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日據時期台灣大眾小說研究——以女性角色為主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日據時期台灣大眾小說研究——以女性角色為主"

Copied!
211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國立中山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在職專班 碩士論文. 日據時期台灣大眾小說研究——以女性角色為主. 研究生:易燕玉撰 指導教授:龔顯宗博士. 中華民國 九十四 年 六 月.

(2)

(3) 《台灣大眾文學系列•第一輯》.

(4) 論文提要 日據時期台灣大眾小說是當時很受歡迎的文學商品,亦屬現代通俗小說,它以淺近 易懂,適合大眾趣味,娛樂大眾為主,具備大眾性、娛樂性、流行性、教化性及重複性 五大特點。 本文對由下村作次郎和黃英哲共同企劃、編輯的《台灣大眾文學系列•第一輯》日 治篇全十卷之日據時期台灣大眾小說加以研究。各章之論述重點為: 第一章. 「緒論」,說明研究緣起與目的、近人研究日據時期台灣大眾小說之成果. 探討、研究方法與研究範疇。 第二章. 「日據時期台灣大眾小說之興起與發展」,對日據時期台灣大眾小說作概. 述與分期,並探討日據時期台灣大眾小說之興起與發展。 第三章. 「日據時期台灣大眾小說之特色」,探討日據時期台灣大眾小說所蘊含之. 主題思想與所呈現之特色,如:白話、鄉土語言的書寫;傳統宿命論觀點;因果報應之 社會教化;處女、貞操、守節之道德迷失;蒙冤、受屈之道-----自殺;風花雪月、言情 說愛之情節;大東亞共和、中日親善讚頌;篇章結構與第三人稱全知觀點;社會實況…… 等大眾小說特色之探討。 第四、五、六章. 對日據時期台灣大眾小說中之女性角色,分三階級十二種類型之. 女性角色加以探討,觀察日據時期台灣大眾小說中所描繪之女性角色之處境,窺探大眾 小說作者對社會與女性角色所呈現之關懷、警醒、寓教於樂之文學功能。 第七章. 「日據時期台灣大眾小說中女性角色之蛻變」,探究日據時期台灣大眾小. 說中女性角色因男性之關懷、女性自覺、外國風尚之冲擊與社會、教育、經濟之時代潮 流趨勢中蛻變。 第八章. 「結論」,總結本文研究之成果與心得。.

(5) 日據時期台灣大眾小說研究--以女性角色為主 目次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緣起與目的…………..………………………………………1 第二節 相關研究成果………………..……………………………………4 第三節 研究範疇與研究方法……………………..………………………6. 第二章 日據時期台灣大眾小說之興起與發展…………….…………………9 第一節 大眾小說概述…………………………………………………..9 第二節. 日據時期台灣大眾小說之興起與發展………………………16. 第三章 日據時期台灣大眾小說特色…………….…………………………..37 第一節 白話、鄉土語言書寫…………………………………………….37 第二節 日據時期台灣大眾小說之主題思想……………………………65 第三節 風花雪月、言情說愛之情節……………..………………………88 第四節 大東亞共和、中日親善讚頌…………………………………..…92 第五節 篇章結構與第三人稱全知觀點…………………..……………101 第六節 常見社會實況…………………………………………………..107. 第四章 日據時期台灣大眾小說中資產階級之女性角色…………...……..117 第一節 認命順從的知識女性……………………….………..………...119 第二節 爭取婚姻自主的新女性………………………………..….…...124 第三節 墮落失節的浪漫女性………… …………………………...…. 128 第四節 金錢婚姻的受害女子………...……………………………..….131 第五節 熱血沸騰的時代女青年………...…………………………….. 134. I.

(6) 第五章 日據時期台灣大眾小說中勞動階級之女性角色…………...……..141 第一節 宿命守節的堅貞女性……………...……………………..….…142 第二節 屈服金錢的賣身女子…………...……………………………...148 第三節 為生活而掙扎的婢妾………………………………………..…149 第四節 為貧困家庭而犧牲的媳婦仔……………………………..……151. 第六章 日據時期台灣大眾小說中風月紅塵之女性角色…………...…..…155 第一節 委身賣笑之女侍………………………...…………………….. 155 第二節 追求愛情的女給…………………………..……………………157 第三節 被命運操弄的妓女…………………………..…………………163. 第七章 日據時期台灣大眾小說中女性角色之蛻變………...…………..…165 第一節 男性的關懷,女性的自覺………………………………………165 第二節 外國風尚的冲擊……………………………...……………….. 171 第三節 社會、教育、經濟的時代潮流之引動………..……………..…182. 第八章 結論……………………..…...…………………..………………..…193. 主要參考書目……….……………………….……..………………………..197. 附錄表一:日據時期台灣大眾小說中女性角色分類索引表……...……….201 附錄表二: 《台灣大眾文學系列•第一輯》全十卷發表、出刊年代簡 表…………………………………………………………………….……….203 附錄表三: 《台灣民報》中論述婦女問題及婦女運動之文章一覽 表……………………………………………………………………………..204. II.

(7) 第一章 第一節. 緒論. 研究緣起與目的. 從小就愛聽長輩們說故事,尤其阿嬤(奶奶) ,外嬷(外婆) 、姨婆、嬸婆、姑婆、 媽媽、姑媽、姨媽、嬸嬸們,總有訴說不完,賺人熱淚,親身經歷的悲憐故事,這些經 歷日據時期的女性們,經歷過戰爭、躲空襲、生活艱辛窮困,物資貧乏,加上與殖民統 治者語言隔閡,風俗習慣不同……等問題;結婚後,也常聽日據時期出生、成長的婆婆、 嬸婆述及日據時期的生活遭遇:世界大戰,男性被徵召、害怕空襲、躲警報、吃樹葉、 吃地瓜葉、撿蕃薯賣錢,住茅草屋、草寮……等,有時也因聽不懂日本警察的問話,而 被抓去灌水……等悲憐的生活遭遇。在困厄窮苦的環境中還要養育下一代,還要堅靭地 努力、奮鬥活下來,好似每個日據時期的台灣女性,背後都有一個悲奮感人的故事,可 以寫成一本本賺人熱淚、感動讀者的情節小說,因而也讓愛看小說的自己,大量地關心、 閱讀日據時期的台灣小說,日據時期的台灣小說有著特殊的歷史背景,文化傳統思想, 政治環境……等因素影響,有其重要性與價值,亦有其特別值得研究之處。 然就近年來台灣文學作品研究風氣之盛況看來,日據時期的台灣文學作品包括小 說、報刊、雜誌、評論、詩文均頗有研究成果,而獨缺在日據當時銷售量大,廣受民眾 1. 喜愛 的日據時期台灣大眾小說之研究,行文在時代脈動裏,敘述、描繪大眾最關心的、 且最貼近民眾生活的大眾小說卻乏人論及。本文將以日據時期《台灣大眾文學系列•第 一輯》日治篇全十卷2為研究對象,並對佔百姓人口一半以上的女性角色加以探討、研 究。 「了解自己的過去,才能掌握自己的未來。」 ; 「要走出歷史悲情,必須先走進悲情 的歷史。」3本文將分析、探討日據時期的台灣大眾小說,以女性角色為主,藉以考察、. 1. 2 3. 參考楊永彬〈從『風月』〉到『南方』一一論析一份戰爭時的中文雜誌〉《風月.風月報.南方.南方 詩集》,台北:南天出版社,2001 年 6 月,頁 70。 《台灣大眾文學系列•第一輯》日治篇全十卷詳見本論文之第 6 頁<研究範疇>。 見呂秀蓮〈疼惜女權,關懷人權〉 〈序〉於曾秋美《台灣媳婦仔的生活世界》台北:玉山社,1998 年 6 月。 1.

(8) 探討日據時期台灣大眾小說之興起與發展,並試圖瞭解與呈現日據時期大眾小說中豐富 多元的社會風貌、複雜特殊的人、情、事、物與大眾小說作品內涵、特色及女性角色的 處境與遭遇,以提供日據時期台灣社會風貌、歷史考察線索、社會借鏡、社會反思及對 女性角色的關注。 誠如下村作次郎、黃英哲在〈台灣大眾文學緒論〉末尾所敘及的: ……「台灣大眾文學系列」僅是在台灣文學這片一望無際的沃野中,試著開拓 出一畦新的耕地,冀望能夠再為台灣文學研究開闢一個新的研究領域,當然關 於台灣大眾文學作品的挖掘與研究,這只是一個起點。4 筆者因日文能力之限制與部份日據時期的大眾小說作品或作者之相關資料不足或 散佚,且就日據時期《台灣大眾文學系列•第一輯》日治篇全十卷之台灣大眾小說作品 為研究對象,作起點,期待更多人開始注意並投入研究這長期不為嚴肅文學所肯定,瑟 縮於黯冷角落的日據時期台灣大眾小說。下村作次郎和黃英哲所調查羅列的大眾小說單 行本5如下表:. 作. 者 書. 名 出. 版. 者 出 版 日 期. 建勳. 《京夜》. 中央書局. 1927 年 12 月. 林煇焜. 《爭へね運命》. 林煇焜. 1933 年 4 月. 阿Q之弟. 《可愛的仇人》. 台灣新民報社. 1936 年 2 月. 阿Q之弟. 《暗礁》. 台灣新民報社. 1937 年 4 月. 阿Q之弟. 《靈肉之道》. 台灣新民報社. 1937 年 6 月. 台灣大成映畫公司. 1938 年 8 月. 台灣新民報社. 1939 年 3 月. 阿Q之弟.張文環譯. 《あぃすべきだびと》. 《可愛的仇人》 吳漫沙 4. 5. 《韮菜花》. 下村作次郎、黃英哲〈台灣大眾文學緒論〉,《台灣大眾文學系列.第一輯》台北:前衛出版社,1998 年,頁 12。 參考下村作次郎、黃英哲〈戰前台灣大眾文學初探(一九二七年∼一九四七年)>《文藝理論與通俗 文化》(上),台北:中研院文史哲所籌備處,1999 年 12 月,頁 233∼234。 2.

