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回顧

2.2 組織認同課題探究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6

內部行銷的研究領域與影響構面,具體內容可參酌附錄 1 的整理。綜觀國內、

外以非營利組織探討內部行銷課題者,仍屬小眾。有鑑於過去探討內部行銷課題 的問卷與本研究的組織認同與組織承諾有題目相似,為了確保能精準測量本個案 的內部行銷情形,本研究以 Ahmed, Rafiq & Saad(2003)提出的內部行銷影響 構面為基準建構內部行銷量表,一方面係題目與組織認同、組織承諾有所區隔。

另一方面,此量表係 2000 年代後的量表,相較於其他的內部行銷量表而言,內 容較新且涵蓋範疇廣。Ahmed, Rafiq & Saad(2003)指出:內部行銷的運行,會 受到營運過程、跨部門協調能力與管理者授權支持等構面影響。營運過程係指探 討成員徵選、傳承、交接過程與激勵制度。跨部門協調能力係指內部溝通管道、

跨功能協調、培訓與發展。管理者的授權係指高層授權、高層領導、策略性報償、

組織環境。

2.2 組織認同課題探究

當組織的內部行銷機制日趨完善時,成員會對組織產生一定程度的認同感。

Mael & Ashforth (1992)指出:組織認同是一種從屬關係,員工在組織內會感 覺自己對組織是重要的(Pratt, 1998)。本節整理組織認同的探討主題與論點分析,

並探討組織認同在非營利組織的運作與影響構面。

2.2.1 組織認同的探討主題

組織認同主題的探討,源於 1974 年 Tajfel 提出的社會認定理論。社會認定理 論指出:當個人與團隊高度契合時,個人對團隊成員的情感穩定度與情感連結會 提升。個人在考量自身行為與組織行動的重要性後,會放棄自我行動,做出有利 於群體的行為。社會認定的組成,包含中弖性、群內觀感與群內連結三項要素。

認同是群內連結的其中一項理念,意指成員的附屬感與歸屬感。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7

Tajfel(1974)提出社會認定理論時,並未將認同的理念擴散至組織群體。

Mael & Asforth(1992)將社會認定理論引進組織場域。組織認同是從社會認同 轉變而來,當個人自覺與組織擁有相同特質時,個人對組織認知的連結會轉變為 個人對組織的認同(Dutton, Dukerich & Harquail, 1994)。Jones & Volpe(2010)

指出:過去對組織認同課題的探討,多著重於組織承諾、工作或對組織的滿足、

工作投入與組織忠誠度、職業與工作角色連結、額外角色行為界定與個人離開組 織動力層次。

近期的組織認同課題,則根植於社會認同理論層次。在社會認同理論的框架 下,個人被區別為不同的社會類別變項。舉凡:組織成員、性別、種族、年齡、

宗教信仰等變項。組織認同則轉而關注個人對其他人產生的認同感。認同感有三 種類型:發自內弖;相關與集群行為(Brewer & Gardner, 1996; Kreiner & Ashforth, 2004; Brickson, 2005; Flynn, 2005; Sluss & Ashforth, 2007)。

部分探討組織認同的研究,從社會關係與個人重塑著手。Brickson(2005)認 為:社會認定理論應包含溝通與反饋。個人與他人達成共識時,即產生認同。反 饋強調個人對組織的付出,會反饋在服務品質的供給層次。社會認定理論與組織 認同領域在此時呈現極大分歧。

有鑑於此,Jones & Volpe(2010)認為:組織承諾應兼顧社會互動關係。在 組織認同的課題中,社會互動關係對個人與組織認同的影響、社會關係扮演的角 色未被討論。

綜合而言,組織認同理論的探討主題,最初以社會認定理論為依歸,後續聚 焦於探討個人對其他組織的認同感。組織認同理論後續聚焦於社會類別變項的探 討,與最初強調溝通與反饋的觀點呈現極大差異。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8

2.2.2 組織認同的論點分析

早期的認同課題多從個人角度出發,從個人特質探討認同。Brown(1969)

認為:認同是一種自我定義的過程。Patchen(1970)指出:自我定義的過程涉 及三層次的探討。第一個層次是個人知覺與其他員工具有某項特質;第二個層次 是個人對組織的團結程度;地三個層次是個人對組織的認同感。

1980 年代的組織認同課題,著重於元素連結、成員參與、自我身分與群體 知覺觀點。Cheney(1983)認為:組織認同是個人主動與社會場景連結的過程。

Reilly & Chatman(1986)指出:在社會連結的過程中,應著重探討成員參與的 行為。當組織成員開始以身分定義自我或產生屬於特定群體的直覺時,即產生組 織認同(Mael & Ashforth, 1992)。當個人面臨生涯路徑選擇時,會受到組織認同 的影響,債向於繼續留在組織階層發展(Cheney, 1983)。

1990 年代的組織認同課題,承襲部分 1980 年代組織認同的觀點。Huggins, Riordan & Griffeth(1998)認為:組織認同應被視為個體與組織的連結。當個體 與組織的信念由他方組織的印象,轉變為自我參照或自我定義時,即產生一定程 度的組織認同(Pratt, 1998)。

2000 年後的組織認同課題才被明確化認定。賴志超、林純安、黃國隆(2006)

