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回顧

第三節 策略聯盟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0

第三節、 策略聯盟 一、 策略聯盟的定義

關於「策略聯盟」之相關討論已久,且各家對其稱呼與定義各有不同「策略 聯盟(Strategic Alliance)」、「策略網路(Strategic Network)」、「策略夥伴 (Strategic Partnership)」。各類名稱所在多有,個別定義稍有不同,但基本上 圍繞著企業合作、利用彼此資源、優勢之互補創造合作之利益,是為互利互惠的 合作關係。統整國內外學者對於策略聯盟的不同定義(見本節附表),大致可以歸 類出五大特性:兩家以上獨立企業合作、合作企業之間優勢具有互補性、需有互 利互惠基礎、為追求策略價值、企業之間策略的一致性。

1) 兩家以上獨立企業合作:兩家企業各自營運,擁有不同的資源組合與生產優 勢,兩者合作組成聯盟。另有狹義論點認為策略聯盟之定義必須在兩家企業 簽具合約方符合策略聯盟之定義(李文瑞、曹為忠、吳美珍,2002)、有明確 技術交換或智財轉移等核心程度互通才算成立,但此一論點並非普遍之理論 共識。

2) 合作企業之間優勢具互補性:企業之優勢可能在於有形資源,如稀少天然資 源、廣大客群基礎;或者無形資產,如品牌資產、智慧財產等(Aaker,1992)。

具有互補性的優勢與資源配合能夠創造原先兩家企業獨自生產所無法達成的 營運效率。

3) 互利互惠基礎:互利互惠基礎延續資源與能力的互補性而來,但資源與能力 的互補性不必然代表能有完全的互利互惠(Lynch,1989)。雙方合作可能因為 所提供的關鍵技術不同、專屬性相對高低、風險承擔程度不均、契約訂立不 進對等,諸多因素可能導致策略性合作提早破局、無法獲得預期投資效益,

反蝕企業原有運作效能。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1

4) 追求策略價值:策略性的合作是企業為追求現階段無法以既有資源達成之運 作成效的策略方式。策略價值並不單止於現階段資源互補所產生之綜效,更 在於透過策略執行而能在最短時間內獲得欠缺能力,甚至能進一步在長期發 展成為企業能力(sustainable capability)、創造優勢(Magsaysay,1989)。

5) 企業定位之一致性:合作的兩家企業,如果在形象的合致性、品牌定位有所 落差,不只合作計畫的目標規畫會有所分歧,甚至光是這樣的品牌組合就已 經足以侵蝕原個別企業的品牌價值。具有相同的策略定位與相稱的品牌形象 才能夠有效創造綜效(Lewis,1990)。

二、 策略聯盟動機理論

企業採取策略聯盟合作動機可以分為策略行為、交易成本、資源依賴、組 織學習四類,各類動機分別有其理論架構,以下整理簡述:

1) 策略行為理論 (Strategic Behavior Theory):策略動機所促成的合作關係 以創造可延續的優勢為首要目標。在合作的過程中提升競爭優勢,進而在優 勢提升的同時追求利潤極大化。追求提升優勢的策略行為種類眾多,但相較 於合資、併購、直接投資等作法,策略聯盟所需要的投入與風險承擔相對小 而有彈性,是為相對更有效的優勢策略。 (Barney,1997)

2) 交易成本理論 (Transaction Cost Theory):交易成本是企業交易決策的重 要考量因素,企業在透過市場機制健全組織、提升優勢時,勢必面對契約、

執行、管理等諸多成本。當透過市場機制交換/交易資源的成本過高時,企 業則當採取其他方式有效取得所需資源。策略聯盟提供企業能跳脫市場機制 的交換模式之外、又能相對有效取得資源與成熟技術的機會。 (Williamson,

1975)

3) 資源依賴理論 (Resource Dependency Theory):當企業內部資源不足以支 持自身運作效率,而為取得外部環境中受其他組織控制之資源時,企業將會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2

與相關外部組織進行連結以達目的。在市場環境中,多數企業只有能力掌握 特定優勢資源,也造成了企業之間為對方互補性資源而相互依賴的動機。以 策略聯盟的方式形成資源相互依賴關係,這樣的交換關係也同時避免了外部 環境的不確定性,讓資源的交換能有更為穩定的管道。 (Pfeffer & Salancik,

1978)

4) 組織學習理論 (Organization Learning Theory):市場交換機制可以取得 大多數資源,但有所謂隱性知識(tactic knowledge)不易透過交易取得/習 得。透過與其他企業合作,以組織學習方式習得對方知能、增加企業自身能 力。 (Kogut,1988)

三、 小結

策略性合作對於文創產業經營有其必然性,文創產業中「文化」與「產業」

兩者要素之間有不但有相當距離,甚至有某種程度上的相斥性。文創產品的生 產需要提供文化資源的單位與具有生產能力的製造商合作,而文化單位欠缺產 業管理知能而產品生產部門欠缺文化藝術概念。要全面統整「文化產業化、產 業文化化」6文創生產架構,勢必需要兩項不同專業知能相互配合。國內文創產 業即有許多業者與文化單位合作,透過策略聯盟模式有效取得文化資源,此現 象在有營運能力且具備品牌價值的大型文創企業上尤為顯著。

從資源互補與策略合作觀點即可發現文化創意產業在內部的資源組織與能 力組合具有高度的複雜性。產業整體與組織內部的架構複雜,也與此特性高度 相關。下一節針對文化創意產業,分別從學理定義、國內發展闡述之,以作為 本個案對文創發展之討論基礎。

6 文建會時代,針對文創產業推廣所提出之文創產業發展宗旨。

Porter & Fuller (1986) 連結各公司企業活動的一種正式、長期 但非合併的聯盟。

Devilin & Blerckley (1988) 基於公司策略的考量,以確保公司長期 的競爭優勢。

Harrigna (1988) 各參與公司共同工作以達成策略目標 的協議關係。

Lynch (1989) 二個或二個以上的獨立組織為了策略 上的目的,而形成彼此分享所有權、分 攤責任及風險的合作行為。

Magsaysay (1989) 是基於公司的使命,屬於企業長期規劃 中的一種策略行動,並以強化公司的競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5

第四節、 文化創意產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