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六節 大學生自尊、人際關係對憂鬱行為表現的預測力之討 論

立 政 治 大 學

Na tiona

l Ch engchi University

第六節 大學生自尊、人際關係對憂鬱行為表現的預測力之討 論

本節主要了解我國大學生,其自尊、人際關係對憂鬱行為表現的預測力,乃 以前述兩者作為預測變項,以憂鬱行為表現作為效標變項。經統計結果發現,各 項變項確實能夠有效預測大學生之憂鬱行為表現,茲將分析結果及討論說明如 下:

1. 不同性別、年級的大學生,「自尊」皆為最高的預測變項,能有效預測其

「憂鬱行為」的表現,解釋的變異量從 17.0%至 23.0%。

2. 男大學生人際關係的「合作度」及「自我揭露度」能預測其憂鬱行為的表 現,解釋的變異量分別為 4.1%及 1.2%。

3. 女大學生人際關係的「和諧度」亦預測其憂鬱行為的表現,解釋變異量為 1.8%。

4. 年級不同大學生之人際關係的「合作度」,亦可預測其「憂鬱行為」的表 現(大一 2.3%,大三 3.0%),且人際關係的「自我揭露度」,對於大三學 生的憂鬱行為表現,亦有部分預測力(1.4%)。

經由研究發現,不論性別、年級的差異,大學生的「自尊」皆為最高的預測憂 鬱行為表現之變項。此結果與劉樹斐(1999)、Peden, Rayens, Hall & Beebe(2001) 以大學生為研究對象的發現相近,其研究結果皆顯示,低自尊在大學生憂鬱行為 表現上扮演著重要的角色,提升自尊可以預防憂鬱的產生。研究者推論,高自尊 的大學生,對自我有正向的評價,感覺自己被重視,且肯定自己的價值,因此較 不易產生憂鬱行為表現。相對而言,低自尊的大學生,對自我評價較為負面,且 傾向於懷疑自己,因而容易造成其憂鬱行為表現。

在人際關係對於憂鬱行為表現的預測方面,研究結果顯示人際關係的「合作 度」對男大學生及大一、大三學生來說,皆能夠預測其憂鬱行為的表現。研究者 推測,大學生無論是在學業、社團以及各類競賽活動中,常有與他人合作的機會,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a tiona

l Ch engchi University

若能在合作的過程中,與他人有良好的互動及溝通,使大學生即使遇到煩悶難解 的問題,也能在情感上有所寄託,朋友也能給予其建議,使問題迎刃而解,因而 較不會產生憂鬱行為的表現。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a tiona

l Ch engchi University

第七節 大學生自尊、人際關係與復原力對憂鬱行為的 預測力之討論

本節主要了解我國大學生,其自尊、人際關係及復原力對憂鬱行為表現的預 測力,乃以前述三者作為預測變項,以憂鬱行為表現作為效標變項。經統計結果 發現,各項變項確實能夠有效預測大學生之憂鬱行為表現,茲將分析結果及討論 說明如下:

1. 不同性別、年級的大學生,「自尊」皆為重要的預測變項,能有效預測其

「憂鬱行為」的表現。尤其對男大學生及大三學生而言,「自尊」皆是最 強的預測變項,解釋的變異量分別為 18.6%及 18.5%。

2. 女大學生、大一及大三學生「個人強度」復原力,皆能預測其憂鬱行為的 表現。尤其對女大學生及大一學生而言,「個人強度」皆是最強的預測變 項,解釋的變異量分別為 23.4%及 23.0%。

3. 男大學生與大一學生「社會資源」的復原力(男大學生 6.0%,大一學生 4.6%)及人際關係的「合作度」(男大學生 2.2%,大一學生 1.1%),亦皆 可預測其「憂鬱行為」的表現。