(9) 林萬生. 《純愛姻緣》. 林萬生. 1939 年 3 月. 林萬生. 《運命》. 捷發書店. 1941 年 10 月. 吳漫沙. 《黎明之歌》. 南方雜誌社. 1942 年 7 月. 吳漫沙. 《大地之春》. 南方雜誌社. 1942 年 9 月. 顏氏碧霞. 《ながれ》. 原生林社. 1942 年 9 月. 長尾和男. 《傳記小說吳鳳》. 皇 道 精 神 研 究 普 1943 年 4 月 及會. 林熊生. 《船中の殺人》. 東都書籍株式會社. 吳漫沙. 《莎 秧 的 鐘 - 愛 國 南方雜誌社. 1943 年 10 月 1943 年 3 月. 小 說》 吳漫沙.春光淵譯 《サヨンの鐘》. 南方雜誌社. 長尾和男. 皇 道 精 神 研 究 普 1943 年 7 月. 《サヨンの鐘》. 1943 年 7 月. 及會 林熊生. 《龍 山 寺 の 曹 老 人》 東寧書局. 1945 年 11 月. 1輯 林熊生. 《龍 山 寺 の 曹 老 人》 東寧書局. 1945 年 11 月. 2輯 陳蕙貞. 《漂 流 の子羊》. 陳 蕙 貞 文 藝 出 版 1946 年 10 月 後技會. 葉步月. 《長 生 不 老》. 台灣藝術社. 1946 年 11 月. 葉步月. 《白 畫 の 殺 人》. 台灣藝術社. 未發行. 林萬生. 《都 市 的 黃 昏》. 待查. 1947 年 12 月. 期待有研究者繼續研究,亦值得筆者再努力。. 3.

(10) 第二節 相關研究成果 一九九八年八月在下村作次郎與黃英哲的總企畫下,前衛出版社出版《台灣大眾文 學系列•第一輯》日治篇全十卷,由於下村作次郎與黃英哲對台灣大眾文學研究的大力 推動,開啟了台灣大眾文學研究之風氣。在《台灣大眾文學系列•第一輯》日治篇全十 卷,未出刊前,有關台灣大眾小說之研究並無專論,相關研究有: 一、吳舜鈞《徐坤泉研究》東海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4 年 7 月。 吳舜鈞論文完成於一九九四年,以日據時期頗受歡迎的大眾小說家徐坤泉及其三部 大眾小說《暗礁》 、 《可愛的仇人》 、 《靈肉之道》為研究對象,可視為日據時期台灣大眾 文學作品及作家研究的先驅,其研究成果乃以歷史的角度呈現日據下台灣社會變遷背 景、徐坤泉的生平與文學活動以及徐坤泉當時的文學環境與其小說語言特色與社會背 景。在台灣文學研究方興未艾,史料出土有限之時,吳舜鈞就將研究對象放在大眾小說 家徐坤泉身上實是難能可貴,其研究提供了可貴資料,也引動了後續之研究。 《台灣大眾文學系列•第一輯》日治篇全十卷出刊至今,仍無對日據時期之大眾小 說作專論,而相關研究有: 二、下村作次郎、黃英哲發表〈談戰前台灣大眾文學-台灣文學史的一段空白〉刊於《中 外文學》第 27 卷第 6 期 1998 年 11 月。 三、下村作次郎、黃英哲合撰〈戰前台灣大眾文學初探(一九二七年∼一九四七年)〉, 收於彭小妍編《文藝理論與通俗文化》(上),台北:中研院文史哲所籌備處,1999 年 12 月。 四、李進益〈日據時期長篇通俗小說的創作及主題探究-以徐坤泉、吳漫沙作品為主〉 , 收錄於《第三屆通俗與雅正學術研討會論文集》,2001 年 10 月 19 日。 五、吳瑩真《吳漫沙生平及其日治時期大眾小說研究》 ,南華大學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2002 年 1 月。. 4.

(11) 下村作次郎與黃英哲對推動日據時期台灣大眾文學之研究不遺餘力,在《台灣大眾 文學系列•第一輯》日治篇全十卷,出刊時共同為該套日據時期大眾小說執筆寫序文〈台 灣大眾文學緒論〉 ,為「台灣大眾文學」作初步的定義,簡述了日據時期台灣大眾文學 發展的樣貌,亦指出在一九三0年代台灣新文學運動成熟茁壯之際,大眾小說已受讀者 大眾的歡迎,在閱讀市場佔有一席之地,並為《台灣大眾文學系列•第一輯》日治篇全 十卷,作介紹與宣傳。爾後兩人所發表的〈談戰前台灣大眾文學-台灣文學史的一段空 白〉與〈戰前台灣大眾文學初探(一九二七年∼一九四七年)〉這兩篇論文中羅列了目 前所能調查到的,且合乎文中大眾文學定義的單行本與增補「戰前台灣文學創作語言的 形成•盛衰概念圖」,將大眾小說置於戰前台灣文學的創作語言的歷史脈絡來觀察,並 指出「四0年代的台灣文學,並不是只有日本語作品獨自擅揚,中國語作品在某種程度 上,也相當興盛,支撐這種盛況的作品,也就是大眾文學作品」6。下村作次郎、黃英 哲兩人對日據時期台灣大眾文學有相當的投入,並對日據時期大眾文學的整理與研究領 域的開發、貢獻頗巨。 二00一年十月李進益發表〈日據時期長篇通俗小說的創作及主題探究──以徐坤 泉、吳漫沙作品為主〉之單篇論文,論述徐坤泉、吳漫沙的長篇小說創作背景、寫作手 法和主題思想。顯現了徐坤泉和吳漫沙兩人作品堪稱是台灣大眾文學的代表作。 吳瑩真二00二年一月完成的碩士論文《吳漫沙生平及其日治時期大眾小說研究》 以頗受讀者喜愛並為日據時期台灣大眾文學的重要代表人物吳漫沙及其日據時期大眾 小說──《韮菜花》 、 《黎明之歌》 、 《大地之春》 、 《莎秧的鐘──愛國小說》為研究為象, 其研究成果乃吳漫沙的文學活動、大眾小說產生的背景、蓬勃發展的原因及日據時期大 眾文學風貌,以及大眾文學與時代環境的關懷。吳瑩真的論文除了傳統文獻、資料的搜 集整理、歸納、分析、比較外,也專訪吳漫沙本人,除口述訪談資料外,吳漫沙提供手 稿、收藏剪報、剪貼簿,這些資料的出土,有助於後來的研究者。. 6. 下村作次郎、黃英哲合撰〈戰前台灣大眾文學初探(一九二七年∼一九四七年)〉收在彭小妍《文藝理 論與通俗文化》(上),台北:中研院文史哲所籌備處,1999 年 12 月。 5.

(12) 徐坤泉和吳漫沙兩位在日據時期台灣大眾小說中扮演重要角色的人物,先後有人投 入研究,而下村作次郎、黃英哲二人一系列的論文發表,使得日據時期台灣大眾小說的 研究逐漸被重視,筆者乃被啟發、引領而在前人的研究成果上,延續日據時期台灣大眾 小說的研究。. 第三節 研究範疇與方法 一、研究範疇: 一九九八年八月前衛出版社出版由下村作次郎和黃英哲共同企劃、編輯的《台灣大 眾文學系列•第一輯》日治篇全十卷: 第一卷 阿Q之弟著《可愛的仇人》(上)台灣新民報社,一九三六年六月 第二卷 阿Q之弟著《可愛的仇人》(下)台灣新民報社,一九三六年六月 第三卷 阿Q之弟著《靈肉之道》(上)台灣新民報社,一九三七年六月 第四卷 阿Q之弟著《靈肉之道》(下)台灣新民報社,一九三七年六月 第五卷 吳漫沙著《韮菜花》台灣新民報社,一九三九年三月 第六卷 吳漫沙著《黎明之歌》南方雜誌社,一九四二年七月 第七卷 吳漫沙著《大地之春》南方雜誌社,一九四二年九月 第八卷 林煇焜著《爭へね運命》(上)(《命運難違》)林煇焜,一九三三年四月 第九卷 林煇焜著《爭へね運命》(下)(《命運難違》)林煇焜,一九三三年四月 第十卷 建勳著《京夜》中央書局,一九二七年十二月;林萬生著《運命》捷發書 店,一九四一年十月. 6.

(13) 此十卷日據時期發表之小說,由下村作次郎、黃英哲深入調查,合乎「大 眾文學」定義, 「所謂大眾文學,一般是指與『純文學』對立的通俗文學,它主 要是應多數讀者的興趣而寫的一種娛樂讀物。」7,而徐坤泉的大眾小說《暗礁》 亦羅列於下村作次郎、黃英哲所調查到大眾小說單行本出版狀況表中,如徐坤 泉所自敘「這篇可謂《可愛的仇人》的前集,讀過《可愛的仇人》的人,非再 讀《暗礁》不知志中和秋琴的戀愛史。」因而將《暗礁》一書,納入本論文研 究之文本,以求小說內容、思想、情節之連貫與完整。 以前述之版本為主要研究範圍,並以日據時期刊載台灣大眾文學或大眾文學作 者主編之報刊雜誌8、日據時期其他台灣大眾小說作者與其大眾小說作品以及當時 所出現的大眾通俗文學作品9,為次研究範圍,期使本論文研究之相關資料更充足, 研究成果更深入。 二、研究方法: 本論文所採用的研究方法以傳統的批評法為主,輔以形式的批評法。對文本做 文理、語言、歷史、形式、結構、特色等傳統的批評和形式的批評,並做文獻搜集、 整理,做資料的歸納、分析、比較、探討。. 7. 8. 9. 見下村作次郎、黃英哲〈台灣大眾文學緒論〉 《台灣大眾文學系列,第一輯》台北,前衛出版社,1998 年,頁 8 日據時期刊載台灣大眾文學或由大眾小說家所主編之雜誌如: 《台灣青年》 、 《台灣》 、 《台灣民報》 、 《台 灣新民報》、《風月報》、《南方》……等日據時期報刊雜誌與相關刊物。 日據時期所出現的大眾通俗文學作品頗多,如《民俗叢刊》共五十輯,國立北京大學,中國民俗學會, 婁子匡編校,其中頗多日據時期之台灣大眾、通俗文學作品。 7.

