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第一節 結論

一、 民主基礎系列題材符合學生生活經驗,讓學生有感於課程

(一)將班級事件融入於課程中討論

最可能有系統的培養學生正確價值觀的場所是在學校,但學校的課程有時過於制 式化或礙於國中課程進度的壓力,無法讓學生有充足的時間去思考,因此,學生常對 於自己所學習的道德課程沒有感覺,不覺得自己的生活和課程有何相關。在實施這套 教材的過程中,研究者不斷的和學生班級的導師及任課老師交流,將學生生活上所發 生的事件於課程中討論,引導學生逐步去思考生活上發生的事件,透過角色扮演或小 組討論方式,學生才能對於課程一直充滿興趣,且願意參與討論,讓學生有感於課程 和生活是息息相關的。例如當與班上同學意見不合時,能回想上課時所運用的工具來 思考問題,以合理邏輯的方式來處理問題。

(二)將教材中的中西文化差異適度轉化

在這套教材當中有提供相當多的案例來讓學生演練,但是因為中西方文化背景及 地理環境的不同,因此,有些案例不能符合學生的生活經驗,例如:教材中有提到「龍 捲風」這樣的事件,對於東部的學生來講可能是陌生的,如此的事件可能沒辦法取得 學生的共鳴,因此,研究者轉化為「颱風」事件,並將發生的場景改為部落,讓學生 更能融入課程,而能有更深的體會,學生更願意投入於案例的思考。

二、 民主基礎系列課程的進行有助於提升學生責任認知

在課程進行中不斷的透過實例的演練,學生對於責任的概念除了基本定義的了解 外,也能分析負責任的益處與壞處,決定自己是否要承擔某一項責任並且在一件事情 中能找出需要負責的人。在過去的教學裡,老師習慣於將自己所認知的傳達給學生,

而學生也習慣於接受既定的答案,因此無法建構屬於學生自己的認知,但古諺云:給 他魚吃,不如教他釣魚的方法,要讓學生建構屬於自己的認知,才能讓抽象觀念內化 到學生的價值觀,而在此課程中學生透過假設的情境,解決各項的責任的問題或困境,

確認學生認知架構的建立。

透過課程實施中的學生學習單及小組的活動單中,察知學生對於責任概念的逐步 建構完整;而實施後的回饋中,讓學生檢視自己在課程中的學習與獲得,均可以顯現 學生對於責任的認知有所進步。

三、 民主基礎系列課程的進行有助於提升學生責任感

在學生生活檢核表中責任項目的評比結果,顯示在課程實施後,大多數學生負責 任態度方面是有所進步的。而獎懲統計表的結果,顯示學生因不良行為被記懲戒的紀 錄減少,可知學生的不良行為有所改善。因此,實施民主基礎系列課程對於學生行為 態度是有所正向助益的,但是,行為的改變是極為緩慢的,除了學生本身要有心向善 外,學生的行為改變尚牽涉到家庭的因素,而道德就像是一顆緩慢成長的種子,但是 只要把這顆種子丟入學生的心中,總有一天會有開花結果,。

四、 教師從事行動研究能提升教師的教學能力

(一)教師充足的備課讓學習重點能於學生討論中帶出

在現代知識爆炸的時代裡,學生接受資訊的來源傳播媒體佔了一個重要的關鍵,

但現今媒體傳達給學生的道德價值觀往往是錯誤的。因此,法治教育或道德教育的教 學更顯困難,學生對於教師所傳達的價值觀往往不一定會全盤接受,甚至把透過媒體 所得到的錯誤價值觀帶到課堂上來考驗教師,或是透過討論的活動來講出來,教師面 對這樣的情境需要有足夠清晰的思路才能足以引導學生改進,而漸趨向正面的思考。

在一般正式的課程裡很難有時間讓學生發表意見的機會,因此,學生接受到訊息 後,教師也無從查知他內心的反應,但在這行動研究的課程裡,有許多的時間是給學 生表達思考的機會,往往對於學生的回答老師要給予及時的回應,即使學生講的是較 為偏頗的答案,仍然以開放的態度接受,而相對的老師的講述時間是比較少的,因此,

老師更需充分的準備,才能隨時將教學重點融入學生的討論,將概念解釋得清楚。

(二)教導學生一套思考的方法是教師的義務

在過去的教學經驗中,為了要讓學生的學習成效能快速的展現,往往要求學生只 要記住正確答案就好,不要再去思索其他可能的答案,彷彿,讓學生接受一個既定的 答案,才能讓自己放心,但經由這樣的教學活動,我逐漸領悟到教師教給學生的應是 未來問題的答案,但是教師沒辦法預測學生未來面對到的問題是什麼,因此,教會學 生學習一種符合邏輯思考的途徑,逐漸去歸納出答案,才是一位教師的義務。

第二節 建議

本研究目的在於設計、執行《民主基礎系列》-「責任」為核心價值的法治教育 課程,並分析課程對於學生責任態度的影響,茲就本研究目的與研究結論,提出幾項 建議,以供未來研究者參考。

