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科技領導的定義與理論基礎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第二章 文獻探討

本章探討華人地區的定義、科技領導相關的理論與文獻,建立華人地區中 小學校長科技領導 i-VISA 指標初稿。本章共分為三節,首先簡要說明華人地區 的定義,第一節探討科技領導之定義與理論基礎,第二節探討各國中小學校長 科技領導指標內涵,第三節歸納華人地區中小學校長科技領導 i-VISA 指標的層 面與指標。

「華人」(Chinese)屬於一個約定俗成的名稱,學術上並未有明確定義,惟 兩岸學術研究時常使用此名詞。研究者查我國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將

「華人」定義為「泛稱旅居國外的中國人」(教育部,2015);新加坡統計局將

「華人」(Chinese)定義為「來自中國人的後代」(Department of Statistics, 2016, p.437);此外,根據中國國務院的印發的通知中,亦指出「外籍華人是指已加 入外國國籍的原中國公民及其外國籍後裔;中國公民的外國籍後裔」(國務院僑 務辦公室,2009)。

「華人地區」則是指以華人聚居為主的地方。華人地區狹義上僅指華人主 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包括香港、澳門兩個特別行政區)、中華民國、新加坡、

馬來西亞部分地區;廣義上則包括有大量華人居住及活動的地區,如印尼、越 南、馬來西亞、加拿大卑詩省列治文市,及各地的「唐人街」等。本研究之研 究對象涉及學校,即教育行政組織,故華人地區之定義宜採用行政範圍進行區 劃。因此本研究指涉的「華人地區」包含以下地區:中國大陸、臺灣、香港、

澳門、新加坡、馬來西亞華人。

第一節 科技領導的定義與理論基礎 壹、 科技領導的定義

科技領導(technology leadership)是 1990 年代後興起的領導理論,並隨著資 訊科技的發展進程加速、資訊科技應用於教育場域的層面廣泛而得到關注;再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者,學校引進科技的同時仍需要行政領導的支持與配合,方能有所成效,反之 則容易功敗垂成,例如秦夢群(2013)綜合國內研究成果指出,若要成功將科 技運用於教育,則校長的科技領導是此一變革的重要角色。Anderson 和

Dexter(2005) 分析美國 800 間學校實施科技領導的成效指標數據,也指出若要 善用科技幫助辦學,科技領導的重要性遠比資訊科技建設重要。以下研究者就 相關學者對於科技領導的定義進行探究。

Flanagan 與 Jacobsen (2003)指出,科技領導重點在強科技領導者支持教師 嘗試多樣方式整合科技與資訊於課程教學中,並能建構出符合學生需求的課程 模式。Anderson 和 Dexter (2005)認為科技領導是學校針對目標政策,為了更有 效率地使用資訊科技的相關作為。Yorulmaz 和 Can (2016)認為科技領導是指領 導者引導學校成員學習科技、整合科技、運用科技到學校環境中的歷程。

我國學者對於科技領導的定義方面,如吳清山和林天祐(2006)認為,科 技領導指領導者能夠善用領導技巧,使所屬組織成員能夠運用科技,並致力於 組織目標的達成。張奕華(2010)指出科技領導係指領導者能建立科技願景,

結合科技和領導知能,運用領導技巧並組成科技團隊,充實軟硬體設施與成員 科技素養,塑造應用科技的有利環境和文化,使學校成員皆能善用科技並整合 於課程、教學和學習中,以因應教育變革,提升組織效能,達成組織的願景和 目標。秦夢群 (2013)將科技領導定義為「領導者發展、引導、管理與運用科 技於各種組織運作,以提升辦學品質的行為」。

在中國大陸方面,科技領導被稱為「信息化領導力」,中國教育部發布的

《教育信息化十年發展規劃(2011-2020 年)》(中國教育部,2012)就明確提出 學校教育信息化領導力的概念。中國學術界在 2005 年後也出現較多對於信息化 領導力的研究與論述。例如肖玉敏(2008)指出,校長資訊化領導力指的是校 長作為學校的技術領導者領導學校所有成員在制定學校資訊化發展規劃、創建 資訊化教學環境、建立並執行一定的技術使用標準和問責制度,成功地促進技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術在學校各個方面有效使用的能力。化方和楊曉宏(2010)則指出,校長資訊 化領導力主要由基本的資訊素養、資訊化系統規劃能力、資訊化應用指導能 力、資訊化管理評價能力、資訊化溝通協調能力和資訊化規劃建設能力六部分 構成。趙磊磊和代蕊華(2016)梳理中國學者對於信息化領導力的研究,歸納 校長資訊化領導力主要是指校長利用資訊技術在學校規劃、學校建設、目標控 制三個方面實現學校資訊化發展以及學校效能提升的一種綜合型能力,其主要 包括資訊化規劃能力、資訊化建設能力以及資訊化管理能力三個維度。

上述國內外學者對於科技領導的論述,可看出各家對於科技領導的著墨點 各不相同,有學者論述科技領導的能力內涵(化方、楊曉,2010;趙磊磊、代 蕊華,2016)、有學者將運用或整合科技做為達成組織目標的手段(吳清山、林 天祐,2006;秦夢群,2013;張奕華,2010;Flanagan & Jacobsen, 2003)、有學 者則認為培養科技相關的素養即是科技領導的目標(肖玉敏,2008;Anderson

& Dexter, 2005 ; Yorulmaz & Can, 2016)。秦夢群(2013)指出,領導行為本身 牽涉到各種人、事、地、物的變項,且各家對於領導的定義相當歧異,因此亦 有學者提出領導是個人特質、領導行為、互動方式、角色關係、與組織目標的 整合行為。