(14) 8.

(15) 第二章 日據時期台灣大眾小說之興起與發展 欲新一國之民,不可不新一國之小說。故欲新道德,必新小說,欲新學藝,必新小 說;乃至欲新人心,欲新人格,必新小說。何以故?小說有不可思議之力支配人道故。10 此乃一九二0年梁啟超提出「小說界革命」口號時所言,其標誌著新小說已在中 國小說史上展開了新的一頁,而隨著一九一九年中國的五四新文學運動的風潮,台灣新 文化運動在台灣社會內在的變化,日本的大正民主運動,美國威爾遜十四點自決原則, 中國的五四運動,蘇聯的社會主義革命,朝鮮三一獨立運動等影響下展開11。而日據時 期台灣小說的出現一如台灣新文學的發展,尤其根源於中國傳統小說的醞釀,日本文學 12 教育的輔助,中國新文學運動的啟蒙以及西洋近代小說思潮的激發等因素而興起 ,當. 時頗受新文學作家批評的大眾小說非但沒有因新文學作家的批評13而消沈,反而在一九 二0年代跨入興盛期14,且在三0年代以後「文藝大眾化」的問題成為文壇討論的重點, 從台灣大眾小說出版的年代看來,三0年代大眾小說的創作已蔚為風氣。本章將對「大 眾小說」作概述,並探討日據時期台灣大眾小說之興起與發展。. 第一節. 台灣大眾小說概述. 一、通俗小說. 10. 梁啟超: 〈論小說與群治之關係〉 , 《飲冰室合集》北京:中華書局,一九八九年三月第一版,第二卷, 頁 6。 11 參見林瑞明: 〈日本統治下的台灣新文學運動——文學結社及期精神〉 , 《台灣文學的本土觀察》台北: 允晨文化,1996 年 7 月,頁 002。 12 參考張明雄:《台灣現代小說的誕生》台北:前衛出版社,2000 年 9 月,頁 003 13 周定山、楊守愚先後在《先發部隊》發表文章對以兩性問題、言情小說為題材的大眾小說提出批評: 一、 「近幾年來,台灣的新文藝界,作家輩出,在另一方面不消說,已得到好多進步。最遺憾的,一般 地言,就是很少看到描寫農民生活的作品,反而是兩性問題的作品,倒佔有了全作品的十之七八。」 (楊守愚〈小說有點可觀,閒卻了戲曲,宜多促進發表機關〉 ) , 《先發部隊》 ,第一號,1934 年 7 月 15 日,頁 8)。二、「多的是很無聊的對比式的一對熱烘烘在哥哥、妹妹,一對在咒罵父母主婚的專擅, 本相互影射。那麼,和古代的才子佳人式的虛偽,有什麼差異呢?」 (周定山〈還是烏煙瘴氣蒙蔽文壇 當代此後〉,《先發部隊》,創刊號,頁 3-4)。三、「在那以前如果硬說有文學,那便是老人的書──風 花雪月的小說以及吟詠的五言絕句漢詩。勉強說起來也許阿Q之弟(徐坤泉)的《可愛的仇人》是較 好的作品吧?這作品屬於大眾小說一類,藝術價值並不大。」 (王莫愁作,葉石濤譯〈彷徨的台灣文學〉 , 《文學界》第九號,一九八四年春季號,頁 107∼108)。 14 參考劉秀美《五十年來的台灣通俗小說》台北:文津,2001 年 7 月,頁 39。 9.

(16) 夫小說者,乃坊間通俗小說,固非國史正綱,無過消遣于長夜永晝,或解 悶于煩劇憂愁,以豁一時之情懷耳。15 中國通俗小說存在已久,隨時代的推移,通俗小說所指有所變化,「通俗小說」的 定義亦有些差異,字典的解釋而言: 《國語活用辭典》16: 通俗:淺近而為一般人所歡迎的。 通俗化:即大眾化。 通俗小說:普通人都能看懂的小說。 通俗文學:(一)適合多數民眾理解的文學。 (二)迎合一般小市民低級趣味,而沒有藝術價值的作品。 《當代國語大辭典》17: 通俗:淺近而流行於一般大眾之間。 《國語日報辭典》18: 通俗:淺近而適合大眾的水準的。 而鄭振鐸在《中國俗文學史》第一章第一段開頭就寫道: 何謂「俗文學」?「俗文學」就是通俗的文學,就是民間的文學,也就是 大眾的文學。換一句話,所謂俗文學就是不登大雅之堂,不為學士大夫所重視 15 16 17 18. 見於孔慶東《超越雅俗-抗戰時期的通俗小說》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8 年 8 月,第一版,頁 9。 周何主編《國語活用辭典》台北:五南書局,1994 年 7 月,二版六刷,頁 1754。 蔡焜霖種編輯《當代國語大辭典》台北:百科文化,1984 年,頁 1276。 林良主編《國語日報辭典》台北:國語日報出版社,2000 年 8 月,頁 1754。 10.

(17) 而流行於民間,成為大眾所嗜好,所喜悅的東西。19 范伯群在《中國近現代通俗文學作家評傳叢書》〈總序〉中對通俗文學的敘述: 中國近現代通俗文學是指以清末民初大都市工商經濟發展為基礎得以滋長繁榮 的,在內容上以傳統心理機制為核心的,在形式上繼承中國古代小說傳統為模 式的文人創作或經文人加工再創造的作品,在功能上側重於趣味性、娛樂性、 知識性和可讀性,但也顧及『寓教於樂』的懲惡勸善效應;基於符合民族欣賞 習慣的優勢,形成了以廣大市民層為主的讀者群,是一種被它們視為精神消費 品的,也必然會反映他們的社會價值觀的商品性文學。20 觀察「通俗」 、 「通俗小說」 、 「通俗文學」的諸多說明與解釋,我們可以說「通 俗」乃在「淺近易懂,適合群眾」 , 「通俗小說」是「以文字創作之淺近易懂、適合 群眾的敘事作品。」有別於“純小說”;“高雅小說”或“嚴肅小說”,其不同在 於「強調大眾化品位時,與“高雅小說”相對;強調消遣娛樂功能時,與“嚴肅小 說”相對;強調形式技巧的模式化與穩定性時,與“先鋒小說”、“探索小說”相 對;強調商品性、功利性時,與“純小說”相對;強調傳統性、民族性時,與“新 文學小說”、“新文藝體小說”相對」21,試列圖說明:. 高雅 狹義 小說 嚴肅 大眾狹義 高雅 高雅 小說 廣義 小說 廣義 通俗 通俗 通俗小說 大眾 狹義 小說 通俗. 通俗小說乃淺近易懂,適合群眾,群眾閱讀時不產生障礙,即現代通俗小說具 19 20 21. 鄭振鐸《中國俗文學史》台北:東方出版社,1996 年 3 月,頁 1。 范伯群:《中國近現代通俗文學作家評傳叢書.總序》南京:南京出版社,1994 年初版,頁 1~2。 孔慶東《超越雅俗-抗戰時期的通俗小說》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8 年 8 月第一版,頁 23。 11.

(18) 有「大眾性」 ,符合讀者大眾的需求,使現代通俗小說具備了淺近易懂,而有趣味, 達到娛樂、消遣之效果,而范伯群在《中國近現代通俗文學作家評傳叢書》 〈總序〉 中對通俗文學的敘述頗為適合現代通俗文學的定義:是指「以清末民初大都市工商 經濟發展為基礎,得以滋長繁榮的」 , 「在內容上以傳統的心理機制為核心」 ; 「在形 式上繼承中國古代傳統為模式的文人創作或經文人加工再創造的作品」;在功能上 側重於趣味性、娛樂性、知識性和可讀性,也顧及『寓教於樂』的懲善效應;「形 成了廣大市民層為主的讀者群」由范伯群對中國近代通俗文學的說明與定義,我們 可以說僅管時代不斷地變遷,通俗小說仍具備五大特性: (一) 大眾性: 由於通俗小說的讀者群是廣大市民層為主,所以採用的語言必須是大眾化的, 通俗化,淺近易懂的,以適合大眾閱讀而不會產生障礙。且作品表現方式是通俗的, 內容是大眾所熟悉或大眾所關心的。 (二) 娛樂性: 通俗小說最主要的功能在追求消遣、娛樂,「通俗小說作者以較強趣味性、娛 樂性的作品換取稿酬,讀者支付貨幣購買消遣。這樣通俗小說就與其他商品一樣在 流通領域進行著交換,並以交通價值的形式表現著自身的價值。」22而作為商品的 通俗小說,它的價值就在於滿足人的社會需求,娛樂性可說是通俗文學與天俱來 的,讀者藉著閱讀通俗小說以宣洩情感或調劑心情或休閒輕鬆或尋求補償或淨化心 靈,不一而足,而作者提供有趣味或符合讀者口味的,或大眾需求的作品,以達通 俗小說的消遣娛樂性效果。 (三) 時效性或流行性 通俗小說貼近社會現實,描繪當時社會群眾所關心或遭遇的情事,反映當時社. 22. 周啟志、羊列容、謝昕著《中國通俗小說理論綱要》台北:文津出版社,1992 年,頁 76。 12.

