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十八世紀後半的維也納音樂環境

第二章 十八世紀後半維也納的公開音樂會

第一節 十八世紀後半的維也納音樂環境

霍夫曼能夠創作出這麼多的協奏曲,主要是受到當時維也納的音樂環境 影響。維也納素有「古典音樂之都」的美名,但它實際真正成為音樂發展的 中心,其實是十八世紀之後的事情。當時的維也納,不僅是奧地利的首都,

也是神聖羅馬帝國的首都,更是德語城市中的第一大城,無論是在政治上或 是文化上,均有舉足輕重的影響力。從十七世紀開始,多位奧地利哈布斯堡

(Habsburg)王朝的統治者都是音樂愛好者,如費迪南三世(Ferdinand III, reign 1637-57)、雷奧波德一世(Leopold I, reign 1658-1705)、約瑟夫一世

(Joseph I, reign 1705-11)與查理六世(Charles VI, reign 1711-40)等,不僅 支持音樂的演出,自身也創作音樂,84 使得音樂活動在維也納的貴族之間逐 漸地成為一種風尚,加上瑪利亞‧特蕾西亞女皇(Empress Maria Theresia, 1717-1780, reign 1740-1780)以及她的長子約瑟夫二世(Joseph II, 1741-90, reign, 1765-1790)開明的治理之下,維也納穩定的環境與活躍的音樂生活,

音樂家們無論是在宮廷任職,或是擔任私人音樂教師,或者進行樂譜出版,

在維也納的音樂環境中都是可能的,這樣活絡的環境所吸引的優秀音樂家 們,也幫助音樂在此地扎根。

第一節 十八世紀後半的維也納音樂環境

特蕾西亞女皇在一七四 O 年加冕成為奧地利史上第一位,也是唯一一位 女皇之後,馬上面臨鄰國對奧地利的挑釁,尤其是普魯士的斐特列大帝

(Frederick the Great or Frederick II),在特蕾西亞女皇加冕後的兩個月內旋 即併吞了原本屬於奧地利的西里西亞(Silesia),並以支持特蕾西亞女皇的丈

84 Max Graf, “The Death of a Music City,” The Musical Quarterly, 26/1(Jan. 1940): 12.

夫,洛琳(Lorraine)的公爵法蘭西斯‧史帝芬(Francis Stephen)競選神聖 羅馬帝國的皇帝以及承認國本詔書(Pragmatic Sanction)85 為條件,希望交 換富裕且人口眾多的西里西亞,但特蕾西亞女皇拒絕此一條件,兩國政治角 力的鬥爭焉然展開。哈布斯堡家族在一七四二年的神聖羅馬帝國皇帝選舉 中,失去了自一四三八年以來的神聖羅馬帝國皇帝頭銜,輸給後來加冕成為 查理七世(Charles VII of the Holy Roman Empire)的巴伐利亞選侯阿貝爾特

(Charles Albert of Bavaria),外國對於奧地利的侵略也就此展開。

特蕾西亞女皇在群強環伺的情況下,努力地維持帝國原有的領土與尊 嚴,為了因應戰爭所需的花費,她在大臣康寧咨(Wenzel Anton von Kaunitz, 1711-1794)86 與丈夫史帝芬公爵的協助下,開始一連串的改革,先是從軍事

Aix-la-Chapelle, 1748),使奧地利王位繼承戰爭(War of the Austrian Succession, 1740-48)

落幕。自一七三四年開始在哈布斯堡王朝中服務,特蕾西亞女皇在位期間協助推行多項國 內的重大改革。

透過科學、理性的方法來明白事情的原委。87 牛頓(Issac Newton, 1642-1727)

萬有引力與三大運動定律的發現與論證,使得人們了解原來在自然界有許多 的事情是可以透過清楚而明白的法則來解釋,而他在科學上的成就,理性思 考的態度影響了許許多多的哲學家,尤其是他的至交洛克(John Locke, 1632-1704)。洛克認為人生而平等,並非與生具有原罪,且人類之所以互不