一、 思考工具表格必須時時應用於生活當中

因為研究者的身份為科任老師,因此通常是在事件發生之後的幾天才能與學生討 論發生的事件,對於學生的衝擊力比較小,如果能夠在事件發生後,即時的與全班同 學討論,相信學生的感受會更為強烈。另一方面來說,學生在一天的學校生活當中,

和其最親近的便是班級導師,導師能夠隨時掌握學生發生的狀況,即使是極為細微的 事件,導師也能顯而易見,能了解學生發生偏差行為的前因後果,因此,要進行改善 學生行為的法治或道德課程,由導師來進行成效將更大,例如班上發生打架事件發生 時,通常一般的處理方式是請求雙方學生敘明事情經過,然後依雙方情節輕重給予懲 罰,學生在接受懲罰後,有時仍不明白自己錯在哪裡?如果在處理過程中,能夠將民 主基礎系列裡的思考工具表格融入處理過程中,給予學生一步一步的引導思考,相信 給學生的反省思考將會更完整。

二、 教師須對學生意見展現包容,並接受爭議的發生

這套課程的實施有許多的討論活動,大部分的課程時間是給予學生發表的機會,

有別於正式課程的進行。因此,倘若實施課程的教師的態度過於嚴格,學生將無法將 出自己心中真正的想法表達出來,甚至有可能會出現學生口是心非的情況;教師的態 度若過於民主,學生的討論態度就會不認真。因此,在課程實施的常規上應該是要認 真要求,而對於學生的發表應該給予開放的態度來包容。

在課程實施中,需常常提醒學生必須抱持著尊重與包容的態度來聆聽別人的看法,

並告訴學生爭議的發生在討論的課程中是在所難免的,但必須將焦點放在討論的議題 上,不可做人身攻擊,如此才能維持和諧的氛圍,教師對於學生發表的意見可以做總 結的整理,但須保持中立的態度,以免學生產生不平衡的心理,而不願再發表自己的 看法。

在討論的課程中,要求所有的學生參與討論,這是身為一位公民教育老師的義務,

有少數的學生不願意發表意見,我們可以探究其原因可能是在於學生的低自尊、溝通 恐懼或是班級文化。對於不擅於發表意見的學生,可以鼓勵其先在小組內進行發表練 習,然後,在對全班發表,讓其能有成功經驗,以增強其發表看法的意願。

三、 如無大量的時間從事教學,可直接選擇適合的思考工具加以運用

因為自己本身是縣內的輔導員,本想藉由課程完成後能整理出適合本縣學生生活 經驗的完整教材,以方便其他有心想是從事法治教學的教師使用,但是,在課程進行 後發現,此教材的運用在教學上,必須隨時融入班級的事件,才能獲得最大的成效。

因此,教師在進行這套教材時,如果有充分的時間可以運用的話,可先將教材上提供 的實例配合思考工具作演練,然後在運用實際班級上發生的事件融入,但是,對今日 現場的教師而言,國中課程裡沒有足夠的時間,來進行這樣的活動,因此,教師可以 直接取材於班級上發生的實例,選擇適合的思考工具加以運用,如此也可獲得足夠的 成效。

四、 可同時參考兒童版及公民版的民主基礎系列以豐富教學內容

民主基礎系列課程的教材,依照學生的學習階段,有分為兒童版、少年版及公民 版,分別適用於小學中低年級、小學高年級及國中、以及高中以上等不同階段,讓教 師在教學時,可以直接依照學生的年齡,選擇適合階段的教材,但是,教師仍可再多 加參考其他階段的教材,以豐富自己的教學,在同一個主題概念下,不同學習階段的 教材的實例及呈現方式會有所不同,或許,教師可以選擇最適合自己學生程度的去從 事教學,不一定要侷限於既定的分階。

參考文獻

一、中文部分

王文科(1994)。質的教育研究。臺北市:師苑。

王素蓮(摘譯)(2010)。10 項好品格做中學。親子天下實戰教養系列 8,46-47。

卯勁儒、吳宗雄、吳淑娟、李奉儒、李昭華、林麗菊、洪志成、侯幸雨、徐清美、許 誌庭、陳沛嵐、曾玉村、黃柏叡、蔡邦居、蔡清田、鄭文芳、謝卓君(譯)(2004)。 Jack R. Fraenkel,& Norman E. Wallen。教育研究法規劃與評鑑。臺北市:麗文。

民間公民與法治教育基金會(2003)。民主基礎系列叢書簡介。2012 年 9 月 15 日,取 自 http://www.lre.org.tw/newlre/A.asp

民間司法改革基金會等編譯(2005)。民主基礎系列叢書《少年版教師手冊》(Teacher’

s guide of authority, privacy, responsibility and justice)。臺北市:臺北律師公會。

張澤平(2012)。認識責任-出版緣起。載於民間公民與法治教育基金會編著認識責任。

臺北市:五南。

江麗美(譯)(2001)。Roger Connors, Tom Smith,& Craig Hickman 著。勇於負責。臺北市:

麥田。

余德淳、呂彩霞(2012)。如何建立孩子的責任感?。2012 年 9 月 15 日,取自 http://macautimes.net/times/34/3431.htm。

余德淳、呂彩霞(2012)。如何建立孩子的責任感?。2012 年 9 月 15 日,取自 http://macautimes.net/times/34/343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