質 介紹科技的本質與演進、科技系統的運作、各種科技產業與其 發展趨勢、以及科技與科學、工程的關係等內涵。使學生能理 解重要且具實用性的科技概念知識(如常見科技產品的使用、

科技的運作原理、科技與科學的關係、工程領域的內涵等)。 設計與製作 介紹設計/工程設計/解決問題流程、製圖與識圖、材料選用及

常用機具操作等內涵。使學生能具備操作工具與處理材料的技 能,並理解產品設計/工程設計的流程,以利其解決日常的科 技問題或滿足生活中的需求,進而養成動手實作的興趣與習 慣。

科技的應用 介紹科技產品保養與維護、機構與結構的設計、機電整合的原 理與應用等內涵。使學生能透過專題導向的科技實作活動,運 用設計流程以發揮創意,設計並製作在材料、機構、或功能等 方面具有特色及適用性的作品;同時藉此學習整合應用科學、

科技、工程與數學等學科知識,使其能實踐創意構想,解決生 活中的科技問題。

科技與社會 介紹科技與社會、環境的互動關係及影響、以及新興科技議 題、職涯發展等內涵。使學生能探究科技與個人、社會、環境 及文化之間的互動關係,並能了解濫用科技與誤用科技產品所 衍生的社會問題,藉此養成使用科技產品的正確態度及科技價 值觀;同時介紹不同科技產業的特性,以協助學生進行職涯的 探索與規劃。

資料來源:教育部(2015b)。

十二年國教的生活科技課程是以科技的本質、設計與製作、科技的 應用、科技與社會等四個主題為主軸,讓學生在知識、技能的運用上都 得以學習,進而培養學生的科技素養。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