(19) 會狀況與時代潮流,可說是社會變遷的溫度計,因而通俗小說有明顯的時效性或流 行性之特性。 (四) 教化性: 通俗小說普遍具有「懲惡揚善,忠孝節義」之「寓教於樂」的功能」 。所謂「見 賢思齊,見不賢而內自省」與「善足以為勸,惡足以為戒」之社會教化等特性。 (五) 重複性(公式化): 通俗小說普遍明顯地有大眾性、娛樂性,時效性與教化性,而就現代通俗小說 而言,還具有重複性的另一特性,鄭明娳在《通俗文學》中提到:. 但對通俗小說,它的功能不在刺激讀者變換胃口,而在延續讀者既有胃 口,它永遠是重複陳舊的腔調,永遠有現成的模式,使讀者的閱讀感情 始終沈溺於經驗的回味之中,如才子佳人模式,驚險破案模式,善惡對 立模式,結尾都是未閱便知,但讀者需要有這種既定結局的心理準備, 才能一心一意地去消費感情,通俗文學的魅力就在於讓讀者在重複中一 遍又一遍地加深經驗,以至百讀不厭。23 通俗小說不但呈現集體的文化模式,也出現作家個人的作品模式,重複性可說 通俗小說另一特性。 仔細觀察探討現代通俗小說之特性,我們可以說日據時期的台灣大眾小說同質 於現代通俗小說,因其有著相同的創作者,相同的作品身份,相同的特性,台灣大 眾小說,同質於現代通俗小說,而本論文主要研究對象《台灣大眾文學系列.第一 輯》全十卷,乃屬於現代通俗小說之一部分,本論文稱之為「日據時期台灣大眾小 說」,實亦為日據時期之台灣大眾通俗小說。. 23. 鄭明娳《通俗文學》台北:揚智文化事業,1993 年,頁 37。 13.

(20) 二、台灣大眾小說 一九九八年八月前衛出版社重新出版由下村作次郎、黃英哲總企劃之日據時期 若干台灣通俗小說單行本,冠以《台灣大眾文學系列.第一輯》 ,其中收錄了日據 時期的通俗作家徐坤泉、吳漫沙、林煇焜、建勳、林萬生等人的長篇通俗小說,名 為『台灣大眾文學』編輯之。此所謂「台灣大眾文學」據下村作次郎與黃英哲在〈台 灣大眾文學緒論〉中所言: 這裡所謂的「台灣大眾文學」是指在日本近代文學領域裡,被做為一種文 藝用語使用的「大眾文學」 。也即是「所謂大眾文學,一般是指與“純文學”對 24 立的通俗文學,它主要是應多數讀者的興趣而寫的一種娛樂讀物。」 「“大眾. 文學”是一種具有大眾性的通俗文學,包括有推理小說,武俠小說,家庭小說, 幽默小說等,它是與純文學作品對立的,是一種大眾文藝。」25 前述所言「所謂大眾文學,一般是指與“純文學”對立的通俗文學」,此即相 同於本節前面所述之通俗文學;乃至通俗小說。而下村作次郎、黃英哲又言: 所謂的大眾文學,嚴格來說是出自於日本近代文學,所以台灣大眾文學可說是 在日本文學的影響下產生的文學。不過在本系列裡卻也包括像吳漫沙這種相較 於受日本文學影響,毋寧是受中國文學影響較深的作品在內。吳漫沙的作品基 本上是通俗戀愛小說,在性質上,是屬於與大眾文學同質的通俗文學。本系列 裡,將諸如此類的作品全部視為台灣大眾文學。. 26. 從前述裏可知台灣大眾文學除了受日本近代文學影響,亦受中國文學影響。從 下村作次郎、黃英哲的闡述中可以看出台灣大眾文學「受日本文學影響與受中國文. 24. 25. 26. 下村作次郎、黃英哲〈台灣大眾文學緒論〉《台灣大眾文學系列.第一輯》台北:前衛出版社,1998 年,頁 1。 下村作次郎、黃英哲〈台灣大眾文學緒論〉《台灣大眾文學系列.第一輯》台北:前衛出版社,1998 年,頁 2。 下村作次郎、黃英哲〈台灣大眾文學緒論〉《台灣大眾文學系列.第一輯》台北:前衛出版社,1998 年,頁 4~5。 14.

(21) 學影響的比較基準點不同,前者是基於讀者(消費者)與出版市場(消費市場)而 言,後者則就作品內容的性質來說。」27 下村作次郎、黃英哲在〈台灣大眾文學緒論〉中談到台灣大眾文學系列─日治 篇全十卷,即是基於以上觀點,將台灣產生的大眾文學,名為「台灣大眾文學」編 輯之28,所言「基於以上觀點」乃是日本文壇開始使用「大眾文學」的稱號是在一 九二七年出版社平凡社發行「現代大眾文學全集」的時候,當時正值「關東大地震 之後,出版界非常不景氣,改造社乃想出只要一円(日幣單位)即可預約三十七卷 本的「現代日本文學全集」之苦肉計之促銷手法,引起很大的迴響,結果成千上萬 的匯款堆在汽車上來搬送,最後全集增刊到六十三卷,獲得壓倒性成功。」29引發 許多出版社的仿效,爭相出版文學全集,如:春陽堂的「明治大正文學全集」;新 潮社的「世界文學全集」 、第一書房的「近代劇全集」 ,平凡社的「現代大眾文學全 集」,改造社的「世界大眾文學全集」等。此乃站在出版市場,商品銷售觀點來編 輯大眾文學,而下村作次郎、黃英哲編輯《台灣大眾文學系列•第一輯》日治篇全 十卷亦基於此觀點。然從目前史料看來,並無法直接證明日據時台灣大眾文學是受 到日本「円本」出版風氣所影響,但可知的是「上述全集,在台灣也有很多讀者手 上都有」30,因閱讀者多而多有受影響。 前述台灣大眾文學除了受日本近代文學影響,亦受中國文學影響: 不過在本系列裡卻也包括像吳漫沙這種相較於受日本文學影響,毋寧是受中國 文學影響較深的作品在內。31. 27. 28. 29. 30. 31. 吳瑩真《吳漫沙生平及其日治時期大眾小說研究》南華大學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 年 1 月,頁 15。 下村作次郎、黃英哲〈台灣大眾文學緒論〉《台灣大眾文學系列.第一輯》台北:前衛出版社,1998 年,頁 3。 下村作次郎、黃英哲〈台灣大眾文學緒論〉《台灣大眾文學系列.第一輯》台北:前衛出版社,1998 年,頁 3。 下村作次郎、黃英哲〈台灣大眾文學緒論〉《台灣大眾文學系列.第一輯》台北:前衛出版社,1998 年,頁 3。 下村作次郎、黃英哲〈台灣大眾文學緒論〉《台灣大眾文學系列.第一輯》台北:前衛出版社,1998 年,頁 5。 15.

(22) 台灣大眾文學之受中國文學與日本近代文學影響於下一節〈台灣大眾小說之興 起與發展〉加以探討。. 第二節. 日據時期台灣大眾小說之興起與發展. 日據時期台灣大眾小說之興起與發展一如日據時期台灣新文學運動之開展,深 受中國五四新文學運動和日本文學之影響:. 一、台灣新文學運動與中國五四新文學運動的引領與帶動: 日據時期台灣大眾小說之興起與發展,隨著台灣新文學運動之展開,透過報章 雜誌之發行去實踐,此小節將日據時期台灣大眾小說之興起與發展分三時期加以探 討:. (一) 日據時期台灣大眾小說萌芽期: 一九一九年五月四日北京爆發反帝、反封建的愛國運動,對台灣新文學運 動產生頗大影響,一九二0年「是非武力抗日運動的鮮明指標」,一九二0年 一月十一日留日知識分子,於東京成立「新民會」 ,一九二 0 年七月十六日「新 民會」機關刊物《台灣青年》在東京創刊,以中、日文發行,新文學有了發表 之園地, 《台灣青年》成為推動台灣新文化運動之核心,在創刊號〈卷頭之辭〉 中號召台灣青年奮起:. 從這種絕大的不幸當中,能得保全性命的全人類,業已由既往的惰眠覺 醒了。覺醒了討厭黑暗,追慕光明;覺醒了反抗橫暴,從服正義;覺醒 了擯除利己的、排他的、獨尊的野蠻生活;企圖共存的,犧牲的文化運 動。你看!國際聯盟的成立,民族自決的尊重,男女同權的實現,勞資 協調的運動等,沒有一項不是大覺醒所賜與的結果。台灣的青年呀!高 砂島的健兒呀!還可以不奮起嗎?。32 台灣新文學運動是「新文化運動的重要內涵,並且一開始即伴隨新文化運動而 32. 《台灣青年》創刊號〈卷頭辭〉 ,頁 1。原文係日文,此處採用黃得時之譯文,見陳少廷《台灣新文學 運動簡史》台北:聯經出版社,1977 年,頁 8。 16.

(23) 來,一九二0年至一九三一 年台灣新文學運動掀起了「白話運動」 、「新舊文學論 爭」 、 「鄉土文學論爭」與「台灣話文論戰」 ,重要的文學主張相繼在《台灣青年》、 《台灣》 、 《台灣民報》提出,隨著一九三一年而來,全台各地出現了近十種文藝刊 物33,其中最重要,影響最深遠的是《台灣民報》:. 33. 參考劉登翰等人編《台灣文學史》福建:海峽文藝出版社,1991 年 6 月,頁 440,文藝刊物有:《台 灣新民報》 (1930 年 3 月 29 日創刊) , 《明日》 (1930 年 8 月創刊) ; 《洪水報》 (1930 年 8 月創刊) , 《赤 道》(1930.10 創刊)《三六九小報》(1930 年 9 月 9 日創刊)……等。 17.

