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華人地區中小學校長科技領導 i-VISA指標建構之研究 - 政大學術集成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華人地區中小學校長科技領導 i-VISA指標建構之研究 - 政大學術集成"

Copied!
167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國立政治大學教育行政與政策研究所 碩士論文 指導教授:張奕華 博士. ‧. ‧ 國. 學. 政 治 大 立 華人地區中小學校長科技領導 i-VISA 指標建構之研究 The Construction of Indicators for “i-VISA” Technology. y. Nat. er. io. sit. Leadership of Elementary and Secondary School Principals. n. a lin Chinese Regions i v n Ch U engchi. 研究生:陳彥宏 撰 中華民國一○七年六月 DOI:10.6814/THE.NCCU.EAP.009.2018.F02.

(2) 摘 要 校長科技領導是當前教育趨勢下,提升學校效能的關鍵因素,也是校長領 導典範轉變中一項值得關注的議題,在英美各國已有廣泛的研究探討。本研究 之目的,是建構適用於華人地區的中小學校長科技領導 i-VISA 指標與權重體 系,希冀能作為後續華人地區中小學校長科技領導指標相關研究之參考。 本研究以華人地區熟悉科技領導學理基礎之專家學者、實施科技領導卓有 成效之中小學校長共計 14 人作為研究對象。首先,就校長科技領導相關研究進 行文獻探討;其次,以文獻探討的結果為基礎,建立華人地區中小學校長科技. 政 治 大 分析法、輔以 Expert Choice 立11.5 建立各項指標之權重。. 領導 i-VISA 指標初稿,經過兩次德懷術問卷調查建立指標體系,接著再以層級. ‧ 國. 學. 本研究建構之華人地區中小學校長科技領導 i-VISA 指標及權重體系包括 5 個層面、22 項指標。5 個層面依其重要性依序為「願景、計劃與管理」. ‧. (40.7%)、 「人際關係與溝通技巧」(27.5%)、「科技與基礎建設支持」. sit. y. Nat. (15.9%)、「成員專業發展」(9.6%)、「評鑑與研究」(6.3%)。最後依據研究結. al. n. 之參考。. er. io. 果提出建議,俾供華人地區教育行政機關、華人地區中小學校長以及後續研究. Ch. engchi. i n U. v. 關鍵詞:校長科技領導、科技領導指標、華人地區、校長、德懷術、層級分析 法. DOI:10.6814/THE.NCCU.EAP.009.2018.F02.

(3) Abstract Since principal technology leadership is one of the factors that promote school effectiveness and also a noteworthy issue of principal leadership paradigm shift in digital age, it’s been widely discussed in western countries for decades. Therefore,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construct indicators for “i-VISA” technology leadership of elementary and secondary principals in Chinese regions. Following the Delphi method, fourteen experts including scholars, principals and educationa administrators from Chinese regions were invited to have two Delphi. 政 治 大 surveys were conducted, in立 conjunction with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AHP), to. rounds questionnaire. Based on the determined indicator system and attributes, further. ‧ 國. 學. determine the priority weigh for each indicator.. The indicators for “i-VISA” technology leadership of elementary and secondary. ‧. principals in Chinese regions, in the order of importance of theme, are (1) Vision,. sit. y. Nat. planning and management (40.7%); (2) Interpersonal and communication skills. al. er. io. (27.5%); (3) Infrastructure and technology support (15.9%); (4) Staff professional. v. n. development (9.6%); and (5) Assessment, evaluation, and research (6.3%). According. Ch. engchi. i n U. to the findings, suggestions were provided to education administration authorities, school principals to provide technology leadership for effective use of ICT in education.. Keywords: technology leadership, ICT in education, Chinese region, principal, Delphi method,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DOI:10.6814/THE.NCCU.EAP.009.2018.F02.

(4) 目 次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待答問題........................................................................ 3. 第三節. 名詞釋義............................................................................................ 4. 第四節. 研究方法與步驟................................................................................ 5. 第五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11. 第二章. 文獻探討.................................................................................................. 13. 政 治 大. 第一節. 科技領導的定義與理論基礎.......................................................... 13. 第二節. 美國、臺灣、中國大陸的科技領導指標...................................... 28. 立. ‧ 國. 學. 第三節. 第一節. 研究設計與實施 ..................................................................................... 51. ‧. 第三章. 華人地區中小學校長科技領導 i-VISA 指標分析與建構 ............ 46. 研究架構.......................................................................................... 51. y. Nat. 第三節. 研究工具.......................................................................................... 55. 第四節. 實施程序.......................................................................................... 55. 第五節. 資料處理與分析.............................................................................. 57. n. al. er. sit. 研究對象.......................................................................................... 52. io. 第二節. 第四章. Ch. engchi. i n U. v. 研究結果與討論 ..................................................................................... 61. 第一節. 德懷術問卷調查結果分析.............................................................. 61. 第二節. 華人地區中小學校長科技領導 i-VISA 指標相對權重調查結果之. 分析. 90. 第三節. 綜合討論........................................................................................ 103.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 109. 第一節. 結論................................................................................................ 109. 第二節. 建議................................................................................................ 112 i. DOI:10.6814/THE.NCCU.EAP.009.2018.F02.

(5) 參考文獻 ................................................................................................................ 117 壹、中文部分.................................................................................................... 117 貳、外文部分.................................................................................................... 120 附 錄. ................................................................................................................ 123. 附錄一 德懷術問卷邀請函.............................................................................. 123 附錄二 華人地區中小學校長科技領導 i-VISA 指標建構調查問卷 ............ 124 附錄三 華人地區中小學校長科技領導 i-VISA 指標建構調查問卷 ............ 135 附錄四 華人地區中小學校長科技領導 i-VISA 指標相對權重調查問卷 .... 149.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 n U. v. ii. DOI:10.6814/THE.NCCU.EAP.009.2018.F02.

(6) 表 次 表 2-1 校長科技領導 i-VISA 指標向度與標準 ....................................................... 16 表 2-2 楊蓉和王陸提出的校長信息化領導力層面 ................................................. 40 表 2-3 化方與楊曉宏提出的校長信息化領導力層面 ............................................. 41 表 2-4 中國大陸《中小學校長信息化領導力標準(試行)》 ............................... 42 表 2-5 趙磊磊與代蕊華提出的校長信息化領導力層面 ......................................... 45 表 2-6 華人地區中小學校長科技領導 i-VISA 指標體系初稿 ............................... 49 表 3-1 德懷術之小組委員名單 ................................................................................. 54. 政 治 大 計結果.................................................................................................................. 62 立. 表 4-1 第一次「華人地區中小學校長科技領導 i-VISA 指標層面」問卷調查之統. ‧ 國. 學. 表 4-2 第一次問卷調查「人際關係與溝通技巧」指標之統計結果 ..................... 64 表 4-3 第一次問卷調查「願景、計畫與管理」指標之統計結果 ......................... 66. ‧. 表 4-4 第一次問卷調查「科技與基本設施支持」指標之統計結果 ..................... 68. sit. y. Nat. 表 4-5 第一次問卷調查「成員專業成長」指標之統計結果 ................................. 71. al. er. io. 表 4-6 第一次問卷調查「評鑑與研究」指標之統計結果 ..................................... 73. v. n. 表 4-7 第一次德懷術問卷指標修訂情形 ................................................................. 75. Ch. engchi. i n U. 表 4-8 第二次「華人地區中小學校長科技領導 i-VISA 指標層面」問卷調查之統 計結果.................................................................................................................. 79 表 4-9 第二次問卷調查「人際關係與溝通技巧」指標之統計結果 ..................... 80 表 4-10 第二次問卷調查「願景、計畫與管理」指標之統計結果 ....................... 82 表 4-11 第二次問卷調查「科技與基礎建設支持」指標之統計結果 ................... 83 表 4-12 第二次問卷調查「成員專業成長」指標之統計結果 ............................... 85 表 4-13 第二次問卷調查「評鑑與研究」指標之統計結果 ................................... 87 表 4-14 第二次德懷術問卷指標修訂情形 ............................................................... 88 表 4-15 第一層級指標相對權重分配與排序摘要表 ............................................... 91 iii. DOI:10.6814/THE.NCCU.EAP.009.2018.F02.

(7) 表 4-16 「人際關係與溝通技巧」各項指標相對權重之分配與排序摘要表 ....... 93 表 4-17 「願景、計劃與管理」各項指標相對權重之分配與排序摘要表 ........... 94 表 4-18 「科技與基礎建設支持」各項指標相對權重之分配與排序摘要表 ....... 95 表 4-19 「成員專業發展」各項指標相對權重之分配與排序摘要表 ................... 96 表 4-20 「評鑑與研究」各項指標相對權重之分配與排序摘要表 ....................... 97 表 4-21 華人地區中小學校長科技領導 i-VISA 整體指標相對權重之分配與排序 摘要表.................................................................................................................. 98 表 4-22 華人地區中小學校長科技領導指標及權重體系 ..................................... 100.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 n U. v. iv. DOI:10.6814/THE.NCCU.EAP.009.2018.F02.