指出:組織認同源於成員特質的共享性,當成員與組織有相似的特質時,成員會 對組織產生密切相關的歸屬感。當成員對組織的認同感越高,組織合作、利他、

忠誠、公民行為及願意改變自身的程度也越高。劉念琪、江欣諭、吳奇聯、黃鈺 婷(2009)在探討企業個案中也指出:企業內部的表揚與社會給予的尊敬與地位,

會增加員工對組織的認同感。Gautam, Van Dick& Wagner(2004)針對認同感有 進一步說明:「當組織成員產生一定程度的認同感後,組織成員會因為自身對組 織的認同感,而認為自己是組織的一份子。」Gort & Miller(2000)說明高度組 織認同對組織帶來的影響:「當成員的組織認同對工作或社會組織效能產生影響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9

時,高度組織認同的員工在沒有監督的情形下,仍會自發性的做出符合組織利益 的事情。」

綜合而言,組織認同的觀點已由個人層次提升至個體與組織層次的探討。組 織成員是否認同組織的身分,組織成員是否會感覺與組織有距離感均影響組織認 同的程度(周蕙穩,2012)。上述的情形均普遍存在組織中,組織認同在非營利 組織如何運作,是下一節的探討課題。

2.2.3 非營利組織的組織認同探討

組織認同在非營利組織的態樣,黃小萍(2006)從組織成員與組織本身兩個 層次描述。說明如下:

1. 滿足個人需求並從中獲利

非營利組織成員認同組織的原因,Simon(1975)認為必頇符合四個條件:

一為保有工作或獲得獎勵、升遷;二為獲得成員的接納與認同,免除自身對孤獨 的恐懼。三為安全感,行為循規蹈矩能確保不出差錯;四為休戚與共,唯有相信 組織能走向成功的道路,個人才能從中分享利益。對非營利組織的成員而言,成 員認同是源於他人對自身的接納與認同。非營利組織不以營利為初始考量。成員 對組織的認同,也可能是使命、願景等無形認同或鼓勵、打氣等有形認同。

2. 擴張自我分享組織特性

當成員對組織產生認同後,組織成員會因為聲望而增加自信弖與尊榮感

(Simon, 1975)。當組織成員認同組織時,會願意向其他人宣傳並邀請更多人加 入組織。

當非營利組織讓成員產生認同後,組織便能將崇高的價值觀落實在組織與成 員的日常信念與生活(陳川正,2000)。在提升成員對組織的認同前,需先建立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20

合理的制度並爭取一定的服務。完善目標的規劃將能吸引願意服務的成員。縱使 非營利組織不以營利為依歸,但為了基本運作的維持,仍需設計利潤目標、績效 考核制度。組織認同也能被視為組織目標與組織活動的中間媒介。當成員對組織 產生認同時,組織能確保資源能充分投入經營活動。透過一系列的活動讓成員產 生認同,謹孚組織的使命(王湧泉、黃佳純、謝慧賢、顏鴻吉,2008)。非營利 組織欲達成組織認同,首要任務是讓內、外部成員認同組織。組織無法凝聚共識,

內部成員將無法發揮力量達成組織目標。外部群眾也會因組織無法凝聚共識,在 人力、財力與物力受到阻礙,導致組織運營產生困難。

綜上所述,會員對組織的認同感與組織的經營關係非常緊密。從組織與成員 的關係而論,成員會因為社會身分而加強對組織的認同。成員對非營利組織的認 同感是影響非營利組織運行的關鍵變項(吳寧遠,1998)。

2.2.4 非營利組織的組織認同影響構面

非營利組織的組織認同課題,目前已呈現蓬勃發展的趨勢。最早提出組織認 同構面的學者,為 1970 年 Patchen 提出的相似性、成員關係與忠誠感構面。相 似性構面是成員特質與組織具高度相似性或成員有共享目標與經驗。成員關係構 面是成員與組織具休戚與共、團結一致的情感。當成員對組織有強烈的認同感時,

成員會以身為組織的一份子為榮。忠誠感構面是組織成員彼此支持與忠誠,對組 織忠誠的員工會熱衷於達成組織目標。Cheney(1983)依據 Patchen(1970)的 組織認同觀點建構組織認同量表(Organization Identification Questionnaire)。該 份量表共分情感、評價、認知與行為四項構面。情感構面是個人對社會團體或歸 屬感的連結程度。評價構面是個人對社會團體的態度或內部成員感受到的外在評 價程度。認知構面是個人對團體成員的理解程度。行為構面是個人參與組織的儀 式與可預期的行為表現。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21

梁雙蓮(1984)將組織認同分為四個構面探討:休戚感、牽連感、忠誠感、

疏離感。休戚感構面是成員接受組織價值與態度並內化為自我概念,重視組織工 作與榮譽。當成員自覺與組織融為一體時,會願意債弖為了組織付出。牽連感構 面是成員熱衷參與組織活動,將工作視為生活重弖。忠誠感構面是成員無條件支 持與保護組織,以組織利益為目標而努力付出。疏離感構面是成員對組織的價值 觀與規範無法苟同,以致於無法融入組織。

疏離感。休戚感構面是成員接受組織價值與態度並內化為自我概念,重視組織工 作與榮譽。當成員自覺與組織融為一體時,會願意債弖為了組織付出。牽連感構 面是成員熱衷參與組織活動,將工作視為生活重弖。忠誠感構面是成員無條件支 持與保護組織,以組織利益為目標而努力付出。疏離感構面是成員對組織的價值 觀與規範無法苟同,以致於無法融入組織。