(24) 刊 物 名 稱 創刊年代 重要作家 出刊語言 出版狀況 相關社團 地 點 出 刊 小 說 《台灣青年》 1920.7.15 林呈祿. 月. 刊 新 民 社 東 京 追風《彼 處 》. 林攀龍 《她將往何處》 《台灣》. 1922.4. 賴和 陳虛谷. 《台灣民報》. 1923.3. 中、日文 並行,至 1937.4 全 面 改 為日文. 1923 改 新民會 為半月 刊 再 改 (台灣文 化協會) 為旬刊 1925 改 為 週 刊,1932 年改為 日刊. 無知 《神祕的自制 島》 柳裳君 《犬羊褐》 1927 施文杞《台娘想 年遷回 史》 台灣. 謝星樓. 鷺江TS. …等. 《家庭怨》 並轉載大陸新 文學作品,如胡 適、魯迅等人作 品. 《台灣新民報》 1930. 一九二0年之後,台灣新文化運動之所以急速發展,與《台灣民報》之發行關係頗 、 《台灣新民報》為中心而展開, 深34。綜合論之,台灣新文學運動是以《台灣民報》 與台灣文化協會有密切關係。 《台灣民報》譯介、轉載了頗多大陸新文學作品,如:. (1)《台灣民報》轉載胡適之作品及譯作35:. 34 35. 篇名. 刊載期別. 刊登日期. 終身大事. 一、二號. 1923 年 4 月 5 日、. 備註. 參見許俊雅《日據時期台灣小說研究》台北:文史哲,1999 年,頁 50。 參見許俊雅《日據時期台灣小說研究》台北:文史哲,1999 年,頁 63-64。 18.

(25) 5月1日 李超傳. 四號. 1923 年 7 月 15 日. 百愁門. 十五號. 1924 年 1 月 1 日. 漁夫. 十七號. 1924 年 2 月 21 日 譯作,法國莫泊三撰. 說不出. 五四號. 1925 年 5 月 11 日. 黃梨洲論學生運動. 六一號. 1925 年 7 月 19 日 論述. 鏡花緣是一部詩論 六六號 婦女問題的書. 1925 年 8 月 23 日 論述. 譯詩二首. 1926 年 2 月 21 日. 九三號. 譯作,英國吉百齡 撰. (2)《台灣民報》轉載魯迅之作品與譯作36: 臺灣民報轉載魯迅之作品及譯作: 篇. 名 刊 載 期 別 刊. 登. 日. 鴨的喜劇. 四一號. 一九二五年一月一日. 故鄉. 五0、五一號. 一九二五年四一、十一日. 犧牲謨. 五三號. 狂人日記. 五五、五六號. 一九二五年五月一日 一九二五年五月廿一日、. 期 備. 註. 轉載自《吶喊》. 原刊《語絲》十八. 六月一日 魚的悲哀 狹的籠 阿Q正傳. 雜感 高老夫子. 36. 譯作,係愛羅先 珂作品 一九二五年九月六、十三、 轉載自《愛羅先 六九-七三號 廿七日、十月四日 珂童話集》 八一一八五 一九二五年十一月二十九日 轉載自《吶喊》 八七、八八、九 十二月六、十三、二十、二 刊至第六章〈從 一號 十七日, 中興至末路〉 一九二六年一月十日、十七 日、二月七日 二九二號 一九二九年十二月二十二日 署名迅、轉載自 《華蓋集》 三 0 七 一 三 0 一九三0年四月五十二、 署名迅 九號 十九日 五七號. 一九二五年六月十一日. 參見許俊雅《日據時期台灣小說研究》台北:文史哲,1999 年,頁 64-65。 19.

(26) (3)臺灣民報自一九二五-三0年轉載中國新文學家小說作品及譯作37: △ 一九二五年所轉載之小說作品:有(依刊登時間之先後)淦女士〈隔絕〉 、Pierre Louys 著,周建人譯〈比勃里斯〉 、魯迅〈故鄉〉 、冰心〈超人〉 、魯迅〈狂人日 記〉、加藤武雄著周建人譯〈鄉愁〉、花華生〈慕〉 、郭沫若〈牧羊哀話〉 、魯迅 〈阿Q正傳〉。 △ 一九二六年所轉載之小說有: 楊振聲〈李松的罪〉 △ 一九二七年所轉載之小說有: 張資平〈雪的除夕〉 、學琛〈嫁期〉 、田連渠〈異國〉 、覺厂〈別後〉 、惜恭〈心 影〉 、世荃〈為甚麼〉 、陳學昭〈她的婚後〉 、霍爽著、朱賓文譯〈約翰孫的懺悔〉、 黃仁昌〈弟弟〉。 △ 一九二八年所轉載之小說有: 愛聾〈晚宴〉 、苑約〈溪邊〉 、姜希節〈離散以後〉 、春信〈誘惑〉 、王異香〈折白黨〉、 貢三〈慈母的心〉 、蔚南〈一九二七年的李四〉 、宛約〈生命〉 、胡也頻〈毀滅〉 、雪 江〈時代的落伍者〉。 △ 一九二九年所載之小說有: 潘漢年〈法侓與麵包〉 、許欽文〈口約三章〉 、滕固〈離家〉 、達仁〈壓〉 、楊浩 然譯〈標緻的尼姑〉松田解子著、張資平譯〈難堪的苦悶〉 、陳雪江〈賣人〉 、王魯 彥〈一個危險的人物〉、陳明哲〈父親〉、劉大杰〈妻〉、鄭慕農〈深愁〉。 △ 一九三0年所轉載之小說有:. 37. 參見許俊雅《日據時期台灣小說研究》台北:文史哲,1999 年,頁 65-66。 20.

(27) 劉大杰〈支那女兒〉 、鄭慕農〈白衣女郎〉 、章衣萍〈第一個戀人〉 、劉大杰〈妹妹, 你瞎了〉 、魯迅〈高老夫子〉 、左幹臣〈創痕〉 、 〈刺的玫瑰〉 、光赤(慈) 〈尋愛〉 、 〈逃 兵〉、〈橄欖〉、丙生〈泥濘〉、凌叔華〈女人〉、郭沫若〈歧路〉。 《台灣民報》發行面廣,普遍深入民眾裏,是日據時期台灣民眾唯一的喉舌,「是 台灣民眾真實心聲的代言人,同時亦是台灣新文學運動根據地和大本營。」38而其 轉載引介中國大陸五四新文學作家、作品、文學革命思想及近代西方文藝思潮,深 深影響著台灣新文學運動的發展,對台灣大眾小說的興起與發展亦有著很大的影響 與啟發,因此,此期間台灣大眾小說已經逐漸出現,由下村作次郎、黃英哲所羅列 的大眾小說單行本出版狀況表可見到一九二七年十二月出刊的《京夜》之出現,它 可能是目前出現最早的一本單行本大眾小說。. (二) 日據時期台灣大眾小說成長期: 一九三一年到一九三七年期間「左傾社會運動與激進之民族主義運動遭到全面 壓制,新文學運動遂成為替代社會運動吸納知識分子之苑囿」39此期之小說作家以 中文寫作佔大多數,而大部分作品表現出批判舊社會風俗,追求進步、自主,採寫 實主義手法,以反映台灣農村的困破,各階層民眾的生活困境為主,此時期之台灣 新文學運動推向了高潮期,文學團體,雲興霞蔚,雜誌刊物如雨後春筍,而小說作 家活躍,作品量豐。此期出刊之主要文學刊物有: 刊 物 刊 名 創刊年代 重要作家 出刊語言 《南音》 1932.3.1 周定山、 中國白話文 莊重勝、 葉榮鐘、 台灣話文 洪炎秋、 賴和、林 幻春…等 十二…人 《 福 爾 摩 1933.7. 吳坤堭、 日文 沙》 15 王白淵、 38 39. 出版狀況 半月刊,一 九三二年 九月發刊 第十二期 後廢刊. 相關社團 地點 台灣地 台北 方自治 同盟. 一 九 三 四 台灣藝 東 年 六 月 十 術研究 京. 見葉石濤《台灣文學史綱》高雄:文學界雜誌社,1991 年 9 月,頁 23-30。 許俊雅《日據時期台灣小說研究》台北:文史哲,1999 年 9 月初版二刷,頁 107。 21. 出 刊 小 說 賴和《歸家》 、 《惹事》 周定山《老成黨》 赤子《擦皮鞋》 郭秋生《貓兒》. 張文環《落蕾》《貞 操》.

(28) 張文環、 巫家福、 蘇維熊… 等十二人. 《 先 發 部 1934.7. 隊》 15.. 《 台 灣 文 1934.11 藝》. .25. 《台灣新文 1935.12 學》 .28. 郭秋生、 廖疏文、 黃得時、 朱點人、 林克夫、 王詩琅… 等十二人 賴明宏、 賴 和、 賴 慶、 何集壁 …等. 楊逵、 葉陶、 賴和、 楊守愚、 吳新榮 郭水潭 葉榮鐘 …等. 五日發行 會 至第三期 之後停刊. 第一期用 中文第二 期因殖民 當 局 干 涉、更名 《 第 一 線》為中 日文並用 中日文兼 行並刊. 改名為《第 台灣文 台 一線》只刊 藝協會 北 一期即停 刊. 發 行 第 三 台灣文 台 卷 七 八 合 藝聯盟 中 刊後即告 停刊. 1937.6.15 台灣新 台 日 被 迫 終 文學社 中 刊. 月刊. 22. 巫永福《首與體》 《黑 龍》 吳天賞《龍》 王白淵《唐琪與加彭 尼》 賴慶《納妾風波》 吳希聖《豚》 張碧華《上弦目》等 點人《紀念樹》 《蟬》 櫪馬《私奔》 廖毓文《創痕》 克夫《秋菊的告白》 芥舟《王都鄉》 王錦江《夜雨》 越峰《月下情話》… 等 懶云的《善訟的人的 故事》 ,張深切的《鴨 母》,楊蕐的《一個 勞動者的死》、《薄 命》,朱點人的《安 息之日》,林越峰的 《到城里去》 、 《好年 光》、《紅夢卜》,王 錦江的《青春》 、 《沒 落》,蔡秋桐的《興 兄》 、 《理想鄉》 、 《媒 婆》、毓文的《玉兒 的悲哀》,蔡德音的 《補運》 、繪聲的《秋 兒》、張慶堂的《鮮 血》,徐青光的《謀 生》,謝萬安的《五 谷王》 ,李泰國的《分 家》 、 《紅雨霏霏的一 天》等。日文作品主 要有翁鬧的《戇伯 仔》 、 《殘雪》 、 《音樂 鍾》 、 《黎明前的戀愛 故事》 ,張文環的《哭 泣的女人》 、 《父親的 要 求 》、《 部 落 元 老》,吳希聖的《乞 食夫妻》 、 《人間楊兆 佳》,巫永福的《山 茶花》等。 賴和的《一個同志的 批信》,洋的《赤土 與鮮血》、《鴛鴦》, 一明的《牛話》、匡 人也的《王爺豬》, 朱點人的《秋信》、 《 長 壽 會 》、《 脫 穎》、徐青光的《榮 生》、張慶堂的《年 聯》、《老與死》,一 吼的《乳母》、《旋.