(8) 圖 次 圖 1- 1 研究步驟 ........................................................................................................ 10 圖 2- 1 科技接受模式 ................................................................................................ 25 圖 3- 1 研究架構 ........................................................................................................ 52 圖 4-1 華人地區中小學校長科技領導 i-VISA 各層面相對權重分配長條圖 ....... 92 圖 4-2 「人際關係與溝通技巧」各項指標相對權重之分配長條圖 ..................... 93 圖 4-3 「願景、計劃與管理」各項指標相對權重之分配長條圖 ......................... 94 圖 4-4 「科技與基礎建設支持」各項指標相對權重之分配長條圖 ..................... 95. 政 治 大 圖 4-6 「評鑑與研究」各項指標相對權重之分配長條圖 ..................................... 97 立 圖 4-5 「成員專業發展」各項指標相對權重之分配長條圖 ................................. 96. ‧ 國. 學. 圖 4-7 華人地區中小學校長科技領導 i-VISA 整體指標相對權重之分配長條圖 ............................................................................................................................ 100. ‧. 圖 4-8 華人地區中小學校長科技領導指標及權重體系架構圖 ........................... 102.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 n U. v. v. DOI:10.6814/THE.NCCU.EAP.009.2018.F02.

(9)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 n U. v. vi. DOI:10.6814/THE.NCCU.EAP.009.2018.F02.

(10) 第一章. 緒論. 本研究以「華人地區中小學校長科技領導 i-VISA 指標建構之研究」為主題 進行探討。首先,就校長科技領導之理論基礎、校長科技領導之指標、華人地 區中小學校長科技領導相關研究進行文獻探討;其次,以文獻探討為基礎建立 初步指標與問卷,並運用德懷術(Delphi Technique)與層級分析法(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AHP)修正指標,探討各指標之重要性與適切性,再依照研究 結果進行討論與結論。本章共分為五節,第一節為研究動機;第二節說明研究 目的與待答問題;第三節為重要名詞釋義;第四節提出研究方法與步驟;第五 節說明本研究之範圍與限制。. 政 治 大. 立第一節. 研究動機. ‧ 國. 學. 教育是國家發展與國家競爭力的根基;科技則是推動人類文化、社會與經 濟發展的重要力量。在歷史上,科技發展是教育創新的驅力,而教育創新又能. ‧. 引領科技發展,教育與科技的關係可說是互為因果的正向循環。. y. Nat. sit. 二十一世紀,科技進步的速度之快、影響之深,迎來了全球化競爭的時. n. al. er. io. 代,各個國家與國際組織無不重新思考培育未來主人翁的目標與方向,並不約. i n U. v. 而同地將科技作為人才培育的主要內涵,同時也擘劃資訊教育藍圖作為重要的. Ch. engchi. 教育政策。在培育人才的內涵上,美國所提出的「21 世紀關鍵能力」、 歐洲聯 盟(EU)所提出的「終身學習的關鍵素養」、亞太經濟合作會(APEC)的教育部長 會議中討論的教育優先領域、中國大陸所提出的「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以 及我國「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中,均將培養學生具有資訊科技能力或素 養列於主要內涵中(林崇德,2017;教育部,2014;APEC, 2016; European Commission, 2017; The Partnership for 21st Century Learning, 2015)。在資訊教育 政策方面,包括美國、英國、加拿大、芬蘭、比利時、澳洲、紐西蘭等先進國 家都具有國家級的、獨立、完整且具備完整行動方案的資訊教育政策藍圖(ICT 1. DOI:10.6814/THE.NCCU.EAP.009.2018.F02.

(11) in education plan),致使教學科技已經廣泛地運用課室中;在東亞地區,大部分 的已開發、開發中國家也都具有獨立的資訊教育政策藍圖,包括中國、日本、 南韓、新加坡、馬來西亞、菲律賓、泰國、印尼、柬埔寨等(Livingstone, 2012; UNESCO, 2014; U.S.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Office of Educational Technology, 2011) 。總而言之,在科技發展所帶動的經濟全球化背景下,多數國家,特別 是已開發國家,已經確立資訊教育為重要議題,並擬定國家級的資訊教育政策 與行動方案,以培育國民具有面對國際競爭的能力與素養。 在全球化競爭的背景與各國資訊教育政策的時代背景下,現代資訊社會給. 政 治 大 相關的政策與行動方案最終也需要學校落實。在資訊科技日新月異的時代,校 立 學校教育帶來的是巨大的期待與需求,對學校而言更是變革的挑戰,資訊教育. 長作為學校組織的行政首長,在學校面臨的創新發展及革新改變的需求時,可. ‧ 國. 學. 以藉由校長的科技領導,推動學校行政單位順應資訊科技趨勢優化管理制度、. ‧. 鼓勵教師將資訊科技融合於課堂教學、擴展學生學習方式與發展,進而增進學. y. Nat. 校教育品質。同時,校長扮演科技領導角色也是現今教育發展趨勢中,提升學. er. io. 動機之一。. sit. 校效能的關鍵因素,也是校長領導典範轉變中一項值得關注的議題。此為研究. al. n. v i n 科技領導概念在二十世紀C90 年代左右開始受到關注與探討,大約也是資訊 hengchi U. 科技發展開始大幅躍進的年代。美國的國際科技教育學會 ISTE (The. International Society for Technology in Education) 在 1998 年首先發展出國家教育 科技標準(National Educational Technology Standards, NETS) ,一開始僅針對學 生(students),而後又陸續發展出針對教師(teachers)、教育行政人員 (administrators)、教練(coaches)、資訊工程教育人員(computer science educator)的 能力指標,並且隨著時間的變遷,版本也持續在更新,例如 2017 年更新原本的 教師標準,更新也同時更名為教育科技標準-教育人員(educator)、預計 2018 年 將更新教育科技標準-教育行政人員。自此以降,科技領導的相關研究多會引用. 2. DOI:10.6814/THE.NCCU.EAP.009.2018.F02.

(12) 這套教育科技標準,以做為研究、調查、評鑑的基礎,或發展出其他指標。 NETS 中的指標,乃是基於美國本土的資訊科技現況、教育行政組織架構、學 校行政等相關背景發展而來,畢竟和華人地區的教育環境有所差異,故研究者 認為有必要根據華人地區實施資訊教育、科技領導的研究、經驗與政策為基 底,建構合適的科技領導評估指標,以有效地評估科技領導效能。此為研究動 機之二。 臺灣學者張奕華自 2002 年以來研究中小學校長科技領導模式,基於長期研 究、博碩論文指導及實地考察,於 2017 年總結研究成果,提出「校長科技領導. 政 治 大 與基本設施支持」、「成員發展與訓練」、「評鑑與研究」五個面向(張奕華、吳 立. i-VISA 模式」,歸納出「人際關係與溝通技巧」、「願景、計劃與管理」、「科技. 權威,2017) 。綜觀國內以科技領導為題之碩博士論文、期刊文章,多會引用張. ‧ 國. 學. 奕華之科技領導相關研究作為論述基礎或作為科技領導實務之指引,可以說 i-. ‧. VISA 模式乃是國內最代表性的中小學校長科技領導模式。研究者欲以「校長科. y. Nat. 技領導 i-VISA 模式」作為起點,加入華人地區實施資訊教育、科技領導的研. er. io. sit. 究、經驗與政策,期能發展出適合用於華人地區科技領導實務的指標,作為華 人地區中小學校長系統性實施科技領導的工具。此為研究動機之三。. n. al. 第二節. Ch. engchi. i n U. v. 研究目的與待答問題. 壹、研究目的 本研究旨在建構適用於華人地區中小學校長科技領導之 i-VISA 指標。本研 究之研究目的有以下三項: 一、 建構華人地區中小學校長科技領導 i-VISA 模式之層級與指標。 二、 建構華人地區中小學校長科技領導 i-VISA 指標之權重體系。 三、 根據研究結果,提出建議供教育行政機關、校長與未來研究者之參 考。 3. DOI:10.6814/THE.NCCU.EAP.009.2018.F02.

(13) 貳、待答問題 本研究旨在建構適用於華人地區中小學校長科技領導之 i-VISA 指標。本研 究之待答問題如下: 一、 華人地區中小學校長科技領導 i-VISA 模式之層級與指標為何? 二、 華人地區中小學校長科技領導 i-VISA 指標之權重體系為何?. 第三節. 名詞釋義. 為使本研究所使用到的關鍵名詞意義更為明確,以下將「華人地區」、「科 技領導」、「i-VISA 模式」等名詞定義如下:. 壹、華人地區. 立. 政 治 大. 一般而言,「華人」的定義為「中國人與其後代的簡稱」,「華人地區」. ‧ 國. 學. (Chinese region)則是指以華人聚居為主的地方。華人地區狹義上僅指華人主導. ‧. 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包括香港、澳門兩個特別行政區)、中華民國、新加坡、馬. y. Nat. 來西亞部分地區;廣義上則包括有大量華人居住及活動的地區,如印尼、越. er. io. sit. 南、馬來西亞、加拿大卑詩省列治文市,及各地的「唐人街」等。本研究指涉 的「華人地區」包含以下地區:中國大陸、臺灣、香港、澳門、新加坡,以及. n. al. 馬來西亞華人。. 貳、校長科技領導. Ch. engchi. i n U. v. 校長科技領導(principal’s technology leadership)是指校長發展、引導、管理 與運用科技於各種學校運作,以提升學校效能,達成學校願景和目標的作為。 校長科技領導主張校長不僅需要具備科技素養,也領導組織成員運用科技以達 成相關目標。校長科技領導的作為,例如規劃學校運用科技的願景與目標、建 置或完善學校資訊科技基礎建設、培訓教師具備資訊相關技能或素養、鼓勵教 師將資訊科技融入教學以提升學習成效等。. 4. DOI:10.6814/THE.NCCU.EAP.009.2018.F02.