士與貴族享有大半的領土以及經濟與政治的特權,而佔了總人口約百分之八 十八世紀後半維也納音樂的發展,權傾一時的薩理耶理(Antonio Salieri, 1750-1825)就是一個義大利音樂家到維也納發展的成功例子,同時代的評論 家認為他「結合了德國音樂的力與義大利音樂的甜美」94 ,可見得當時的音 樂家們在維也納這樣開放的環境裡,經常吸收並且融合不同文化的音樂。特 蕾西亞女皇本身是一位優秀的歌手與舞者,曾向宮廷作曲家華根塞爾(Georg Christoph Wagenseil, 1715-1777)學習音樂,她的音樂品味與父親不同,查理 六世喜愛保守的巴羅克(Baroque)風格,特蕾西亞女皇則偏好新興的嘉蘭特

92 Grolier Multimedia Encyclopedia Online (2006), s. v. “Enlightenment,” by Roger L.

Emerson.

93 Grolier Multimedia Encyclopedia Online (2006), s. v. “Holy Roman Empire,” By Bryce D. Lyon.

94 “. . . could bind all the power of German music to the sweet Italian style.” from The New Grove Dictionary of Music and Musicians (2001), s. v. “Salieri, Antonio,” by Jane Schatkin Hettrick, and John A. Rice.

風格(galant style)。95 在她上任之後,她將舊有的巴羅克式皇家劇院 波蘭(First Partition of Poland, 1772)時,透過康寧咨的協助取得了部分的波 蘭領土,並將這些新增的國土取名為加利西亞(Galicia),99 擴張了帝國版 圖。在約瑟夫二世執政期間,特別於一七七八年成立德文歌劇學院(Das deutsches Nationalsingspiel)專門製作與演出德文說唱劇(Singspiel),希望 能夠促進屬於奧地利本國歌劇的發展,不必總是演出外國的歌劇,莫札特

95 Daniel Heartz, Haydn, Mozart, and the Viennese School 1740-1780 (New York: Norton, 1995): 79.

96 The New Grove Dictionary of Music and Musicians (2001), s. v. “Vienna IV, 1740-1806,” by Derek Beales.

97 Bruce Alan Brown, “Maria Theresa’s Vienna,” from The Classical Era (London: The Macmillan Press, 1989): 101.

98 即特蕾西亞女皇的丈夫史帝芬公爵,一七四五年加冕成為神聖羅馬帝國的皇帝。

99 Grolier Multimedia Encyclopedia Online (2006), s. v. “The Partitions of Poland,” by Anna M. Cienciala.

(Wolfgang Amadeus Mozart, 1756-1791)為此創作了著名的歌劇《後宮誘逃》

(Die Entführung aus dem Serail, 1782)。然而,好景不常,雖然約瑟夫二世 利用皇室的力量試圖協助德文歌劇的發展,但由於演出的歌手大多都是義大 利人,對於德語的掌握不佳,演出時多所窒礙,最後德文歌劇學院在一七八 三年以破產收場,義大利歌劇又回到維也納上流社會之中。在女皇與世長辭 之後,約瑟夫二世終於能夠大膽地進行全方位的改革,他試著將包含多元種 族的奧地利統一成一個大帝國,吸納各種不同的文化,並廢除凌遲與死刑,

對於宗教採取寬容的態度,並利用特蕾西亞女皇的過世,與羅馬教廷劃清界 線,拒絕任何教廷的指使,甚至解散修道院。

約瑟夫二世雖然嘗試著進行了許多改革,但或許是因為過分躁進,原本 立意良善的改革受到既得利益者的強烈反彈。在與土耳其的戰爭之後,緊接 著又面臨普魯士的威脅,他不得不向反對的力量讓步,以換取更多國內的支 持以及資源。同時,隨著民族主義的風潮興起,比利時首先於一七八九年發 難,自波蘭劃分入奧地利的加利西亞與匈牙利很快地也跟進造反,約瑟夫二 世不得不在短時間內撤銷或暫緩許多改革,由於過度操勞,於一七九 O 年過 世。