(29) 鳳》、黃得時的《橄 欖 》、 曙 人 的 《 商 人》、李泰國的《可 憐的朋友》、柳塘的 《 有 一 天 》、《 轉 途》、馬木櫪的《西 北雨》 ,尚未央的《老 雞母》、廢人的《三 更半暝》,賴玄影旳 《女鬼》、《姊妹》、 《稻熱病》、康道樂 的《失業》等。日文 的重要小說則有翁 鬧的《羅漢腳》,楊 逵的《水牛》 、 《頑童 伐鬼記》,賴明弘的 《結婚男人的悲 哀》,陳蕐培的《王 萬之妻》、《豚祭》、 陳瑞榮的《泥沼》, 徐瓊的《婚事》,邱 福的《大妗婆》,吳 濁流的《水月》 、 《泥 沼中的金鯉魚》等。 由上表可看出,此一期間小說作家與作品之興盛,而《南音》在發刊詞舉出了五點 使命40:. 一、為解決生活上的痛苦,藉文字來消怨解悶。 二、做思想交換的機關,盡文藝的啟蒙運動。 三、在迷朦苦悶的人們的心靈上,添上文藝潤澤。 四、推行思想和文藝的普通化、大眾化。 五、供給作品的發表園地,鼓勵作家的構思和執筆。 葉榮鐘在《南音》第二號〈卷頭言〉以〈大眾文藝〉 〈待望〉為題,主張「大眾文 藝」: 在日本內地今日所謂「大眾文藝」乃是為給一般文化的教養較低的大眾去鑑賞 40. 葉石濤〈《南音》及其周圍〉《台灣文學入門》高雄:春暉出版社,1997 年 6.月,頁 50。 23.

(30) 的通俗文藝。牠的發生原因,自然是根據文學與社會的關係-因為文學已不是 一部份特殊的專有物,牠若是對於全體社會與人生無所寄與就沒有意義的。所 以藝文一發,要接近大眾,供給大眾以娛樂和慰安,使彼等切實地去觀照他們 自身的本相,思想和感情。藉以涵養大眾的趣味和品行,給他們的人能夠藝術 化,那末文藝非更為通俗化不可。41 一般文化的教養由前述《南音》的使命之一「推行思想和文藝的普遍化、大眾 化」與葉榮鐘的「大眾文藝乃是為給一般文化的教養較低的大眾去鑑賞的通俗文 藝」 , 「藉以涵養大眾的趣味和品行」此一時,文藝大眾化、通俗化、娛樂、慰安大 眾的要求形成,而「文藝大眾化」亦成了文學方面共同關注、討論的焦點,1934 年 5 月第一回全島文藝大會在台中召開,決議通過「文藝大眾化」案42後更引起文 學愛好者紛紛撰文對「文藝大眾化」提出討論與看法43,甚至到了四0年代,這個 論題仍被題出,如: 他們對通俗小說的寫作作了具體的要求。提出要「以新內容新觀念而組織新的 通俗的觀念」 ,小說的創作要以生動有趣為前提,但是「一切人物、動作、環境、 對白要合理化」。在語言表達上,既要「周詳」、「正確」又要注意「經濟」 ,不 能囉嗦;在情節的溝思上,應注意「文筆的通俗」、「描寫的生動」,「要有一個 生動的故事」、「一個出乎意料的結束」. 44. 綜觀一九三一年到一九三七年間的「文藝大眾化」的受注目,而「台灣大眾小說」 的發展不僅受關注,大眾小說的創作亦蔚為風氣,從下村作次郎、黃英哲所羅列的 大眾小說單行本的出版狀況看來有:. 林煇焜. 41 42 43. 44. 《爭へね運命》,1933 年 4 月出版. 奇(葉榮鐘)<卷頭言-『大眾文藝』待望>,《南音》第 2 號,1932 年 1 月 6 日。 見賴明宏〈第一回台灣全島文藝大會記錄〉,《台灣文藝》2 卷 1 號,1934 年 12 月 8 日。 堅如,林克夫,芥舟、楊逵、張深切等人相繼在《台灣文藝》創刊號,《台灣文藝》2 卷 1 號,《台灣 文藝》2 卷 2 號上,專文討論「文藝大眾化」之問題。 湯慶聲:《中國現代通俗小說流變史》重慶:重慶出版社,1999.1,頁 70。 24.

(31) 阿Q之弟. 《可愛的仇人》,1936 年 2 月出版. 阿Q之弟. 《暗礁》,1937 年 4 月出版. 阿Q之弟. 《靈肉之道》,1937 年 6 月出版. 下村作次郎、黃英哲在〈台灣大眾文學緒論〉中提到阿Q之弟的《可愛的仇人》是 受到台灣一般大眾的歡迎。張文環在〈譯者序〉也說『中文版一下子連續印了三版, 在台灣文學書的出版成績裏,是非常難得的』 。可見得大眾小說在當時存在並受大 眾歡迎的程度。 (三) 日據時期台灣大眾小說全盛期: 一九三七年後隨著日本帝國主義相繼發動侵略戰爭和太平洋戰爭,日本殖民當 局為配合戰時體制,並利用台灣人力投入侵略行動乃提出三句口號: 「皇民化」 、 「工 業化」、「南進基地化」之「治台三策」45,此「治台三策」首要為推行「皇民化」 政策,此政策包括:嚴禁台灣人民的言論、集會、出版、結社自由,禁用漢文,禁 止沿用中國的風俗習慣,強迫使用日語,頒定「國語家庭」,改姓日姓……等,此 一政策的實施,再加上從「台灣文學奉公會」到「大東亞文學者大會」 、 「台灣決戰 文學會議」及「增產文學」的提倡與「文學為政治作宣傳之工作」 、 「文學創作必須 符合政治要求」,已經蓬勃發展起來的台灣新文學運動受到重挫,台灣新文學受到 摧殘、扭曲,而新文學作家,尤其以漢文創作之作家紛紛失去了發表的園地。如葉 石濤在《台灣文學史綱》中敘述的: 台灣作家因各自的意識形態不同,遭遇不同,資質不同而分別走上了四條途徑; 其一是輟筆不寫,做沈默的抗議。……其二是始終堅決地擁護反帝反封建的路 線不妥協、不屈服的作家。……他們的作品都是耽美的,逃避現實的。……有. 45. 參見台灣省台灣文獻策員會編《台灣史》,台北:眾文圖書公司,1997 年 4 月初版,1939 年 5 月 19 日,台灣總督小林躋造宣布治台三大重點為:皇民化、工業化、南進政策。 25.

(32) 些作家在理念上認同了殖民地政府的政策,走向親日的路。46 由於殖民當局禁用漢文,且對台灣人民思想箝制日益嚴厲,於是作家們採取不 同的應付方式,有的就此輟筆不寫,有的企圖繼續抗衡,有的作逃避現實的作品, 有的呼應或應付殖民政府政策,從這期間發表的小說看來頗多作家想在作品裡正面 反抗日本殖民當局已是不可能,於是紛紛轉而著力於描寫台灣社會風俗習慣,人民 之現實生活或家庭內部,婚姻問題,養女制度,男女關係,道德傳統乃至風花雪月, 藝妲、女給……等,形成台灣大眾小說之全面出現。 一九三七年之前已澎勃發展的文學社和雜誌刊行均日益受迫沈重而停刊,一九 三七年至一九四五年此期間只有《風月報》 、 《文藝台灣》 、 《台灣文學》等主要文學 刊物與其出刊之小說: 名. 稱 創刊年代 重要作家 出刊語言 出版狀況 相關社團風 地 點 半 月 刊 月俱樂部 白話、文言 半月刊, 風月俱樂部 台 北 《風月報》 1937.9.29 徐坤 兼容並包。 發 行 至 泉、 1941 年 7 1938.0801 月月易名 吳漫 《 南 方 》 1 9 4 1 . 7 沙、 ∼ 為《南方》 1938.10.17 雞籠 至1943年 期間是漢、 8 月停刊 生、 日文並刊, 黃晁 之後又用中 傳、 文 出 刊 陳世 慶、 林荊南 …等. 《文藝台灣》 1940.1 46. 西滿川、 日文 邱炳南、. 雙月刊, 台灣文藝家 台北. 葉石濤《台灣文學史綱》高雄:文學界雜誌社,1991 年 9 月,頁 65-66。 26. 出刊小說 徐 坤 泉 《新孟母》 吳 漫 沙 《桃花江》 《母性之 光 》 《黎明之 歌 》 《大地之 春 》 《莎秧的 鐘—愛國 小說》陳 世慶《水 晶處女》 林荊南 《漁村》 雞籠生 《大上 海 》 龍瑛宗的 《白色的 山脈》.