(14) 參、i-VISA 模式 i-VISA 模式(i-VISA Model)是由臺灣學者張奕華於 2017 年所提出的校長科 技領導模式。i-VISA 校長科技領導模式由五個構面、22 個指標構成。五個構面 分別為「人際關係與溝通技巧」(interpersonal and communication skills)、「願 景、計劃與管理」(Vision, planning and management)、「科技與基本設施支持」 (Infrastructure and technology support)、「成員發展與訓練」(Staff development and training)、「評鑑與研究」(Assessment, evaluation, and research),取各個構面 的首個英文字母組成 i-VISA。. 第四節. 立. 壹、研究方法. 治 政研究方法與步驟 大. ‧ 國. 學. 本研究旨在建構適用於華人地區中小學校長科技領導 i-VISA 指標,因此將. ‧. 以「德懷術」 、「層級分析法」作為研究方法。為了達成研究目的、建構在理論. y. Nat. 與實務上均適切的指標內涵,本研究依據文獻探討的結果,編製「華人地區中. er. io. sit. 小學校長科技領導 i-VISA 指標建構調查問卷」作為研究工具,邀請科技領導領 域之專家學者、實施科技領導卓有成效之校長以及行政人員,進行兩個階段的. al. n. v i n 德懷術問卷調查,以取得專家學者對於指標內涵的共識,建構出「華人地區中 Ch engchi U 小學校長科技領導 i-VISA 指標」,依此編製「華人地區中小學校長科技領導 i-. VISA 指標相對權重調查問卷」,並再次邀請上述專家學者填寫問卷,並將問卷 收集之資料以層級分析法進行分析,進而完成華人地區中小學校長科技領導 iVISA 指標權重體系。 一、德懷術 德懷術是指研究者針對某一主題,藉由連續多次的問卷調查形式,邀請多 位專家以匿名、書面方式表達意見,透過多次的意見交流而逐步獲得最後結論 的一種研究方法。此方法能讓所有參與者都能在不受到他人意見影響的情境中. 5. DOI:10.6814/THE.NCCU.EAP.009.2018.F02.

(15) 表達意見,並參考其他人的意見決定是否修正自己的意見,再在教育指標的建 構上,德懷術已經是一種廣為使用的研究方法(吳清山、林天祐,2001;郭昭 佑,2001;劉協成,2006)。 王泓翔(2017)綜合文獻內容,歸納德懷術的特性與優缺點如下: (一). 德懷術的特性:. 1. 結構化及反覆化:為了讓群體中的成員能有效溝通,德懷術使用 結構化的資訊交流方式,亦即使用結構化的問卷反覆實施調查, 直至群體成員的意見一致為止。. 政 治 大 並處理問題。採用匿名方式可以避免團體面對面時,可能會出現 立. 2. 匿名性與群體決定:德懷術是藉由群體成員間的溝通來獲致共識. 的從眾效應或服從權威的情形。成員可自主、獨立地提出看法,. ‧ 國. 學. 不受他人影響或時間的限制而影響調查結果。. ‧. 3. 專家判斷:德懷術需要有足夠數量、具有代表性的專家組成,以. y. Nat. 確保研究結果的可進度。除此之外,邀請背景多元的專家參與,. er. io. sit. 則能提供不同的觀點進行交流,可使調查結果更加客觀與嚴謹。 4. 書面文字表達:參與的成員以文字敘述方式回應問卷並提出個別. al. n. v i n 觀點,以提出明確的建議與高品質的意見。 Ch engchi U. 5. 提供回饋:問卷設計著重回饋參與者的意見,利用各次問卷的群 體統計結果和意見反應,提供受訪者參考,並重新考慮問題的答 案。受訪者可以維持原來的觀點,或做成新的決定。重複施測回 饋控制,可以避免部分誤差變異的發生,以達成穩定性、一致性 的信度與工具的正確性效度。 (二). 德懷術的優缺點. 1. 優點 (1) 節省成本:以書面方式就可蒐集大量意見,且受訪者有充裕. 6. DOI:10.6814/THE.NCCU.EAP.009.2018.F02.

(16) 時間思考、回答問題;免去專家面對面討論的時間、空間安 排,減少訪談的時間與金錢成本。 (2) 維持受訪者獨立意見:作答行為獨立、不受他人影響。對於 個別的觀點和判斷,不做任何加權計算,維持參與者的平 等。 (3) 一致性共識:運用多次連續德懷術問卷,提供系統化統計資 料及回饋訊息,使專家間的意見差異降至最低,加速共識形 成。. 政 治 大 成員選擇不易,樣本易流失:專家成員選擇不易,缺乏適當 立. 2. 缺點 (1). 衡量工具,可能會造成研究結果偏差。實施過程耗費時間,. ‧ 國. 學. 容易降低參與者意願,樣本容易流失。. ‧. (2) 缺乏立即回饋與討論:由於缺乏現場討論,無法進行腦力激. y. Nat. 盪或深入對談,無法產生經過統整的立即性反應,容易導致. er. 德懷術主要的實施步驟如下(郭昭佑,2001;劉協成,2006):. al. v i n 參與者樣本選取:為使所獲結果具有效度,德懷術的參與者應為 Ch engchi U n. 1.. io. (三). sit. 專家權勢及溝通上的困難,不容易激發創意思考。. 具有代表性的專家、瞭解研究問題、擁有豐富的資訊、具有熱 忱。. 2. 意見提供(第一次問卷):選定參與專家後,即進行第一次問卷調 查。第一次問卷形式可以是開放式或半結構式問卷,開放式問卷 可根據調查內容提供廣泛的意見;而半結構式問卷則是由研究者 依據文獻探討內容進行設計,請參與者依照量尺評定各題項的重 要性或優先順序,並提供其他質性意見。 3. 結構化問卷(第二次問卷):根據第一次的問卷調查結果,設計結. 7. DOI:10.6814/THE.NCCU.EAP.009.2018.F02.

(17) 構化的問卷,請參與者依照研究者提供的量尺,評定各題項的重 要性。本研究的第一次問卷即採用半結構式問卷,因此第二次問 卷中會檢附第一次問卷的群體反映、參與者反映,作為參與者的 參考資料與判斷依據。 4. 達成共識(第三次及其後之問卷):第二次問卷回收後,研究者必 須整理、分析、或修正問卷,計算每一題項之集中量數(平均 數、中數或眾數),並附上前一次之反應值做為參考,再次由參與 者填答第三次問卷、研究者回收彙整,反覆實施直到達成共識為 止。. 立. 二、層級分析法. 政 治 大. ‧ 國. 學. 層級分析法發展的目的,就是將複雜的問題系統化,分解為數個階層及各. ‧. 階層包含的多個元素,並透過量化方法計算出各要素對整個系統的優先程度,. y. Nat. 以提供決策者進行合理正確的決策。層級分析法主要應用在不確定的情況、具. er. io. sit. 有多數個評估準則的決策問題上、甚至也能處理感受與偏好方面的問題。 層級分析法主要的實施步驟如下(吳政達,2008):. al. n. v i n 定義評估問題:明確界定問題的定義,亦即最後評估階段的目標。 Ch engchi U. 1.. 2. 確認影響問題的所有要素:透過文獻回顧或腦力激盪術、德懷術等方 式,將可能影響問題的要素逐一列出。 3. 建立階層關係:根據要素間的相關及獨立程度劃分階層,藉以分析各個 要素之間的功能相關程度及對整個系統的影響。 4. 建立成對比較矩陣:以名義尺度進行要素的成對比較,將其量化後,建 立成對比較矩陣。 5. 計算特徵向量與最大特徵值:透過成對比較矩陣求得特徵向量,代表階 層內要素的優先順序;再以特徵值決定各個成對比較矩陣的一致性強弱. 8. DOI:10.6814/THE.NCCU.EAP.009.2018.F02.

(18) 程度,接著將關聯階層串連起來後,即可獲得最低階層之元素相對於整 體系統的優先程度。 6. 提供決策資訊:依據該優先程度來進行整體判斷、做出正確的決策。. 貳、研究步驟 本研究包含準備、實施和完成等三個階段,各階段之內容分述如下: 一、準備階段 1. 擬定研究計畫:研究者因職務所需,對於中小學校長科技領導產生濃厚 興趣,經過蒐集與閱讀有關科技領導的相關文獻、和指導教授共同討. 政 治 大. 論,確定研究問題、研究目的、研究範圍、研究方法與準備工作等事. 立. 宜。. ‧ 國. 學. 2. 文獻探討:探討分析國內外有關校長科技領導之定義與內涵、華人地區 中小學校長科技領導研究與現況等文獻,作為本研究之理論基礎,並從. ‧. 中歸納出「華人地區中小學校長科技領導 i-VISA 指標」的初步內涵,. y. sit. al. er. io. 二、實施階段. Nat. 進而編製研究工具。. v. n. 此階段之目標,是要建構華人地區中小學校長科技領導之指標,以及指標 之權重體系。. Ch. engchi. i n U. 1. 學者專家樣本之選任:德懷術調查是要獲得對校長科技領導指標項目重 要性的共識。故邀請對校長科技領導之理論與實務精熟的學者專家、中 小學校長與教育局行政人員,作為參與德懷術意見徵詢的專家樣本。 2. 編製德懷術專家問卷:依照文獻探討的結果,編製「華人地區中小學校 長科技領導 i-VISA 指標建構調查問卷」。本研究使用德懷術進行二至四 次問卷調查,凝聚專家學者對於校長科技領導指標之共識。 3. 編製指標相對權重問卷:依照德懷術小組之共識,編製「華人地區中小 學校長科技領導 i-VISA 指標相對權重調查問卷」。問卷以層級分析法之 9. DOI:10.6814/THE.NCCU.EAP.009.2018.F02.

