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霍夫曼大提琴協奏曲的第二樂章

第三章 霍夫曼七首大提琴協奏曲

第二節 霍夫曼大提琴協奏曲的第二樂章

霍夫曼的第二樂章賦予大提琴如歌的線條,在炫技之餘更添增了優雅的 氣質,在第二樂章的樂團編制上,主要與第一樂章的區隔在於銅管,當第一 樂章只有使用絃樂團的時候,第二樂章則繼續沿用這樣的編制,但若是第一 樂章有使用法國號,在第二樂章中通常不會使用銅管,唯一比較特別的是《C 大調第二號大提琴協奏曲》的第二樂章,在這個樂曲中,使用絃樂三部加上 兩部法國號,不過法國號仍以和聲填補為主,到了獨奏樂段時,樂團只剩下 兩部各一支小提琴獨奏為大提琴伴奏,沒有其他聲部的出現,形成一個類似 絃樂三重奏的狀態。

在速度標語選用上,以行板(Andante)與慢板(Adagio)等術語為主,

拍號則是三分法的拍子(三首)與二分法的拍子(四首)都有。本節主要針 對第二樂章的曲式結構、調性變換、各旋律素材的運用以及樂團伴奏的型態 作一詳細探討。

曲式結構與 曲式結構與 曲式結構與

曲式結構與調性變換調性變換調性變換調性變換

《C 大調第四號大提琴協奏曲》的第二樂章使用由三個合奏樂段與兩個 獨奏樂段所構成,共有六十個小節,除了第二段獨奏樂段以外,其餘各段使

用相同的主題開始,讓樂曲更有整體性(表十一)。調性上採用 A 小調,為 C 大調的關係小調,轉調方面主要是 A 小調與 C 大調輪替,在第一段合奏樂 段,樂曲由 A 小調進入 C 大調後又回到 A 小調,第一段的獨奏樂段有十二 個小節利用五度循環讓調性不斷地變化,最後停留在 C 大調上,直到第二段 獨奏樂段才又轉回 A 小調,短暫地經過 C 大調後停留在 A 小調上直到結束。

表十一 《C 大調第四號大提琴協奏曲》第二樂章的曲式。

R:合奏樂段,S:獨奏樂段, :調性不穩定的樂段。

《C 大調第三號》的第二樂章也是由三個合奏樂段與兩個獨奏樂段所構 成,使用的調性為 F 大調,是 C 大調的下屬調,調性變換主要使用 F 大調與 C 大調兩個調性,第一段合奏樂段從 F 大調開始,到了第一段獨奏樂段時進 入 C 大調,第二段合奏樂段停留在 C 大調上,直到第二段獨奏樂段才回到 F 大調,在回到 F 大調之前,有一小段調性不穩定的樂段,在回到 F 大調以後,

停留在 I 級六四和弦進入華彩樂段,並以五個小節的合奏結束全曲(表十 二)。第一段合奏樂段與兩段獨奏樂段都使用相同的旋律作為開始,給予聽 眾統一的感覺,樂章著重在獨奏樂段的表現,中段與尾段的合奏樂段特別地 短,提供連結與結束的作用。

表十二 《C 大調第三號大提琴協奏曲》第二樂章的曲式。

《C 大調第二號大提琴協奏曲》的第二樂章結構與其他各首不同,其他 各首主要由獨奏與合奏樂段互相交錯構成,《C 大調第二號》的三段則全部都 是獨奏樂段,調性變化主要為 G 大調→D 大調→G 大調,第一段從 G 大調開 始,在 D 大調上結束,到了第二段,先是轉回 G 大調後,又轉到 D 大調的

屬調 A 大調上,再接入 D 大調,並在進入第三段前,回到 G 大調,但調性 並沒有停滯不動,而是又經過了 C 大調與 D 大調之後,才又轉回 G 大調作 結束(表十三)。在第一段與第三段樂段的結束部分,都標示著可以添加華 彩樂段的延長記號,整體而言,這個樂章是專門為了獨奏家炫技而寫的,樂 團剩下兩支獨奏小提琴以填補和聲與襯托主奏,由於只有三段獨奏構成,因 此長度也縮短許多,是七首中最短的一個第二樂章,僅有四十個小節。這個 樂章與鮑凱里尼《Bb大調大提琴協奏曲》的第二樂章相似,鮑凱里尼的第二 樂章由兩個獨奏樂段所構成,第一個獨奏樂段有反覆,若按照樂譜完整演奏,