(33) 山脈》、 《不知道 的 幸 為月刊 福》 、 《龍 舌蘭與月 亮》 、 《造 烟草》 ,陳 火泉的 《道》 ,周 金波的 《 水 癌》 、 《尺 的 誕 生》 、 《鄉 愁》 ,葉石 濤的《春 怨》 、 《林 君寄來的 信》等小 說,就是 在這個刊 物發表。 《台灣文 1 9 4 1 . 5 黃得時、 日文及譯 文藝季刊 啟 文 社 台 北 張文環的 學 》 張文環、 介漢文作 1943 年停 《藝旦之 呂赫若、 品 刊 家》 、 《論語 吳新榮、 與雞》 、 《夜 王井泉、 猿》、《頓 陳逸松、 悟》、《閹 林博秋、 雞》《迷 簡國賢、 兒》 ,呂赫 呂泉生及 若的 《財子 日人中山 壽》 、《風 侑中村哲 水》、《月 谷精一… 夜》 、 《合家 等 平安》 、 《柘 榴》 、 《玉蘭 花》 ,楊逵 的《無醫 村》 ,巫永 福 的 《欲》 ,疑 雨山人的 《姉妹》 、 王昶雄 《奔 流》,龍瑛 宗的 《蓮霧 之庭》等 黃得時、 龍瑛琮… 等台、 中、日詩 人作家共 6 3 人. 1941 年改 協會. 27.

(34) 其中《風月報》由徐坤泉主編時的「是茶餘飯後的消遣品,是文人墨客的遊戲場。」47 作為一份提供大眾消遣娛樂的刊物,自第九十期七月號下卷起,吳漫沙將其改為「開拓 純粹的藝術園地,提倡現代的文學創作。」顯現出其內容之改變,吳漫沙在〈沈痛的回 憶〉曾回憶: 由於讀者的增加,全島每個角落都有《南方雜誌》 ,處境益增艱難,檢閱更 加嚴格,吹毛求疵的藉故干涉取締,故意挑剔沒收焚燬,派刑警在編輯部監視, 精神備受威脅,我們還是堅強意志,竭力掙扎,照常出版。48 可見得當時台灣新文學運動之為艱與新文學作家處境之難為,而《風月報》被視為禁 用漢文後「碩果僅存」、「漏網之魚,苟延殘喘,奇蹟似地僥倖生存下來。」49的刊物, 其「碩果僅存」 , 「漏網之魚」 、 「僥倖生存下來」的原因可由吳漫沙的《沈痛的回憶》中 見出端倪: 日本人知道《風月報》的性質,想要給那些無聊自命風雅之士繼續沈醉於聲色,而准許復刊。 《風月報》封面由徐坤泉擬兩句標語: 「是茶餘飯後的消遣品,是文人墨客的遊戲場」 ,後來我 (吳漫沙)把它改寫: 「開拓純粹的藝術園地,提倡現代的文學創作」 ,頗為醒目,日本當局看 《風月報》內容變質,曾要取締,簡荷生急忙託人陳情,才逃過劫難。 要應付日本憲警的干擾,免不了要請他們吃花酒,送紅包,送禮物,尤其負責檢閱的日本官員, 50. 更不能不意思意思。. 而此一時期的台灣大眾小說的發展正符合新文學作家們的轉變,轉而描寫台灣社會風 俗習慣,人民之現實生活或家庭內部、婚姻問題、養女制度、男女關係、道德傳統乃至 風花雪月、藝妲、女給…等,大眾小說呼應時代的潮流,符合政治的要求,社會的變遷, 一九三七年之後,台灣的大眾小說呈現一片榮景,可說進入台灣大眾小說的全盛期,從 47 48 49 50. 《風月報》第五期,一九三七年十月十六日發行之刊頭語,由徐坤泉所擬。 吳漫沙〈沉痛的回憶〉《追昔集》台北:台北縣文化局,2000 年 12 月。 葉石濤《台灣文學史綱》,高雄:文學界雜誌社,1991 年 9 月,頁 59。 吳漫沙〈沈痛的回憶〉(代序)《追昔集》台北:台北縣文化局,2000 年 12 月。 28.

(35) 下村作次郎、黃英哲目前所能調查到的大眾小說單行本表看來,一九三七年後的大眾小 說有: 阿Q之弟.張文環譯. 《可愛的仇人》. 1938 年 8 月. 吳漫沙. 《韮菜花》. 1939 年 3 月. 林萬生. 《純愛姻緣》. 1939 年 3 月. 林萬生. 《運命》. 1941 年 10 月. 吳漫沙. 《黎明之歌》. 1942 年 7 月. 吳漫沙. 《大地之春》. 1942 年 9 月. 顏氏碧霞. 《ながれ》. 1942 年 9 月. 長尾和男. 《傳記小說吳鳳》. 1943 年 4 月. 林熊生. 《船中の殺人》. 1943 年 10 月. 吳漫沙. 《莎秧的鐘-愛國小說》 1943 年 3 月. 吳漫沙.春光淵譯. 《サヨンの鐘》. 1943 年 7 月. 長尾和男. 《サヨンの鐘》. 1943 年 7 月. 林熊生. 《龍山寺の曹老人》1 輯. 1945 年 11 月. 林熊生. 《龍山寺の曹老人》2 輯. 1945 年 11 月. 陳蕙貞. 《漂流の子羊》. 1946 年 10 月. 葉步月. 《長生不老》. 1946 年 11 月. 葉步月. 《白畫の殺人》. 未發行. 從這些大眾小說出版的單行本的數量看來,一九三七年後,尤其一九四0年代可謂是日 據時期台灣大眾小說發展的全盛期。. 二、日本文學影響 日據時期台灣大眾小說之興起正如日據時期台灣小說之出現, 「根源於中國傳統小 說的醞釀,日本文學教育的輔助,中國新文學運動的啟蒙,以及西洋代小說思潮的激發 29.

(36) 等因素共同促成」51。而中國傳統小說的醞釀及中國新文學運動的啟蒙,西洋近代小說 思潮的激發等因素在本節〈台灣新文學運動與中國五四文學運動的引領與帶動〉中已作 討論、說明,本小單元從政治、教育、經濟三方面探討、分析日本文學對台灣大眾小說 興起與發展之影響。 (一) 政治方面: 一八九五年甲午戰爭失敗,清朝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李鴻章在東京與日本總 理大臣伊藤博文簽訂馬關條約,將台灣、澎湖割讓給日本。日本取得台灣的統治權, 隨即成立「台灣總督府」對台灣進行殖民統治,日本領台的主要目的乃對台進行物 資掠奪、經濟剝削,視台灣為日本生產的消費市場,並以台灣做為日本南侵的據點 52. 。日本領台初期,台灣民眾武裝抗日甚劇,但都被鎮壓下來而犧牲慘重,漸由武. 裝抗日轉為非武裝抗日,亦即在合法的形式下,以文化和文學作為基本武器和手 段,對敵人進行揭露和打擊,對人民進行鼓勵和撫慰。而日本殖民當局為取得經濟 利益,方便統治並配合日本母國“南進”之侵略政策,對台灣強化軍事統治體制實 施「皇民化」、「工業化」、「南進基地化」之「治台三策」 ,尤其「皇民化」嚴禁台 灣民眾言論、集會、出版、結社自由且禁用漢文,禁止沿用中國的風俗習慣,企圖 剪斷中國和台灣血濃於水的關係,頒定「國語家庭」 ,獎勵改姓日姓,改造台人為 「真正日本人」以效忠「天皇」,並徵調台籍青年赴大陸南洋各地充軍伕。因此種 種日本殖民當局對台灣人民的統制,尤其「皇民化」政策下,對全台人民做思想的 控制,原非武裝抗日精神之文學、小說無法繼續,台灣的小說作家及作品轉而為描 寫社會現實生活、家庭婚姻問題乃至風花雪月的大眾娛樂、遊戲之描繪,正如許俊 雅在《日據時期台灣小說研究》中所言: 當異族一再摧毀台灣傳統之風俗與文化時,小說內容不再動出豪語,要反傳 統,要解放傳統對個人的束縛;反之,小說開始生動描述市井人物,風土習. 51 52. 張明雄〈緒論〉《台灣現代小說的誕生》台北:前衛出版社,2000 年,頁 003。 參考劉振魯〈對日據時期減種政策的剖析〉一文,刊於《台灣文獻》,三十三卷一期。 30.

(37) 俗,強調傳統之道德理念,注重孝道之發揚,無可諱言者,部分台灣小說作 者,精神頗沮喪、空虛、逃避現實和注重趣味,刻意浪漫構成其作品特色。53 日據時期台灣大眾小說就在這般日本殖民統治之政治環境下而興起並發展。. (二)教育方面: 日據初期台灣民眾一直以武裝抗日來反抗日本統治,企求獲得解放,一直到 一九一五年的西來庵事件為止,台灣大規模的武裝抗日運動才終止,台灣民眾避免 採取流血的抵抗運動來爭取自由,由於第一次世界大戰後,民族自決的論調高唱入 雲,台灣又受到五四運動的影響,逐漸採用新形式的非武裝抗日民族運動,這些新 形式的抗日民族運動都是以留學生為先驅,留日學生,在東京先後成立「應聲會」、 「啟發會」 ,以啟發民智,促進台灣社會改革,尤其一九二0年日本留學生深感改 革台灣社會之緊迫,而組織「新民會」推林獻堂為會長,蔡惠如為副惠長,積極地 啟迪台灣同胞,提昇文化,改造台灣社會,並創辦發行《台灣青年》 、 《台灣》雜誌 進行新思想、新文化的宣傳, 《台灣民報》、《台灣新民報》的發行,對文藝論文與 作品均有很大的影響,尤其對小說與大眾小說,正如張明雄在台灣現代小說的誕生 中提到: 這些作品之所以有這麼強烈的批判精神,多多少少都受到當時留日學生對 台灣政治運動或文化改革浪潮的影響。54 日據時期的台灣大眾小說多少都受到當時留學生的影響。 日本殖民當局為了對台灣有效地統治,積極地達到「皇民化」 、 「工業化」與「南 進基地化」 ,在台灣開始教導民眾,普及教育,注重衛生…等積極地從事建設,尤 其在教育普及上,1920 年到 1930 年間,學校與學生人數增加特別快, 「到了一九四 三年,國民學校學齡兒童的就學率,在男孩已達百分之八一,在女孩則達百分之六 53 54. 許俊雅《日據時期台灣小說研究》台北:文史哲,1999 年 9 月,頁 110。 張明雄《日治時期台灣小說的萌芽》台北:前衛出版社,2000 年 9 月,頁 13。 31.