(19) 理論設計,以九點量表比較之形式,依據對指標重要性進行成對比較。. 三、完成階段 在蒐集相關的實證資料後,研究者即進行資料的登錄、檢核、分析與詮釋 工作,做成結果與討論,並完成研究論文之撰寫。 綜上所述,本研究之研究步驟如圖 1-1 所示:.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 n U. v. 圖 1- 1 研究步驟. 10. DOI:10.6814/THE.NCCU.EAP.009.2018.F02.

(20) 第五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本研究基於研究目的,茲將研究範圍與研究限制說明如下:. 壹、 研究範圍 一、研究對象: 本研究以熟悉校長科技領導之專家學者、推行科技領導卓有成效之教育行 政人員、以及華人地區之中小學校長為研究對象。 二、研究區域: 本研究之區域為臺灣、中國大陸、香港、澳門、新加坡與馬來西亞華人地 區。. 立. 三、研究內容:. 政 治 大. ‧ 國. 學. 本研究擬以「校長科技領導 i-VISA 模式」為基礎,參酌華人地區科技領導 專家學者之經驗與意見,修正並建構適合華人地區之「中小學校長科技領導 i-. ‧. VISA 模式」指標與內涵,以作為華人地區中小學校長實施科技領導之工具、. y. Nat. n. al. er. io. sit. 教育主管機關推動科技領導評鑑,以及有關人士從事後續研究之參考。. 貳、 研究限制. Ch. engchi. i n U. v. 本研究旨在建構適用於華人地區中小學校長科技領導之 i-VISA 指標,故研 究方法採用德懷術及層級分析法,力求研究結果趨於完整與客觀,但受限於時 間、物力等因素,在研究上仍有限制,茲說明如下。 一、 研究方法的限制 本研究採用「德懷術」問卷調查,調查對象以熟悉科技領導之專家學者、 推行科技領導卓有成效之校長為主,樣本選取屬於「立意取向」,其人數依照郭 昭佑(2011)之建議,邀請 10 到 15 人。因此,研究對象是否存有個人意見的 偏差,將是影響本研究之重要因素;且專家共識不易達成,亦可能影響指標內. 11. DOI:10.6814/THE.NCCU.EAP.009.2018.F02.

(21) 涵與應用策略的建構。. 二、 研究範圍與推論的限制 就研究範圍而言,本研究因限於時間、物力、研究興趣等限制,因而所得 之研究結果,未來在提供華人地區中小學校長實施科技領導之工具、教育主管 機關推動科技領導評鑑,以及有關人士從事後續研究之參考時,建議宜再透過 其他研究方法加以修正與進一步驗證之。.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 n U. v. 12. DOI:10.6814/THE.NCCU.EAP.009.2018.F02.

(22) 第二章. 文獻探討. 本章探討華人地區的定義、科技領導相關的理論與文獻,建立華人地區中 小學校長科技領導 i-VISA 指標初稿。本章共分為三節,首先簡要說明華人地區 的定義,第一節探討科技領導之定義與理論基礎,第二節探討各國中小學校長 科技領導指標內涵,第三節歸納華人地區中小學校長科技領導 i-VISA 指標的層 面與指標。 「華人」(Chinese)屬於一個約定俗成的名稱,學術上並未有明確定義,惟 兩岸學術研究時常使用此名詞。研究者查我國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將. 政 治 大 「華人」(Chinese)定義為「來自中國人的後代」(Department of Statistics, 2016, 立. 「華人」定義為「泛稱旅居國外的中國人」(教育部,2015);新加坡統計局將. ‧ 國. 學. p.437);此外,根據中國國務院的印發的通知中,亦指出「外籍華人是指已加 入外國國籍的原中國公民及其外國籍後裔;中國公民的外國籍後裔」(國務院僑. ‧. 務辦公室,2009)。. sit. y. Nat. 「華人地區」則是指以華人聚居為主的地方。華人地區狹義上僅指華人主. al. er. io. 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包括香港、澳門兩個特別行政區)、中華民國、新加坡、. v. n. 馬來西亞部分地區;廣義上則包括有大量華人居住及活動的地區,如印尼、越. Ch. engchi. i n U. 南、馬來西亞、加拿大卑詩省列治文市,及各地的「唐人街」等。本研究之研 究對象涉及學校,即教育行政組織,故華人地區之定義宜採用行政範圍進行區 劃。因此本研究指涉的「華人地區」包含以下地區:中國大陸、臺灣、香港、 澳門、新加坡、馬來西亞華人。. 第一節. 科技領導的定義與理論基礎. 壹、 科技領導的定義 科技領導(technology leadership)是 1990 年代後興起的領導理論,並隨著資 訊科技的發展進程加速、資訊科技應用於教育場域的層面廣泛而得到關注;再. 13. DOI:10.6814/THE.NCCU.EAP.009.2018.F02.

(23) 者,學校引進科技的同時仍需要行政領導的支持與配合,方能有所成效,反之 則容易功敗垂成,例如秦夢群(2013)綜合國內研究成果指出,若要成功將科 技運用於教育,則校長的科技領導是此一變革的重要角色。Anderson 和 Dexter(2005) 分析美國 800 間學校實施科技領導的成效指標數據,也指出若要 善用科技幫助辦學,科技領導的重要性遠比資訊科技建設重要。以下研究者就 相關學者對於科技領導的定義進行探究。 Flanagan 與 Jacobsen (2003)指出,科技領導重點在強科技領導者支持教師 嘗試多樣方式整合科技與資訊於課程教學中,並能建構出符合學生需求的課程. 政 治 大 效率地使用資訊科技的相關作為。Yorulmaz 和 Can (2016)認為科技領導是指領 立. 模式。Anderson 和 Dexter (2005)認為科技領導是學校針對目標政策,為了更有. 導者引導學校成員學習科技、整合科技、運用科技到學校環境中的歷程。. ‧ 國. 學. 我國學者對於科技領導的定義方面,如吳清山和林天祐(2006)認為,科. ‧. 技領導指領導者能夠善用領導技巧,使所屬組織成員能夠運用科技,並致力於. y. Nat. 組織目標的達成。張奕華(2010)指出科技領導係指領導者能建立科技願景,. er. io. sit. 結合科技和領導知能,運用領導技巧並組成科技團隊,充實軟硬體設施與成員 科技素養,塑造應用科技的有利環境和文化,使學校成員皆能善用科技並整合. al. n. v i n 於課程、教學和學習中,以因應教育變革,提升組織效能,達成組織的願景和 Ch engchi U. 目標。秦夢群 (2013)將科技領導定義為「領導者發展、引導、管理與運用科 技於各種組織運作,以提升辦學品質的行為」。 在中國大陸方面,科技領導被稱為「信息化領導力」,中國教育部發布的 《教育信息化十年發展規劃(2011-2020 年)》(中國教育部,2012)就明確提出 學校教育信息化領導力的概念。中國學術界在 2005 年後也出現較多對於信息化 領導力的研究與論述。例如肖玉敏(2008)指出,校長資訊化領導力指的是校 長作為學校的技術領導者領導學校所有成員在制定學校資訊化發展規劃、創建 資訊化教學環境、建立並執行一定的技術使用標準和問責制度,成功地促進技. 14. DOI:10.6814/THE.NCCU.EAP.009.2018.F02.