研究者認為,科技領導是一種因應資訊科技蓬勃發展、回應社會對於學校 績效的要求,因而產生的功能型領導模式。因此,科技領導的定義是:領導者 發展、引導、管理與運用科技於各種組織運作,以提升組織效能,達成組織願 景和目標的作為。科技領導主張校長不僅需要具備科技素養,也領導組織成員 運用科技以達成相關目標。校長科技領導的作為,例如規劃學校運用科技的願 景與目標、建置或完善學校資訊科技基礎建設、培訓教師具備資訊相關技能或 素養、鼓勵教師將資訊科技融入教學以提升學習成效等。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貳、 校長科技領導 i-VISA 模式的定義

校長科技領導 i-VISA 模式是由張奕華經過實地訪查與長期研究,於 2017 年所提出的校長科技領導模式。張奕華與吳權威(2017)將科技領導的內涵歸 納為「i-VISA 校長科技領導模式」,由五個構面、22 個指標構成。五個構面分 別為「人際關係與溝通技巧」(interpersonal and communication skills)、「願景、

計劃與管理」(Vision, planning and management)、「科技與基本設施支持」

(Infrastructure and technology support)、「成員發展與訓練」(Staff development and training)、「評鑑與研究」(Assessment, evaluation, and research),取各個構面 的首個英文字母組成 i-VISA。

根據張奕華(2010)所提出的學校科技領導向度與標準,在「人際關係與 溝通技巧」構面,包括科技需求、科技事務、科技議題、科技專業 4 項指標。

「願景、計畫與管理」構面,包括科技遠景、科技團隊、科技變革、科技管理 5 項指標;「成員發展與訓練」構面,包括鼓勵訓練、設計課程、在職訓練、提 供時間 4 項指標;「科技與基本設施支持」構面,包括科技設備、科技資源、科 技支持、設備維護 4 項指標;「評鑑與研究」構面,包括評量教職、評鑑計畫、

成本效益、評鑑系統、教學科技 5 項指標。其內涵如表 2-1 所示:

表 2-1

校長科技領導 i-VISA 指標向度與標準 科技領導構面 科技領導指標

人際關係與溝 通技巧

1. 瞭解教職員和學生在科技上的需求和關心(科技需求)。 2. 有關於科技上的事務,能與教職員生維持正面的關係(科

技事務)。

3. 有效地與教職員生溝通有關科技的議題(科技議題)。 4. 鼓勵學校人員利用有關資訊資源作為科技專業的專長(科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張奕華(2010)研究指出,校長科技領導的理論基礎包括資料導向決定、

教育變革、創新擴散與科技接受模式。茲分述其定義與內涵如下。

(一) 資料導向決定的定義與內涵

資料導向決定(data driven decision making, DDDM),或譯為資料導向決策,

是以資料為重要參考依據,並力求決策科學化的模式。資料導向決定源於企業 組織的管理模式,可以增加領導者做決策的專業性、系統性和客觀性,和過去 領導者運用經驗或權威進行領導與決策的模式有顯著的不同。在教育領域,資 料導向決定隨著強調績效責任的教育改革精神,促使學校必須積極地蒐集各項 資料,並根據資料分析的結果做出決策,進而提升教育人員發展與學生學習的 成效。資料導向決定在美國、加拿大、澳洲、荷蘭、西班牙、南非、紐西蘭等 國家,仍是引領教育改革的基礎,也是起點(黃建翔、吳清山,2013;Datnow &

Hubbard, 2016)。

張奕華和張敏章(2010)提出資料導向決定是透過資料的蒐集,確認學校 或學區是否達成目標或願景;具體而言,教育人員應該系統性地收集適合學校 或學區層面之資訊,並進行分析、組織、統整、解釋,以提供決策與行動的參 考,提升學校的運作成效。謝文貴與黃旭鈞(2016)探究資料導向決定的起 源、定義、特徵與概念,歸納資料導向決定的意義是指教育人員透過科學化的 方式,蒐集、分析正確且具有價值的資料,以獲取對於校務經營、發展有利的 資訊,並據以訂定校務發展之策略、目標與實施方案的歷程。

美國學校行政人員協會(American Association of School Administrators, AASA)在其出版的《運用資料來改善學校》(Using Data To Improve Schools)中,

具體描述資料導向決定包括收集資料、分析資料、報告資料、運用資料改善學 校、透過資料進行溝通五項內涵,並能對學校與教育局產生以下助益(AASA, 2002):

1. 測量學生的進步(measure student progress)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2. 確保學生不會因為小挫折而失敗(make sure students don’t fall through the cracks)

3. 測量計畫成效(measure program effectiveness) 4. 評量教學成效(assess instructional effectiveness) 5. 引導課程發展(guide curriculum development) 6. 妥善配置資源(allocate resources wisely) 7. 提倡績效責任(promote accountability) 8. 對社區報告成果(report to the community)

9. 達到州政府與聯邦政府的要求(meet state and federal reporting requirements)

10. 維持教育的重點(maintain educational focus) 11. 展示趨勢所在(show trends)

《經濟學人》2017 年刊出的一篇文章指出:「現在,數據就好比上一個世 紀的石油,驅動著成長與變革。」(The Economists, 2017)過去的商業鉅子幾乎

《經濟學人》2017 年刊出的一篇文章指出:「現在,數據就好比上一個世 紀的石油,驅動著成長與變革。」(The Economists, 2017)過去的商業鉅子幾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