則也形成三段獨奏樂段的形式。

表十三 《C 大調第二號大提琴協奏曲》第二樂章的曲式。

《D 大調第一號大提琴協奏曲》的第二樂章是由三個合奏樂段與兩個獨 奏樂段構成,調性為 D 大調的屬調 A 大調,調性變化過程為 A 大調→E 大調

→G#小調→A 大調,第一段合奏從 A 大調開始,經過第一段獨奏樂段到了第 二段合奏樂段才轉到 E 大調,第二段的獨奏樂段從 E 大調進入 G#小調之後 才回到 A 大調,最後樂團以簡短的七小節尾奏結束樂曲(表十四)。

表十四 《D 大調第一號大提琴協奏曲》第二樂章的曲式。

《D 大調第二號大提琴協奏曲》的第二樂章使用 G 大調,是 D 大調的屬 調,調性上不像《D 大調第一號》這麼複雜,只有使用 G 大調與 D 大調兩種 不同的調性(表十五)。第一段合奏樂段從 G 大調開始,在第一段獨奏樂段 轉到 D 大調,等到第二段獨奏樂段才又轉回 G 大調,並停留在 G 大調的 I

級六四和弦,進入華彩樂段。《D 大調第二號》的長度與《C 大調第三號》接 近,強調獨奏樂段,第二段與第三段的合奏樂段長度都相當短,不超過十個 小節。

表十五 《D 大調第二號大提琴協奏曲》第二樂章的曲式。

《C 大調第一號大提琴協奏曲》的第二樂章是七首協奏曲的第二樂章 中,獨奏與樂團合奏的段落最多的,共有四個樂團合奏與三個獨奏段落(表 十六)。樂團合奏的長度,第一段大約與其他獨奏樂段相當,第二段只有六 小節,第三段只剩四小節,都非常簡短,以連結獨奏樂段的功能為主,最後 一段樂團合奏共九個小節,作為樂曲的結束。調性上,採用 C 大調的下屬調 F 大調,並在變換時只使用 F 大調與 C 大調兩個調性,主要結構為 F 大調→

C 大調→F 大調,第一段合奏樂段從 F 大調開始,在第一段獨奏樂段時進入 C 大調,第二段合奏樂段維持在 C 大調上,到了第二段獨奏樂段,經過一段 調性不穩定的樂段之後,轉回 F 大調,並保持在 F 大調上直到結束。

表十六 《C 大調第一號大提琴協奏曲》第二樂章的曲式。

《D 大調第三號大提琴協奏曲》的第二樂章使用 A 大調,是 D 大調的屬 調(表十七),調性變換上,主要為 A 大調→E 大調→A 大調→D 大調→A 大調,也就是主調→屬調→主調→下屬調→主調,第一段從 A 大調開始,進 入第一段獨奏樂段時轉到 E 大調上,第二段合奏維持在 E 大調上,直到第二 段獨奏樂段才又轉到 A 大調,第二段獨奏樂段是整個樂章轉調最為頻繁的一 段,在回到 A 大調之後,又轉到 D 大調上,才再度回到 A 大調並結束樂曲。

表十七 《D 大調第三號大提琴協奏曲》第二樂章的曲式。

第二樂章 第二樂章 第二樂章

第二樂章旋律素材的運用旋律素材的運用旋律素材的運用旋律素材的運用與樂團的伴奏型態與樂團的伴奏型態與樂團的伴奏型態與樂團的伴奏型態

《C 大調第四號》的一開始,霍夫曼就使用了類似對位的手法,讓主題 在兩部小提琴之間輪流地出現(譜例 35a),第一段大提琴獨奏的開始也是 用這個主題,不過霍夫曼將原本只有一個小節的主題擴充到三個小節,並且 樂團在大提琴獨奏樂句結束之後的對應樂句,也成為大提琴獨奏發展的材料

