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四章 教學歷程與成效分析

第二節 第一階段教學歷程

第一個單元的目標是要讓學生體會到到「責任」對於社會或個人的重要性,除了 了解責任的基本概念外,並讓學生明白責任的來源,研究者就教學活動設計、教學活 動歷程及教學省思闡述如下。

一、 教學活動設計

本單元透過繪本引起學生學習動機,除了將責任概念及責任的來源加以闡述,並 就「阿香和十六街俱樂部(一)」及「家庭野餐」兩個例子加以討論,茲將教學活動設 計如下表 4-2:

表 4-2

單元一教學活動設計表

主題 責任的重要

實施日期 2013 年 2 月 21 日、2013 年 3 月 7 日 教學時間 4 小時

教學目標 1. 了解責任的定義。

2. 了解一個人的責任有哪些,

3. 並能體認責任的重要性。

4. 能分辨責任的來源。

教學流程 單元一:責任的重要 第一課:什麼是責任?

1. 觀看「豬奶奶說再見」的繪本動畫。

2. 說明「什麼是責任?」

3. 舉例說明自己對別人須負的責任及別人須對自己負的責任。

4. 解決問題-閱讀「阿香和十六街俱樂部(一)」的故事,並運用所學技巧來 回答問題。

5. 討論「為什麼責任很重要?」

第二課:責任的來源

1. 將責任的來源列出,並和學生討論每個來源的實例。

2. 解決問題-「分辨各項責任的來源」

評估方式 1.「阿香和十六街俱樂部(一)」

2.「各項責任來源」學習單

資料來源:研究者自行設計

二、 教學活動歷程

(一) 第一課「什麼是責任?」的教學歷程 1. 責任的定義說明

為了讓學生都能有自己的課本可以上課,並且養成自行保管財物的習慣,因此,

研究者事先跟民主法治基金會申請三十套的《民主基礎系列》,並於第一次上課時發給 學生。

學生拿到贈送的教材後非常的高興,立即翻閱內容,並從手中拿到的書就知道上 課的內容,不是白天正式課程的內容,學生在下午要接受專長訓練課程,因此,

到了晚上已經呈現疲憊,需要活動式的課程才能引起學生動機。

(觀 20130221)

請學生依事先選定好的小組分組坐好,且告知上課的方式是採用分組競賽及相關 的獎勵方式。

RT:同學我們今天要來開始上有關責任的課程,但同學你們知道責任的意思是甚 麼嗎?生活上常有人叫你要負起自己的責任,但你明白負責是什麼嗎?

S1:老師,你該不會又要一整節課都跟我們講負責的道理了吧!

S3:對阿,每天老師都說要負責,真是煩死了。為什麼不能輕鬆一點過日子。

RT:我們的確是要講負責的問題,但是跟以前不一樣,會是用大家討論發表的方 式進行。就像我們現在先來觀看一則由文建會網站上的繪本《豬奶奶說故 事》。

RT:看完這個繪本後,同學對於故事中的豬奶奶的表現有甚麼感覺?

S12:我覺得豬奶奶很負責任。

RT:大家都很認真也很棒,可以馬上說出這本故事的重點,但是,可以說說為什 麼你覺得豬奶奶很負責任?

S12:因為她在快要死之前,都有把自己應該做的事情交代完畢。

RT:豬奶奶把自己應該做的事情都做完,所以非常負責,有哪位同學可以說說看,

什麼是責任?

S12:自己所能力盡力做完,就是責任。

S13:責任就是把自己的事情做完。

S15:責任就是自己所能力做完。

S19:自己的所作所為。

(教學紀錄 20130221) 在課程進行之初,學生誤以為課程的進行方式是以說理的方式來進行,因此表達

不滿之意,也顯見學生對於責任的認知是沉重的負擔,是不願意去面對的。

而依據過去的教學經驗,了解學生對於教學媒體的接受度很高,因此,研究者一 開始以繪本動畫來吸引學生的注意,讓學生的情緒穩定,以期能夠順利進入課程中。

藉由觀看繪本動畫的方式引導學生逐步建立對於責任定義的認知學生在回答問題時非 常快速的舉手,並在回答完畢後,同組的學生會提醒老師要幫忙記點,可見學生非常 的在意自己小組的分數。

教練及老師常在強調他們要負起責任,因此,在回答「責任是什麼?」的問題上,

學生已經能夠說出責任部分的定義,雖沒辦法用精準的語詞表達,但是可以了解學生 對夠對於責任的表面意思有所了解。

RT:責任就是每個人有義務去做的事情,那請問考試不作弊,是不是也是我們的 責任呢?所以責任有兩層的含義一個是有義務去做某件事,另一個是有義務 不去做某件事情,我們一起來看課本第四頁。