(24) 術在學校各個方面有效使用的能力。化方和楊曉宏(2010)則指出,校長資訊 化領導力主要由基本的資訊素養、資訊化系統規劃能力、資訊化應用指導能 力、資訊化管理評價能力、資訊化溝通協調能力和資訊化規劃建設能力六部分 構成。趙磊磊和代蕊華(2016)梳理中國學者對於信息化領導力的研究,歸納 校長資訊化領導力主要是指校長利用資訊技術在學校規劃、學校建設、目標控 制三個方面實現學校資訊化發展以及學校效能提升的一種綜合型能力,其主要 包括資訊化規劃能力、資訊化建設能力以及資訊化管理能力三個維度。 上述國內外學者對於科技領導的論述,可看出各家對於科技領導的著墨點. 政 治 大 蕊華,2016)、有學者將運用或整合科技做為達成組織目標的手段(吳清山、林 立. 各不相同,有學者論述科技領導的能力內涵(化方、楊曉,2010;趙磊磊、代. 天祐,2006;秦夢群,2013;張奕華,2010;Flanagan & Jacobsen, 2003)、有學. ‧ 國. 學. 者則認為培養科技相關的素養即是科技領導的目標(肖玉敏,2008;Anderson. ‧. & Dexter, 2005 ; Yorulmaz & Can, 2016)。秦夢群(2013)指出,領導行為本身. y. Nat. 牽涉到各種人、事、地、物的變項,且各家對於領導的定義相當歧異,因此亦. er. io. 整合行為。. sit. 有學者提出領導是個人特質、領導行為、互動方式、角色關係、與組織目標的. al. n. v i n 研究者認為,科技領導是一種因應資訊科技蓬勃發展、回應社會對於學校 Ch engchi U. 績效的要求,因而產生的功能型領導模式。因此,科技領導的定義是:領導者 發展、引導、管理與運用科技於各種組織運作,以提升組織效能,達成組織願 景和目標的作為。科技領導主張校長不僅需要具備科技素養,也領導組織成員 運用科技以達成相關目標。校長科技領導的作為,例如規劃學校運用科技的願 景與目標、建置或完善學校資訊科技基礎建設、培訓教師具備資訊相關技能或 素養、鼓勵教師將資訊科技融入教學以提升學習成效等。. 15. DOI:10.6814/THE.NCCU.EAP.009.2018.F02.

(25) 貳、 校長科技領導 i-VISA 模式的定義 校長科技領導 i-VISA 模式是由張奕華經過實地訪查與長期研究,於 2017 年所提出的校長科技領導模式。張奕華與吳權威(2017)將科技領導的內涵歸 納為「i-VISA 校長科技領導模式」,由五個構面、22 個指標構成。五個構面分 別為「人際關係與溝通技巧」(interpersonal and communication skills)、「願景、 計劃與管理」(Vision, planning and management)、「科技與基本設施支持」 (Infrastructure and technology support)、「成員發展與訓練」(Staff development and training)、「評鑑與研究」(Assessment, evaluation, and research),取各個構面. 政 治 大 根據張奕華(2010)所提出的學校科技領導向度與標準,在「人際關係與 立. 的首個英文字母組成 i-VISA。. ‧ 國. 學. 溝通技巧」構面,包括科技需求、科技事務、科技議題、科技專業 4 項指標。 「願景、計畫與管理」構面,包括科技遠景、科技團隊、科技變革、科技管理. ‧. 5 項指標;「成員發展與訓練」構面,包括鼓勵訓練、設計課程、在職訓練、提. sit. y. Nat. 供時間 4 項指標;「科技與基本設施支持」構面,包括科技設備、科技資源、科. al. er. io. 技支持、設備維護 4 項指標;「評鑑與研究」構面,包括評量教職、評鑑計畫、. v. n. 成本效益、評鑑系統、教學科技 5 項指標。其內涵如表 2-1 所示:. Ch. engchi. i n U. 表 2-1 校長科技領導 i-VISA 指標向度與標準 科技領導構面. 科技領導指標. 人際關係與溝. 1. 瞭解教職員和學生在科技上的需求和關心(科技需求)。. 通技巧. 2. 有關於科技上的事務,能與教職員生維持正面的關係(科 技事務)。 3. 有效地與教職員生溝通有關科技的議題(科技議題)。 4. 鼓勵學校人員利用有關資訊資源作為科技專業的專長(科 技專業)。 16. DOI:10.6814/THE.NCCU.EAP.009.2018.F02.

(26) 表 2-1(續) 願景、計畫與. 1. 清楚地說明學校中科技使用的願景(科技遠景)。. 管理. 2. 授權一個包含不同成員的科技計畫團隊(科技團隊)。 3. 提倡學校的科技資源(科技資源)。 4. 有效地管理科技上的變革(科技變革)。 5. 利用科技以有效地管理行政運作(科技管理)。. 科技與基本設. 1. 確保科技設備的使用是適當的(科技設備)。. 施支持. 2. 確保學校人員有相同的機會取得科技資源(科技資源)。 3. 當學校人員需要協助時,能確保科技的支持(科技支. 政 治 大 確保設備的即時修理與維護(設備維護)。 立 持)。. 4.. 學. 練. 1. 鼓勵在科技領域上的在職訓練(鼓勵訓練)。. ‧ 國. 成員發展與訓. 2. 支持設計一個科技上的在職訓練課程(設計課程)。. ‧. 3. 支持傳遞科技上的在職訓練(在職訓練)。. y. sit. 1. 考慮有效地使用科技是評量教職員表現的一部分(評量教. io. er. 評鑑與研究. Nat. 4. 提供時間以作為科技訓練之用(提供時間)。. 職員)。. al. n. v i n Ch 評鑑學校的科技計畫(評鑑計畫) engchi U 。. 2.. 3. 從成本效益的觀點評鑑科技(評鑑科技)。 4. 評鑑教室和實驗室中的電腦操作系統(評鑑系統)。 5. 利用地區的資料去評鑑教學上使用科技的情形(教學科 技)。 資料來源:張奕華(2010)。校長科技領導-模式、指標與應用。臺北市:洪 葉。. 參、 校長科技領導的理論基礎與內涵 一、 校長科技領導的理論基礎 17. DOI:10.6814/THE.NCCU.EAP.009.2018.F02.

(27) 張奕華(2010)研究指出,校長科技領導的理論基礎包括資料導向決定、 教育變革、創新擴散與科技接受模式。茲分述其定義與內涵如下。 (一) 資料導向決定的定義與內涵 資料導向決定(data driven decision making, DDDM),或譯為資料導向決策, 是以資料為重要參考依據,並力求決策科學化的模式。資料導向決定源於企業 組織的管理模式,可以增加領導者做決策的專業性、系統性和客觀性,和過去 領導者運用經驗或權威進行領導與決策的模式有顯著的不同。在教育領域,資 料導向決定隨著強調績效責任的教育改革精神,促使學校必須積極地蒐集各項. 政 治 大 成效。資料導向決定在美國、加拿大、澳洲、荷蘭、西班牙、南非、紐西蘭等 立 資料,並根據資料分析的結果做出決策,進而提升教育人員發展與學生學習的. 國家,仍是引領教育改革的基礎,也是起點(黃建翔、吳清山,2013;Datnow &. ‧ 國. 學. Hubbard, 2016)。. ‧. 張奕華和張敏章(2010)提出資料導向決定是透過資料的蒐集,確認學校. y. Nat. 或學區是否達成目標或願景;具體而言,教育人員應該系統性地收集適合學校. er. io. sit. 或學區層面之資訊,並進行分析、組織、統整、解釋,以提供決策與行動的參 考,提升學校的運作成效。謝文貴與黃旭鈞(2016)探究資料導向決定的起. al. n. v i n 源、定義、特徵與概念,歸納資料導向決定的意義是指教育人員透過科學化的 Ch engchi U 方式,蒐集、分析正確且具有價值的資料,以獲取對於校務經營、發展有利的 資訊,並據以訂定校務發展之策略、目標與實施方案的歷程。 美國學校行政人員協會(American Association of School Administrators, AASA)在其出版的《運用資料來改善學校》(Using Data To Improve Schools)中, 具體描述資料導向決定包括收集資料、分析資料、報告資料、運用資料改善學 校、透過資料進行溝通五項內涵,並能對學校與教育局產生以下助益(AASA, 2002): 1.. 測量學生的進步(measure student progress). 18. DOI:10.6814/THE.NCCU.EAP.009.2018.F02.

(28) 2.. 確保學生不會因為小挫折而失敗(make sure students don’t fall through the cracks). 3.. 測量計畫成效(measure program effectiveness). 4.. 評量教學成效(assess instructional effectiveness). 5.. 引導課程發展(guide curriculum development). 6.. 妥善配置資源(allocate resources wisely). 7.. 提倡績效責任(promote accountability). 8.. 對社區報告成果(report to the community). 9.. 達到州政府與聯邦政府的要求(meet state and federal reporting requirements). 立. 政 治 大. 10. 維持教育的重點(maintain educational focus). ‧ 國. 學. 11. 展示趨勢所在(show trends). ‧. 《經濟學人》2017 年刊出的一篇文章指出:「現在,數據就好比上一個世. y. Nat. 紀的石油,驅動著成長與變革。」(The Economists, 2017)過去的商業鉅子幾乎. er. io. sit. 都和石油化學產業有關,而這個時代的商業巨頭,例如阿里巴巴(Alibaba)、騰 訊(Tencent)、臉書(Facebook)、谷歌(Google)等公司,無不使用數據占盡影響力. al. n. v i n 與優勢,數據的重要性可見一斑。學校在面臨變革的挑戰時,運用現代科技所 Ch engchi U 蒐集、分析教育數據得來的資料,將能成為教育行政人員了解現況、擬定方 案、決策行動的有效基礎,亦是善用科技領導的重要策略與手段。 (二) 教育變革 前揭科技領導的定義係領導者發展、引導、管理與運用科技於各種組織運 作,以提升組織效能,達成組織願景和目標的作為。換言之,科技領導的實施 不僅包括領導能力,也必須包括對教育變革的瞭解,因為將科技導入學校、推 動資訊融入教學等作為無非是一種對學校組織的變革;另一方面,科技也是推 動改變、或催化改變的重要因素。. 19. DOI:10.6814/THE.NCCU.EAP.009.2018.F02.