(38) 一」55,教育普及後一則透過日文吸收世界各國文學,一則閱讀群普遍增加又多元, 台灣大眾小說的興起與發展亦受此日本教育普及之影響。. (三)經濟方面: 日據時期台灣的政治、教育、經濟等社會環境的變遷受日本殖民政策的影響, 日據初期日本治台的經濟政策乃支援日本國內產品不足問題,與援濟日本島內工業 化的發展而形成「日本工業,台灣農業」的殖民地經濟政治,為達此目的,台灣殖 民當局,相繼進行土地調查,林野調查,林野整頓工作,並增加生產面積,改善生 產技術以增加農產量,設農業相關單位(如農業試驗所) ,將台灣主要經濟集中於 56 農業發展,一方面也為侵入台灣的日資企業舖路 之後,又創設台灣銀行,進行貨. 幣的統一與金融制度改革,將台灣變成日本資本主義經濟圈的一員;又推行專賣制 度,振興糖業政策,藉著專賣收入,砂糖消費稅及土地稅收而完成財政獨立57,亦 使台灣經濟型態成為以糖米兩大出口商品為主軸的複合性經濟結構58,而台灣成為 日本農產品與原料之供應地。 日據晚期,日本視台灣為南進的據點,配合日本發動戰爭之需要,開始加速發 展台灣之製鐵、水泥、化學制品、造紙等工業以達治台三政策之「工業化」 ,一九 三0年代末,為加強配合戰時體制需求,台灣經濟型態已朝脫離農業轉而為農工業 並重的社會,僅管日本治台的一切建設與改革都是為了配合日本本國經濟發展與戰 爭侵略需要,然亦因而奠定了日後台灣經濟的發展基礎。 因經濟型態的改變,社會結構型態亦隨之變遷,工業化下生產方式改變,社會 分工,工作機會、職業類別增加,人口流動大,形成「都市化」與工商業發達,國 民所得亦隨之增加,經濟能力提高,消費能力增強,也帶動了民眾改善生活條件與 注重消費與休閒娛樂,此經濟環境的轉變,民眾有了消費能力並注重到休閒娛樂, 55 56 57. 58. 陳紹馨《台灣人口變遷與社會變遷》,台北:聯經出版社,1979 年,頁 120。 參考涂照彥著,李明俊譯《日本帝國主義下的台灣》,台北:人間出版社,1992 年,頁 33。 參考涂照彥著,李明俊譯《日本帝國主義下的台灣》,台北:人間出版社,1992 年,頁 45、46。 參考涂照彥著,李明俊譯《日本帝國主義下的台灣》台北:人間出版社,1992 年,頁 55。 32.

(39) 加以大眾傳播,尤其《台灣民報》 、 《台灣新民報》的大量生產出版與銷售,帶動了 民眾的文學消費能力,而台灣的大眾小說由此情況下因應而生。 台灣大眾小說依賴傳播媒體刊物,配合著台灣經濟工業化、商業化的脈動,逐 步趨向蓬勃的大眾化,娛樂化、商業化之市場消費商品;其生產. 消費過程用下圖. 說明: 作. 生產. 家. (生產者). 消費. 大眾小說 (產 品). 讀. 者. (消費者). 增產. 迴響. 增產 台灣民報. 促銷. 台灣新民報 (傳播媒介) 大眾小說作家創作作品,透過大眾傳播媒體媒介給消費者(讀者)而消費者(讀 者)透過大眾媒體消費、娛樂商品,反映對商品之需求,而增強文學商品的生產, 活絡了生產、消費結構。大眾小說在此生產、消費的活絡結構下,作為文學商品受 消費者喜愛歡迎之情況下大量出現。而台灣日據時期大小說受歡迎之情況可由連載 時讀者反應或當時出版情況看出: 徐坤泉(阿Q之弟)在《靈肉之道》的自序中提到: 筆者曾接到許多讀者諸君的來信,要求切不可給國魂死掉,大罵作者的 殘忍。59 張文環曾將《可愛的仇人》譯為日文,許炎亭在日譯本〈序〉中指出《可 愛的仇人》在台灣新民報一開始連載,就受到熱烈歡迎,連報社的幹部也大. 59. 阿Q之弟〈自序〉,《靈肉之道》台北,前衛出版社,1998 年,頁 14。 33.

(40) 吃一驚。60 而徐坤泉的大眾小說發表後, 「一時家傳戶誦,雖人力車夫,旅社女傭,也喜 讀這些作品」61,又吳漫沙在〈意外的收穫〉中亦記述: 想不到這篇小說,得到讀者不少回響,紛紛投寄詩文,說出其讀後感。62 從當時讀者熱絡的反應可見得當時大眾小說受喜愛與歡迎的程度,由出版情況 而言: 連載刊出大眾小說的《台灣民報》《台灣新民報》的銷售數在一九二五年發行 量超過一萬份,到一九三四年的發行報份已突破五萬份,與日系最大報紙《台灣日 日報》之發行量不相上下63,大眾小說受歡迎《台灣新民報》銷售量因讀者的需求 而大增,在「五0年代中《可愛的仇人》重印三次, 《靈肉之道》二次, 《暗礁》一 次,據說在六0年瓊瑤小說出現前,徐氏小說是各書店最暢銷的小說」64,大眾小 說集刊出版單行本發行或多次印行,甚至翻譯成日文或中文發行65。可見得大眾小 說作為消費商品受消費者(讀者)喜愛,需求而暢銷之情況。 然而,下村作次郎、黃英哲在《台灣大眾文學緒論》中寫道「台灣大眾文學可 以說是在日本文學的影響下產生的文學。」66,台灣大眾文學受日本文學影響,本 小節已分政治、教育、經濟三方面加以分析、說明,而依現有出土文獻與相關資料 觀察,並未明顯顯現出台灣大眾小說之興趣與發展受《緒論》中所謂「円本」67銷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下村作次郎、黃英哲〈台灣大眾文學緒論〉《台灣大眾文學系列.第一輯》台北:前衛出版社,1998 年,頁 11。 一剛(王詩琅)〈徐坤泉先生去世〉,《台北文物》第三卷第二期,1954 年 8 月 20 日發行,頁 136 吳漫沙〈意外的收獲〉《追昔集》台北:台北縣文化局,2000 年,頁 73。 參考葉榮鐘《台灣民族運動史》台北:自立晚報,1971 年 9 月,頁 256。 吳舜釣《徐坤泉研究》,東海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4 年 7 月,頁 142。吳氏在註 16「此承台 灣文學研究者張恆豪先生,以其家中經營書店的經驗面告筆者。」 吳舜釣《徐坤泉研究》東海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4 年 7 月,頁 142。 參考下村作次郎、黃英哲〈台灣大眾文學緒論〉中《爭へぬ運命》被譯為中文出版,而「張文環曾將 《可愛的仇人》譯為日文,許炎亭在日譯本的<序>中,指出《可愛的仇人》在《台灣新民報》一開 始連載就受到熱烈歡迎」。 下村作次郎、黃英哲〈台灣大眾文學緒論〉《台灣大眾文學系列.第一輯》台北,前衛出版社,1998 頁 4。 「円本」銷售方式乃下村作次郎、黃英哲在《台灣大眾文學系列.第一輯》 〈台灣大眾文學緒論〉 34.

(41) 售方式之促成或影響。. 中所敘述道:關東大地震之後,出版界非常不景氣,改造社乃想出一苦肉計,在大正十五年(一九二 六年)十一月,宣佈只要一円(円是日幣的單位)即可預約三十七卷本的『現代日本文學全集』,引 起很大的迴響,結果成千上萬的匯款堆在汽車上來搬送,最後全集增刊到六十三卷,獲得壓倒性成功。」 (小田切進編『日本近代文學年表』小學館,一九九三年) 。因此,當時特將文學全集名為「円本」 。)。 35.

(42) 36.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二、本校於報名表中對於學生資料之蒐集,係為學生成績計算、資料整理及報 到作業等招生作業之必要程序,並作為後續資料統計及學生報到註冊作業

二、本校於報名表中對於學生資料之蒐集,係為學生成績計算、資料整理及報 到作業等招生作業之必要程序,並作為後續資料統計及學生報到註冊作業

臺灣研究 參考工具 電子期刊 報紙 社會科學 文學 綜合. 國中小 高中職

轉學生或重考生參加比賽者,以具有就讀學校 1 年以上之學籍者(108 學年度

、機構應於受理之日起三十日內通知其復職,留職停薪人員應於服 務之學校、機構通知之日起,三十日內復職報到;其未申請提前復

C7 國立台中護理專科學校護理科 台中市 主任 C8 中臺科技大學老人照顧系 台中市 助理教授 C9 中山醫學大學公共衛生學系 台中市 助理教授 C10

台師大數學系 洪萬生教授 三月三日下午 2-5 時,我們趁道本周 (Joseph Dauben)

身心障礙學生升學大專校院甄試委員會於 108 年 11 月 1 日公告「考試科目及測驗範 圍調整說明—111 學年度起適用」,本案業經教育部 108 年 10 月 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