(譜例 35b,第 15 小節的樂團與獨奏有對應的樂句)。樂團伴奏部分有單音 的低音聲部伴奏(譜例 36a)、和弦式的伴奏(譜例 36b)以及對應獨奏(譜 例 36c)的不同型態,雖然在樂曲中以前兩種為主,不過與獨奏對應的樂句 也常常出現。這個樂章經常地出現連續的六連音,展現出嘉蘭特風格的特色。

【譜例 35】 《C 大調第四號大提琴協奏曲》,a. 1-3 小節,b. 12-14 小節。

a.

b.

【譜例 36】 《C 大調第四號大提琴協奏曲》,a. 47-50 小節,b. 19-21 小節,

c. 22-24 小節。

a.

b.

c.

《C 大調第三號大提琴協奏曲》的主題也分別由樂團以及大提琴獨奏呈 現(譜例 37a),並且大提琴獨奏在第二句樂句開展時就變化原本的主題(譜 例 37b),而第一段樂團合奏後半段的旋律(譜例 38a)則成為樂團間奏與尾 奏(譜例 38b)的材料來源。霍夫曼在這個樂章中使用簡單的低音聲部(譜 例 39a)以及樂團應合獨奏(譜例 39b)兩種截然不同的伴奏型態,樂團比起 上一首更積極地參與樂曲,提供大提琴獨奏時豐富的和聲變化與音響效果,

而不像上一首《C 大調第四號》顯得單薄。

【譜例 37】 《C 大調第三號大提琴協奏曲》,a. 1-4 小節,b. 18-21 小節。

a.

b.

【譜例 38】 《C 大調第三號大提琴協奏曲》,a. 7-11 小節,b. 62-63 小節。

a.

b.

【譜例 39】 《C 大調第三號大提琴協奏曲》, a.39-71 小節,b.39-41 小節。

a.

b.

《C 大調第二號》只有大提琴獨奏,沒有樂團合奏的樂段,因此所有的 旋律都集中在大提琴上,顯得非常地華麗。大提琴獨奏在一開始所呈現的旋 律,與其說是主題,不如說是一段引導炫技樂段的樂句,起始的這個旋律沒 有發展,主要出現在各段落的開始,接續下來的樂段包含不同的技巧,包括

連續的和弦進行(譜例 40a)以及高音域的雙音混合快速音群(譜例 40b)等 等。伴奏的部分,去除低音聲部,只剩下兩部小提琴,並且各部只留一把,

主要功能就是填補和聲,由於這樣的伴奏顯得相當單薄,因此在演出時經常 會加上大鍵琴來填補和聲。

【譜例 40】 《C 大調第二號大提琴協奏曲》,a. 8-9 小節,b. 21-22 小節。

a.

b.

《D 大調第一號》的第二樂章,樂團的一開始,兩部小提琴就以三度的 方式呈現主題,中提琴與低音聲部主要提供和聲的支持,進入到獨奏樂段後,

除去中提琴的聲部,減少樂團的音量,小提琴與大提琴獨奏以六度的方式呈 現主題,大提琴獨奏演奏的是原本第一小提琴的旋律,但由於音域上低了八 度,因此形成六度的效果。第一個大提琴獨奏的樂段以這個主題作為基礎發 展,使用許多三十二分音符以及附點十六分音符搭配六十四分音符的型態(譜 例 41),到了第二個獨奏樂段時,引入與前一段截然不同的旋律素材,構成

除去中提琴的聲部,減少樂團的音量,小提琴與大提琴獨奏以六度的方式呈 現主題,大提琴獨奏演奏的是原本第一小提琴的旋律,但由於音域上低了八 度,因此形成六度的效果。第一個大提琴獨奏的樂段以這個主題作為基礎發 展,使用許多三十二分音符以及附點十六分音符搭配六十四分音符的型態(譜 例 41),到了第二個獨奏樂段時,引入與前一段截然不同的旋律素材,構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