S13:老師為什麼不做某事情也是我們的責任,這樣一個人要負擔的責任真的很 多。

RT:所以我們才要在責任這個課程上做許多的討論,透過討論讓你們漸漸地明白。

(教學紀錄 20130221) 學生對於責任的另一層定義:有義務不去做某件事情,似乎是比較陌生,而且,

比較沒辦法體會到,不去做某件事情也是自己的責任,我試著去回想一般教師對學生 講話的句子常是:你應該去做某件事情,因為那是你的責任。但我們卻很少會說:你 應該不要去做某件事情,因為那是你的責任。所以,當教師要求學生不要去做某件事 情時,學生就會有一種我是為了被迫服從的感覺,而不是為了完成自己的責任,在教 學的過程中,告訴學生責任的兩個面向,以求學生對於責任認知的改變,相信一個個 觀念價值的澄清,將有助於學生行為的改變。

2.說明「自己對別人須負的責任」及「別人須對自己負的責任」

RT:明白責任的定義後,我們利用黑板上的架構圖討論責任的兩個面向,「我對 別人的責任」及「別人對的我負責任」,誰可以先舉例說明「我對別人的責任」? S9:我覺得每個人對班上都要負責任。

RT:身為班上的一分子,大家都明白是有責任的,譬如對於教室的整潔,大家負 有甚麼責任。

S12:對班上應該負有打掃的責任。

RT:說的很正確,每個人在班上都有自己的打掃工作,如果每個人負起責任把自 己的工作完成,那教室就不會讓人感覺骯髒,老師及同學上起課來也會比較 心情愉快。

S11:對家裡,要幫忙做家事的責任。

RT:大家平日都住在學校,一星期才能回家一次,有時遇到比賽,甚至要一個才 能回去一次,所以,要多珍惜跟家人相處的時光,多幫忙分擔家裡的工作,

盡量讓家人放心。

(教學紀錄 20130221) 學生知曉自己對於班上有責任,但是無法具體的說出責任的例子,透過引導,學 生能夠順利的說出在班級中及在家中自己要負擔的責任。學生能夠說出責任的定義,

但卻無法立即說出負責任的例子,在定義與應用上面無法立即連結,這是知其然但不 知其所以然的一種現象,學生在學校所學的課程無法有效的運用在生活上,也是因為 這種連結能力的缺乏,因此,教師在上課時必須把學生生活的經驗融入於課程中,並 且清楚明白的舉例讓學生了解,以供學生學習經驗的連結。如果學生學會了學校上的 課程與實際生活運用的連結,那麼將可以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另外,在班上有同學 是單親家庭或隔代教養,平日缺乏與父親或母親相處的經驗,因此,為了避免學生有 不舒服或是負面的情緒產生,當同學或課本提到父母親字眼的時候,都以家人或親友 取代。

S18:對老師,有準時繳交作業的責任。

RT:這個責任相信大家都知道,但為什麼常常無法做到呢?

S4:老師,我們平日練球就很累了,晚上還要上課,有時根本沒有時間寫作業。

RT:你們除了是球員外,最主要的身分是學生,當學生自然就有學生應該要做的 事情,如果說時間不夠,就該好好計畫自己的時間,例如:早修有很多人是 在打混的或是發呆,這些時間都應該好好利用。

(教學紀錄 20130221) T1:學生常容易把自己的課本或作業亂放,當老師嚴重說要檢查時才會把要用的

作業或課本找出來,對於自己的東西也不是很珍惜。

(訪 20130219-T1) T3:這個班的學生常會把發下去的講義搞丟,甚至把別人沒寫上名字的講義,當

作自己的,真的是相當可惡。

(訪 20130219-T3) 在研究者課程進行前,就有研究對象班上的任課老師對於學生遲遲不交作業或是 常把老師發下去規定的作業弄丟的情況,感到非常困擾,甚至不想再教下去,也多次 在課堂上生氣。在課程進行中與學生討論交作業的責任,學生對於自己無法做好該項 責任也顯得相當的懊惱,並且已經有了一貫的回答方法,研究者在討論繳交作業這件 事情上花了較多的時間來提醒學生,期盼學生能夠反省自己的行為,進而依照老師的 期望準時繳交作業,並且妥善保管作業,能善盡一個當學生的責任。

RT:那我們再來思考一個問題,為什麼班上常常發生東西不見的情形?

S2:老師你怎麼會知道?

RT:因為老師很關心你們,你們想想看東西不見為什麼跟責任有關。例如我們班 上突然有人大叫「我的手機不見了!」那你覺得誰該負責任呢?全班許多人 說:當然是小偷!

RT:小偷是有責任,這是一定的!但是,你們覺得丟掉手機的人如果是放在洗手 台上,這樣誰有責任?

S11:老師那你又沒先說放在洗手台上。

S10:誰叫他自己白癡要放在洗手台上。

RT:所以,現在有更多的資訊了,那你們覺得誰該負責任。

S8:那就是丟掉東西的人自己也要負責。

RT:所以,丟掉手機不只是小偷要負責,被偷的人也應該要有責任 S11:是不可以偷別人的東西的責任吧!

RT:對,這是我們剛才所講的不做某件事情的責任,但被偷東西的人呢?

S3:因為自己沒有把自己的東西收好是自己的責任。

RT:對,你們常常把自己的東西亂丟,然後不見了才在緊張,然後下一步就是責 怪別人。

S5:對阿,老師像……

RT:大家都一樣平常就應該把自己的財物保管好,因為,這是對自己財物保管的

RT:大家都一樣平常就應該把自己的財物保管好,因為,這是對自己財物保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