(29) Fullan(2001)認為教育變革包含微觀面與巨觀面。從微觀面而言,是關心教 育系統中各層級個體所欠缺的意義;從巨觀面而言,則是象徵一種社會政治的 過程。吳清山和林天祐(1996)指出「教育變革」、「教育改革」、「教育革新」 實為同義詞,在英文中的”education reform”、”educational innovation”、”educational change”等詞,都具有教育改革的意涵。所謂「教育改 革」是在教育發展過程中,因應社會變遷及內在教育需求,對於教育現狀或教 育問題,所進行的各種興革措施,以求教育發展與進步。林信榕(2001)認為 「教育變革」與「教育改革」實為一體之兩面。通常「教育改革」是對於現行. 政 治 大 觀之改變。秦夢群(2015)則認為,「教育變革」是指有計劃、有績效地使組織 立 之教育系統做大幅度的改變;「教育變革」則是對於現行教育系統進行巨觀或微. 變革的過程,其具有三種特性:有計劃且設有特定目標、包含一套特定的執行. ‧ 國. 學. 程序與行動、具有新理念或作法以期達成目標。因此,教育變革亦是計劃式變. ‧. 革(planned change)。綜合各家之言,「教育變革」(educational change),是為了. y. Nat. 解決內在教育需求、針對教育現狀,追求發展與進步等特定目標,計劃性地使. er. io. sit. 教育組織變革的過程。. 在教育變革的內容上,吳清山和林天祐(1996)將教育改革分為體制外的、. al. n. v i n 激進的改革,將舊有的內容全數推翻;也有在體制內的、漸進式的改革,在現有 Ch engchi U. 的架構下逐步改進修正。依層級而言則分為由上而下的改革,也就是由上級政府 決定改革內容及策略,再交由地方及學校執行;另一種是由下而上的改革,由地 方或學校,甚至教師主導教育改革策略,上級政府只是配合辦理,屬於一種彈性 改革措施。 秦夢群(2015)指出,數十年來西方教育學者對於教育變革多有研究,不過 東亞諸國的教育行政體系和歐美略有不同,包括實施中央教育集權,變革之發動 者多為上級教育主管教育行單位;且一般中小學忙於例行事務,缺乏研究發展能 力,變革動機小;組織發展趨於靜態,缺乏競爭;組織型態亦趨於鬆散,行政官. 20. DOI:10.6814/THE.NCCU.EAP.009.2018.F02.

(30) 僚集團與教師專業集團彼此對抗,難以集結變革之力。 Fullan (2011)將教育變革分為三個階段:(1)啟動階段(initiation):以不同名 目的方案、動機,去調整和推動改革的決定過程。(2)執行階段 (implementation):把這些理想或改革放入實際情境中並形成實踐方案。(3)制度 化階段(institutionalization):不論改革是否成為系統持續運作的部分,企圖將之 持續、結合、規則化的努力。教育變革的成果將藉由客觀指標地比較,來瞭解 變革的程度與不同形式的產出;同時這三個階段會受到各種因素的影響,彼此 也會透過回饋,在運作過程中保持交互作用。. 政 治 大. 秦夢群(2015)將教育變革的步驟分為以下五個步驟: 1.. 變革需要性之評量。. 立. 檢視目前所處之教育組織是否需要改進,以及改進的明確目標與改進. ‧ 國. 學. 的迫切性。接著針對問題,研究、規劃並提出新的解決方案。 各影響變數的評估。. ‧. 2.. y. Nat. 首先,瞭解組織內各個次級系統的運作,以及各個利益團體對於目前. er. io. sit. 系統的看法。其次,釋放變革的訊息,以各種形式、各種溝通管道讓 組織成員理解其內容與實施後的優點;最後,以問卷、晤談等方式,. al. n. v i n 分析並獲取相關訊息,以評估各變數的重要性,決定是否實施變革。 Ch engchi U. 3.. 團隊成員的導引。. 依照變革需求,組成變革相關的團隊,決定執行的程序與細節。接著 開辦說明會、進修活動等,透過正式活動讓組織成員瞭解即將實施的 新方法。此外,也要檢視反對立場的意見,並視情況決定是否採納並 修正變革實施的內容。 4.. 實施變革。 提供變革所需之資源以配合變革的實施,並在變革實施之初做好心理 上與資源上的臨機應變措施。. 21. DOI:10.6814/THE.NCCU.EAP.009.2018.F02.

(31) 5.. 評鑑與制度化。 變革實施後,利用各種評鑑方法以瞭解其績效與缺點,並找出需要改 進的問題。接著,根據評鑑結果來決定變革是否長期實施。若需要修 正,則其方向與方式為何?最後,若變革的成效顯現,則可將其制度 化而成為日常運作的一部分。此變革便大功告成。. (三) 創新擴散 創新包含了知識生產、知識利用以及知識擴散的歷程(教育部,2002)。亦 有學者認為任何有別於以往的方法或產出都是創新(Glynn, 1996);Tidd 和. 政 治 大 (2003)提出,無論是個體或組織,對於觀念、作法、事物有新的認知,就是創 立. Bessant (2013) 認為創新是組織為了求生存與發展所做的活動的總稱;Rogers. 新。所以,創新是新觀念、新作法、新產出、新事物的生成、利用或傳播,對. ‧ 國. 學. 個體而言可能是認知或行為的更新,對組織而言則是關乎生存與發展的各式活. ‧. 動。. y. Nat. 創新擴散模式自 20 世紀初期發展至今已經有百年歷史,其意義在於對擴散. er. io. sit. 歷程進行深入探討,以瞭解社會變遷的普遍擴散傾向,除了能解讀社會變遷的 脈絡,亦能解決現有的社會問題。其應用的學術領域之廣,包括傳統擴散研究. al. n. v i n 的社會學、人類學、農業社會、教育學,到創新擴散典範研究的公共衛生、醫 Ch engchi U 學社會學、傳播溝通學、行銷學、地理學等領域(廖珮妏,2011)。. 擴散研究的重要學者 E. M. Rogers 自 1962 年起從農業領域開始研究創新擴 散、1983 年正式出版《創新的擴散》著作,直到 2003 年出版第五版。經過 40 多年的研究,Rogers 所提出的創新擴散過程包括五個階段(唐錦超譯,2006; Rogers, 2003): 1. 認知階段(knowledge):個體認知到創新事物的存在,但缺乏詳細資訊。 2. 說服階段(persuasion):個體受到激勵,開始尋找相關資訊,並開始形成 對創新的好惡態度。. 22. DOI:10.6814/THE.NCCU.EAP.009.2018.F02.

(32) 3. 決策階段(decision):個體考慮是否採用該項創新。 4. 執行(implementation)階段:若決策階段為採用,則個體會開始小規模使 用或接受該項創新。 5. 確認(confirmation)階段:個體決定全面且正式地使用或拒絕該項創新, 並會希望尋求更多資訊以強化這項決策。 在創新決策的五個階段中,Rogers (2003)認為每一個階段會受到創新認知 屬性、溝通管道、時間與社會體系四項關鍵因素的影響(Rogers, 2003;唐錦超 譯,2006) :. 政 治 大 在創新決策的說服階段,個體對於創新本體的「創新認知屬性」知覺, 立. 1. 創新認知屬性. 會影響使用者的採用綠,創新認知屬性中,又包括和過去經驗與需求一. ‧ 國. 學. 致的「相容性」(compatibility)、對比舊有事物的「相對優勢」(relative. ‧. advantage)、明顯感受到可帶來的利益的「可觀察性」(observability,. y. Nat. OB),以及事物的「可試用性」(trialability)。創新認知屬性因素,強調. er. io. sit. 創新事物本體的特性必須以接受者的主觀認知為決策標準,而非根據客 觀的、或者專家的分類。. n. al. 2. 溝通管道. Ch. engchi. i n U. v. 創新事物的擴散必須仰賴各種擴散管道,而擴散管道分為大眾傳播與人 際傳播兩大類別。大眾傳播具備直接、雙向、選擇性高、容易回饋、回 饋量大等特色,可以迅速又有效地傳播新事物。而人際傳播則具有說服 作用,在採用決策的過程中扮演關鍵角色。 3. 時間: 創新事物的擴散過程中,時間的影響分為兩部分。一是前述「個人」決 策採用的五個階段;一是「群體」中接受創新事物的使用者比例的成長 過程。只有使用者達到系統中總人數的一訂比例,整個擴散過程才得以. 23. DOI:10.6814/THE.NCCU.EAP.009.2018.F02.