4. 女大學生及大三學生人際關係的「自我揭露度」,亦預測其憂鬱行為的表 現,解釋變異量分別為 1.2%及 1.9%。

經統計結果發現,自尊是預測大學生憂鬱行為表現的重要變項,尤其對於男 大學生及大三學生而言,預測力達 18.6%及 18.5%。此結果與過去研究一致,過 去研究顯示,低自尊者較易有憂鬱行為表現,高自尊者較不容易產生憂鬱行為的 表現(劉樹斐,1999;吳紅鑾,1999;顏姿吟,2006;蘇曉憶、戴嘉南,2008;

Rosenberg, 1979;Peden, Rayens, Hall & Beebe, 2001)。研究者推論,自尊 較高的大學生,對自我評價較高,在面對壓力時,相信自己有能力克服困難,因 此較不易有憂鬱行為的表現。此外,男大學生通常較女大學生來得有自信、肯定 自我,而大三學生在經過了兩年的大學生活,也發展出較高的自我價值感及自我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a tiona

l Ch engchi University

評價,因此,男大學生及大三學生的自尊更能有效的預測其憂鬱行為表現。

在復原力對於憂鬱行為表現的預測方面,研究結果顯示「個人強度」的復原力,

對女大學生及大一學生的憂鬱行為表現有顯著的預測力,分別達到 23.4%及 23.0%。研究者推測,面對校園內的各項競爭,那些具有堅定的自我意念與勇氣,

及能積極與壓力及挫折抗衡的女大學生,將會表現得較為優秀,而不易感到憂鬱;

而大一學生剛進入大學校園,許多事情需要自己去努力調適、學習,若能有獨立 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適應新環境的力量,便能夠減少其憂鬱行為的表現。

在人際關係對於憂鬱行為表現的預測方面,研究結果顯示男大學生與大一學 生「社會資源」的復原力,對於其憂鬱行為表現有預測的作用。研究者認為,男大 學生在遇到困難時,較不習慣開口請求他人的協助;而大一學生剛進入校園,遇 到問題時,尚不知道可尋求誰做為幫助他的對象。因此,如果男大學生及大一學 生能在壓力大的時候,找尋適當的對象抒發情感,並一同討論解決問題的方式,

則會因為「社會資源」復原力的提昇,而減少其憂鬱行為的表現。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a tiona

l Ch engchi University

第八節 大學生復原力對其自尊與憂鬱行為表現及人際關係 與憂鬱行為表現的調節作用之討論

本節主要了解我國大學生,其復原力對其自尊與憂鬱行為表現以及其人際關 係與憂鬱行為表現所帶來的調節作用,乃以階層迴歸分析來探討復原力所扮演的 角色。茲將分析結果及討論說明如下:

1. 不同性別、年級的大學生的復原力,在其自尊與憂鬱行為表現間,確實 會扮演調節的作用。

2. 不同性別、年級的大學生的復原力,在其人際關係與憂鬱行為表現間,

確實會扮演調節的作用。

經統計結果發現,復原力對於大學生的自尊與憂鬱行為表現之間,以及其人 際關係與憂鬱行為表現之間,確實會扮演著調節的作用。意即,自尊較低的大學 生,若其復原力較高,則其憂鬱行為的表現會減少。同樣的,人際關係較差的大 學生,若有較高的復原力,則能減少其憂鬱行為的表現。研究者推論,自尊較低 的大學生,對自我常有負面的看法,缺乏自信,較易產生憂鬱行為的表現,但若 是他擁有高復原力,雖然遇到挫折,卻能很快的從失落中再站起來,縮短及減少 負面情緒帶來的傷害,因此而降低其憂鬱行為的表現。

另外,對那些人際關係較差的大學生,在身處於逆境時,會較無法從朋友 處得到支持的力量,而必須自我面對困境,此會延誤其走出負面情緒的時程,甚 或因此而導致憂鬱行為的發生。然而,有些大學生的人際關係雖不好,但卻擁有 相當不錯的復原力,遇到不順遂的事情發生時,會較能夠沉著因應、克服危機,

並盡量避免負向結果的產生,他的情緒會因此獲得到舒緩,而減少其憂鬱行為的 顯現。然上述推論是否屬實,仍有待後續研究再次再加以驗證。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a tiona

l Ch engchi Universi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