在特蕾西亞女皇與約瑟夫二世的統治期間,音樂是貴族們用來炫燿各自 高度文化水準的方式,許多貴族都能夠演奏一些簡單的樂曲,甚至是專精於 某特殊樂器,同時鼓勵子女們學習樂器演奏,並在宮廷中舉行音樂會。在黎 斯貝克(Johann Kaspar Riesbeck)的觀察中,他發現貴族們把音樂當成表現 自己高尚品味的唯一方法,並且許多宮廷都有自己專屬的樂團,而且他在公 開音樂會中所見識到的每個樂團都是相當優秀的,他認為「僅就管絃樂團的 樂手而言,難以想像這世界上還能找到比這更美好的聲音」100 ,而且所有 的演奏者都訓練有素,不僅技巧卓越,一起演奏的時候更是弓法整齊,音色

100 “. . . as far as the orchestral musicians are concerned, one can hardly imagine anything in the world more beautiful. . .” from Heartz, 61.

乾淨,演奏出來的樂音也正確無誤,如同一個人演奏出來的一樣。101 略有

102 The New Grove Dictionary of Music and Musicians (2001), s.v. ”Vienna IV, 1740-1806,” by Derek Beales.

103 The New Grove Dictionary of Music and Musicians (2001), s. v. “Vienna IV, 1740-1806,” by Derek Beales.

104 Peter Branscombe, “Music in the Viennese Popular Theater of the Eighteenth and Nineteenth Centuries,” Proceedings of the Royal Musical Association, 98 (1971-1972): 109-110.

亞女皇夫婦都相當喜愛歌劇,女皇在結婚之前相當熱衷於歌劇的觀賞,特別 喜愛哈斯(Johann Adolph Hasse, 1699-1783)以劇作家梅塔斯塔西歐(Pietro Metastasio, 1698-1782)劇本所寫的義大利歌劇,但在結婚之後,對於這些娛

像是李赫丹斯坦親王(Prince Liechtenstein)或是艾絲坦哈吉親王(Prince Esterházy)都是長期包租的貴族之一,而這些包廂的出租也是劇院經營收入

105 “She formerly loved hunting, games and theater: the only thing to her taste now is the governing of her state and the education of her child.” from Brown, 104.

106 Heartz, 23-41.

107 1 gulden = 60 kreuzer, from Julia Moore, “Mozart in the Market-Place,” Journal of the Royal Musical Association, 114/ 1 (1989): 19.

108 John A. Rice, “Vienna under Joseph II and Leopold II,” from The Classical Era (London: The Macmillan Press, 1989): 129.

音樂社會地位僅略低於皇室宮廷樂長,是一份相當優渥的職務。根據十八世 紀重要的英國旅行作家波尼(Charles Burney, 1726-1814)的記載,當時維也 納的教會音樂為了要迎合大眾,開始在崇高、嚴肅的教會音樂中混合了華爾

113 。維也納人熱衷於遊行的程度,可以從當時的維也納日報(Wiennerisches Diarium)上所刊載的遊行次數來了解,當遇上較多重大的宗教慶典時,遊行

110 Reinhard G. Pauly, Music in the Classic Period, (New Jersey: Prentice-Hall, 1988): 74.

111 Heartz, 21.

112 “. . . had been told by an Italian at Vienna that the Austrians were extremely addicted to processions.” from Janet K. Page, “Music and the Royal Procession in Maria Theresia’s Vienna,” Early Music 27, no. 1 (February, 1999): 96.

113 “Processions are more frequent here than in other Catholic lands. Not a week goes by in which there is not at least one.” from Page, 96.

114 Page, 97-98.

多數的皇家公開行程也都有遊行。在各種不同型態與目的的遊行中,音樂是 Torricella, c. 1715-1798)就是維也納較早的幾位出版商之一,他曾為海頓出 版交響曲,也為莫特出版鋼琴奏鳴曲等等,到了一七八六年,托利賽拉宣告

116 “They began to regard me as a greedy and indiscriminate purchaser of whatever trash they should offer.” from Pauly, 79.

117 Heartz, 72.

118 H. C. Robbins Landon, Mozart and Vienna, (London: Butler and Tanner, 1991): 37-38.

化活動發展的安穩環境,尤其是音樂活動,在歷任君主的支持之下,吸引許 多優秀的演奏家與作曲家到此地就職,皇室對於優秀的音樂家也相當地禮 遇,促成了音樂在十八世紀的維也納開花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