(33) 「自我延續」(self-sustaining)。 4. 社會體系: 社會體系包括社會結構、社會規範及意見領袖。社會規範是指體系中大 眾所建立的共識,若新事物與社會規範不相容,則擴散過程會受到阻 礙。意見領袖是在社會系統中,受人尊敬並具有有響力的個體,若新事 物由意見領袖先採用,其擴散速率鄉大為提升。 張奕華(2010)指出,將科技導入學校的作法,是一種教育變革的作為, 也是一種創新的舉措。而科技運用是否能落實到學校運作的各個層面以及每一. 政 治 大 漸地對系統中的成員傳達,使其感知、接受、實施科技於教育場域中;創新擴 立 位教職員生身上,則可透過科技領導加速創新擴散,也就是透過多種管道,逐. 散也是一種特別形式的溝通,傳遞有關創新思維的資訊。學校計畫推行科技運. ‧ 國. 學. 用時,也需要提供基礎建設的支援、設計有助於成員發展的政策,以達到使成. ‧. 員採用科技的目的。. y. Nat. (四) 科技接受模式. er. io. sit. 校長科技領導的目標,是將科技用於各種組織運作,以提升組織效能、實 現組織願景。校長在推動此一變革時,必須採用正式與非正式的溝通管道、培. al. n. v i n 訓活動來讓學校中的教職員理解導入科技的價值、並進一步學習如何在工作中 Ch engchi U 運用科技提升效能。學校中的成員如何面對、理解、接受科技,將會對其最終 決定是否採用新科技的態度有決定性影響,也就關乎學校導入科技的變革成 敗。科技接受模式(technology acceptance model, TAM)便是研究此一歷程、關注 人們對於資訊科技的接受歷程的理論。 科技接受模式是由學者 Fred D. Davis 於 1986 年提出,目的是提供一個探 討使用者願意接受並使用資訊科技的行為意象模式,期望能應用於預測或解釋 資訊科技使用的影響因素。科技接受模式乃是根據 Fishbein 與 Ajzen 的理性行 動理論( theory of reasoned action, TRA )所提出的修正模式,理性行動理論認為. 24. DOI:10.6814/THE.NCCU.EAP.009.2018.F02.

(34) 人類的行為經常是出於自己的意志控制,是理性的、有系統的,並受到人內在 的態度與外在的主觀規範所影響(Fishbein & Ajzen, 1975)。 Davis 接受理性行動理論對個人行為的前提假設,認為個人的行為是出於自 願的性為態度,且在個人決定行為意象之前,也會先考量到行為動作的隱含意 義,但是並沒有將主觀規範納入模型中。科技接受模式以「認知有用性」 (perceived usefulness)和「認知易用性」(perceived ease of use)為獨立變數,使用 者態度、行為意圖和使用行為作為相依變數。主張認知有用性與易用性會影響 使用科技的態度,進而影響具體的行為表現,也主張人對資訊科技的使用受其. 政 治 大 用者態度及行為意圖,而認知有用性及認知易用性則受到外部變數影響(國家 立 行為意圖所影響。本模型主要是以認知有用性及認知易用性作為解釋及推論使. 教育研究院,2012;蘇麗美,2014;Davis, Bagozzi, & Warshaw, 1989)。其模型. ‧ 國. 學. 如圖 2-1 所示:. ‧. n. er. io. sit. y. Nat. al. 圖 2- 1 科技接受模式. Ch. engchi. i n U. v. 翻譯自”User acceptance of computer technology: A comparison of two theoretical models,” by F. D. Davis, R. P. Bagozzi and P. R. Warshaw, 1989, Management Science, 35(8), p.985.. 科技接受模式簡化了理性行動理論,將焦點集中在知覺有用性與知覺易用 性。根據 Davis 的研究,將圖 2-1 中各項變數的關係說明如下(國家教育研究 院,2012;蘇麗美,2014;Davis, Bagozzi, & Warshaw, 1989): 1.. 「認知有用性」與「認知易用性」會受到「外部變數」的影響。 25. DOI:10.6814/THE.NCCU.EAP.009.2018.F02.

(35) 外部變數包括社會環境、使用者的個人經驗、創新科技的特性等,這 些因素都可能會影響者對於創新科技的有用性與易用性認知。 2.. 「認知有用性」受到「認知易用性」的影響。 認知易用性會直接影響知覺性。當使用者認為創新科技越容易使用, 則認為其有用的程度就可能越高。. 3.. 「使用者態度」受到「認知有用性」與「認知易用性」影響。 當使用者察覺到創新科技的有用性及易用性越高,則對於創新科技所 抱持的態度會更為正向。. 4.. 政 治 大 使用者的行為意圖會受到其態度影響,當使用者的態度越正面,則使 立 「行為意圖」受到「使用者態度」與「認知有用性」影響。. 用意象越強;認知有用性越高,則行為意圖也會越高。. ‧ 國. 學. 5.. 「資訊系統的採用」受到「行為意圖」的影響。. ‧. 資訊系統的採用是指使用者表達了行為意圖,願意使用創新科技。資. y. Nat. 訊系統的採用通常以使用的時間和頻率來評估。當使用時間越長、頻. er. io. sit. 率越高,代表使用者實際使用系統的程度越高,也代表使用者願意採 用該系統的程度越高。. al. n. v i n 將科技接受模式運用在中小學校長欲導入科技至學校的情境而言,校長在 Ch engchi U. 變革之初所採取的方案要能有效提高認知有用性與認知易用性,例如可以透過 校務會議等正式或非正式溝通場合,首先讓學校團隊認知到外部環境的變遷、 學校目前所面臨的挑戰等外部變數,並安排在研習場合讓學校團隊認知新科技 的可用之處與便利性,進而提高其使用意圖。若此一變革的行動方案已經有初 步成效,則可以觀測教職員使用科技的時間長度與頻率,代表使用者願意採用 科技的程度,作為評鑑計劃成效與修正計劃的參考指標。 二、 科技領導的內涵. 根據研究,科技領導的內涵分為五個層面,包括「人際關係與溝通技巧」、. 26. DOI:10.6814/THE.NCCU.EAP.009.2018.F02.

(36) 「願景、計畫與管理」、「科技與基礎設施支持」、「成員發展與訓練」、「評鑑與 研究」 。其中「人際關係與溝通技巧」乃是校長實施科技領導之前提,領導者需 有良好的人際關係與溝通技巧,能與教職員生進行溝通。茲分述各項內涵如下 (張奕華,2006;秦夢群,2013、2015): 1. 人際關係與溝通技巧 國內外研究的結果均顯示,人際關係與溝通技巧比科技能力更為重要,成 功的科技領導是奠基於和諧的人際關係與學校氛圍上。首先,校長應該瞭解並 確認教職員生在科技上的需求,並與其溝通有關學校導入科技的議題。其次,. 政 治 大 或排斥感。第三,校長應與校外團體,例如社區、教育專業團體、學術研究機 立. 校長必須利用良好的溝通技巧,緩解學校成員學習使用新科技時產生的挫折感. 構、企業等維持雙向溝通關係,引入並整合利於達成學校辦學目標的資源。. ‧ 國. 學. 2. 願景、計畫與管理. ‧. 成功的科技領導需要設立願景,願景即是發展與論述科技如何促使組織產. y. Nat. 生變革的潛力。若缺乏願景,學校的科技發展將會失去方向,難以達成目標。. er. io. sit. 因此校長應該清楚說明學校使用科技的願景、導入科技的計畫、並利用資源推 動。如果學校的成員(行政人員、教師、學生、家長)與社區成員能共同參與. al. n. v i n 學校科技願景規劃,則各個利害關係團體形成共識的機率越高,科技願景就更 Ch engchi U 容易實現。. 計畫與管理技巧,例如設備資源管理、預算籌措、設備採購與維護、行政 與教學系統的導入與使用、資訊安全管理等,均是科技領導涉及的計畫與管理 項目。 3. 科技與基礎設施支持 首先,教師與職員使用科技過程中需要協助時,應立即提供技術支持,此 為導入科技的成功關鍵。第二,應確保成員取得、使用科技資源的機會公平一 致。第三,應適當維護科技設備,確保系統與周邊設備(例如:電腦軟硬體、. 27. DOI:10.6814/THE.NCCU.EAP.009.2018.F02.

(37) 行政系統、教學系統、安全系統等)有效運作,發揮科技應有的效益。 4. 成員發展與訓練 成員發展與訓練由三種能力組成:描述與確定成員發展的資源;規劃並設 計成員發展的課程;基於不同成員的需求,制定合適的科技發展計畫。科技是 實現學校教育目標的載體或工具,使用科技的「人」決定了導入科技的成敗, 因此成員的發展與訓練也是科技領導不可或缺的層面。科技領導者應把握最新 的教育科技議題與趨勢、瞭解並回應學校成員對科技的需求。 5. 評鑑與研究. 政 治 大 估,例如成本效益分析、風險評估與解決方案、實施過程之監督與後續改進計 立 首先以學校整體發展而言,校長必須針對整體學校使用科技的現況進行評. 劃。其次對於學校成員,亦可評估其使用科技的成長與專業發展需求。第三對. ‧ 國. 學. 於學生而言,可以使用不同的科技來評估學生多元的學習成效;使用科技來蒐. ‧. 集、分析、解讀數據,提升教學成效並藉以幫助學生學習;評估學生使用科技. y. sit. 第二節. Nat. 進行學習、溝通的適切程度。. 美國、臺灣、中國大陸的科技領導指標. n. er. io. al 壹、 美國國際教育科技學會. Ch. engchi. i n U. v. 國際教育科技學會(International Society for Technology in Education, ISTE)為美國非營利組織,有鑒於「科技」是現代學習環境不可或缺的元素, ISTE 提出「國家教育科技標準」(NETS),期望能利用科技有效改善教學與學 習品質,例如提升學生高層次思考的能力、讓學生在競爭激烈的就業市場對自 己的未來做好準備、設計一個以學生為中心的專題導向及線上學習的環境、提 供數位環境下的學習指導、促進數位化時代下的溝通、以及合作與做決策的教 育專業模式。NETS 是美國教育科技領域中非常重要的能力指標,除了大部分 的美國各州公私立中小學採用外,許多國家也依此標準制定教育科技的指標 (江蕙伶、張繼寧,2012)。NETS 一開始僅針對學生(students),而後又陸續發 28. DOI:10.6814/THE.NCCU.EAP.009.2018.F02.

