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篇章結構與第三人稱全知觀點

第三章 日據時期台灣大眾小說特色

第五節 篇章結構與第三人稱全知觀點

一、 篇章結構:

202 葉石濤《台灣文學史綱》高雄:文學界雜誌社,1991,頁 59。

203 涂翠花中譯〈張文環的文學活動及其特色〉刊於《台灣文藝》創新 10 號,頁 36;〈台灣決戰文學會 議〉之發言記錄,原刊於《文藝台灣》七卷二號,(終刊號),頁 35。1943 年四月十日「台灣文學奉 公會」成立,十一月中旬在台北公會堂舉行「台灣決戰文學會議」,展開所謂思想戰,確立決戰文學 體制。西川滿建議「獻上文藝雜誌」,提議文藝雜誌停刊時,楊逵和黃得時強烈反彈,正面抵抗,結 果議場秩序大亂,本土根性強烈的張文環察覺到事態嚴重,急忙出面收拾殘局而發言「台灣沒有非皇 民文學。假如有人寫出非皇民文學,一律槍殺。」,氣勢懾人,總算穩住了場面。張文環臨危陳言,

使作家同胞們不致於被視為「非皇民」。

日據時期台灣大眾小說的寫作方式承襲中國通俗小說的篇章結構,尤其明、清以 來的章回小說,因為故事、情節太長,分篇分節,便於說講敘述,而日據時期的台灣大 眾小說亦以此方式分篇、分章、分節便於投稿連載,每一節自有其主題,而每一節亦有 其主題內容,小說作者在每一節標題均已寫出此一節的內容,便於讀者輕鬆閱讀,容易 深入故事情節,本節就日據時期台灣大眾小說的明顯篇、節主題形式之特色,加以觀察 說明:

(一)、《暗礁》:

〈山上呻吟〉

〈樓頭沈思〉

〈車上站別志中東京苦學〉

〈月下老人〉

〈新婚之情,依依不捨〉

〈淑華回家,見見傷情〉

〈半淞園遊玩〉

〈上海野雞〉

〈上海事變〉

分九節記敘。

(二)、《可愛的仇人》:

上下兩冊

〈風雨之夜〉

〈慈母的淚〉

〈歸心如矢〉

〈舊雨重逢〉

〈 〉

共有 160 節

(三)、《靈肉之道》:

〈海邊月夜〉

〈天真之愛〉

〈無邪之妬〉

〈阿蘭疑問〉

〈約翰的血〉

共 182 節

(四)、《韮菜花》:

〈他已全身溶化在肉的溫柔裡〉

〈她的眼光更進步地注視他〉

〈使她羞得滿面通紅〉

… 共 44 節

五、《大地之春》:

〈天真爛漫的妹妹〉

〈兄妹的座談〉

〈探表妹的病〉

〈湘雲的傷心〉

〈季子和秀鵑〉

〈一平的不安〉

〈一平的煩悶〉

〈劍光精神〉

〈秀子和湘雲〉

〈她們親善的到郊外去〉

〈黑夜的槍聲〉

〈遊玩西游名勝〉

〈梅影的變裝〉

第二章

〈事變的勃發〉

〈戰地的兩兄妹〉

〈野戰病院親善的一幕〉

〈雪地千里尋弟妹〉

〈兄妹重相見〉

……

共十八節

六、《命運難為》:

〈西北西〉

〈姊妹〉

〈緣破前兆〉

〈忠告〉

〈反抗〉

〈衷心、感謝〉

共 15 節

七、《京夜》:

〈京夜〉

〈剎那的起伏〉

〈賀雯君新居〉

〈樂園中的一日〉

〈鶯歌兒〉

〈燕幼平〉

〈嘔你怎麼呢〉

〈惘然〉

一、你早點來〉

二、售票處的門已經關了 三、「我也要跟去」

四、我

……

十七「只有歸時好」

〈致雯君〉

〈許是夢裏〉

〈他的來信〉

共十一節

八、《運命》:

〈天真的時代〉

〈環境與前途〉

〈人生的歧途〉

〈前途悠遠〉

〈友人的信〉

〈益發難堪〉

共 47 節

觀察日據時期的台灣大眾小說之篇章結構不難看出其普遍分章、分節的結構方 式。而作者在每節的書寫上都先下個標題,此一標題均說明、表達了這一節的主要情節 內容,讓讀者「望文生義」明瞭這一節所要敘述的,讓讀者容易閱讀,且給讀者加深印 象,對整個小說故事情節亦能通盤記憶及進入閱讀,例如:《可愛的仇人》第一節〈風 雨之夜〉,讀者很容易閱讀,而感知小說情節在〈風雨之夜〉,會是發生什麼情事,一方 面很快進入小說內部情節,一方面有想快閱讀而知道〈風雨之夜〉發生了什麼情事,而 第二節〈慈母之淚〉,點明了女性慈母角色可能遇到的悲憐情節,日據時期的台灣大眾 小說大都呈現這種引人入勝、吸引讀者的媚力,此小說書寫所安排的篇章結構方式,實 亦形成日據時期台灣大眾小說的一項特色。

二、 第三人稱全知觀點:

中國傳統古典小說,常採用第三人稱全知觀點來行文書寫,尤其話本小說,敘述 人在小說中往往是以說書人的身份出現,說書人是凌駕於小說世界之上的上帝,局高臨 下,洞察一切,調度一切,用穿透一切的「神眼」去觀察事件的來龍去脈,前因後果,

觀察人物的言談舉止,內心世界。胡人菊在《小說技巧》中談到:「舉凡人物出場,背 景交代、人物性格,內心獨白,場景變化情節進行……全由作者一手包辦」205作者以旁 觀者的立場敘述較為客觀、自由,且又面面俱到,小說中每一個人的思想活動都瞭若指 掌,此第三人稱全知觀點最適合人物眾多,情節複雜的長篇小說,很多世界名著和大都 數中國古代小說都是以第三人稱全知觀點寫成,而日據時期大眾小說亦是採用第三人稱 全知觀點書寫、敘述206。作者是無所不知,無所不在的權威,能夠把事件和人物的方方 面面都展現出來,極富立體感,且作者本人並未涉及故事中的人物、事件,較客觀、超 然於小說情節之上,小說較具吸引力與說服力。

日據時期台灣大眾小說採用第三人稱全知觀點描述小說情節,作者做一個敘述或觀 察者,從事社會萬象的描述,能較客觀地審視人物、社會現象並加以理解和批評,第三 人稱全知觀點成為大眾小說的一大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