(38) 展出針對教師(teachers)、行政人員(administrators)、教練(coaches)、資訊工程教 育人員(computer science educator)的能力指標,並且隨著時間的變遷,版本也持 續在更新,例如 2017 年更新原本的教師標準,更新也同時更名為教育科技標準 -教育人員(educator)、預計 2018 年將發布教育科技標準-教育行政人員的更新。 當前針對行政人員的教育科技標準係 2009 年發佈的版本,而下一版本預計 在 2018 年 6 月發佈。因此研究者整理「行政人員的教育科技標準」(ISTE, 2009),同時也檢視 2017 年更新的「教育人員的教育科技標準」(ISTE, 2017), 從中亦可一窺當前的發展趨勢。行政人員的教育科技標準如下:. 政 治 大 教育行政人員能夠激勵、領導共同願景的發展與實施,以全方面的科技整 立. 一、願景領導(visionary leadership). 合促進組織轉型並邁向卓越。教育行政人員能夠:. ‧ 國. 學. 1.. 激發和促進所有的利害相關人以「改變」為共同願景,最大化使用資. y. al. v i n 在地方、州和國家層面倡導有關的政策、項目和資金,以支持科技融 Ch engchi U n. 3.. io. 計畫。. sit. 參與發展、實施和溝通的歷程,制定和共同願景一致的科技融入策略. er. 2.. Nat. 極大化學區和學校領導者的績效。. ‧. 訊時代的資源,以達到、並超過學習目標、支持有效的教學實踐、並. 入的願景與策略計畫的實施。. 二、數位時代的學習文化(digital age learning culture) 教育行政人員能夠創造、推動和維繫一種動態的、數位時代的學習文化, 為全體學生提供嚴謹的、適切的、吸引人的教育。教育行政人員能夠: 1.. 確保教學的創新聚焦於持續進步的資訊時代學習。. 2.. 促進有效使用、和有效使用學習科技,並能樹立典範。. 3.. 提供一個以學習者為中心、配備科技和學習資源的環境,以滿足所有 學習者個別化、多樣化的需求。. 29. DOI:10.6814/THE.NCCU.EAP.009.2018.F02.

(39) 4.. 確保科技與科技融入的相關研究,能在課程中有效實踐。. 5.. 推動並參與地區性的、全國性的、以及全球性的學習社群,激發創 新、創造和資訊時代的協作。. 三、卓越的專業實踐(excellence in professional practice) 教育行政人員推動一個專業學習與創新的環境,從而使教育人員透過現代 科技和數位資源強化學生的學習。教育行政人員能夠: 1.. 分配時間、資源和使用權限,以確保科技運用與整合的專業成長可持 續發展。. 2.. 社群。. 學. 範。. 緊跟有效運用科技相關的教育研究與趨勢,並鼓勵評估新科技改善學. ‧. 4.. 立. 運用數位工具,促進利害相關人之間的有效溝通與協作,並能樹立典. ‧ 國. 3.. 政 治 大. 促進並參與在可以激勵、培養、支持教職員工研究並應用科技的學習. y. Nat. 生學習的可能。. er. io. sit. 四、系統化變革(systemic improvement). 教育行政人員能夠提供資訊時代的領導與管理,有效運用資訊科技資源持. n. al. Ch. 續改善整個組織。教育行政人員能夠:. engchi. i n U. v. 1.. 領導變革,透過適當運用科技和多媒體資源,來最大化學習成果。. 2.. 通過協作來建立評量標準、蒐集和分析數據、解讀結果和分享研究發 現,進而提高教職員工的績效和學生的學習。. 3.. 聘用和留任那些嫻熟地、創新地運用科技來達成學術目標、運作目標 (operational goal)的人才。. 4.. 建立並善用策略合作夥伴關係以支持系統化變革。. 5.. 建立和維護一套強大的科技基礎建設,包括高度整合的科技系統,以 支持學校管理、日常運作、教學、與學習。. 30. DOI:10.6814/THE.NCCU.EAP.009.2018.F02.

(40) 五、資訊時代的公民素養(digital citizenship) 數位文化會不斷地演進,因此教育行政人員要能促進對數位文化具有社 會、倫理道德和法律的理解,並能建立典範。教育行政人員能夠: 1.. 確保所有學習者都能公平地使用科技和資源,以滿足他們的需求。. 2.. 倡導和制定有關安全地、合法地、符合倫理道德地使用資訊與科技的 政策,並能樹立典範。. 3.. 促進負責任的運用資訊與科技進行社交互動,並能樹立典範。. 4.. 運用溝通與協作工具來促進、發展共同的文化理解和全球問題的參與. 政 治 大 2017 年最新發佈的教育人員的教育科技標準(NETS-E)主要賦予了教育人員 立. 意識,並能樹立典範。. 七種角色,並對角色進行了詳細的說明,共包含 24 項具體指標,主要內容如下. ‧ 國. 學. (陳佳怡,劉向永,2017;ISTE, 2017):. ‧. 一、學習者(learner). y. Nat. 教育人員透過向他人學習和與他人一起學習來提高自身實踐能力,探索利. er. io. 制訂專業的學習目標,探索和應用科技融入的教學方法,並反思其有. al. n. 1.. sit. 用科技促進學生學習的實踐。教育人員能夠:. 效性。. Ch. engchi. i n U. v. 2.. 通過創建和積極參與本地、全球學習網絡來追求專業興趣。. 3.. 隨時關注、支持並改進學生學習的研究成果,包括學習相關的科學研 究成果。. 二、領導者(leader) 教育人員尋求領導機會,賦予學生權利並促使學生獲得成功,同時促進教學和 學習。教育人員能夠: 1.. 透過與教育利害關係人保持接觸,爲科技的賦能學習塑造、推進並加 快共享的願景。. 31. DOI:10.6814/THE.NCCU.EAP.009.2018.F02.

(41) 2.. 提倡公平獲得教育科技、數位內容和學習機會,以滿足所有學生的不 同需要。. 3.. 給同事提供辨別、探索、評估、處理和採用新型數位學習資源和工具 的範例。. 三、公民(citizen) 教育人員激勵學生積極貢獻並負責任地投身數位世界。教育人員能夠: 1.. 使學生擁有積極的、富有社會責任感的貢獻經歷,幫助學生產生線上 移情行爲,這種行爲能夠幫助學生和社區構建良好關係。. 政 治 大 考能力,並培養學生的資訊素養。 立. 2.. 建立一種學習文化,激發學生對網路資源的好奇心,提高其批判性思. 3.. 指導學生安全、合法、合倫理地使用資訊工具,並保護知識財產權。. ‧ 國. 學. 4.. 提供範例並促進個人數據和數位身份的管理,保護學生數據隱私。. ‧. 四、合作者(collaborator). y. Nat. 教育人員投入大量時間與同事及學生進行合作,提高他們的實踐能力,同. er. 規劃一定的時間與同事合作,創造利用資訊科技的真實學習經驗。. al. v i n 與學生合作,共同學習,發現、使用新的數位資源,並診斷和解決科 Ch engchi U n. 2.. io. 1.. sit. 時發現、共享資源及想法,並解決問題。教育人員能夠:. 技問題。 3.. 在本地或全球學習網路與專家、團隊和學生實際接觸,並使用協作工 具來拓展學生可靠的、真實的學習體驗。. 4.. 在與學生、家長和同事交流時展示文化能力,與學生互動,成爲學生 學習上的合作者。. 五、設計者(designer) 教育人員設計真實的由學習者驅動的活動和環境,來識別和適應學習者的 多樣性。教育人員能夠:. 32. DOI:10.6814/THE.NCCU.EAP.009.2018.F02.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二、 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之學習

臺中榮民總醫院埔里分院復健科 組長(83年~今) 中山醫學大學復健醫學系職能治療 學士.. 南開科技大學福祉科技與服務管理研究所

(五) 永續成長:研發創新與環境(R&D + i)。此領域相關政府 部門資源整合及參與,以提高 R&D + i

C7 國立台中護理專科學校護理科 台中市 主任 C8 中臺科技大學老人照顧系 台中市 助理教授 C9 中山醫學大學公共衛生學系 台中市 助理教授 C10

相異處 不強調學校能導引社 會變遷 學校應主動的引導社 會改革..

資源和支援 學與教資源 社區資源 學校設施 和支援 研究與 發展計劃 學校領導與

健行學校財團法人健行科技大學 清雲科技大學 台灣首府學校財團法人台灣首府大學 致遠管理學院 大華學校財團法人大華科技大學 大華技術學院 醒吾學校財團法人醒吾科技大學

• 我們自2017年7月試行邀請學 生家中的長者及社區耆英與學 生一同做早操(八段錦),由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